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泡沫效應有哪些

網路泡沫效應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4 05:37:58

1. 什麼原因導致互聯網泡沫

「泡沫」究竟為何物?典型的「泡沫」有如下幾個發展階段。最初是出現所謂的「財富轉移」 (displacement)的時機。受外部事件的影響,投資環境發生改變,出現新的商機。財富轉 移是指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領域轉移。財富轉移可能發生在戰爭結束後、新科技(如運河、鐵 路、互聯網)出現時,或者是利率大幅度下調時。財富轉移效應是推動每一次泡沫形成、膨 脹與破裂周期中價格波動的源泉,也是造成泡沫危機的動因之一。我們不可能再一次經歷互 聯網泡沫,但是,誰能肯定未來某項新技術的出現不會掀起一場類似的泡沫呢? 如果財富轉移效應很強,推動投資轉向新領域,就會帶來經濟的繁榮。通常,銀行信貸急劇 擴張是泡沫產生的催化劑。但歷史事實表明,即使沒有現有銀行的參與,其它的信貸融資機 構也會蜂擁而上,包括新興銀行、外資銀行、個人信貸交易(personal credit)等等。新的 投資湧入急速發展的領域,抬高價格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的盈利機會。 接著,泡沫發展到「異常欣快」(euphoria)、或者說「狂熱」(mania)的階段,投機資金不 斷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際經濟所需的資金。人們對未來收益的預期達到不切實際的高度,幻 想未來會有無限強勁的市場表現。沒有人考慮基本的估價標准。越來越多的人捲入到投機的 洪流中,期待著迅速獲利。此時此刻,人們對市場走向議論紛紛,在沒有達到價格最高點之 前,任何人都想買進。通常你會看到許多人警告泡沫的出現,有時候是政治家、銀行家,有 時候是報社記者。然而,他們的初次警告總是過早,導致人們對他們失去信任。 最後,市場價格上漲的速度開始變慢。隨著部分投機者牟取了暴利,獲利空間逐步減小,很 少有人願意再涉足這個領域。有時候會有一段時期,市場平靜得出奇,直到某一事件成為危 機的導火索,引發價格急劇下跌。這一事件可以是外部的沖擊,如戰爭;也可以是利率的上 調;抑或是因對新領域投資過度而導致的經濟增長減速。危機的導火索並不一定是重大事件, 有時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下一個階段被稱為「抽回」(revulsion):資產價格不斷下跌,金融恐慌加劇,破產屢屢發生, 銀行開始回收貸款。經濟受到新增投資減少、不確定性增大的影響,即使是非常好的項目在 此情況下也會失敗,商業信心銳減。消費者考慮到失業的危險和投資環境變差的影響,撤銷 了購房、買車等大額消費計劃。悲觀情緒蔓延,消費和投資縮減,所有人都在等待時機。 有時可能還存在一個「恐慌」(panic)階段。在這個階段,價格急劇下跌,人們爭先恐後地 拋售,但是沒有買家。市場完全喪失了流動性(liquidity)。在「反向」投機(reverse speculation)中,價格急劇下跌,跌至足夠便宜的谷底。當局可能會暫時關閉市場,等待恐 慌平息;中央銀行可能會採取「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之類的措施,在公 開市場向銀行體系購買素質理想的資產,或透過貼現窗向有償債能力但暫時周轉不靈的銀行 提供貸款,以重建市場信心。然而,至少得經過嚴重的經濟減速——通常是經濟衰退——才 能從這個階段中擺脫出來。

2. 什麼是互聯網泡沫哪些跡象可以用來判斷泡沫存在

互聯網泡沫的定義:(又稱科網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股票市場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聯網板塊及相關領域帶動下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標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敗的,通常被稱為"COM"的互聯網公司。股價的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式,突破(傳統模式的)底線,轉而關注於如何增加市場份額。

泡沫存在的跡象:

風投家目睹了互聯網公司股價的創紀錄上漲,故而出手更快,不再像往常一般地謹小慎微,選擇讓很多競爭者進入,再由市場決定勝出者來降低風險。1998-99年的低利率,幫助了啟動資金總額的增長。在這些企業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管理能力,卻由於新穎的「DOT COM」概念,仍能將創意出售給投資者。

一個規范的「DOT COM」商業模式依賴於持續的網路效應,以長期凈虧損經營來獲得市場份額為代價。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夠的品牌意識,以便收獲以後的服務的盈利率。「快速變大」的口號詮釋了這一策略。 在虧損期間,公司依賴於風險資本,尤其是首發股票(所募集的資金)來支付開銷。 這些股票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難以估價,把許多股票推上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並令公司的原始控股股東紙面富貴。

互聯網泡沫的消退:

