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信息的後面加上句號有什麼意思
發信息的後面加上句號表示一句話的結束,新一句話的開始,提示讀者該句的表達意思已結束。發信息時用得到句號也表示出發信人語氣嚴肅正式,比較客氣和官方。
句號是一個「出勤率」很高的標點符號,在許許多多的情況下都要用到它,最基本的是下列情況: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後的停頓。我們這里說的「一句話」,就是語法書上講的一個句子。
一個語言格式不論長短,只要是能獨立地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就是一個句子。說話的時候,每個句子都帶有一定的語調,表示某種語氣,句和句之間有較大的停頓;寫成了文章,句子的後面要用句號做結尾。
關於句號有很多易混淆的錯誤用法,比如:
1、該用句號的地方不用句號,使語段層次不清,影響表達效果。
例:陸峰的凳子壞了,坐上去不小心會跌倒,李志看見了,記在心上,他從家中帶來了工具,放學後,大家都走了,他獨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來。
2、還沒有完成一個完整意思的表達就用了句號,破壞了句子的整體性。
例:春天,沙棗樹伸展著粗糙的樹枝。上面覆蓋著一片片短小的葉子。葉子上一層細沙一樣的東西晶瑩發亮。
3、屬於其它語氣的句子卻用了句號,與其它標點符號相混。
例:「是阿米,還是翠芹。」不,都不像。
⑵ 一個括弧一個句號的表情是什麼意思
睜一個眼(閉一個眼)微笑的符號,
就像這個符號 :) 這是微笑的意思
⑶ 句號在網路用語里什麼意思
網路用語一個句號,話題完結。
網路用語兩個句號,是表示有點無奈、無語或者有點不太開心敷衍的一種感覺,是用來表達一種情緒。不過也要看人,有些人可能只是一種習慣,沒有別的意思。
網路用語三個句號或以上,有無語的意思。
(3)網路半括弧後加個句號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網路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路動畫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
網路上冒出的新詞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我們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無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將很快的被網友拋棄。
⑷ 半個括弧是什麼梗
半個括弧是使用者並非單純的要省略,只是想要讓自己的發言顯得有趣,或者只是想單純地跟隊形的意思。
半括弧用法「(ry」,發源於日本2ch論壇,後傳入niconico和twitter等網站,最早的使用記錄可以追溯到2003年下半年。
「ry」是日文單詞「略」的羅馬音縮寫,源自「以下略」,表示之後的省略。在發言時感覺「沒必要說太多」時,即可把「(ry」放置在句末,營造出「再說下去就有點那個了」的微妙氛圍。
梗的例子有:
1、搞事,搞事,整天就知道搞事:搞事情最早起源於YY主播董小颯經常講的口頭禪,之後陳赫在《奔跑吧兄弟》里常說:「搞事情,搞事情」,這才被粉絲們廣為流傳。
2、我有點方:該流行語分別產自不同的地方,「我好方」的意思是「我好慌」,來源是很多直播網站里的主播都有口音,經常說「我好方」,於是被水友們傳頌開來就成了流行語。
3、厲害了我的哥:一名中學生軍訓時玩王者榮耀被教官抓住了,然後教官幫他把這把游戲玩完了。而在游戲過程中,教官開啟了大殺特殺的模式,無限超神,隊友紛紛表示:厲害了我的哥!
4、先定一個小目標 比方說 我先掙它一個億:王健林在訪談節目中談及年輕人創業已經夢想的看法時說出了這句話,網民們內心很是感慨。
⑸ 半個括弧是什麼梗
半個括弧是什麼梗?括弧,是屏幕這邊的語氣和表情,是快節奏高效率的合作禮貌,是聊天時給自己的勇氣和後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括弧變成了社交網路語境下的常用符號;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只有半個「(」,但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談完正事身心俱疲,沒事,加個括弧,彷彿隔音室,八卦聊起來:
- Boss說下周要完成這個項目的復盤。
- 好的,看目前的schele是可以做完的(boss最近是不是水逆了天天臭著臉
遇到了不合理的要求,好難拒絕,沒事,括弧就像面具,躲在後面就敢說:
-親愛的,我最近好忙,有組會報告、期末論文、投稿修改,小組作業可不可以先替我做一下呀?
