基本上可以說是:【無線電】所謂無線網路,既包括允許用戶建立遠距離無線連接的全球語音和數據網路,也包括為近距離無線連接進行優化的紅外線技術及射頻技術,與有線網路的用途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輸媒介的不同,利用無線電技術取代網線,可以和有線網路互為備份。常見標准有以下幾種:IEEE 802.11a :使用5GHz頻段,傳輸速度54Mbps,與802.11b不兼容 IEEE 802.11b :使用2.4GHz頻段,傳輸速度11Mbps IEEE 802.11g :使用2.4GHz頻段,傳輸速度主要有54Mbps、108Mbps,可向下兼容802.11b IEEE 802.11n草案:使用2.4GHz頻段,傳輸速度可達300Mbps,目前標准尚為草案,但產品已層出不窮 目前IEEE 802.11b最常用,但IEEE 802.11g更具下一代標準的實力,802.11n也在快速發展中。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030.htm
Ⅱ 傳輸層有哪些協議
你好,簡述: 傳輸層安全協議詳解 傳輸層安全協議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傳輸層的安全,並在傳輸層上提供實現保密、認證和完整性的方法。
1.SSL(安全套接字層協議) SSL(Secure Socket Layer)是由Netscape設計的一種開放協議;它指定了一種在應用程序協議(例如http、telnet、NNTP、FTP)和TCP/IP之間 提供數據安全性分層的機制。它為TCP/IP連接提供數據加密、伺服器認證、消息完整性以及可選的客戶機認證。 SSL的主要目的是在兩個通信應用程序之間提供私密信和可靠性。這個過程通過3個元素來完成:
l 握手協議。這個協議負責協商被用於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會話的加密參數。當一個SSL客戶機和伺服器第一次開始通信時,它們在一個協議版本上達成一致,選擇加密演算法,選擇相互認證,並使用公鑰技術來生成共享密鑰。
l 記錄協議。這個協議用於交換應用層數據。應用程序消息被分割成可管理的數據塊,還可以壓縮,並應用一個MAC(消息認證代碼);然後結果被加密並傳輸。接受方接受數據並對它解密,校驗MAC,解壓縮並重新組合它,並把結果提交給應用程序協議。
l 警告協議。這個協議用於指示在什麼時候發生了錯誤或兩個主機之間的會話在什麼時候終止。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使用WEB客戶機和伺服器的範例。WEB客戶機通過連接到一個支持SSL的伺服器,啟動一次SSL會話。支持SSL的典型 WEB伺服器在一個與標准HTTP請求(默認為埠80)不同的埠(默認為443)上接受SSL連接請求。當客戶機連接到這個埠上時,它將啟動一次建 立SSL會話的握手。當握手完成之後,通信內容被加密,並且執行消息完整性檢查,知道SSL會話過期。SSL創建一個會話,在此期間,握手必須只發生過一 次。
SSL握手過程步驟:
步驟1:SSL客戶機連接到SSL伺服器,並要求伺服器驗證它自身的身份。
步驟2:伺服器通過發送它的數字證書證明其身份。這個交換還可以包括整個證書鏈,直到某個根證書權威機構(CA)。通過檢查有效日期並確認證書包含有可信任CA的數字簽名,來驗證證書。
步驟3:然後,伺服器發出一個請求,對客戶端的證書進行驗證。但是,因為缺乏公鑰體系結構,當今的大多數伺服器不進行客戶端認證。
步驟4:協商用於加密的消息加密演算法和用於完整性檢查的哈希函數。通常由客戶機提供它支持的所有演算法列表,然後由伺服器選擇最強健的加密演算法。
步驟5:客戶機和伺服器通過下列步驟生成會話密鑰: a. 客戶機生成一個隨機數,並使用伺服器的公鑰(從伺服器的證書中獲得)對它加密,發送到伺服器上。 b. 伺服器用更加隨機的數據(從客戶機的密鑰可用時則使用客戶機密鑰;否則以明文方式發送數據)響應。 c. 使用哈希函數,從隨機數據生成密鑰。
SSL協議的優點是它提供了連接安全,具有3個基本屬性: l 連接是私有的。在初始握手定義了一個密鑰之後,將使用加密演算法。對於數據加密使用了對稱加密(例如DES和RC4)。 l 可以使用非對稱加密或公鑰加密(例如RSA和DSS)來驗證對等實體的身份。 l 連接時可靠的。消息傳輸使用一個密鑰的MAC,包括了消息完整性檢查。其中使用了安全哈希函數(例如SHA和MD5)來進行MAC計算。
對於SSL的接受程度僅僅限於HTTP內。它在其他協議中已被表明可以使用,但還沒有被廣泛應用。
注意: IETF正在定義一種新的協議,叫做「傳輸層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TLS)。它建立在Netscape所提出的SSL3.0協議規范基礎上;對於用於傳輸層安全性的標准協議,整個行業好像都正在朝著 TLS的方向發展。但是,在TLS和SSL3.0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主要是它們所支持的加密演算法不同),這樣,TLS1.0和SSL3.0不能互操 作。
