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網路學習太極拳
如果沒有武術基礎,自學挺難的,建議可以去公園先找找老師學習,讀書,視頻都可以增加對太極的了解,最後拳打千遍理自明,一定要多練習,現在網路發達,多和拳友交流,只要有心學,方法還是很多的。
Ⅱ 大數據時代太極拳的傳播策略是什麼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徵, 也是我國深遠智慧的一種體現。通過將太極拳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大數據時代下, 太極拳迎來了更好的發展契機, 為了更好地抓住這一契機實現更好的發展, 就要積極地採取相應的措施。
一,通過APP的建立, 更好地實現太極拳的傳播
在對太極拳文化的傳播中, 兩種傳統的傳播方式具有其不同的側重點。民間傳播方式更注重的是技巧性與實戰性的傳播, 另外還包括一些養生的知識, 相對來說傳播的面比較窄。而學院規範式的傳播涵蓋內容更廣一些。在理論層次上更高, 大大超過了民間口耳相傳的理論層次。另外, 更注重其形式美,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觀賞性, 因此其傳播面要更廣一些。但是, 就目前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來看, 由於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教材內容的多標准化以及教學模式的千篇一律性, 導致了太極拳文化的神韻無法充分地發揮, 失去了其勻而慢的特色性。
Ⅲ 太極拳如何能夠,更好的推廣和普及
列入教學體系內,成為必修課或內容。
太極拳是理和術相結合的一種獨特拳種。它的運動靜、慢、柔、松給中老年人帶來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作用。但是它的推手運動,不但能強身健體,還能開發青少年智力發展。
Ⅳ 虛擬現實技術在太極拳教學中的應用是什麼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網路媒體成為學習、工作、生活和交流的媒介。這種媒介可以更快、更准確地傳遞信息,滿足生活和學習的需要,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教育效果大大降低。數字時代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數字化教學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開展信息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研究,促進數字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製作教學課件
虛擬現實技術與體育的結合,有利於高校體育活動的發展,這種技術使學生能夠創造一個真實、動態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完全掌握自己動作的細節,而不是通過視頻觀看或根據老師的演示粗略模仿。同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創建包括在線體育選課、體育教師數據、體育活動、學校體育項目等資料庫,整合國內外體育信息,然後將研究成果融入體育課程中,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養成健康的體育習慣。
Ⅳ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太極拳線上教學是怎麼樣的
在新時代更應該積極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典型的拳種,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意蘊和強身健體的具體功效。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應該採用更好的教學方式來引導、教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和文化內涵,從而將我國傳統文化真正傳承下去。
一,公共體育課線上教學優點
公共體育在線教學以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教師與學生遠程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通過互聯網進行教學和交流。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推動了在線教學形式的出現,同時在線教學也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產物。線上體育教學對於我國現在的高校公共課體育課堂有著積極的推動和輔佐作用,集中表現在加強運動原理教育、加深運動文化教育和提高體育欣賞教育這3個方面,線上教學在其中有著線下教學無可替代的優越性。
