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規范的使用網路新詞

如何規范的使用網路新詞

發布時間:2022-06-05 22:31:29

⑴ 合理使用網路語言,規范自身行為演講稿

1.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規范使用網路語言
1.網路語言道德教育要與學校德育教育相結合
還網路一片晴天的工程,除了可以採用技術、法律、行政、經濟等方面的措施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道德規范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因為當中學生往來於網路空間時,最終決定其語言的就是他們自己的道德選擇。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必須牢牢抓住這塊陣地不放。當前,中小學都開設有思想道德教育課,但是,對於電子信息、網路技術及網路語言文明等課程,還處於「真空地帶」,應著眼於加強學生的網路語言文明教育,增設這些課程內容。首先,在信息技術教師講解網路同時,應同時提示網路的負面影響,在學習初期就讓學生了解網路的正反特性,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解決網上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強化孩子的法制觀念和文明意識,通過制定和經常強調網路語言文明規范,在孩子頭腦中建立正確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使他們清楚哪些網上語言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是非法的,促進其自律意識和能力的增強。第三,學校還要充分運用激勵措施,使廣大學生牢固樹立「網路語言也是自身語言的一部分」、「網路語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觀念,對於使用不文明語言的人要堅持抵制與拒絕,營造出有利於網路語言道德建設的良好的輿論氛圍。
2.家長是學生網路語言文明的引導者。
家長在加強孩子網路文明教育方面,承擔著重要的、難以替代的責任和作用。首先,家長平時在家中上網須嚴於律已,以身作則,堅決不說有違語言文明和道德規范的話與活動,不進行有違公德的網上活動,這是對孩子最好的網路文明教育。其次,對孩子在家中的上網活動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應做好疏導工作。如提出完成課業、功課及格才能上網等要求,分析上網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網時間,向孩子推薦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網站,同時,經常注意孩子上網的內容,對孩子參與的不健康、不文明網上活動及時指出其危害性,並堅決加以制止。為人父母者,只有充分認識了網路文化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巨大影響力,才能自覺配合學校搞好網路文明教育。
總之,面對中學生流行的網路語言,漢語將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借用眼下一句時髦的話,這對漢語「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用寬容的眼光和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現實。當然,如果我們面對的是類似目前一些廣告用語的語言惡俗時,比如:「有『痔』不在年高」、「做女人『挺』好」等,我們就該毫不留情,迎頭痛擊!而對於中學生流行的健康和充滿活力的語言,我們則應給予足夠的關注、了解甚至參與,那將有效地拉近我們和他們的距離,有助於彌合「代溝」,也有助於我們對他們進行語言的教育和培養,甚至也可為我們自己的語言平添生氣和活力。2.中學生應如何對其吸收與摒棄
從未有一種語言像網路語言那樣,從產生就遭到了如此強烈的抨擊。它對中學生的語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其實,網路語言是一種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和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1.對其汲取與發揚
網路語言是漢語語言在網路環境下的一種語言變體。網路語言中一部分詞彙在經過長時間考驗被人們接受後也可以進入基本詞彙,因為當代漢語中每年大概出現1000個左右的語文性新詞語,也是時代的產物。我們反對網路上的粗話、臟話和一些廢話,但生動形象能體現網民「個性」的習慣用語無妨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反而能豐富活躍我們的文化生活。
漢語長盛不衰,就是一個不斷吸納外來文化(語言)、不斷自身調整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強制的。我們的母語——漢語的胸懷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樣寬廣無際,她張開巨臂能吸納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語言。
2.對其批叛與摒棄
在現實中,由於網路語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網路語言特別是中學生的網路語言失范,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目前網上交流和網路語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問題之一是少數網民在網上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主要表明在:一是不守口德,隨意謾罵和進行人身攻擊;二是有些人為使自己在網上受到別人的重視故意表現出另類性格和反調言論,與現實社會的行為規范存在明顯沖突,污染了網路浪漫的天空,例如有些人起粗俗下流、庸俗不堪的黃色網名和寫黃色詞句。問題之二是,網路語言存在一些粗話、臟話和嘲諷人的詞語。例如:TMD(他媽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0487(你是白痴)、BT(變態),還有嘲諷人是神童、天才、蛋白質、太平公主等等。這是網路語言中的糟粕。存在的第三個問題是,目前網路語言已不甘心只在網路上生存,開始走出虛擬的網路,有進入現實生活中的傾向。例如,一些網路詞彙也進入生活的口語中並成為中學生的口頭語,成為一種新時尚,比如用「東東」代替「東西」,用「886」代替「拜拜了」,評價女孩這個是「食肉性恐龍」、那個是「食草性恐龍」,下一個是「美眉」,罵男孩子是「青蛙」。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記、周記里充斥著大量的類似語言。有些老師呼籲:現在學生上網越來越多,而他們又正處於打基礎的時候,如果對網路語言不加控制,很可能對傳統正規語言的學習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另外,第四個問題是網路語言過於求新在求新度方面有些過頭,例如E-mail有電子郵件、電子函件、伊妹兒之稱;版主也被寫成「班主、版豬、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種創新還未定型又有一種創新出現了。這些問題不能不日益引起人們的擔憂。
3.理解使用人群
中學生是網路使用、交往的重要主體。他們大多是20世紀80、90年代後出生的獨生子女,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渴望在新的環境中多交流,但現實利益的沖突,使得一些年輕人更願意到虛擬環境中去尋求友誼。他們是社會群體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於探索和追求、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的群體。他們也總是試圖打破傳統的規范,不斷地尋求和嘗試新的網路語言進行交流。3.老師如何看待網路語言
網路文化對中學語文教育存在的正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對於網路語言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頻繁使用的現象,中學的部分語文教師認為,網路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下,特定交往圈子裡使用的,從某種程序上來說,是漢語的發展和豐富。學生藉此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對於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有利的話,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它畢竟是非正式的語言,有老師說,長此以往不加強調和引導,學生極可能會養成不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4.網路語言的產生
當互聯網蔓延至人們生活中,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逐漸在網路中形成,並被越來越多的網民使用。網路催生了語言的新語體——網路語言。
隨著網路語言的誕生和普遍的傳開,在文章、小說、網上聊天、時常交談等都開始應用網路語言。網路的迅速發展催生出一批新詞、新短語,改變著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中學生的改變更為直接。
2.學生認為網路語言幽默生動
不少學生認為網路語言不僅簡潔方便,富有感情,而且幽默詼諧、風趣生動,表現出青少年之間極大的認同感。中學一女生小方告訴我,自己和朋友調侃時常說:「你真是286!」這實際是說對方腦子轉得慢。這些另類語言在成人看來或許不習慣,然而在她們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成為生活用語的一部分。甚至有學生認為,如果有誰不會來那麼幾句網路語言,就覺得他太落伍了。
一學生這樣說:「我上網聊天經常用到『偶』(我)、『醬紫』(這樣子)等『網語』表達漢語意思。受網聊影響,平時和父母、同學說話也會說些『網語』,並在寫日記時使用,因為『很有意思』。」
此學生給我看今年1月18日的日記,其中寫道:「今天上街,看見一隻恐龍(女生)和一個PPDD(漂亮弟弟)並排走,我靠(形容厭惡的感覺)!這484(是不是)所謂的很搭配呀?很COOL(酷)哦!害偶(我)跟了他們4條街,累死偶鳥(累死我了)!」經統計發現,49個字中有14個字用的是「網語」。

