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做一個理性的吃瓜群眾
作為互聯網16G沖浪網友,對於各種新聞八卦十分感興趣。但是在網路時代,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很可能被別人的情緒干擾。而且事實證明,很多事件展現的都不全面,經常會出現反轉再反轉的事件。所以,吃瓜保持理性很重要。那麼怎麼做一個理性的吃瓜群眾呢?
『貳』 如何引導網路熱點案件輿情
一、轉變輿情處置理念
輿情引導不是灌輸,輿情應對不等於擺平。在新互聯網時代,強調信息的共享、互動、聯系與協作,要求輿情應對理念從管理思維向治理思維轉變,要敬畏百姓,信任百姓,重視民聲民意,尊重百姓權利,要摒棄宣傳與控制思維,樹立大傳播的理念,一方面要促進跨部門、跨系統信息的互聯互通,構建從上到下、橫縱聯合的輿情回應與信息發布機制;一方面要加強與傳統媒體、新媒體內容分發平台的協調,提升媒體傳播信息的生動性、完整性和准確性。要尊重和把握輿情傳播規律,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二、用好政務新媒體,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
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新媒體網路動員能力日益壯大,網路輿情日益復雜,這也為政府新聞發布工作提出新的挑戰。藉助新媒體平台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大、社會滲透力強的特點,近年來,各地政務部門信息發布工作從「網下」走到了「網上」,紛紛開通微博、微信、客戶端,搶占網上輿論新陣地。
政務新媒體的壯大也為信息發布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據統計,2016年在政府響應的400起社會公共輿情事件中,藉助政務新媒體作為信息回應渠道的佔41%,成為輿情響應與信息互動的主要陣地。[3]紮根於自媒體輿論場上的政務新媒體,與網路輿論具有天然的親近性、互動性,移動互聯網時代,用好政務新媒體,化解輿情危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對復雜多變的互聯網輿論場發展狀況,各級政府部門緊緊圍繞黨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公眾的關切,大力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加強信息發布、政策解讀和公眾關切的回應工作。移動政務也在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全國發展不平衡、運營機制建設不完善、聯動匱乏、服務效率低等問題,政務新媒體在社會管理創新、政府信息公開、網路輿論引導、傾聽民眾呼聲、樹立政府形象、群眾政治參與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完善輿情監測系統,尤其做好風險預警和效果評估
輿情監測包括輿情預警監測、過程監測、效果監測等幾部分,目前各級政府機關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輿情監測中心,但當前大多數輿情監測側重過程監測,預警和效果監測做得還很不夠。輿情預警是關鍵環節,及早准確識別預警信息是提高輿情處置精確度與效率的前提。一般而言,輿情風險等級主要由輿情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嚴重性破壞性、兩個維度決定。總結以往輿情經驗教訓,在提前編制社會公共事件輿情危機風險圖時,不妨考量好各種風險類型、危害程度/范圍、風險等級、薄弱環節、響應層級以及傳播渠道等,這有助於從大局上預防、控制輿情熱點,減少負面輿論對社會正常運行的干擾。
另外,在輿情監測效果方面,應當明確輿情評價標准,應當主要看輿情責任主體應對處置的正確性及有效性,比如看黨政機關等輿情責任主體對社會治理輿情能否做到第一時間響應、回應的專業程度如何、有沒有動態發布、有沒有治標措施和治本安排、有沒有完善制度等,最重要的是衡量輿情責任主體能否使輿情處置過程凝聚各界智慧、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共識、提升公共權力機關社會公信力,等等。
四、做好有關社會政策解讀,提高輿論引導力,引導百姓理性發聲
政策輿情應對考驗著社會各界的解構能量。改革觸及各方群體利益,對於新政策、新的改革觸及的利益調整與關聯,各方往往綳緊神經,社會輿論復雜,甚至引發群體事件,後者往往會帶來巨大負面效應。社會公共事件和政策類輿情的產生大多源於媒體與公眾對信息了解程度的不對等。例如,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漢中張扣扣大年三十殺人案、北京大興11.18重大火災後大面積清退外地務工人員引起洶涌輿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社會事件發生初期政府沒有出面及時做好政策解釋和輿論引導,以致謠言四起和輿情的非理性傳播。
因此,做好權威解讀、傳播主流聲音顯得特別重要。國辦80號文件也強調:「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影響市場預期等重要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善於運用媒體,實事求是、有的放矢開展政策解讀。」政府主管部門與主流媒體要充分利用自身權威性做好輿論引導,做好釋疑解惑工作,滿足社會的知情權,幫助社會各界充分、正確地認識相關政策,理性發聲,避免社會誤判。通過引導政策輿情,形成官方與民眾、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營造起改革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五、線上—線下、事件—輿情、眼前—長遠雙管齊下實現標本兼治
在全媒體傳播環境下,要打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不僅要重視顯性輿情引導即已經公開表達的輿論、,更要重視隱性輿情的監測未經公開表達留存於心的民意或未表露的情緒、;不僅要重視積極回應及引導線上的輿論,更要注重線下行動同步進行;不僅要注重引導輿情實現良性傳播,探究引發輿情背後的真正原因,更要注重社會公共事件的徹底解決;不僅要注重眼前問題的解決,更要注重長遠制度的共同推進。只有這樣線上—線下、事件—輿情、眼前—長遠雙管齊下,才能實現標本兼治的目標。網路熱點案件輿情如何引導
『叄』 從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角度談談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個理性的網路參與者
1,理性發聲。客觀准確地發布事實和觀點,既是行使公民言論自由權利,也是履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義務。 2,把握好虛擬與現實傳播的關系,正面參與回應網路熱點,不以謠傳謠。3,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積極參與有益活動,拒絕歪理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