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網路媒體如何體現民族認同

網路媒體如何體現民族認同

發布時間:2022-09-24 20:27:12

❶ 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在新時代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等人文精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華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可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華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不衰、飽經風霜而不敗,其根本原因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文化積淀。體現中華民族的獨特氣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中逐步形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沃土。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力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踐探索;仁者愛人、講信修睦的思想,產生於中華文化,是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人類共同遵循的生存智慧,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中華文化發展歷史充分證明,推動社會進步,是中華文化演變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巨大精神支撐。

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共產黨確立為根本指導思想,指導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並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實現了與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的深度結合。正是在不斷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論飛躍,指導黨和人民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進步歷史觀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馬克思主義有了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

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不斷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幾千年文明發展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是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共同財富,是人類社會實現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它。認識它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回應時代需求和解決現實問題。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發展,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服務當代社會。

❷ 如何理解傳媒在政治民主化過程的作用

I.新聞傳媒在參與現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
「充分的公民權依賴於五種基本的文化權利:獲得同作出個人決定和政治抉擇相關的;獲得主要的知識框架以將整合成關於世界的清晰連貫的解釋;獲得對於相互競爭的解釋和政策的批評意見;獲得能充分而公平地反映所有社群的生活及抱負的表述;獲得作為參與者和旁觀者介入公共文化的機會。」公民的這些基本文化權利同傳媒的傳播活動有密切的聯系。
具體說來,新聞傳媒在參與現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表現為:傳媒可以充當公眾參與決策的工具,充當公眾參與評判決策及其後果、議論公共事務的工具,充當聚焦公眾注意力圍繞重大問題形成公眾輿論的工具,充當對於權力進行輿論監督的工具。傳媒是發布的職業機構。而政治的廣泛流通,是實現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公民和公民團體的政治參與,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標志。而政治參與行為,不論是參與政治決策、參與對政治決策及其後果的評論、參與對公共事務的評議,還是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運動,都需以獲取政治、了解政治情況為前提。政治,是新聞傳媒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媒是現代社會溝通政治的主要載體。通過發布政治新聞、報道政治討論等溝通政治,是媒介作用於政治參與的方式之一。
