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章的定義
不是公章。
公章這個詞是一個舊時代的概念,原指國有企業的印章,就是公家的章子的意思。
在如今,公章的新含義就是有證明力的印章,印信。私營企業也有公章了,一般的分類有行政印章、財務印章、合同專用印章等等。
像你說的什麼中國某某網,根本不是什麼印信,即根本不是什麼所謂的公章。你這個網,如果是合法的就應該是有工商登記的,應該以你這個登記的名稱來做一個章,並且最好公安局去備個案。
當然如果你只為了刻了好玩,你想怎麼刻都可以。但是如果是為了進行經濟活動,那就要正式而謹慎了!~
『貳』 公章是違禁詞嗎
公章不是違禁詞。
公章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使用的印章。 由於公安部對辦理刻制印章的手續未作統一規定,所以各地公安機關對刻制印章手續的規定有所不同。根據刻制印章的種類不同,手續也不一樣。
『叄』 真無語,蓋個公章干什麼,玩笑話,公章是什麼
勞動者只要與用人單位有實際的僱傭關系,就有工齡。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肆』 印章是什麼
印章是漢語詞彙,拼音是yìn zhāng,意思是亦稱圖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 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
中文名
印章
外文名
stamp;seal;print;signet
拼音
yìn zhāng
注音
ㄧㄣˋ ㄓㄤ
詞目
印章
基本解釋
圖章
『伍』 2020網路流行語有哪些
1.「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2019年,黃曉明依靠在綜藝節目中的「明言明語」再次爆紅。
2.單身一時爽,一直單身一直爽。這句流行語依舊出自春晚小品《機場姐妹花中》,與男友分手後的自嘲金句:單身一時爽,一直單身一直爽,她在這個小品中的角色表演也非常到位。
3.一分天註定,九分靠濾鏡。黃曉明還拿自己的身高和長相開涮,因為黃曉明網路身高179,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高。
4.盤它。這句話在今年年初突然爆紅網路,來源於一個相聲《文玩》,配上相聲演員孟鶴堂那魔性的表情,一下子就成為了新寵。
『陸』 公章的來源
「掌大印」、「拿印把子」成為了當官掌權的代名詞
從古書記載來看,官印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關於官印起源,漢代《春秋合誠圖》里有這樣的記載:傳說堯與太尉舜坐在舟中泛遊,忽然,一隻鳳凰飛到他們面前,將背負的圖書交給堯。這圖書裝在一個赤玉匣子中,長三尺,寬八寸,上有黃玉檢斗,用繩子捆紮,兩端用泥封固,並加蓋了「天赤帝符璽」的印章。這說明,印章最早是作為權力的象徵出現的。
比較完備的官印製度,形成於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縣令,都由國君在任命時授予官印,同時配發穿在印鈕上的絲帶,叫做「綬」,以便須臾不離地佩帶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亂。項梁指揮項羽拔劍砍下殷通首級,「佩其印綬」,然後便自封為新的郡守,行令各縣,「得精兵八千人」。這個憑印綬當官、認印不認人的制度,又為漢朝所繼承。
漢武帝時,窮得連老婆也養活不起的朱買臣忽然被任命為故鄉會稽郡守。當其回到下榻的會稽郡駐京辦事處時,吏員們仍把他當窮漢看待,不予理睬,直至發現他懷里揣著印綬,「坐中驚駭」,馬上排好隊,一起跪拜。這種觀念的沿襲,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為當官掌權的代名詞。
印綬制度的另一特徵,是以鑄印材料和綬帶顏色區別官階。如漢代,丞相太尉一級高官,金印紫綬;御史大夫及兩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六百石以上,銅印黑綬;二百石以上,銅印黃綬。從晉代起,印綬制又改為印囊制,綬囊用皮革製成,盛進官印後佩在腰間,以綉縷區別官階。