Ⅵ 雖然在學習太極拳,但對中國太極拳歷史還不是很了解,太極拳文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在中國悠久的文化史上琴與劍、棋與兵、書畫、內功外拳、山水泉林等無形與有形的精彩事物都互連相通,它們都是鍛造民族氣質的砧墊和土壤。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太極拳與「琴棋書畫」相融互補,成為對智力勞動的適宜的補充,恰當的彌補了文化人在體質上的缺失。
在藝術的形成和表現上,太極拳是完全憑借個人身心並作的自我修煉,自覺主動尋求身心內外的動態平衡,以求身心和諧健康,形成恬淡平靜而充實的人生,也是人類走向文化高度成熟的一種需求;「琴棋書畫」則是藉助於紙、墨、筆、硯、琴、棋諸物,通過藝術創造和技巧抒發,給社會以文化藝術的陶冶。
此外,武術與哲學思想的結合誕生太極拳,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幽默感和不居一格的創新精神。剛剛出世就震動了武壇,更為文人所偏愛。太極拳是智慧型的武功,雖屬武術,但它憑借的不單是力量和速度,而是敏銳的感覺和靈動的智慧。智慧的力量、智慧的速度可以遠遠超出單純物理的力量和速度,創造出近於藝術的武功。
目前就發展形勢來看,太極熱已流傳於全球,但同時也存在著非常現實的兩種傾向,或可稱之為「兩化」。
一是「淺化」,就是把太極拳純粹的看成是一種只適合中老年人、弱者或病人在無奈狀態下,維持低標準的肢體活動能力的「體操」;二是「神化」,視太極拳為神秘莫測,凡人難及的「功夫」。如此等等,都阻礙著太極拳更為廣泛的傳播與提高。而實際上這兩者都曲解了太極拳,模糊了它的價值和真相。
太極拳既是老幼咸宜的體育運動,也是很科學、前衛的生命科學在體育上的一種應用體現。它的適應性高,適應跨度大,從青少年直到耄耋老者皆宜。既可以是普遍的群體運動,又能造就內功深厚的武功行家;它的內涵既廣且深,你可以說它是「下里巴人」、但它又是真正上乘的「陽春白雪」,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在這樣一種現實的基礎之上,要使太極拳更容易更好的走進群眾,得到廣泛的武術與哲學藝術的結合,克服一些認識上的障礙並改進教學方法,將會是一種更好的走勢。
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太極拳不但會盛行於知識界,而且還會涌現出一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智士人才。我們炎黃子孫將會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Ⅶ 怎樣在網上學太極拳
吳阿敏二十四式太極拳分解教學合初學者 : 在土豆網找到的,想要下載的話,則先需要簡單注冊用戶(免費的),然後下載並安裝土豆網的軟體,之後登陸用戶,然後點擊頁面上的下載提示而下載(免費的)文件,下載完成後用土豆網的軟體將文件轉化成為avi格式即可。
24式太極拳0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nTaF5uGA6U/
24式太極拳0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tWXe5KlsY8/
24式太極拳0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RhQvPQVqDI/
24式太極拳0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vXJBA2iOJw/
24式太極拳05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X5B_TRugyg/
24式太極拳06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gg1btoPRAM/
24式太極拳07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Z7qslV3Ncw/
24式太極拳0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WCDZh9GK2k/
24式太極拳09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CTZydbpU2Y/
24式太極拳1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JUZPOOl9QU/
24式太極拳1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GKSzuTwACQ/
24式太極拳1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4xD7FKFkSU/
24式太極拳1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l0_ULMoWCo/
Ⅷ 太極拳的推手到底有多厲害,網路上看到的是怎麼回事
一、推手究竟是怎麼回事?
推手實質上是將你在拳里所學的八面勁法,進行有效的雙人訓練及應用。在進行訓練及應用的過程中,會演出許多有趣的事,使人感到趣味盎然,令人回味無窮,所以太極推手受到廣大愛好者所喜愛。
其二,太極拳是一物二體,楊澄甫先生給他1934年的著作取名《太極拳體用全書》。講得很清楚,太極拳分「體」及「用」兩部分。拳架為「體」,推手為「用」。所以,作為一個太極拳愛好者,不但要練好體,更要進一步的知道如何用。學而致用,既知體又知用,體用結合,使拳練得更完善、更完美。