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輿論的形成,是媒介作用於政治參與的另一方式。早在19世紀末,法國法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即在題為《談話》的文章中,研究過參與式民主中國家、政府、議會、志願團體、談話地點、公共輿論以及社會行動等諸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特別強調了傳媒與公眾輿論。一個世紀之後,西方學者開始研究塔爾德的有關觀點,從中總結其關於公共輿論和大眾傳媒的模式。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卡茨指出,塔爾德的模式「集中於新聞報道、談話、意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認為新聞報道給每天發生在酒吧餐館、咖啡屋、沙龍里的無數談話提供了話題。……塔爾德提出,這種意義上的談話是一種現代現象,即談話遵循著過程公開與平等的原則,它自身正是平等的培育者。由於有了新聞報道,談話的主題不僅全國統一,而且飛速變更。」在塔爾德看來,談話的政治功能在於「滲濾」/「過濾」觀點,即不斷精煉個人的觀點,使之顯得更為「深思熟慮」,並在不知不覺間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形成一兩個全國性的觀點,而後,這種深思熟慮的觀點再一次被報紙加以報道,隨之成為個人行為的基準。塔爾德認為,這是現代社會中進行政治或經濟選擇的主要途徑。卡茨在歸納塔爾德的模式中指出,它「不僅將新聞報道、談話、觀點和行動系統連結起來,而且指出了『線性序列』中的每一要素推動下一要素的方式,它還將這種關系聯系起來,強調內含於新聞獨立報道,某一事件以及傳遞輿論的反饋之中的社會控制」。可以看出,塔爾德當初已經關注到了新聞傳播將公共場所的交談討論聚焦於一定的統一話題的作用,也關注到了在「公意」從在大量的此類交談討論中會聚到最後成為個人行為基準的過程中新聞傳播作為中間環節的連結作用,指出了傳媒通過在聚焦公眾的關注點和輿論形成中的作用,對公民政治選擇——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環節——等選擇行為的影響。他的關注點和觀點,同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唐納德肖和麥科姆斯提出的傳媒「議題設置作用」論的研究焦點,可謂異曲同工,同20世紀40年代美國傳播學先驅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傳播的二步流程」理論指出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互動的觀點,也有相似之處。這些學者和其他進行類似研究的學者的成果,向人們展示了新聞傳媒通過充當聚焦公眾注意力的工具以及通過同人際、群體傳播相結合在輿論形成並成為個人行為的基準中的作用,能服務於民主政治。
新聞傳媒因其傳播活動同輿論的聯系,還通過輿論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和輿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作用,服務於民主政治。傳媒提供了民意上傳的現代化工具,公眾成員及公眾團體可以通過傳媒圍繞其自身的利益等公開發出呼聲,以此影響輿論,從而使政府在決策過程中,參考各方的呼聲。這也是民主的一種體現。此外,現代傳媒對執政機構和官員的所作所為的報道,使公眾了解這些情況,這是使前者接受公眾輿論監督的重要條件。而現代傳媒作為面向公眾的傳播媒介,可以成為公眾,將公眾對執政機構和官員的監督意見傳遞給後者。由傳媒作為中介的輿論監督,是現代民主政治中對權力進行制約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西方新聞傳播史上,美國對越戰爭期間傳媒的有關報道,對美國國內反戰浪潮的掀起產生過明顯的影響,後者在促使美國政府在尼克松執政期間將美軍從越南撤出、結束這場戰爭中,功不可沒;《華盛頓郵報》等率先對美國水門事件政治丑聞的揭露抨擊,是導致尼克松下台的導火線。在我國,在近年來的反腐倡廉過程中,傳媒發揮了重要的輿論監督作用。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在的社會中,「樹立權威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民主」。在當今社會,公民的政治參與體現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表現,也是使政治權力在公眾中享有權威的必然方式。因此,傳媒通過充當政治參與的工具,還能服務於增強公眾對政治權威的認同和自覺服從感,鞏固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基礎,促進政治穩定。此外,通過為公眾的政治參與提供平台、公共,傳媒還能服務於強化公民的民主意識,提高其參與民主政治的自覺性,以此推進以民主政治為核心的現代政治文明的進程。
當然,工具本身不能確保對工具的恰當使用。現代傳媒業固然可以在民主政治的進程中充當服務工具,發揮有助於公眾的政治參與、政治表達、民主意識培養、輿論的形成、對權力的輿論監督等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傳媒業自然而然會在這些方面產生正面效應,自然而然會帶來福音。傳媒業作為民主政治的進程中的工具服務得如何,關鍵在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這一工具。
II.網路媒體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
世界性的電腦互聯網路網際網路的崛起,是20世紀人類社會最令人矚目的發展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在全世界走進千家萬戶,電子郵件往來、電子商務、電子政府、網上新聞傳播、網上游戲娛樂、網上教育、BBS電子公告牌、基於網際網路的遠程醫療等,迅速得到了開拓發展,網路的社會影響逐漸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就網際網路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滲透而言,電子政府的興起和發展最突出地反映了這種滲透。但是,鑒於電子政府主要是通過政府建立網站在網上提供和服務來實現的,它不是本文此處討論的對象。本文此處要探討的,是網路新聞媒體對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的主要方式:時政/政治新聞、電子、網上民意調查等。通過這些形式,網路媒體作用於社會政治溝通和公眾的政治參與,從而服務於當前的政治民主加速化進程。