劉邦微時所乾的鄉亭小吏,倒也有「五兩之綸,半通之銅」的一方小印。所謂「半通」,是相對於「全通」而言的:漢制,凡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皆為通官印」,意思是具有發號施令的法律效力,「半通」,就當做具有一半法律效力來理解了。所以,劉邦領一個泗水亭長的「半通之銅」佩在腰間,搖來晃去,也挺神氣。
官印脫離個人職級而完全成為施政機關的公章,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當時人對官印的理解是官員之印,而非官府之印。印綬由官員隨身佩帶,除非因犯法、罷官等緣故例應追繳外,陞官調職或告老病歿,都可帶走。中央因某個治事官職有缺而另授新官時,通常總是另鑄新印,所以官印上的文字書寫不可能長期保持統一。
這種一官一印的頒授辦法,一直到南朝宋時,才有尚書左丞孔琳之上書提出疑問。他說,既然皇帝公侯的玉璽都是歷代遞用,並不使人懷疑他們是否擁有行使權力的資格,地位卑下的臣僚又何必非要把印綬佩在身上呢?宋武帝劉裕提倡節儉是出名的,便採納了這個建議。「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印移交制度,大抵就是從那個時候逐漸形成的。這種制度行之既久,給世人所帶來的觀念上的轉變,就是官印乃某個部門某級機關行使權力的信物,這就同現代的「公章」概念貫通了,雖然在習慣上仍舊以「摘印」來指稱罷官。
依循這種新的理念,更趨完備的官印製度的創立,應該說是發生在唐代。有個這樣的例子:西晉趙王司馬倫稱帝時,為「取悅人情」,凡當年報名應試賢良方正、孝廉良將等文武各科的生員和16歲以上的太學生,以及各地州郡來京出差的吏員,一律免試授官,難以計數的官員,一概賜印,「金銀冶鑄,不給於印」,只好用木刻印章代替一時奇缺的金銀銅材,輿論乃有「白板之侯」的取笑(《晉中興書》)。
但是到唐初政體肇建時,作為中央最高政令執行機關的尚書省,只有總辦公署(稱都省或都堂)和吏、兵兩部有印,其餘各部司都用尚書省的印信發遣公事。因為官印只代表官府權力,而非官職,連左右僕射、侍郎郎中這等內閣首相、部長司長一級的高官,也無官印佩帶。直到武則天當國時,體制改革,各部司的行政獨立性加強,尚書省二十四司才分別置印。
相似的情況在其他部門也存在。唐德宗時薛之輿任諫議大夫,是隸屬中書門下的正四品高官。因為並非一級行政機構,也無印信。薛以保密為由打報告給皇帝:「諫官所上封章,事皆機密,每進一封,須門下、中書兩省印署文牒。每有封奏,人且先知。請別鑄諫院印,須免漏泄。」這話聽起來像是伸手討權,還含有同中書門下鬧獨立性的意思。未幾,此人被平調到中央大學做校長助理(國子司業)。
自德宗以後,內參密命,職權加重,號稱「內相」,最終形成了與中書舍人分掌「內制」、「外製」的格局,作為一種標志,便是在憲宗初年的翰林院單獨置印。官印脫離個人職級而完全成為施政機關的公章,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從此,政出多元、職司重疊的麻煩大為減少。
形形色色的官印到處都是,只要有人膽敢妄為,辨別真偽還真不容易
說到官印的規格,也有一個從紊亂到齊整的整飭過程。《古璽匯編》中戰國時的官印,一顆編號為0007的「君之信璽」的邊長才兩厘米半,另一顆編號為0227的「左稟」印章的邊長,倒有三厘米。再看《封泥匯編》中的兩漢官印,不僅低級官印比高級官印大得多,其印面形制也「百花齊放」,有的極為方正,有的近似長方,有的四角呈弧形,還有圓形和橢圓形的,估計多為因材治印,逮到一塊什麼樣的材料便做成什麼樣的印面。
至於印文的書寫以及自左分行還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樣是五花八門,無章可循。當它們以整體形狀出現時,固然可從金銀材質、青黑綬色上區別規格,但一旦以封押形式反映在公文上,如非十分熟悉,困惑是無可避免的。
賈誼著《治安策》,揭述矯偽者詐取國庫近十萬石糧食,冒征六百餘萬錢賦,騙乘官車驛傳郡國,應該說都與這些印製上的缺陷有很大關系。在形形色色的官印到處都是,甚至連離任或去世者曾經用過的官印也依然存在於世間的情況下,只要有人膽敢妄為,辨別真偽還真不容易。