其三,古人雲:「走架即為打手,打手即為走架」。走架也叫盤架子即練拳,打手就是推手。在太極拳傳到南方去之前推手稱打手。所以從這句話來說「拳即為手,手即為拳」。古人說:「從推手可以驗證拳練得如何」,一個人拳練得如何,能從你的手反映出來,所以拳手相結合,可使你不斷的提高拳藝。
其四,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不牽動對方重心的雙人推手法也稱養生推手術,兩個人可以通過推手運動達到互相按摩的目的,能夠舒通經絡,暢通氣血和強健腰腿,從而強壯筋骨,對腎氣虧損也有很好的醫療效果,並且具有增強記憶、預防早衰等功效,甚至對某些疾病也有良好的輔助醫療作用。
所以,從上述四個觀點來看推手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二、我國太極推手的現狀
(一)我國太極推手目前以兩種表現形式存在:傳統推手法和國家推廣的競技推手法
1、傳統推手法
傳統推手法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明末清初陳王廷所創造的雙人推手法。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後從楊家派生出其他流派。每個流派有每個流派的特點,有每個流派的不同訓練方法,有每個流派的不同風格。例如:陳式推手仍舊保留一些原貌,姿勢低,有管腳、拿關節等擒拿法。楊式推手法以掤勁為主,講發勁,拿法講究拿對方的勁路。吳式推手法主要以柔化見長,講先化後打。
2、現在推行的競技推手法
解放後,國家為了全民健身,56年推出簡化太極拳,58年推出88式太極拳。在60年代開始嘗試把太極推手列入現代的競技項目,從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曾進行多次試驗,直到1979年太極推手作為試點項目,在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了首次表演賽。
1989年推手比賽正式列入全國比賽項目。
1991年經國家體委審定,正式頒布《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
1992年在濟南召開第一次全國太極拳推手研討會。
1993年在杭州舉行第二次全國太極拳推手觀摩交流會
1994年正式舉辦全國太極拳推手比賽,女子也可參賽,並重新頒布了《推手競賽規則》。
競技推手的出現和發展,把現代太極拳運動推進到一個較高的層面。
(二)傳統推手法和競技推手法並列出現在我國太極拳運動的領域內,但此二種推手法的訓練目的不同:
1、傳統推手法:傳統推手在太極拳中是作為過渡到太極散手的一個中間過渡訓練方式。現在作為相互切磋武藝,增進友誼,互相幫助,達到共同提高拳藝水平的作用。
2、現代競技推手:目標明確,爭輸贏、拿冠軍。
(三)由於傳統推手及現代競技推手二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所以出現了不同的鍛煉手段。
1、傳統太極拳由於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它一出世,就要立足於社會,所以各家各派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有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推手作為太極拳中的一個中間過度教材,從套路開始過度到推手,再從推手過度到散手。從理論上,王宗岳先生在《太極拳論》中,闡明了太極拳修習的三個階段:著熟、懂勁、神明。走架是著熟的階段,推手就是練懂勁的過程。如何練好懂勁呢?就是先練好沾、粘、連、隨,練習聽勁,能聽才能懂。練出感覺力就好辦了。所以我們練推手,要先走圓後講勁,再似斷非斷,似連非連,現稱亞散手,再過渡到斷手也稱散手。經過這個程序,方能達到順勢借力,以柔克剛,以輕制重,以慢勝快,以小勝大,四兩撥千斤之技巧。
2、現代競技推手:現代競技推手是在傳統推手的基礎上加入現代競技體育的元素,使太極推手的運動進入現代競技體育的領域。所以現代競技推手主要講比力量、比速度、比技能,不太強調小力勝大力及四兩撥千斤。所以大多練習者,在體能上、力量上、招法上下功夫。有些運動員為了急功近利,很少在拳的基本功上下功夫,所以在比賽場上出現頂牛、搶摔、相撲之類的角力之爭,使大家在心裡上很難接受。由於大家已經習慣於太極拳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之說,所以看不慣競技推手。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三、推手是否神秘
有的同學說,推手很神秘,不好學。我說推手不神秘,很好學。因為,平時練拳走架是一個人練習,所以很方便,只要記住套路就可以打下來了。推手可不行,因為推手是兩個人練習的,由不得你一個人想如何練,就如何練,而是必須遵照兩個人的運動規律進行。實質上,我們每日練拳,不論你練什麼拳架,裡面總會有「攬雀尾」。就拿(85式)楊式太極拳來說,「攬雀尾」僅是85式中的一個式子。推手練四正手實質上就是練「攬雀尾」。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太極拳與攬雀尾》登載在《太極雜志》2004年第一期上,說的是攬雀尾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一個攬雀尾包括四個勁,「掤、捋、擠、按」。四正推手實質上就是這四個勁的演練,所以你想,你一套拳都練了,在拳里拿出一個拳勢的名稱來雙人演習,會難嗎?