首先,網路媒體構成了政治溝通的新渠道,從而同政治溝通的新發展相聯系。在現代社會,新聞傳媒是溝通政治的主渠道。人們主要通過新聞傳媒,了解各類政治。對各類政治的了解和認知,是公眾形成自己的政治態度和採取政治行為的前提,是公眾參與政治的前提。而強調公眾的政治參與,正是現代社會政治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表現。網路新聞業興起後,理所當然地成為溝通政治的新渠道。不論是傳媒網站,還是參與新聞傳播的商業網站,其日常的傳播內容中都包括政治/時政新聞等政治這一塊。其中有些網站的頻道/板塊名中即有「政治/時政」頻道/板塊的名稱,有些網站的新聞頻道/板塊命名方法不同,並無這樣的板塊名稱,但其「要聞」、「滾動」、「國內」、「國際」等頻道/板塊中的主要是政治。例如,有「時政」板塊,專門提供時事政治,並在其「國際」板塊中,溝通國際時事政治。的頻道/板塊名中並無「時政」/「政治」字樣,但該網站通過「滾動新聞」、「中國」、「國際」等頻道,同樣提供了大量的政治。同以往的傳媒渠道相比,網路媒體作為溝通政治的新渠道由於其瞬時傳播的特點,能對一些動態性極強的時政新聞的報道採用「滾動」式發布,在溝通突發性時政事件的中優勢尤其凸顯,因而一些著名的傳媒網站的訪問率往往會在發生重大的、突發性政治事件時明顯上升乃至出現網上「塞車」現象。
此外,與網上無盡的虛擬空間相聯系的網路數、。前段時間,美國公眾曾依賴歐洲的一些新聞網站獲得關於美伊沖突的更加廣角和多角度的畫面,這一情況可以作為論證上述這一點的實例。根。顯然,在最近的國際局勢問題上,美國公眾並不滿足於僅僅獲得從美國立場、視角出發的報道等;他們到歐洲國家英國的網站上沖浪以尋求關於國際局勢的各種不同觀點的有關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網路媒體的政治溝通的外向型特徵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意味著國際政治傳播中的新機遇,又意味著新挑戰。一方面,網路媒體以這一特徵為這些國家在國際政治中比以往更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在實力不同造成的國際傳播嚴重不平衡、網際網路和網路媒體發展狀況不平衡的現實狀況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網路媒體的能力更強、更具主動權,憑借其在網際網路和網路媒體發展中的優勢,更易使其網路媒體製作的、反映其立場和選擇角度的政治在世界范圍流通並產生影響,這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新的挑戰。但是,在傳播全球化、網路化已成大勢所趨的發展中國家要迴避這種挑戰是不可能的,迴避網路媒體構成的空前豐富的源也是不可能的,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網路媒體提供的政治擋在發展中國家公民的視線之外也是不現實的,而這些反映的是西方的立場、選擇角度。因此,發展中國家急需因勢利導,做強自己的網路媒體,並重視其對外傳播的功能,善用網路新聞媒體以國際上公眾所習慣的表述形式向世界發布反映自己立場、觀點的政治。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公民在多元化環境下政治視野開闊、接收選擇多種渠道、對政治的質量要求更高,這種現實情況也要求這些國家的網路媒體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改進政治製作。聯系我國的網路媒體實踐來說,從我國中央級重點傳媒網站和較重要的地域性綜合新聞網站的情況來看,我國對於網路媒體的對外傳播功能是高度重視的。在中央級重點傳媒網站中,中國日報網站、國際在線網站和中國網直接使用外語為主要傳播語種,和開設了多種外語的版本,還有繁體中文。較重要的地域性綜合新聞網站也大都開設英文版本。這是利用網路媒體加強對外傳播的重要一步。但是要使我國傳媒網站傳播的政治吸引大量外國網民的眼球並進而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光有這一步還是不夠的,還須在此基礎上再邁進一步,努力針對國外受眾所習慣的表述形式及他們的興趣等,改進我們的政治製作,使之真正在國際上產生我們所期望的效果。同時也要重視網路化時代我國公眾對政治傳播要求不斷提高的現實,以我國網路媒體的卓越工作,爭取使公眾將之用作首選的網上政治傳播渠道。
其次,網路媒體為公眾參政議政、行使其政治權利提供了具有互動、便捷等特點的新渠道,從而同公民參政議政的新發展緊密相連。現代政治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在權力歸屬問題上主張人民是權力的主體。在西方,「人民主權」/「主權在民」的思想,為西方現代民主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石。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質。以民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權利是我國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國際國內重大事件表達自己的意見,人民對政府工作進行評議、提出建議,參政議政,是人民行使其政治權利的重要表現。網路媒體的出現,為人民行使上述權利,提供了具有互動、便捷等特點的新渠道。新聞網站開設電子、民意測驗欄目等,是世界范圍的普遍現象。在我國,依託傳統新聞媒體集團的傳媒網站是直接納入國內新聞傳播管理體制的,傳媒網站理所當然地高度重視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保持一致。在當前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執政為民,重視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重視其對政府工作的評議的形勢下,我國傳媒網站也就非常重視利用自身的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系列行使政治參與權的新方式——電子、網上的政務工作評議類欄目、網上民意測試等。