在2000年3月,以技術股為主的NASDAQ(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攀升到5048,網路經濟泡沫達到最高點。1999年至2000早期,利率被美聯儲提高了6倍,出軌的經濟開始失去了速度。網路經濟泡沫於3月10日開始破裂,該日NASDAQ綜合指數到達了5048.62(當天曾達到過5132.52),比僅僅一年前的數翻了一番還多。NASDAQ此後開始小幅下跌,市場分析師們卻說這僅僅是股市做一下修正而已。股指反轉及隨後的熊市來臨有可能是因聯邦政府訴微軟案的審理觸發的。審理宣布微軟為壟斷的結果,在正式公布的4月3日的幾星期前就開始為外界所廣泛猜測。

導致NASDAQ和所有網路公司崩潰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大量對高科技股的領頭羊如思科、微軟、戴爾等數十億美元的賣單碰巧同時在3月10號周末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星期一)早晨出現。賣出的結果導致NASDAQ3月13日一開盤就從5038跌到4879,整整跌了4個百分點-全年「盤前(pre- market)」拋售最大的百分比。

3月13日星期一的大規模的初始批量賣單的處理引發了拋售的連鎖反應-投資者、基金和機構紛紛開始清盤。僅僅6天時間,NASDAQ就損失了將近9個點,從3月10日的5050掉到了3月15日的4580。

另一原因有可能是為了應對Y2K問題而加劇了企業的支出。一旦新年安然度過,企業會發現所有的設備他們只需要一段時間,之後開支就迅速下降了。這與美國股市有著很強的相關性。道瓊斯指數在2000年1月14日收報11722.98點峰值,盤中一度到達了11750.28點,理論峰值到達 11908.50。而標准普爾500種工業指數在2000年3月24日收於1527.46點,盤中峰值1553.11點;更為顯著的是,英國的FTSE 100指數在1999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抵達6950.60的最高值。之後在好幾個行業開始進行凍結招聘、裁員甚至合並,尤其是互聯網板塊。

3. 互聯網泡沫是怎麼形成

1,企業需要賺錢。大量資金短缺的煤老闆或者煤老闆兒子一個個吹出來的,百分之99的互聯網公司幾乎都不盈利,工資待遇是你見到宣傳的一半沒有。都是做生意,這一塊自然有利可圖,成本低,見效快,不幹白不幹。

2,門檻低,是個人都能做。賣葯品需要研發,需要機器儀器,大量博士生,成本呢?這是企業考量;很多沒有學歷的人沒有技術,90後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群佔90後人口數量不到百分之25,那剩下百分之75年輕人如何工作也是問題,培訓一下幾個月就能去搞java,php,也能賺錢。對雙方來說,這是一種默契。

3,培訓機構需要招人。大量垃圾公司自然需要大量垃圾程序員。培訓應運而生,2011年我上大學時候沒有幾個人報計算機系,今年我系是全校第一大系,人數比4年前多了12倍。當然大學教育就那麼回事,培訓機構就鑽空子,學費都是幾萬,一年謀智博客幾十個班幾千學生收入幾個億。北京目前有培訓機構幾百家,甚至上千家。每年少說幾萬程序員加入這個大軍,並且年齡日漸少齡化。比如前幾天去某軟體公司,見滿地16歲小孩子在敲代碼,不停加班,很可憐。

4,聯通,移動為主的國企需要巨大流量消耗來滿足利潤,也能政策挾持國家財政支持。這個不能多提,你懂得。

5,手機製造業,或者整個代工業需要生產力跟生產動力,或者經濟需要拐點。比如富士康,只有互聯網泡沫越大,做手機的越多,富士康生意越大,自然賺錢越多。還有比如小米之類,也要賺錢。

6,國家扶持。中美對抗跟冷戰開始了,自然製造業是不能輸給美帝的。工業化成本越來越高,那在數量上就不能輸給美帝,除了各種基礎建設跟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計算機跟科研,網路也是國家政策傾斜的對象。這點看,很多有背景的企業才會是最大贏家,其他都是表象,甚至是陪襯。

該說的都說了,反正就這么回事。互聯網不是什麼高科技行業,也是類似於建築工地一樣的大規模復雜化或者重復化勞動,自動化是大勢所趨。泡沫太大了也不好,啥事得有個度

4. 網路泡沫的網路效應

一個規范的「DOT COM」商業模式依賴於持續的網路效應,以長期凈虧損經營為代價來獲得市場份額。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夠的品牌意識,以便收獲以後的服務的盈利率。「快速變大」的口號詮釋了這一策略。在虧損期間,公司依賴於風險資本,尤其是首發股票(所募集的資金)來支付開銷。這些股票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難以估價,把許多股票推上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並令公司的原始控股股東紙面富貴。
從歷史上看,網路經濟的繁榮可被視為類似於其它技術的繁榮-包括1840年代的鐵路,1920年代的汽車和收音機,1950年代的晶體管,1960年代的分時共享計算機,以及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電腦和生物技術。