-啊確實好辛苦……(我覺得不太好,你還是跟老師說一聲吧……
不知道玩笑的分寸對不對,沒事,放在括弧里,再加個「大誤」:
-嘿看我的新發型!
-哇太好看了!(要彎了(大誤
一百多年前,迅哥兒在《域外小說集·略例》里第一次介紹括弧時,一定沒想到,在微信逐漸侵蝕了嚴肅語境、選字規范的一百年後,當代人甚至把他做成表情包的同時,還能把括弧這種本該一起被快節奏遺棄的標點符號,玩出花來。
甚至有人調侃,「我們只敢在括弧里說真話」「如果不用括弧,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聊天了」。
括弧,是屏幕這邊的語氣和表情
我們在現實中面對面聊天的時候,除了所說的語言文字,我們還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非言語溝通信息,比如,從音量大小判斷場景是否合適。
我們不會在安靜的圖書館大聲說話,也不會在會議室里討論八卦。有時在微信中加括弧,就是模仿了真實說話情境中的放低音量、悄悄說,這樣的「放低音量」,可以看出情境的不合適,並推斷出表達者的情緒狀態。
上圖中的「(剛走神了..)」就模擬了課上的悄悄話,表達了說話者在課上走神的不好意思。
除了「音量」,其實,我們在現實對話中傳遞的非言語信息還有許多種,從對方站的距離來判斷熟悉度,從對方的表情姿勢來判斷話題是否合適,從音調節奏判斷對方是緊張還是休閑,從表情判斷對方是熱情還是敵意……
行為能傳達大量信息,除了口頭表話語和句法外,它幾乎囊括了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的所有行為,能提供信息( providing information),表示出說話時的情緒狀態和所說話語的真實意圖;能調控交往( regulating interaction),如果表達出的興趣比較強,那對方就會知道我們很有溝通的興趣,之後的交流也會更容易進行。現實中的溝通就是這樣,既依靠言語內容,又根據微妙的非言語線索你來我往地進行談話,從而整個溝通過程得以流暢進行。
然而,使用微信聊天時,我們看不到對方的臉,找不到那麼多非語言線索,所以只能通過表情包來補充一部分面部表情傳達的情感信息,助推聊天的進展。
但表情包沒有真實的表情那樣容易理解。哪怕是非常常見的emoji,也會有人覺得上面那個表情是害羞,而另一部分人覺得是皺眉,如果這樣的兩個人聊起天來,難免會產生誤解。
括弧里的文字表情包,比起圖畫表情包來,就表意更為明確,可以有效避免誤解的出現,也不失圖畫表情包的萌感。
括弧,是快節奏高效率的合作禮貌
寫信的時候,我們會先寫「展信安」;會議開始前,我們會先介紹和寒暄;哪怕是微信借錢時,我們開頭也得先問個好。為啥?
本來,我們天生有利己的傾向,總想花最少的力氣得到最多的利益,在對話中,最經濟實用的方法就是彼此合作,雙方都保證自己語言中傳達的信息量真實、恰當、相關、清晰——這就是語言應用學中最基本的四條合作原則(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讓我們花最少的力氣,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但在實際生活中跟別人打交道時,我們卻不能像理想情況中那樣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否則,我們不打起來,也會被掛到網上:「八百年不跟我聊天,打一次電話就是借錢,這樣的朋友要不要拉黑?」
為了「面子」,說話人有時需要違反合作原則,放下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而是盡量減少對聽話人的「損」和己的「益」,這就是語言運用學中另一條重要的「禮貌原則」(the politeness principle)了,它最早由英國語用學家利奇(Leech)提出,包括以下幾條內容:
得體原則:減少表達有損於別人的觀點, 盡量多讓別人得益。
慷慨原則:盡量少使自己得益,自己吃虧也沒關系。
贊譽原則:盡量少貶低別人,多贊譽別人。
謙遜原則: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
一致原則:盡量減少同別人的分歧,增大與別人的一致。
共情原則:減少自己與對方在情感上的對立。
在這些禮貌原則的指導下,即便自己不同意對方甚至有正當理由反駁對方,我們也很少採用正面指責、否定、拒絕的策略,而是會間接委婉地表達;即便自己開始溝通的目的是正事,也不能直奔主題,而是先噓寒問暖問候一下對方,拉近情感的距離——雖然效率低了,但是對方的心情會更好,這樣現實中的溝通交流才能進行得下去。