從官印設置從嚴控制的唐代起,印製規格也趨向周密。諸司之印一律用銅鑄,印體為正方形。此外,官印上有把柄以方便鈐印的形制,即所謂「印把子」,也是在這個時候推行的。明代,各衙門印信俱由禮部鑄印局統一刻制,且有詳細的鑄、換、辨、驗條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鑄印局辨其印信真偽」。
當然也不能說這樣一來便能徹底杜絕詐偽,比如《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中那位在浙江布政司當差的吏目潘三爺,為幫助財主掠買婦女撈取酬謝,讓匡超人替他捏造一紙樂清縣署的公文,「家裡有的是豆腐乾刻的假印,取來用上」。不過這些花樣只能在基層玩弄,而且是在里外勾結的條件下生效,要想去設有鑄印局可辨真偽的京師行騙,就不那麼容易了。
地方官員上京匯報,一個錯誤駁回,重新蓋章就要費好幾個月的時間
官印的謹慎設置和保管,歷來是典章制度的重中之重。如宋代《職制律》關於機關申請置印的規定:「諸官司應鑄印記,先具以某字為文,保明申所隸,再行審驗,關申尚書禮部。」如因舊損需換新印者,「給訖限,當日以舊印申納尚書禮部棰毀」,也有先銼去印面一個角,集中銷毀的。作廢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間這種事情,絕對不允許發生。官印的保管方式,在秦漢魏晉一官一印的時代,各自隨身佩帶,朝夕不離。唐代起,印為機關公章,保管在府。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責任人員,也有嚴格規定。以唐代中書門下即政事堂的「堂印」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須經主管長官判署、簽押,並經謄寫、校對後,再由「堂頭」(相當於政事堂的辦公廳主任)審核,審核無誤後,方可蓋印。
明朝宣德年間,御史李浚奉命赴浙江錢塘縣督辦糧儲事宜。當地的縣令是個陰險狡詐之輩,准備暗中設計陷害李浚。一次,縣令將自己的一名心腹安插到李浚身邊做僕役,僕役伺機偷走了官印。當李浚辦公用印時才發現官印被盜,經前思後想,他判斷官印被盜定與縣令脫不了干係。
為找回官印,李浚的屬下提出帶人到縣令府中搜查,被其當即阻止。因為這本是件沒有確鑿證據的事兒,若興師動眾鬧得滿城風雨,極有可能逼迫對方將贓物隱藏得更深或乾脆銷贓滅跡。冷靜下來,李浚拿定了主意。他盛情邀請縣令來府中擺宴慶賀。正當兩人酒酣耳熟之際,院內濃煙突起,僕人驚慌通報,家中著火。李浚連忙起身進密室取出印盒交給縣令並大聲吩咐:「官印重要,請妥替保管,明日送還,眼下救火要緊……」說完不容縣令推辭,離席救火而去。
自然,失火、救火都是李浚親手導演的一場戲,火勢當然不大,不久便被撲滅。而捧著空印盒回家的縣令卻坐卧不寧,徹夜難眠,左右為難。若明日把空印盒原樣返還,很難說清自己接受時印盒裡面是空的。而弄丟了上司的官印,自己吃罪不起,勢必還會禍及全家。縣令越想越怕,只得把那枚剛剛偷來、預謀加罪李浚的官印重新放回印盒之內,第二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登門將官印完璧奉還。次日清晨,當看到印盒中安放著那枚失而復得、毫發無損的官印,李浚與縣令兩人目光對視,心照不宣地笑了。
能做到如此謹慎,自然是達到了「印記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也因此,公章也逐漸給地方辦公帶來了麻煩。按照規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計吏到京師戶部匯報地方年度財政收支,經戶部審核數目完全符合後,方許奏銷。錢谷數字如有分、毫、升、斗「軋不平」,整本財務報表便要被駁回重造。重造報表不難,難的是必須蓋上原單位的官印才算合法,這樣一個來回,就得多費個把月以至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了結。如此,不僅增添上計人員往返奔走的麻煩,也影響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手續繁瑣,也逐漸成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柒』 印信、印章、名章、私章的具體區別是什麼