5. 什麼是網路泡沫

在2000年下半年開始,網路所營造的泡沫經濟開始破滅,許多網站、網路公司紛紛傳出裁員甚至倒閉的消息市場上流行一種說法,叫做網路泡沫。
在經歷了所謂的「泡沫破滅」的痛楚與快感、壓力與嘲諷之後,是不是2000於大調整的低谷,資本市場的泡沫逐漸消退。
-------------
其實也就是那段時間,大家過分估計了網路的經濟效應,然後很多人都去辦網站,但其實到了最後很多都是虛的,很多最後都資不抵債。然後大家就陷入一片恐慌。
中國在那段時間也不景氣啊,倒閉了N多網站。
這個話題講起來有蠻多內容的,不光是和「互聯網」有關。你可以去具體查一下那段時間都發生了什麼。在這里三言兩語我也講不清楚。。只是剛好我的畢業論文就寫到了這個所以有一定了解。。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6. 什麼是互聯網泡沫

我看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與「泡沫」聯姻已有多年,而今雙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映照。修飾互聯網最佳的詞彙大概還是泡沫。

的確互聯網發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類理解的范疇,於是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當。但是,互聯網本身似乎蘊含著無窮盡的內涵,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的最大膽的估計和預見。因此,看互聯網,左看右看都不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發現。同樣,對於互聯網泡沫,我們的觀點也必須跟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思維也需要時不時調整速度與頻率,盡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東西。靜態地、一成不變地看互聯網必然成笑話,有時甚至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對互聯網泡沫一說十分贊同,半年前,變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則越發堅定地認為: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雖然互聯網領域跌盪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證券市場,哄抬股價,進行金融詐騙,導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萬人破產。情景如同氣泡的吹脹和破滅,史稱「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經濟」(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後這種過度投機和泡沫破滅,或者「狂熱投機-恐慌拋售-市場崩潰」的金融戲劇,層出不窮。自從亞洲金融危機後,「泡沫」一詞成了時髦,與「互聯網」結合後,更上層樓。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熱和過度投機的結果。泡沫程度超過特定限度,出現了失控狀態,就會出現爆破。互聯網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會到爆破的一刻。我們必須明白,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核心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資金,而是用戶。如果說互聯網是泡沫,那麼泡沫破滅之時,必然就是用戶撤離之際,也就是投資者撤離之際。可是事實上是如何呢?

我們天天可以聽到人們對互聯網的抱怨,比如資費、速度、內容、時間等等。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很少看到一個人上了網,會因為各種不滿而決定不再上網,永遠不回頭;我們也很少看到,一個人用上E-mail,會說這東西成本高,從此再也不發E-mail。實際上,只要一個人上了網,基本上就粘上下不來了。網路的應用也是用了就離不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會發生許多用戶撤離互聯網的事情,因為互聯網有一種引力和魅力是我們現在難以說清的。免費的電子郵件,搜尋引擎,新聞內容,即時下載軟體,各類信息,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等等,都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類似的體驗。因此網路創造的許多價值(無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無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則不足以解釋目前互聯網對人們的吸引。畢竟,每個人都不是被強迫上網的。更關鍵的是,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務越來越好,使用起來越便利,內容越來越充實,新鮮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會進一步增強。而新網民入網的速度絲毫沒有放慢,用戶組成了互聯網泡沫最堅固的內容。只要用戶持續增多,互聯網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滅。

許多人最擔心的還是投資。擔心互聯網會以一種燃燒的速度耗盡投資者的金錢。但是我們放開眼光來看,資本市場是一個內循環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聯網的投資必然體現在消費上,化出去的錢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流回資本市場。而且互聯網投資以散戶為主,是一種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資金來源更加穩固。而且,目前互聯網行業的業績在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在改善,總體趨勢沒有辜負投資者。當然,資本的流動是有選擇性的,多流入互聯網,必然少流入其他行業。好在資本市場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場發展來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資焦點,除了互聯網,還有誰與爭鋒?最熱鬧、最瘋狂的市場除了互聯網市場,還舍我取誰?不錯,投資者都在對一個夢想投資,但還有什麼夢想比互聯網更大更真實?

