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中國氣象網路安全第一

中國氣象網路安全第一

發布時間:2022-05-18 14:08:41

❶ 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是哪年發射的

我國於1988年9月發射第一顆試驗型氣象衛星FY-1A。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

風雲一號C衛星在性能上作的較大改進,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的序列,風雲一號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1)中國氣象網路安全第一擴展閱讀:

氣象衛星採用太陽同步軌道或地球靜止衛星軌道。為了保證雲圖的質量,氣象衛星的太陽同步軌道呈圓形,偏心率要求小於千分之一,傾角大於90°,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以便飛經地球各地區時獲取的圖像具有相同的光照條件。

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對位置保持的精度要求不高,東西向為0.5°左右,南北向為1°左右,偏心率小於千分之一。

姿態控制:為了保證雲圖的圖片質量,氣象衛星必須具有很高的姿態穩定性。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要求姿態的變化率小於千分之幾度每秒,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要求姿態的變化率小於0.0002度/秒和小於0.002度每半小時。氣象衛星對姿態的控制精度,要求一般為0.5°~1°。

❷ 查詢天氣軟體排名第一的是

中國天氣通,是中國氣象局的官方APP。

天氣預報就是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某一地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它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

如我國中央氣象台的衛星雲圖,就是我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

天氣預報就時效的長短通常分為三種:短期天氣預報(2~3天)、中期天氣預報(4~9天),長期天氣預報(10~15天以上),中央電視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氣預報。

(2)中國氣象網路安全第一擴展閱讀:

查詢天氣軟體功能

1、提供全國超過2566個縣級以上地區氣象服務信息。

2、根據用戶定位信息,第一時間向用戶推送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3、第一時間發布天氣實況、7天天氣預報及天氣趨勢等權威氣象服務信息。

4、洗車、穿衣、晨練等20餘種氣象生活指數服務,72小時的貼心生活助手。

5、提供城市定製、日夜模式、位置定位、天氣信息分享等實用功能。

❸ 中國氣象app是干什麼

中國氣象app有什麼用?
中國氣象客戶端不僅提供了權威的氣象信息,還為決策用戶提供了圖形化的電子信息地圖組件服務,可以在電子地圖上展現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氣象災害預警、雲圖、台風路徑、雷達圖、降雨圖等氣象信息。可全面直觀的展現全國各地區的具體天氣實況和預報預警等信息,為政府、各級應急指揮人員以及行業部門決策提供了准確的地理位置、應急地點等信息
中國氣象同時提供全國天氣信息資訊、氣象服務專報等專業服務信息,可實現為每一位決策用戶第一時間提供高精準、全方位、立體式的氣象信息服務,為與天氣相關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時,聯網式的用戶同步響應,更是架起了關聯部門的溝通橋梁,使得應急聯動部門能夠統一行動,提高了應急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從而降低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各項損失。
中國氣象手機決策氣象服務客戶端是集多地區、多行業、多功能的綜合性決策氣象服務新媒體客戶端應用。採用了先進的信息網路技術,集合了豐富的氣象服務內容,依託美觀清晰的服務界面,迎合移動互聯網成為網路服務第一終端的發展趨勢,為政府、應急等部門提供可靠、專業、及時、准確的氣象服務

❹ 中國氣象局連發三個預警是怎麼回事

7月8日18點前後,中國氣象局在其官方微博@中國氣象局連發三條預警,包括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暴雨橙色預警、山洪災害氣象預警。

一、中央氣象台7月8日18時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

預計,7月8日20時至9日20時,江西中北部、福建北部、浙江中南部、上海、湖南中部、貴州中南部、廣西北部、雲南西部和東北部、四川南部以及華北中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江西中部偏東地區、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湖南西南部、貴州東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江西東北部等地局地有特大暴雨(250~280毫米)。

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降雨量40~60毫米,局地可超過8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二、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7月8日18時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

預計,7月8日20時至7月9日20時,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江西東部、湖南西部、貴州東部等地部分地區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大,其中,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江西東部局地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很大。請各地注意做好實時監測、防汛預警和轉移避險等防範工作。

三、自然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7月8日18時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預計,7月8日20時至7月9日20時,浙江中西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和西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重慶東南部、四川南部,貴州中部和東部,雲南西部等地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較高(黃色預警),其中,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西部,貴州東部等地的局地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高(橙色預警)。

(4)中國氣象網路安全第一擴展閱讀

多地發生洪澇災害:

從6月2日開始,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續30多天發布全國暴雨預警,創下了近10年來連發天數的新紀錄。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江段將全線超警,太湖水位繼續上漲。國家防總決定於7月7日16時將防汛Ⅳ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

據應急管理部消息,截至7月8日8時,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27省(區、市)2458萬人次受災,132人死亡失蹤,116.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44.3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直接經濟損失490.4億元。