⑵ 如何規范使用網路語言

要規范的使用網路用語,主要就是不要進行一些語言性的攻擊,並且要健康的語言環境,還需要進行自我進這種規范性的語言調整,然後完成每一個人的自我修養提升。

⑶ 如何規范和篩選網路語言

為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山西太原各小學紛紛開展糾正用字不規范活動。李尚鴻戴曉傑攝 4月4日,媒體報道福建審議本省《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草案修訂稿)》時,就如何規范網路用語進行了立法討論。這是繼 3月1日起上海推行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後,又一省級政府對網路用語是否應該立法規范進行討論。上海對網路用語作出這樣的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言。」這一規定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對網路語言的討論:網路語言的使用狀況如何?網路語言不規范的危害有多大?如何規范和引導網路語言的使用? 聽不懂的網路語言 互聯網的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便捷,沒有局限,網民交流的語言更是五花八門,從早期出現的「美眉(美女)」、「88(再見)」到正在流行的「偶(我)」、「稀飯(喜歡)」,網路語言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 網路語言的風趣簡約,使其很快形成了氣候。一些青少年甚至將網路語言帶進了日常生活,讓家長和老師們摸不著頭腦。於是,老師們擔心:網路語言會不會讓學生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家長們著急:網路語言會不會造成他們和孩子溝通的障礙?語言專家們也開始擔憂:網路語言是否會對漢語的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網路語言的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對規范的現代漢語形成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晁繼周這樣分析。「青少年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階段,對他們來說,正確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在網路世界裡亂用慣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規范的詞語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對語言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除了語言學家,就連普通的網民也對此表示了憂慮。一位網友在題為《網路語言將破壞漢語的純潔》的文章中寫道:「當網路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的時候,我真擔心漢語的純潔性將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將從小生活在網路中,他們也許將不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標准漢語!」 「這位青年網友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晁繼周說。 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生汪磊對網路語言問題作了相關的調查和研究。通過數據統計,他發現了網路語言的弊病:網路交際中的確存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現象,比如在漢語詞後面加上了英語時態形式,如「關注ing」、「期待ing」等,而且網路詞彙中存在著大量的污言穢語。 汪磊指出:「一些人將網路上運用的詞彙擴大到日常生活中來,出現了與漢語語言形式不相符的字母、數字、符號和時態變化。這些語言如果太多地進入日常生活,肯定會對語言的表現形式產生影響。」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是挑戰還是補充 網路語言對日常交流的影響是必然的,但是,「網路語言並不是洪水猛獸。」一些專家的意見或許可以減輕老師和家長的憂慮。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相反,語言和語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可能完全隔開。網路上的語言不可能只存在於網路,必然會有一部分網路語匯進入到日常生活中來。」汪磊指出。「這種影響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將其誇大。」 汪磊在他的《網路媒體語言使用狀況報告》中進一步表明:無論是網路論壇還是在線聊天,日常詞語仍在網路語言中佔主流,常規的詞彙和語法仍然是網上語言表達的主要手段。報告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統計數據顯示:被各種媒體、研究文章反復引用,代表經典網路語言的語匯,如「748(去死吧)」、「7456(氣死我了)」、「醬紫(這樣子)」、「蝦米(什麼)」等等,使用頻率很低,有的甚至為零! 「網路語言既是為了彌補網路交流的缺陷而產生的,比如由於看不到表情,就會用一些特殊的語匯和符號進行表達。這種特殊性造成了網路語言使用上的局限性,因此難以造成巨大的影響。」汪磊指出:「我們要從網路語言的特殊性來考慮其存在,而不能僅僅用網下的語言行為規范去衡量網上的語言表達形式,進而將其看作『洪水猛獸』。」 引導+疏導:規范網路語言的兩劑葯 「語言和人體一樣,有著自己穩定的、健康的發展機制,即在某個范圍內是可以維護自身健康的。」北京語言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普教授告訴記者。「這個機制就是約定俗成的規律,即語言要被大多數人認可和使用。」 「規范網路語言,需要疏導和引導。」