經常推出圍繞一定熱點問題的簡單的網上民意測驗/調查,也是我國傳媒網站中的一種常見實踐。雖然,由於目前這種網上民意測驗/調查因為難以做到按科學的數理統計原則抽樣,因而在採集到的的代表性上難以同嚴格按科學的抽樣程序抽出公眾樣本進行的民意調查相比,但是這種實踐畢竟也為網民表達自己的意見提供了簡潔的方式,其採集到的總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的這一部分探討了網路媒體介入社會政治生活的積極影響。當然,網路新媒介對現代政治文明的進程帶來的並非都是福音。它也帶來了對傳統政治的挑戰。首先,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社會傳播中把關人角色弱化,個人用戶可以在電子上自行貼貼子等做法帶來內容控制的高難度,進而帶來對政治控制的新挑戰。而必要的政治控制對於政治體系的有效運作是必要的,對於發展中國家/後發展國家來說則更加不可或缺,這是同後者的「被動處境密切相關的,他們必須在公民的攀比、激進情緒和國家的實力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既不能一味冒進,也不能止步不前。」
此外,從國際政治來看,由於網路的全球性特徵,網路新媒介對政治生活的介入,必然會擴大不同國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觀念、政治行為方式等之間的相互激盪,從而給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如何維護自己的政治獨立、維護自己的政治秩序方面的新挑戰。可以說網路新媒介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帶來了對政治控制的雙重挑戰。但是,必須看到,網路新媒介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已是大勢所趨。面對它對政治控制的挑戰,不能採取停止使用網路的因噎廢食的態度,而是應當因勢利導,重新調整通過傳播進行政治控制的方式。

III.網路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在參與政治民主中的互動
美國著名新媒介研究專家羅傑菲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中把「連接過去」視為新媒介成功進入社會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把跨躍「熟悉」的橋梁,看作新媒介發展的必經過程。他指出:「在人類傳播系統歷史中,新的形式如果缺少同先前或現存的形式的密切聯系,就很少能得到採用。……傳播媒介的現代形式也表現出類似的模式。例如,照相術很容易就被採用了,因為它是基於人們熟悉的觀看和展示景象的方式。……起初,影術被看作是製作肖像和風景藝術的更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一旦熟悉的橋梁被跨越以後,就需要更具創造性的運用。」在他看來,「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種那樣,並不是無中生有地突然冒出來的。它們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老聯系、新老互動也許可說是傳播領域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特點。世界傳播發展史上的許多事實都可印證這一點,印刷同書寫的聯系,早期印刷報紙的樣式同手抄新聞信和新聞書式樣的聯系,影視同影、錄音、文字語音的聯系等,都展示了傳播系統、傳播形式沿革過程中的新舊聯系。網路和網路新聞業的發展也不例外。具體到網路媒體滲透到社會政治生活後其同傳統傳媒在這方面的聯系、互動而言,筆者認為,可以把這種聯系互動歸為溝通政治方面的聯系互動,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輿論的形成方面的聯系互動和充當輿論監督的中介方面的聯系互動。
就溝通政治方面的聯系互動而言,網路媒體在政治欄目編排、新聞價值判斷等方面顯然從傳統傳媒的經驗中吸取了大量東西。新老媒體的政治內容的常見型式大致相同。我國的傳媒網站常常刊載來自傳統媒體的時政報道、評論等。與此同時,網路媒體由於具有自身的一系列優勢,包括瞬時傳遞、全球流通、承載巨量等,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可能成為最先發布者,在重大新聞發生時通過超文本鏈接等方式有關組合成專題,成為整合資料的最佳渠道,從而為傳統傳媒的、素材提供參照源。此外,網路媒體傳播政治的一些表述形式,也已開始對傳統傳媒產生影響。例如,網路媒體所開創的相關報道/背景/資料「鏈接」的形式,已開始影響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新聞鏈接」、「資料鏈接」、「相關鏈接」等已悄然出現在一些報紙上,如《解放日報》、、《浙江日報》、《新華每日電》等上。又如,網路媒體的匯集各種欄目、精彩圖片和重要標題的編排模式和多層式寫作、提供便捷的「導航」等方式,也已為傳統媒體在版面/節目安排中吸收。「內頁導讀」、「今日提示」、「近日推出」、「今日第x版」+標題或標題/標題+圖等形形式式的導讀,已在報紙中盛行。