但是現在的溝通太快了, 「車馬書信都慢」只在夜晚的朋友圈出現就夠了,抑揚轉折、娓娓道來的風格不適合微信,要不然怎麼還會有這樣的信息被掛到網上呢:「甲方每次溝通任務都一堆廢話,心好累」。
而出現在對話開頭的括弧,就拯救了兩者的矛盾:
「(突然)」「(請問一下不急回復)」「(雖然很晚了但是還是問一下)」這種括弧,既表示了一點寒暄禮貌,不至於太突兀;又足夠短和快,不給當代人的效率拖後腿。
然而,我們在交流中,有時也會跟「禮貌原則」對著干,開啟「損人」模式:
說對方「不是人」?這看起來可既不「得體」也不「贊譽」。如果在現實中你指著一個人說「你簡直不是人」……這可比「你瞅啥」的殺傷力大多了。
但有「(不是)」「(不)」甚至更簡單的「(x)」「(。)」這樣的括弧在,我們都不會覺得這樣的貶損是真的在罵人。這類括弧來源於「誤」「大誤」,本來是動漫用語,一般用於動漫評論文中,常出現在一句話的末尾的括弧裡面,意味著文章作者故意扭曲了原作的思想或表達糟糕的個人思想,以「誤」來提示讀者是錯誤的。
而在微信對話中,前面來一句與「禮貌性原則」不符、顯得很不禮貌的戲謔,再加一個「(不是)」,就能表達「這種不禮貌是虛假的」。虛假不禮貌這一術語也是Leech提出的,他認為,在禮貌原則之外,還有「反語原則」和「玩笑原則」,反語是一種虛假禮貌,即明顯地用友好的方式來表示冒犯;而玩笑則是冒犯的方式表示友好,比如自帶「(不是)」的「簡直不是人」,其實就是一種虛假不禮貌,說話人說出明顯不真實、不禮貌的話語,其真正的目的反而是真實、有禮貌的。上圖中的「簡直不是人」,其實表達的是對對方能力的敬佩。
語用學有這么多條原則,從禮貌解釋到「不禮貌」,簡直能覆蓋人們的全部交流;但,有時人們會故意躲開這些原則。比如,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聽話人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由此來表達另外一種意思,就能產生幽默。
⑹ 一句話後面加半個括弧是什麼梗
因為這句話還沒有說完,是說這句話的人,他還有很多話想要說出來,但是又不方便把這些話具體講出來。說話後面帶上括弧,就是要你添加詞語,添加適當合適的詞語來表示這句話的意思讓你參與,讓你參加修飾語。
括弧的介紹
括弧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釋部分使用的符號。這種注釋是夾在正文中間的夾注。寫文章寫到某個地方,為了讓讀者了解得更透徹,有時需要加個注釋,或者在運算中要改變運算順序,也需要用到括弧。
注釋的性質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小括弧內只能對前面的語句進行附加說明,不能引入新的內容。
⑺ 一句話後面加幾個句號,是什麼意思(用於網路聊天)我想。。。。你
通常在聊天中一對句號這種表示省略的意思,用來代替省略號。如果單純打出幾個句號,沒有文字的情況一般表示不想說話或者無語。
⑻ 最近流行的半個括弧表示什麼意思 ,,
網友經常這種句式來表示反諷,就是一句話後面加半個括弧。
反諷,又稱反語,是說話或寫作時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語氣或寫作技巧,單純從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達的事物。
而事實上其原本的意義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從上下文及語境來了解其用意。這是社會普通的解釋,但在19和20世紀甚至更早的時期,卻有著不同的古典含義。
反諷來源:
反諷原為希臘戲劇中的一種角色,即佯作無知者。他在自以為高明的對手面前說傻話,但最後卻被證明是正確的,迫使對方認輸。
古希臘賢哲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就扮演這種角色,大肆嘲弄自以為是的聰明者。反諷表現了一種矛盾的語義狀態:採取了旁敲側擊、聲東擊西的表現手法。
它是從古希臘開始出現的,後來又不斷發展,並逐步成為修辭學中的一種修辭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反諷
⑼ 桌面出現一個圖標包含一個句號和半個括弧 是什麼東西
垃圾文件,刪了
⑽ 一句話後面加幾個句號,是什麼意思(用於網路聊天)
沒有什麼實質意思,就是一種流行的寫法,多用於90後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