當然互聯網目前體現為是一種摧毀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陳代謝一樣,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業倒下,而有一批批更為壯觀的新手沖上。從單個企業看、從局部看,的確可以感受到劇烈的泡沫泛起和破滅,但是從全局來說,必然是不斷增長。這種趨勢才是理解互聯網本質的關鍵。

網景被購並了,微軟化了數十億的冤枉錢,Wired也寄人籬下……這些悲慘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滅的最佳明證。但實際上,只要沖上互聯網的風頭浪尖,最慘的失敗者也比落伍的勝利者獲益更多。網景最終售價是100億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聯網,而只是一個瀏覽器產品,能賣出如此高價錢嗎?網景的創始人們哪一個不腰包鼓鼓?。而微軟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浪費」,今天很可能就沒有生存餘地?更甭說5000億美元的市值。互聯網一夜暴富的神話必然會越來越多,但是隨著參賽選手越來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會被進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會劇烈波動,價格會大幅下滑,但互聯網總體市場價值的走勢必然會隨著用戶的急增而激增。

與其擔憂互聯網泡沫,不如勇往直前,與其懷疑互聯網的真實,不如堅信不疑。因為在這場革命中,唯一的勝機就是趕上風頭浪尖,雖然風險難度都有極大,但懷疑、詛咒、墨守的人,必將一無所獲。

因為互聯網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也不僅僅是一項應用,甚至不僅僅是一次技術變革,而是一場真切的技術革命,它對應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文明,一個全新的世界。

7. 什麼叫互聯網泡沫

互聯網發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類理解的范疇,於是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當。但是,互聯網本身似乎蘊含著無窮盡的內涵,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的最大膽的估計和預見。因此,看互聯網,左看右看都不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發現。同樣,對於互聯網泡沫,我們的觀點也必須跟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思維也需要時不時調整速度與頻率,盡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東西。靜態地、一成不變地看互聯網必然成笑話,有時甚至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對互聯網泡沫一說十分贊同,半年前,變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則越發堅定地認為: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雖然互聯網領域跌盪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

8. 網路泡沫的正反效應(詳解)

互聯網泡沫(又稱科網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間的投機泡沫,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的最高點時到達頂峰。在此期間,西方國家的股票市場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聯網板塊及相關領域帶動下的快速增長。這一時期的標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終投資失敗的,通常被稱為「COM」的互聯網公司。股價的飆升和買家炒作的結合,以及風險投資的廣泛利用,創造了一個溫床,使得這些企業摒棄了標準的商業模式,突破(傳統模式的)底線,轉而關注於如何增加市場份額。

9. 互聯網泡沫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

1、1994年,Mosaic瀏覽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現,令互聯網開始引起公眾注意。對大部分美國的上市公司而言,一個公開的網站已成為必需品。開啟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直接商務(電子商務)及全球性的即時群組通訊;

2、成為一種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時把買家與賣家、宣傳商與顧客以低成本聯系起來。互聯網帶來了各種在數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業模式,並引來風險基金的投資。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個主要科技行業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聯網網路基建,互聯網工具軟體,及門戶網站。

10. 互聯網泡沫的網路效應

一個規范的「DOT COM」商業模式依賴於持續的網路效應,以長期凈虧損經營來獲得市場份額為代價。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夠的品牌意識,以便收獲以後的服務的盈利率。「快速變大」的口號詮釋了這一策略。在虧損期間,公司依賴於風險資本,尤其是首發股票(所募集的資金)來支付開銷。這些股票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難以估價,把許多股票推上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並令公司的原始控股股東紙面富貴。
從歷史上看,網路經濟的繁榮可被視為類似於其它技術的繁榮-包括1840年代的鐵路,1920年代的汽車和收音機,1950年代的晶體管,1960年代的分時共享計算機,以及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電腦和生物技術。

閱讀全文

與網路泡沫效應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網路電纜插進去不亮 瀏覽:654
5g信號網路拒絕接入是什麼原因 瀏覽:927
蘋果藍牙共享網路很慢 瀏覽:908
網路安全領域需要考取的證件 瀏覽:820
網路專業實習哪個方面好 瀏覽:932
網路有多少個硬碟 瀏覽:4
無線網路ssid名字 瀏覽:838
大四網路工程有哪些 瀏覽:115
移動網路接入點114是什麼意思 瀏覽:796
家庭無線網路構成需要什麼 瀏覽:679
咸陽網路營銷師歸哪個部門管 瀏覽:834
蘋果國行網路秩序不支持是什麼 瀏覽:999
美版iphone無鎖可以還原網路設置嗎 瀏覽:668
如何在網路上保護自己的隱私呢 瀏覽:475
網路營銷作業適合經營什麼 瀏覽:856
電話網路和無線網路 瀏覽:278
為啥是網路異常請檢查連接 瀏覽:196
設置網路共享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64
路由器總是要重啟才有網路 瀏覽:599
網路流行語什麼開始的 瀏覽:47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