就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輿論的形成方面的聯系互動來說,國內外學術界都已注意到,由於網路通過電子等提供了網民討論各種問題的公共空間,由於網路媒體能夠迅速匯集圍繞特定話題的相關報道,網路這一新興媒介正開始在議題設置過程中起到與傳統的傳媒一起影響公眾議程的作用。目前,其較為明顯的表現是:網民迅速在電子中就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進行討論或在上轉貼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網路媒體的有關板塊迅速匯集相關報道;網路媒體通過超文本鏈接等對的匯集造成的密集度以及網上電子討論中各種意見的迅速匯集和活躍交流,既同傳統媒體的後續報道發生互動,又加速了最初傳統媒體報道的事件/問題/現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的過程。也就是說,網上的這些相關傳播活動縮短了話題由媒介議程進入公眾議程的過程中兩者之間時間差。例如,在「洛陽大火」事件中,網民圍繞該話題在電子中的迅速、大量的交流,網路媒體對相關報道的匯集,都曾在這一事件很快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中產生作用,從而成為議題設置中的一環。當然,由於網際網路匯集來自四面八方的的特徵,最先在網上出現的話題引起傳統媒體關注、報道,再進而成為公眾議題,這種可能性也是開放著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新老媒體在這方面互動的另一種序列圖。但是,由於網路傳播中的泥沙俱下、電子中的議論容易出現情緒化等問題的存在,在嚴肅的政治議題設置方面,新老媒體的互動一般表現為前一種情況。
再就充當輿論監督的中介方面的聯系互動來說,通過充當公眾參政議政的具有互動、便捷等特點的新渠道,網路媒體已經成為媒介表達民意、進行輿論監督中的一股新力量,本文上一部分談到的強國、和的「網議政府」等欄目時,曾討論到網路媒體在參與反映民情民意、實施輿論監督中的作用。在網路媒體介入公眾參政議政、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其和傳統媒體在這方面會產生網上網下的互動,網上的有關傳播活動往往同傳統媒體的相關傳播活動相互呼應,產生相互強化的作用。例如,以圍繞某些司法報道的輿論活動為例,網上曾出現匯集以及熱烈的網民討論,而這些又進一步加強了傳統媒體對此的關注。隨著網路媒體的逐漸走向成熟,網路媒體已經在吸收傳統媒體服務於政府與百姓的溝通、反映民意的做法的基礎上,設立一些服務於相同功能的創新的網上欄目/板塊。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近年來我國傳媒網站中已逐漸興起「熱線服務類板塊」,此類板塊旨在發揮溝通政府與百姓、實現上通下達的職能,其特徵為政府、媒體、受眾三方的網上互動。這類「熱線服務類板塊」的典型例子有的「人民熱線」、的「東方直通車」、千龍新聞網的「市民留言板」等。這些板塊是依託作為傳媒網站母體機構的傳統新聞機構設立的,其興起本身就是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聯系的反映。而這些板塊的運作中,也常常出現網路與傳統媒體互動的情況。
網路新媒介與傳統的大眾傳媒共同參與政治民主正成為化時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新現象。雙方在共同介入社會政治生活中在一系列方面產生互動。如何使兩者以有利於各自揚長避短的方式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互動,發揮其推動政治民主、正確有效地引導輿論的作用,構成充滿現實意義的研究新課題。

❸ 如何利用新媒體促進跨文化交流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依靠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傳播的新媒體支撐著全球性的商業傳媒系統,進而推進市場的全球化、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新媒體已成為克服跨文化交流諸多障礙的重要途徑之一,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
1.個人能力的有限性。從個人層面來講,跨文化交流的參與者都有交流動機和慾望不強的問題,人們總是習慣接觸自己所熟知的東西,這樣能獲得安全感,而對於陌生的、具有冒險性質的行為,大多數人會採取遠觀的態度,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表現尤其明顯。比如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喜歡和自己同一國家和民族的人交流;因為語言溝通、交流的知識不夠,交流的技巧欠缺等等,不願意或者羞於與異國和異族人交談,這樣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壁壘。即使有了交往,中國人常以群體主義為自身的交流准則,而西方卻是以個人主義為准則,在日常的談話中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沖突等。總之,因為跨文化交流歸根結底就是人的交流,而人和人的差異又是無處不在甚至是巨大的,因此,個人能力的有限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障礙。
2.場景的制約。我們知道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制約交流的因素有交流雙方的狀態、道具、舞台等。這些因素引申到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中,體現為跨國交流的雙方在其中一方的國境內交流,與在第三國交流,其互動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因為各國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有著獨有的交流方式,跨文化交流只有符合具體國家的交流模式、習慣,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避免誤會和沖突。
3.歷史傳統的壁壘。這一點可以被視為廣義上的文化制約。對於處於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中的人來說,歷史設置出了一個可預測的世界,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知曉來龍去脈,熟悉交流中所隱含的內容。但是對於這一歷史背景之外的人來說,歷史文化就是一道壁壘,他們不了解、不熟知,因此便有了理解和交流上的障礙。