私章,是個人的章,每個人都能夠有。
名章,一般指單位正職領導的章,可以代替簽名。比如,你的畢業證書上,校長的章,你們單位支票上,財務負責任的章。這種章,由工作人員保管使用,但代表領導個人。
印章,應該是個人章、公章等的總稱。
印信,除了章之外,還包括其它證明身份的東西。如證明、介紹信什麼
『捌』 指政府機關的圖章相當於今天的公章,用現代成語說是什麼意思
橡皮圖章
[讀音][xiàng pí tú zhāng]
[解釋]1.用經過硫化的橡膠做的圖章。2.比喻沒有實權而只是表面上履行手續的個人或集體。
『玖』 歷史上的公章是怎麼來的
公章,古稱官印,是行使權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別名
記載:傳說堯與太尉舜坐在舟中泛遊,忽然,一隻鳳凰飛到他們面前,將背負的圖書交給堯。這圖書裝在一個赤玉匣子中,長三尺,寬八寸,上有黃玉檢斗,用繩子捆紮,兩端用泥封固,並加蓋了「天赤帝符璽」的印章。這說明,印章最早是作為權力的象徵出現的。
比較完備的官印製度,形成於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縣令,都由國君在任命時授予官印,同時配發穿在印鈕上的絲帶,叫做「綬」,以便須臾不離地佩帶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亂。項梁指揮項羽拔劍砍下殷通首級,「佩其印綬」,然後便自封為新的郡守,行令各縣,「得精兵八千人」。這個憑印綬當官、認印不認人的制度,又為漢朝所繼承。
漢武帝時,窮得連老婆也養活不起的朱買臣忽然被任命為故鄉會稽郡守。當其回到下榻的會稽郡駐京辦事處時,吏員們仍把他當窮漢看待,不予理睬,直至發現他懷里揣著印綬,「坐中驚駭」,馬上排好隊,一起跪拜。這種觀念的沿襲,便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為當官掌權的代名詞。
印綬制度的另一特徵,是以鑄印材料和綬帶顏色區別官階。如漢代,丞相太尉一級高官,金印紫綬;御史大夫及兩千石以上,銀印青綬;六百石以上,銅印黑綬;二百石以上,銅印黃綬。從晉代起,印綬制又改為印囊制,綬囊用皮革製成,盛進官印後佩在腰間,以綉縷區別官階。
『拾』 名詞解釋印章
印章:
印章在古代稱為你或你(xI)。戰國之際普稱印璽。印章大致分為官印、私章、花押三大類,文字形制隨時代而變化,其中文字文體最具時代特徵。
秦統-六國後,璽
被皇帝所壟斷。據《獨斷》一書載;「秦以前, 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然則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眾莫敢用也。」既然皇帝用玉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為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 印章」之稱。唐以後,帝王之璽又稱作「寶」,民間就更不敢僭越了。
印章做為權力和信驗的證物自戰國起始,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品。
官印是古代政府和文武官員行使權力的憑證,由朝廷統一鑄發。
我國漢代以後始統一按品級分質地使用官印。私印的形制不似官印那麼規范、統一,其內容、大小、型式都很隨便。流傳下來的器物極其豐富。
僅以內容性質可分為三類:(1)姓氏名稱印。姓名印較其它印最常見,印文豎排、橫排、直讀、旋讀的都有。在姓或名字後輟「記」、「印」 、「印信」 的習慣也很多。( 2)合同印。是古人在商業活動、物質交往和簽定重要契約上鈐用的特殊憑證要具。起「勘合騎縫,以質驗對」的作用,但只限民間交往。( 3 )花押。花押也稱封緘印,分花押、符號、肖像三個內容。是用於鈐蓋泥封、往來信函、錘烙標記等,其圖案、文字內容均由物主手書或親制。大名縣現在館藏的幾枚印章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