張普認為,現在網路語言顯然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就像人體雖然有了自身的調節還是會生病一樣,約定俗成中也會出現習非成是的成分。」 「上海市的規定限定了網路語言的適用范圍,這就是引導措施的一種。」晁繼周說。張普還強調了動態規范的問題:「我們對新生事物要進行研究,在新的發展條件下考慮語言文字的標准和規范問題。」 但什麼才算是規范的語言呢?張普認為,編纂規范詞語的詞典自然是敦促大眾使用規范和標准語言的最有力措施之一。「編纂辭書的人需要大量地吸收新的詞語。詞語發展太快,要是老不把新詞語及時讓大眾查閱到、看到的話,就不能跟上語言文字發展規范的步伐。」 同時也是《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修訂主持人的晁繼周透露:「辭書在促進語言規范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收錄了近些年來出現的漢語新詞兩千多個,但是沒有收錄那些只在網路上使用的詞語。因為那些詞語對全社會而言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語言也有「優勝劣汰」 從商朝的甲骨文到現在,漢字已經流傳了三千多年。它不斷地變化著,發展著,一直處在一種非規范與規范的對立統一之中。猶如大浪淘沙一般,留下來的詞彙都是經過了無數重篩選的。 張普教授認為:「我國的通用語言一直處於一種開放式的發展之中,它可以吸收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語匯甚至是方言,但是這些語匯都有一個特點――符合漢語構詞規律和修辭手法。比如以前只有文藝界才使用的『走穴』、『穿幫』等語匯就進入了現代漢語中。」張普預料:「同樣地,網路語言中符合語言發展規律,能夠被大眾採納的那一部分,也是有可能進入到現代漢語體系中的。比如上海市的規定,是『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言』,符合規范的則不在禁用之列。」 「交際決定一切。」中國傳媒大學從事應用語言研究的於根元教授指出,對於網路語匯,如果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需要面比較廣,它就可能進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有可能成為「規范」中的成員;而達不到交際目的那一部分自然會被慢慢淘汰。 事實上,這種淘汰已表現出來。有學者曾對網路語言的使用現狀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很多早期的網路詞語,像CU(英語再見)、748(去死吧)、米蝦米(沒什麼)的使用已經基本消失了。 「流行語都是有一定流行周期的,這個流行期一過有可能就不再使用了。」張普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解釋,「網路上的那些狹義的流行語,可能隨著這一代青少年、兒童的成長而不再流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網的人跟看電視的人、看報紙的人相比是少數,上網的人中經常使用QQ、BBS的也是少數,隨著這部分人的變化,更多的網路語匯將會成為過眼雲煙。」 那麼網路語言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汪磊從語言的發展規律出發,進行了清晰的描繪:一些適應網路傳播表現特點的語匯將被長期使用下去,但整體上將呈衰減的趨勢;有些網路語匯與漢字的表達形式一致,意義也比較固定,就有可能進入到日常口語的流通中,成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例如「版主」一詞已經被收錄到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P36);有些網路詞彙可能會為現代漢語詞彙增加某些義項,比如「沙發」、「灌水」等。另一部分網路語匯則將逐漸被網民廢棄不用。 一方面有自身的穩態機制,一方面有辭書的規范作用,再加上大眾的「交際選擇」,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這三劑「良方」,網路語言會逐漸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當中。 鏈接 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大事記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國最早的全國性文字改革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之後又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等。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先後召開,簡化字和推廣普通話的方針、步驟等得以確定。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發布,簡化字推行、普通話推廣進入實施階段。 ■1958年2月11日,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1982年通過的新《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1985年,國務院決定將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施行,19個地方法規和規章相繼發布實施。 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 ■第八條下列情形,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用語:(一)國家機關的公務活動用語;(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和集體活動用語;(三)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主持和采訪用語,電影、電視劇用語,漢語文音像製品、有聲電子出版物用語;(四)本市召開或者舉辦的各類會議、展覽、大型活動的工作用語。