2.SSH(安全外殼協議) SSH是一種在不安全網路上用於安全遠程登錄和其他安全網路服務的協議。它提供了對安全遠程登錄、安全文件傳輸 和安全TCP/IP和X-Window系統通信量進行轉發的支持。它可以自動加密、認證並壓縮所傳輸的數據。正在進行的定義SSH協議的工作確保SSH協 議可以提供強健的安全性,防止密碼分析和協議攻擊,可以在沒有全球密鑰管理或證書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工作的非常好,並且在可用時可以使用自己已有的證書基礎 設施(例如DNSSEC和X.509)。
SSH協議由3個主要組件組成: l 傳輸層協議,它提供伺服器認證、保密性和完整性,並具有完美的轉發保密性。有時,它還可能提供壓縮功能。 l 用戶認證協議,它負責從伺服器對客戶機的身份認證。 l 連接協議,它把加密通道多路復用組成幾個邏輯通道。
SSH傳輸層是一種安全的低層傳輸協議。它提供了強健的加密、加密主機認證和完整性保護。SSH中的認證是基於主機的;這種協議不執行用戶認證。可以在SSH的上層為用戶認證設計一種高級協議。
這種協議被設計成相當簡單而靈活,以允許參數協商並最小化來回傳輸的次數。密鑰交互方法、公鑰演算法、對稱加密演算法、消息認證演算法以及哈希演算法等都需要協商。
數據完整性是通過在每個包中包括一個消息認證代碼(MAC)來保護的,這個MAC是根據一個共享密鑰、包序列號和包的內容計算得到的。
在UNIX、Windows和Macintosh系統上都可以找到SSH實現。它是一種廣為接受的協議,使用眾所周知的建立良好的加密、完整性和公鑰演算法。
3.SOCKS協議
「套接字安全性」(socket security,SOCKS)是一種基於傳輸層的網路代理協議。它設計用於在TCP和UDP領域為客戶機/伺服器應用程序提供一個框架,以方便而安全的使用網路防火牆的服務。
SOCKS最初是由David和Michelle Koblas開發的;其代碼在Internet上可以免費得到。自那之後經歷了幾次主要的修改,但該軟體仍然可以免費得到。SOCKS版本4為基於TCP 的客戶機/伺服器應用程序(包括telnet、FTP,以及流行的信息發現協議如http、Wais和Gopher)提供了不安全的防火牆傳輸。 SOCKS版本5在RFC1928中定義,它擴展了SOCKS版本
4,包括了UDP;擴展了其框架,包括了對通用健壯的認證方案的提供;並擴展了定址方案,包括了域名和IPV6地址。
當前存在一種提議,就是創建一種機制,通過防火牆來管理IP多點傳送的入口和出口。這是通過對已有的SOCKS版本5協議定義擴展來完成的,它提供 單點傳送TCP和UDP流量的用戶級認證防火牆傳輸提供了一個框架。但是,因為SOCKS版本5中當前的UDP支持存在著可升級性問題以及其他缺陷(必須 解決之後才能實現多點傳送),這些擴展分兩部分定義。 l 基本級別UDP擴展。 l 多點傳送UDP擴展。
SOCKS是通過在應用程序中用特殊版本替代標准網路系統調用來工作的(這是為什麼SOCKS有時候也叫做應用程序級代理的原因)。這些新的系 統調用在已知埠上(通常為1080/TCP)打開到一個SOCKS代理伺服器(由用戶在應用程序中配置,或在系統配置文件中指定)的連接。如果連接請求 成功,則客戶機進入一個使用認證方法的協商,用選定的方法認證,然後發送一個中繼請求。SOCKS伺服器評價該請求,並建立適當的連接或拒絕它。當建立了 與SOCKS伺服器的連接之後,客戶機應用程序把用戶想要連接的機器名和埠號發送給伺服器。由SOCKS伺服器實際連接遠程主機,然後透明地在客戶機和 遠程主機之間來回移動數據。用戶甚至都不知道SOCKS伺服器位於該循環中。
使用SOCKS的困難在於,人們必須用SOCKS版本替代網路系統調用(這個過程通常稱為對應用程序SOCKS化---SOCKS- ification或SOCKS-ifying)。幸運的是,大多數常用的網路應用程序(例如telnet、FTP、finger和whois)都已經被 SOCKS化,並且許多廠商現把SOCKS支持包括在商業應用程序中。
Ⅲ 計算機網路的數據交換技術有四種,分別是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信元交換
電路交換:端對端通信質量因約定了通信資源獲得可靠保障,對連續傳送大量數據效率高。
報文交換:無須預約傳輸帶寬,動態逐段利用傳輸帶寬對突發式數據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分組交換:具有報文交換之高效、迅速的要點,且各分組小,路由靈活,網路生存性能好。
信元交換又叫ATM(非同步傳輸模式),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快速分組交換技術,它是通過建立虛電路來進行數據傳輸的。
(3)網路傳輸層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報文交換的原理是當發送方的信息到達報文交換用的計算機時,先存放在外存儲器中,待中央處理機分析報頭,確定轉發路由,並選到與此路由相應的輸出電路上進行排隊,等待輸出。一旦電路空閑,立即將報文從外存儲器取出後發出,這就提高了這條電路的利用率。