❺ 中國氣象局要求加強賽事氣象保障服務,你覺得有必要嗎

賽事,顧名思義,是由一個主辦方,對一個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從賽前的計劃,廣告的宣傳,人員的招募,場地的安排,到賽中的把控,氛圍的維護,再到賽後頒獎,散場等的一個活動。無論是大賽事,還是小賽事,對比賽當地都有一個引流和吸引投資的能力,因此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會有相應的主辦方來主持相關活動的賽事,但是賽事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安全性。

二、有質量的保障服務,也是舉辦方實力的一種體現。目前來說,活動的舉辦方有大有小,有正規,有不正規,一個舉辦方實力如何,最主要還是要看這個主辦方對活動安全的把控程度,只有活動全程都安全了,比賽選手,助威觀眾,以及與會人員,都才能夠安心的投入到比賽當中去,因此一個氣候保障服務,對於任何賽事,特別是戶外比賽的賽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主辦方如果能夠及時的更新,並隨之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是實力雄厚的絕佳體現。

綜上所述,經過最近賽事的嚴重事故,引起了許多相關部門的重視,特別是中國氣象局要求加強賽事氣象保障服務,不僅十分重要,還是十分重要,無論什麼活動和賽事,安全第一,特別是野外比賽項目,氣候變幻莫測,無論怎麼變,都對比賽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提前把握好趨勢,做到完全的應對措施,才是一個成功的賽事。

❻ 中國氣象發展

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氣象行業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行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國家,更是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一五」的開端,回望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前進的軌跡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地體現在整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提升,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譜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鳴。期間,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事業發展,進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研究工作,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已經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大氣成分監測與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國家利益和整個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層面上統一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一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層面上,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成為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因。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的戰略思想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出了「大氣象」的宏偉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同時也對中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基於發展的宏偉戰略帶動和引領,使「十五」氣象事業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晰。當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一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跟隨著「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的進行曲,戰略的提升指揮出愈加激越和跳動的和聲。

「十五」創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輝煌樂章里,我們可以找出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鼓舞雀躍的內驅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領悟著氣象事業交響的宏大主題。
主題詞一:發展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氣象科學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氣象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我國科學家擔任了國際一些重要氣象學術組織的委員和國際刊物的編委。葉篤正先生榮獲2003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年以來曾六度授予我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了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圍繞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數值預報技術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動理論和預測、氣候-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溫室氣體排放和地氣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污染數值模擬和預報、中層大氣探測理論和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的數量大幅攀升。
——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已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關大氣本底觀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系統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514個自動氣象站和風雲一號D、風雲二號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了21.5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對平台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各相關部門的專家廣泛參與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國還積極開展了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氣象國際地位與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主題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一,所屬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等改革任務,2004年10月,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級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處理、預報服務、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成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加強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資料和數據的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研究與業務的結合,使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結構調整後,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專業從原來的74個凝練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趨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和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制逐漸顯現出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8個業務體系,進而力爭在3到5年內,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全面展開。
主題詞三:創新
創新是騰飛的羽翼。「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研發了我國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組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攻關,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以及面向超級城市群的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開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集中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的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這個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的一體化和「大運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率先實現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站在國家的高度,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為打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國分布式的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包括國家級的主平台和6個省的分平台,為46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項「863」計劃項目、37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8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成立了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布設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規劃,牽頭開展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體系建設。由該中心研製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氣候預測成果寫進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式系統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化運行。該系統由海洋資料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組成,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實以及所持的觀點已提供給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了承認與採納。
我們能夠聽到這首激昂的進行曲里,「創新」始終是嘹亮的最強音。
「創新」無止境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為我們奏響「加速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曲。創新無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個時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和舞台上。
我們能夠感到肩上的任務和心中的遠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學技術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預估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科學技術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系統集成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顧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今天,十幾億中國人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後,一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的畫卷隨之展開。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奮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竭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❼ 單位網路安全第一責任人是誰

黨政一把手是各單位網路安全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也是網路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是為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而制定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16年11月7日通過,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網路安全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路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路空間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是依法治網、化解網路風險的法律重器,是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

《網路安全法》將近年來一些成熟的好做法制度化,並為將來可能的制度創新做了原則性規定,為網路安全工作提供切實法律保障。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❽ 中國的氣象資料

一、部門簡介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於1949年12月。1994年由國務院直屬機構改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後,經國務院授權,承擔全國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管理。全國氣象部門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氣象部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我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宗旨。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開始施行,之後頒布實施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防雷減災管理辦法》、《施放氣球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現代化大氣綜合觀測系統;基本組成了由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涉及工業、農業、漁業、商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築、林業、水利、國土資源、海洋、鹽業、環保、旅遊、航空、郵電、保險、消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氣成分分析與預警預報、空間天氣預警、沙塵暴天氣監測與預報、防雷裝置檢測和工程專業設計、健康和醫療氣象、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響應等氣象保障業務和服務也迅速發展。目前,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各個領域,氣象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投入與產出比達到了1∶40。