⑷ 網路用語應該如何規范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定要文明用語,可以接受網路用語,但是也一定要在文明用語的基礎上去使用。

⑸ 如何認識網路語言的創新和規范

1.網路語言的產生 當互聯網蔓延至人們生活中,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逐漸在網路中形成,並被越來越多的網民使用。網路催生了語言的新語體——網路語言。 隨著網路語言的誕生和普遍的傳開,在文章、小說、網上聊天、時常交談等都開始應用網路語言。網路的迅速發展催生出一批新詞、新短語,改變著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中學生的改變更為直接。 2.學生認為網路語言幽默生動 不少學生認為網路語言不僅簡潔方便,富有感情,而且幽默詼諧、風趣生動,表現出青少年之間極大的認同感。中學一女生小方告訴我,自己和朋友調侃時常說:「你真是286!」這實際是說對方腦子轉得慢。這些另類語言在成人看來或許不習慣,然而在她們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成為生活用語的一部分。甚至有學生認為,如果有誰不會來那麼幾句網路語言,就覺得他太落伍了。 一學生這樣說:「我上網聊天經常用到『偶』(我)、『醬紫』(這樣子)等『網語』表達漢語意思。受網聊影響,平時和父母、同學說話也會說些『網語』,並在寫日記時使用,因為『很有意思』。」 此學生給我看今年1月18日的日記,其中寫道:「今天上街,看見一隻恐龍(女生)和一個PPDD(漂亮弟弟)並排走,我靠(形容厭惡的感覺)!這484(是不是)所謂的很搭配呀?很COOL(酷)哦!害偶(我)跟了他們4條街,累死偶鳥(累死我了)!」經統計發現,49個字中有14個字用的是「網語」。 二、老師如何看待網路語言 網路文化對中學語文教育存在的正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對於網路語言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頻繁使用的現象,中學的部分語文教師認為,網路語言是在特定環境下,特定交往圈子裡使用的,從某種程序上來說,是漢語的發展和豐富。學生藉此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對於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有利的話,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它畢竟是非正式的語言,有老師說,長此以往不加強調和引導,學生極可能會養成不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三、中學生應如何對其吸收與摒棄 從未有一種語言像網路語言那樣,從產生就遭到了如此強烈的抨擊。它對中學生的語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其實,網路語言是一種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和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1.對其汲取與發揚 網路語言是漢語語言在網路環境下的一種語言變體。網路語言中一部分詞彙在經過長時間考驗被人們接受後也可以進入基本詞彙,因為當代漢語中每年大概出現1000個左右的語文性新詞語,也是時代的產物。我們反對網路上的粗話、臟話和一些廢話,但生動形象能體現網民「個性」的習慣用語無妨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反而能豐富活躍我們的文化生活。 漢語長盛不衰,就是一個不斷吸納外來文化(語言)、不斷自身調整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強制的。我們的母語——漢語的胸懷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樣寬廣無際,她張開巨臂能吸納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語言。 2.對其批叛與摒棄 在現實中,由於網路語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網路語言特別是中學生的網路語言失范,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目前網上交流和網路語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問題之一是少數網民在網上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主要表明在:一是不守口德,隨意謾罵和進行人身攻擊;二是有些人為使自己在網上受到別人的重視故意表現出另類性格和反調言論,與現實社會的行為規范存在明顯沖突,污染了網路浪漫的天空,例如有些人起粗俗下流、庸俗不堪的黃色網名和寫黃色詞句。問題之二是,網路語言存在一些粗話、臟話和嘲諷人的詞語。例如:TMD(他媽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0487(你是白痴)、BT(變態),還有嘲諷人是神童、天才、蛋白質、太平公主等等。這是網路語言中的糟粕。