報文交換雖然提高了電路的利用率,但報文經存儲轉發後會產生較大的時延。分組交換也是一種存儲轉發交換方式,但與報文交換不同,它是把報文劃分為一定長度的分組,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
這就不但具備了報文交換方式提高電路利用率的優點,同時克服了時延大的缺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據交換
Ⅳ 常用的廣域網傳輸技術有哪些
廣域網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術
網路技術 2009-11-15 23:30 閱讀8 評論1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廣域網用到的基本概念:
(1)並行和串列:傳輸1Byte的數據,並行傳輸則需要8根線,每根線傳輸1bit
串列傳輸則在一根線依次傳輸8位
(2)非同步和同步(這個我也理解的不好):反正說就是非同步是1個開始位,數據,應答位依次傳輸,然後同步就是1次封裝成一個數據幀來傳輸;
(3)單工/半雙工/全雙工:半雙工就是1條通路發的時候不能收,收的時候不能發,別的都好理解。
(4)時分/頻分/波分復用:他們的作用都是實現對同一鏈路的共享。時分復用(TDM)體現為對數字信號的分時間片傳輸;
頻分復用(FDM)體現為對不同頻率的模擬信號實現共享;波分復用(WDM)主要是針對光網路,不同波長的光承載不同的數據進行傳輸;
(5)電路/分組/信元交換:電路交換就是類似打電話那種獨享鏈路的交換;分組交換就是數據包從源到宿的交換;信元交換主要用於ATM網路,實現ATM這種定長53byte格式一定的包的交換;
廣域網的常用技術:
廣域網主要體現為用戶到高速鏈路的接入(接入網),高速鏈路的傳輸(傳送網),以及高速鏈路到低速網路的分載(核心網)。
1、接入網:最熟悉的應該是電話網路ISDN和ADSL。ISDN就是傳統的電話網路,通過撥號進行電路交換,網路層採用PPP協議,帶寬為144K。ADSL是用的傳統電話網路中的高頻部分,低頻部分依舊用於傳輸語音數據;因此就要求在局方和用戶方對設備進行改造,實現語音和數據的分離。
還有就是CABLE方式實現,利用的是有線電視網路未使用的帶寬。因為電視信號的傳輸是單向的,不需要上傳數據,因此要進行網路的雙向改造才能用於網路數據傳輸。
現在最常用的應該是光纖到戶的方式了,即FTTx+LAN,光纖加區域網的方式,實現高帶寬傳遞。
最有前景的應該是用無線的方式,因為這樣是最靈活的,而且帶寬小成本低又滿足接入的要求。
2、傳送網:我只在光網呆過,也只熟悉光網,呵呵。反正都說華為光網最賺錢,我倒沒有體會到,遺憾。
3、核心網: E1(帶寬2.048MBit/S,中國歐洲標准)/T1(帶寬1.544MBit/S,美洲標准);X.25包交換網路;幀中繼網路,基於X.25網路,但去掉了其面向連接的特性。
http://cache..com/c?m=&p=91759a478a820ef00be2952b61&user=
Ⅳ 物聯網有線傳輸技術有哪些
物聯網傳輸層分為有線通信傳輸層和無線通信傳輸層。
有線通信技術包括中長距離的廣域網路和短距離的現場匯流排;無線通信層分為長距離的無線區域網、中短距離的無線區域網和超短距離的無線區域網。
Ⅵ 常見的廣域網技術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常見的廣域網技術有:DDN、X.25分組交換數據網、PSTN公共電話網、ISDN綜合業務數據網、Frame Relay幀中繼這五種。
1、DDN
DDN是數字數據網(Digital Data Network)的簡稱,它由光纖、數字微波或衛星等數字傳輸通道和數字交叉復用設備組成,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傳輸通道,傳送各種數據業務。
DDN的特點:
傳輸時延小、質量高,路由自動迂迴,實現全透明傳輸,可支持數據、圖像、話音等多媒體業務,可選速率為2 400bps~2 048kbps。DDN數字數據網在我國已廣泛應用,覆蓋區域廣,配套設施比較完善,非常適合於遠程區域網間的固定互聯,但租用費較高。
2、X.25分組交換數據網
分組交換也稱為包交換,它把用戶要傳送的數據按一定長度分割成若干個數據段,稱為「分組」或「包」(Packet),然後在網路中以「存儲-轉發」的方式進行傳送。X.25分組交換適合於不同類型、不同速率的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X.25分組交換網特點:
可以實現多方通信,大大提高線路利用率,信息傳遞安全、可靠、傳輸速率高,通過申請賬號、密碼(NUI)、可實現全國漫遊,提供速率為2 400bps~64kbps。X.25線路在我國已有廣泛的應用,覆蓋區域廣,線路租用費較低,非常適合於遠程節點間的低速互聯。
3、PSTN公共電話網