Ⅸ 如何在當今中國推廣太極拳
太極拳具有廣泛的推廣力度和群眾基礎;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艱辛但是潛力依舊巨大,具體分析在以下幾個方面,太極類的健身會所,以家傳太極技藝為核心、回歸傳統太極為目標,將成為主流,動員社會力量,將太極拳文化進行商業化,開辟新模式如:演藝、交流、比賽等。將太極拳和中國古典文化有機結合,發展培養更多方面的藝術類等以不同門派,不同拳種,根據太極的運動和技擊遠離制定相關規則進行對抗性的決賽。太極拳國際通行證:「世界太極拳月」從2001年開始,國際武術聯合會把每年5月確定為「世界太極拳月」,世界各地的體育、武術及太極拳組織會在本月內舉行豐富多彩的相關活動。太極拳開始以「高雅、時尚、優美與廣泛的適應性」深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現已風靡全球.近幾年來,各醫學發達的國家已經開始注意並加大力度研究太極拳的機理。其中美國最為突出:中國的太極拳成了美國的新寵。美國大批民眾參加打拳,儼然成為全民運動。太極拳在國外:研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如何使我們的太極拳能在文化和武術兩個層面上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是擺在我們太極拳傳承人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太極拳,不僅僅是「拳與武術」,而且,更重要的是太極拳還是「和諧、修煉、醫學、兵法、自然、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傳承文化。由於太極拳創立的獨特性,它是中國武術和傳統文化結合的精華,吸收並融合了諸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特色,它「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八卦方位」之變化,同時將「中醫的經絡學說」和古代的強身健體的「導引術和吐納術」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在武術界,太極拳被業內人士稱呼為「哲拳」,意為具有「哲學的拳術」—— 「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煉體魄,內外兼修」。由於太極拳形象之優美,技藝之精妙,意境之悠遠,引得古今中外無數習練者痴迷其中,不斷求索、探尋著太極拳這個世界至高無上武術的真諦。太極拳不僅演練起來如行雲流水、自然高雅,具有極強的觀賞性,還具有抗衰、怯病、防身、護衛的功效,更有靜心、養性、減壓的作用。因為極具養生功效,太極拳不像其他拳種,沒有不適應人群。
Ⅹ 推廣太極拳的方法
「太極傳承」——空空而談的四個字,我們到底傳承些什麼,又該如何傳承? 太極拳幾百年來的發展,歷來是師徒相授。現代市面上一些良莠不齊的傳拳者,或為名,或為利,打著傳承口號,卻無傳承實質。
我推崇的傳承,應該是在老祖宗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它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拳架,二是理法。
3、塑身 : 通過拳理在拳架上的體現,得到身知,通過拳架和形體語言把太極拳的陰陽哲理表現出來。 「指點拉扯拽」都是面傳口授的初級階段,塑形塑架後就要知理知法,讓每一式都要分毫不差。比如楊氏的立身中正安舒,拳架的開展大方,動作鬆柔緩慢,招式的虛實分明等。具體到武式則為形短意遠勁長,知開合,明虛實,知陰陽,轉換折疊,擰旋腰胯,從文化法理上更深層次去身知。
4、塑心 : 也就是「心知」,塑心也就是塑智慧,也就是塑符合太極拳的條件反射。這些 「心知」與智慧指導並貫穿於我們太極拳的技擊與養生中才是傳承的本質。
5、塑神 : 返璞歸真為神,通過「身知」與「心知」的完美結合,達到元精與元氣的積蓄,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丟失的原神。
拳架是形,理法是知識,是文化,「欲授人一升,已必備一斗」,市面上太多的授拳者自身缺乏對太極知識與文化的掌握,往往敎拳只注重於形而忽視其內容與本質,這哪裡是傳承,只有把拳架與理法相結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傳承!
太極拳具有時效性,但市面上一些急於求成的求學者,配上急功近利的傳拳者,形成了教與學的惡性循環,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與學時按照以上5點分周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