存在的第三個問題是,目前網路語言已不甘心只在網路上生存,開始走出虛擬的網路,有進入現實生活中的傾向。例如,一些網路詞彙也進入生活的口語中並成為中學生的口頭語,成為一種新時尚,比如用「東東」代替「東西」,用「886」代替「拜拜了」,評價女孩這個是「食肉性恐龍」、那個是「食草性恐龍」,下一個是「美眉」,罵男孩子是「青蛙」。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記、周記里充斥著大量的類似語言。有些老師呼籲:現在學生上網越來越多,而他們又正處於打基礎的時候,如果對網路語言不加控制,很可能對傳統正規語言的學習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另外,第四個問題是網路語言過於求新在求新度方面有些過頭,例如E-mail有電子郵件、電子函件、伊妹兒之稱;版主也被寫成「班主、版豬、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種創新還未定型又有一種創新出現了。這些問題不能不日益引起人們的擔憂。 3.理解使用人群 中學生是網路使用、交往的重要主體。他們大多是20世紀80、90年代後出生的獨生子女,有鮮明的個性。他們渴望在新的環境中多交流,但現實利益的沖突,使得一些年輕人更願意到虛擬環境中去尋求友誼。他們是社會群體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於探索和追求、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的群體。他們也總是試圖打破傳統的規范,不斷地尋求和嘗試新的網路語言進行交流。 四、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規范使用網路語言 1.網路語言道德教育要與學校德育教育相結合 還網路一片晴天的工程,除了可以採用技術、法律、行政、經濟等方面的措施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道德規范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因為當中學生往來於網路空間時,最終決定其語言的就是他們自己的道德選擇。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必須牢牢抓住這塊陣地不放。當前,中小學都開設有思想道德教育課,但是,對於電子信息、網路技術及網路語言文明等課程,還處於「真空地帶」,應著眼於加強學生的網路語言文明教育,增設這些課程內容。首先,在信息技術教師講解網路同時,應同時提示網路的負面影響,在學習初期就讓學生了解網路的正反特性,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解決網上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強化孩子的法制觀念和文明意識,通過制定和經常強調網路語言文明規范,在孩子頭腦中建立正確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使他們清楚哪些網上語言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是非法的,促進其自律意識和能力的增強。第三,學校還要充分運用激勵措施,使廣大學生牢固樹立「網路語言也是自身語言的一部分」、「網路語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觀念,對於使用不文明語言的人要堅持抵制與拒絕,營造出有利於網路語言道德建設的良好的輿論氛圍。 2.家長是學生網路語言文明的引導者。 家長在加強孩子網路文明教育方面,承擔著重要的、難以替代的責任和作用。首先,家長平時在家中上網須嚴於律已,以身作則,堅決不說有違語言文明和道德規范的話與活動,不進行有違公德的網上活動,這是對孩子最好的網路文明教育。其次,對孩子在家中的上網活動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應做好疏導工作。如提出完成課業、功課及格才能上網等要求,分析上網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網時間,向孩子推薦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網站,同時,經常注意孩子上網的內容,對孩子參與的不健康、不文明網上活動及時指出其危害性,並堅決加以制止。為人父母者,只有充分認識了網路文化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巨大影響力,才能自覺配合學校搞好網路文明教育。 總之,面對中學生流行的網路語言,漢語將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挑戰和沖擊,借用眼下一句時髦的話,這對漢語「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用寬容的眼光和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現實。當然,如果我們面對的是類似目前一些廣告用語的語言惡俗時,比如:「有『痔』不在年高」、「做女人『挺』好」等,我們就該毫不留情,迎頭痛擊!而對於中學生流行的健康和充滿活力的語言,我們則應給予足夠的關注、了解甚至參與,那將有效地拉近我們和他們的距離,有助於彌合「代溝」,也有助於我們對他們進行語言的教育和培養,甚至也可為我們自己的語言平添生氣和活力。