PSTN公共電話網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網路系統,它的優點是覆蓋區域廣、易於使用、價格較低,缺點是網路線路質量較差,傳輸速率較低。PSTN適合於對通信質量要求較低或作為備份網路連接的場合。
4、ISDN綜合業務數據網
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是在IDN的基礎上,實現用戶線傳輸的數字化,提供一組標準的用戶/網路介面,使用戶能夠利用已有的一對電話線,連接各類終端設備,分別進行電話、傳真、數據、圖像等多種業務通信,或者同時進行包括話音、數據和圖像的綜合業務(多媒體業務)通信。
5、Frame Relay幀中繼
幀中繼是在用戶-網路介面之間提供用戶信息流的雙向傳輸,並保持信息順序不變的一種承載業務。用戶信息以幀為單位進行傳輸,並對用戶信息流進行統計復用。幀中繼是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標准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重要技術,它是在數字光纖傳輸線路逐步替代原有的模擬線路,用戶終端日益智能化的情況下,由X.25分組交換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傳輸技術。
(6)網路傳輸層技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廣域網是一種跨地區的數據通訊網路,使用電信運營商提供的設備作為信息傳輸平台。對照OSI參考模型,廣域網技術主要位於底層的3個層次,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
電路交換是廣域網所使用的一種交換方式。可以通過運行商網路為每一次會話過程建立,維持和終止一條專用的物理電路。電路交換也可以提供數據報和數據流兩種傳送方式。電路交換在電信運營商的網路中被廣泛使用,其操作過程與普通的電話撥叫過程非常相似。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就是一種採用電路交換技術的廣域網技術。
包交換也是一種廣域網上經常使用的交換技術,通過包交換,網路設備可以共享一條點對點鏈路通過運營商網路在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包的傳遞。包交換主要採用統計復用技術在多台設備之間實現電路共享。ATM,幀中繼,SMDS以及X.25等都是採用包交換技術的廣域網技術。
Ⅶ 無線媒體傳輸技術有哪些
無線媒體傳輸技術有:OFDM,TDMA、CDMA。
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解調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傳輸技術的應用范圍:
古時候的火光傳遞信號、信鴿傳書包括旗語等,都屬於傳輸技術的一部分,目的在於長距離的傳遞兩者之間的信號。
在科技時代,傳輸技術的應用范圍更廣,可以將生物信號、微電流信號長距離傳送到遠端的儀器或者顯示設備。
傳輸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民用、工廠等等,固定電話、移動通訊、閉路電視系統、無線電台、衛星技術、Internet網路等等。
隨著傳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引入信號加密技術來防止「黑客」竊取他人的隱私,使得傳輸技術更為嚴密。
傳輸技術使得人類的信號傳播更為迅速和廣泛,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Ⅷ 網路層採用的技術不包括哪個等的
摘要 網路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端系統之間的數據透明傳送,具體功能包括定址和路由選擇、連接的建立、保持和終止等。它提供的服務使傳輸層不需要了解網路中的數據傳輸和交換技術。 [1]
Ⅸ 物聯網中的無線傳輸技術有哪些
RFID,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
NFC,這個技術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演緝功光嘉叱黃癸萎含聯變而來,由飛利浦半導體(現恩智浦半導體公司)、諾基亞和索尼共同研製開發,其基礎是RFID及互連技術。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種短距高頻的無線電技術,在13.56MHz頻率運行於20厘米距離內。其傳輸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種。目前近場通信已通過成為ISO/IEC
IS
18092國際標准、ECMA-340標准與ETSI
TS
102
190標准。NFC採用主動和被動兩種讀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