我國形成了氣象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體系。中國氣象局擁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等9個國家級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是我國首批開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並通過了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驗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中國氣象局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的研究。

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圍繞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外交戰略,積極開展與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的多邊和雙邊氣象科技合作,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氣象科技合作與交流,與21個國家簽署了氣象科技合作協議,向7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設備和技術援助。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位氣象局長及高級官員來華考察。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成員國。1973年以來,中國氣象局局長一直為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1983年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當選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當選為主席,1991年連任主席; 2001年我國官員在WMO秘書處任助理秘書長,2004年任WMO副秘書長。我國國家氣象中心是WMO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承擔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氣象預報服務,我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氣象電信系統區域通信樞紐之一,參加全球氣象探測資料的交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積極參加全球變暖及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中國科學家長期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的聯合主席,為推動氣候變化研究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家還積極參與WMO和台風委員會各領域的活動及有關國際研究計劃。

二、機構設置與主要職責
中國氣象局內設機構:辦公室、監測網路司、預測減災司、科技發展司、計劃財務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規司、國際合作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辦公室和監察室、審計室。
中國氣象局的主要職責是:
(一)擬定氣象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制定、發布氣象工作的規章制度、技術標准和規范並監督實施;承擔有關的行政復議工作。
(二)參與政府氣象防災減災決策,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聯防,組織指導防禦雷電、大霧等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歸口管理人工影響局部天氣工作。
(三)對國務院其他部門設有的氣象工作機構進行行業管理,統一規劃全國陸地及海上氣象探測與信息網路、氣象台站網、氣象基礎設施和大型氣象技術裝備的發展和布局,審核全國大中型氣象項目的立項和方案。
(四)管理全國天氣預報警報、短期氣候預測、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和氣候影響評價的發布;組織指導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並審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規劃的氣象條件論證。
(五)組織氣象科技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和成果的推廣應用,指導協調氣象教育工作,組織宣傳、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意識。
(六)管理氣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國政府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及其他國際氣象機構的活動,開展與外國政府(地區)氣象機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七)統一領導全國氣象部門的工作;以中國氣象局為主管理省級氣象部門的計劃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教育和業務建設;指導地方氣象事業的發展。
(八)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地方氣象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九)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國氣象局主要直屬事業單位: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中心、中國氣象局培訓中心、中國氣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國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氣象出版社。
全國氣象部門(不含港、澳、台地區)設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14個副省級市氣象局(含4個計劃單列市氣象局,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氣象局),318個地(市)氣象局和2300個縣(市)氣象局(站)。

全國氣象部門現有正式職工52988人,有兩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26人,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4415人。

❾ 我國氣象服務正在跑贏天災嗎

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不久前正式交付使用,成為世界氣象衛星的「領跑」之星。在軌測試期間,風雲四號就為精準預警和及時應對台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天氣提供了有力支撐:氣象衛星即時捕捉到今年第16號台風「瑪娃」的蹤跡,中國氣象局、國家防總、國家減災委、民政部迅速啟動應急行動。台風退去,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安然無恙。本月15日,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D再次發射成功,璀璨星空又多了一顆「中國星」。

預警信息傳播更快速更暢通。打開手機,顯示一條預警信息,可能是氣象部門幾分鍾前剛開始製作並「新鮮出爐」的。氣象預警信息從製作完成到通過多種手段發布的時間,從幾年前的10分鍾已縮短至5—8分鍾。

氣象災害防線前移,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突出作用。

❿ 中國氣象科技世界一流水平,8顆風雲衛星在軌運行

氣象專業工作者從這張氣象雲圖所解讀出來的信息豐富程度遠遠要超過我們普通人。作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可謂裝備先進、性能強大,能夠見微知著、明察秋毫之末。

風雲四號A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是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該衛星與其第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二號相比,在諸多方面實現了突破和創新,填補了多項國際空白。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氣象網路安全第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無線網路接收器 瀏覽:261
復位電腦網路 瀏覽:833
電腦網路在系統里是哪個 瀏覽:832
店鋪電腦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732
電視網路電纜在哪個位置圖畫 瀏覽:582
網路機頂盒無線信號滿格 瀏覽:525
朝陽區的網路密碼 瀏覽:818
在哪裡可以查看網路連接記錄 瀏覽:149
如何看待網路語言對小學生的影響 瀏覽:109
小米手機更新完了網路特別差 瀏覽:128
tcl電視開機怎麼沒網路信號 瀏覽:210
施樂7835列印機怎麼連接網路 瀏覽:860
網路營銷技術轉讓售後保障 瀏覽:439
上海交大網路安全教程 瀏覽:638
宜昌市郵政網路運營中心在哪裡 瀏覽:333
路由器不用無線網路怎麼設置 瀏覽:432
手機航班網路錯誤怎麼辦 瀏覽:594
網路會丟包是路由器的問題嗎 瀏覽:55
中國移動網路建設標語 瀏覽:135
網路時間怎麼設置控制 瀏覽:27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