⑹ 如何規范網路語言建議

網路語言規范相當復雜,討論要不要規范的問題,需要先釐清最基本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

區分本體與內容

對各界抨擊的網路語言不規范現象,其實應該區分為語言本身和語言表達內容兩個層面的問題。

語言本身的不規范現象,指的是網路中使用的字、詞、句等語言成分打破了既有的中國語言文字系統規則,以及不遵守語言法規、規范和標准。具體到網路語言的不規范現象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1)打破現有語法規則或改變現有字詞的形音義關系,如「XX控、恐龍、壕、666」等。

(2)生造詞,如「顏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

(3)夾雜使用圖形、符號、外來語等,如用「∶)」表示開心,在漢語動詞後加-ing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住」表示堅持等。

還有一種網路語言不規范現象,就是網路與計算機術語的中文翻譯規范問題,主要是缺乏統一翻譯標准,民間會使用一些「俗」的翻譯,如「E-mail」譯為「伊妹兒」,「download」譯成「當」。

另一層面,語言表達內容的問題,是指語言使用者在網路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語言發布信息、評論等,或使用詈罵語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其中會出現具有負面感情色彩、違背文化禁忌、反映社會丑惡現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觀念等的語言成分,如「屌絲、綠茶婊、逼格」等。廣受詬病的網路語言污染、語言暴力「亂象」其實指的是這類情況。這實際上是語言所表達內容和語言使用者行為方面的問題,不是語言本身的規范問題。

語言的功能變體

談網路語言規范,要界定清楚什麼是網路語言,然後才能確定規范對象。網路語言有兩種含義:一是指跟互聯網及計算機技術與應用有關的術語和詞彙;二是人們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媒介進行交際與表達活動時所使用的語言。

另外,網路上還有很多信息並非原創於網路,包括各類組織、機構及部分個人發布的正式的、內容嚴肅並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的信息,基本上使用常規的語言表達方式,其傳播對象和范圍相對開放,屬於大眾傳播性質,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網路語言范疇。

公眾熱議的不規范現象主要是針對上述第二種定義的網路語言,因為其中包含很多打破常規的語言形式。這些非常規語言成分,是語言學所說的語言變異成分。

網路語言是語言的一種功能變體,就像語言中存在書面語和口語變體、正式語體和非正式語體變體一樣,是由於交際對象、交際媒介與工具和交際場景等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網路中一些特殊語言形式的產生,最初來自網路社區成員之間的交際,交際對象限於特定群體內部,話題相對局限在某個范圍內。信息發布者並不期待其語言為特定網路群體之外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意不讓其他人理解,因此會產生一些類似行話、黑話的成分,使其有別於日常語言。

這種交際通過非面對面的電子屏幕傳輸媒介的影響,以及鍵盤輸入、文字輸入法、輸入速度等條件制約,難免會使用一些「新異」的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以取得期待的交際效果和效率。

作為一種語言變體,它與大眾傳播性質的網路語言信息不同,而更接近日常口語語體,風格比較隨意,體現出個人之間交際的特點,屬於人際傳播性質。只不過這種交際藉助網路記錄、傳播而被「示眾」,容易引起更多關注。

如何規范網路語言

語言規范是指政府或社會團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語言文字及其使用進行干預的語言規劃的工作,是對語言文字本身進行規范化、標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滿足社會交際需要。規范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公共領域使用語言時可能造成交際不便和混亂的問題,如建立語言文字使用標准、統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領域的個人語言使用則不在規范范圍內。

語言規范只針對語言符號系統本身,而不能約束語言使用者的思想觀念認知。語言規范的基本原則是要從社會生活和語言生活的實際情況和實際交際需要出發,不能脫離語言的本質——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的存在與使用,從根本上說,無所謂合理不合理,滿足需要、好用即可。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社會與人類思維發展變化的產物,是約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使今天的規范實現了規范,也難保明天就不過時。所以,語言規范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且只能因勢利導,不能人為一刀切或強制推行。想規定不許使用某些詞語或語言形式是不科學的,也是徒勞的。

弄清以上基本前提後,我們對該不該以及如何規范網路語言就可能有更科學的認識。

要區分不同性質的網路語言。大眾傳播性質的網路語言屬於規范對象,應該規范。我國現有語言文字法規和標准就提供了依據和操作標准。而且這部分語言產品也是正面樹立規范的有效依託,應該充分發揮其對語言規范的示範、引導作用。而對於人際傳播性質的網路語言信息,適宜按個人語言生活領域對待,不應用全民語言去看待和要求,可以順其自然,靜觀其變,不必過於強調規范。

為了更好發揮語言的全民交際工具的作用,適當保持語言系統的規范也是必要的。這種規范在根本上應該正面引導,從提高全民語文修養入手,讓人們更好掌握典範、文雅的語體,分清全民語言與各種功能語言變體的區別。在網路空間里,應重點加強公共機構、權威媒體的語言規范,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同時強化語言文字法規及標準的普及。

至於那些語言暴力、粗俗等所謂不健康語言現象,屬於思想內容問題,可能是人的修養問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用語言表達不健康思想,不能歸罪於語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修養才是治本。

⑺ 教育部批人艱不拆等詞,網路用語該如何正確的規范

我們知道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各種產業的發展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變化。從一開始某些廣告商亂改成語,到現在的胡亂造詞,使語言文字受到了沖擊,由此教育部對此也做出了回應:13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950號建議的答復》。1.通過網路來規范用語,網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傳播信息的途徑。充分利用好網路有利於語言文字的規范。2.開展規范用語的宣傳活動,教育部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開展宣傳網路規范用語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人們認識到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體現,要保持尊重的態度。3.在網路上建立健全各種懲罰機制,我們知道有些人是故意對於文字進行惡意修改,對於這種現象,通過教育改變不了的,所以需要建立相關的懲罰機制,對這些不良行為進行適當的處罰。

⑻ 寫作文時應如何使用網路詞語

使用網路語言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在作文中要少用、慎用。網路語言可以用,但要用得恰當。教師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正確引導,不提倡學生們在作文中作用。由於學生們的心智還不成熟,教師應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引導學生學習規范的現代漢語,說普通話、寫規範字,學習課本上的經典語言和一些來自生活的鮮活語言

(8)如何規范的使用網路新詞擴展閱讀:

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

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

閱讀全文

與如何規范的使用網路新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網路教育本科學費多少錢 瀏覽:47
華為手機開啟移動網路設置 瀏覽:377
無線網路連另一個路由器 瀏覽:741
網路設置一般連接方式 瀏覽:359
網路左上角有中國移動光信號是紅色 瀏覽:867
我國交通運輸網路是如何分布的 瀏覽:179
做網路銷售怎麼做 瀏覽:844
網路安全的七種誤區 瀏覽:608
迅雷保存路徑網路共享 瀏覽:742
網路營銷方法成功案例 瀏覽:488
叫維修人員來維修電信網路多少錢 瀏覽:220
蘋果手機總是還原網路 瀏覽:602
蘋果手機丟失網路忙 瀏覽:940
通過網路放大移動信號 瀏覽:990
網路寬頻從多少兆開始 瀏覽:931
通用網路技術咨詢有哪些 瀏覽:785
電視寬頻網路停機之後連不上wifi 瀏覽:47
網路布線問題哪裡投訴 瀏覽:517
有網路電視機頂盒怎麼用手機看 瀏覽:324
網路用語的口水是什麼 瀏覽:27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