新媒體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礙的優勢
1.新媒體可以增強交流者的動機。通過互聯網和陌生人聊天,很多在真實生活中不習慣這樣做的人也樂意為之,它為人們提供了交流、宣洩苦悶,分享快樂的渠道,人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騷擾行為。網路聊天行為在今天蓬勃擴散,究其原因,是因為網路聊天通過文字交流,可以不受其他現實因素的干擾,有助於更好地交流和溝通,有助於實現心靈釋放的自由無拘束。也正因為這一點,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向、孤僻、沉默的人,在網路上卻能自由、隨意、充分地表達內心想法。
2.可以獲取更多用以交流的知識。互聯網可以提供給人們大量知識性的信息,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渠道,例如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障礙,藉助新媒體就可以很好地消解。可以利用攜帶型電子詞典,互聯網上的很多在線語言翻譯,以及有些電信公司提供的翻譯服務。還可以利用網上教育資源,實現遠程、互動式的語言學習,獲得個性化的教育,讓語言學習更方便快捷。由此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即使是更深層次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觀念的差異,同樣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更多的了解。比如旅遊,這是跨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旅遊之前,在互聯網上搜索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禮儀、土產小吃等信息,了解去過那裡的人們的旅遊攻略,當地居民的建議等等。通過這些方式獲取的信息既多又新,而且更真實。對於旅行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文化狀況,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有很大幫助。
3.豐富交流的技巧。人們除可以在網路上了解相關的人際交往技巧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促進技巧的運用和提高。如上文所述的網路聊天、實時信息服務這樣的新媒體方式對於跨文化交流者的幫助。再比如數字電視的運用,可以更方便地製作、存儲眾多畫面清晰的節目,用戶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即時對傳播者的內容作出反饋,從而促進節目製作者進一步改良。再比如,在電腦特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很逼真地製作出一些歷史、文化場景,《阿凡達》里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讓觀眾感覺身臨其境。這種技術同樣可廣泛地應用於廣告製作等方面。通過數字技術,視聽的各種元素被流暢地結合在一起,能夠讓接收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價值理念。
4.淡化場景的差異。傳播學者梅羅維茨在其代表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指出,媒介的變化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電子媒介重新組織了社會環境並削弱了物質場所(自然場所)對場景的重要性,使人們的經驗和行為不再受其所處場地的限制,也不受哪些人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限制。①這種理論在新媒體研究中同樣適用,在過去,地理原因使人們產生聚合的效應,而現在,互聯網會使在一段時間同時在線的人們感覺到默契,這正是新媒體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通過新媒體,不同環境中的人被納入同一片虛擬的空間。新媒體造成的虛擬空間是交流者主動加入的,而且這一空間容許匿名,這就在更大程度上給予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也就擁有了一個能夠輕松表達、坦誠交流的空間。同時,也淡化了歷史傳統的差異。②網路的時空特性還消解了人們由於時空差異而產生的交流障礙。
新媒體促進跨文化交流的方式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網路媒體作為新媒體會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跨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但就目前來看,它的功能和特性等由於技術問題還未被充分發揮出來。但我們仍可以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獨特優勢來促進跨文化交流的進行,就以旅遊為例來分析。
傳統的旅遊是實地旅遊,旅遊者親自到達旅遊目的地,展開親身的體驗。但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藉助互聯網去世界各地虛擬旅遊,模擬實景,構建出一個虛擬旅遊環境,幾乎是身臨其境般地游覽。還可以利用電子旅遊雜志在互聯網上旅遊,一本電子旅遊雜志很可能是某個著名旅遊景點的專題,藉助各種聲、光、色等技術條件立體全面地展示旅遊景點的狀況,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等,這些因素可以很逼真地在互聯網上顯示出來。在這種條件下,網路使用者可以虛擬為主人公,在精心製作的三維立體空間內進行旅遊觀賞活動,體驗異國風情、美味佳餚,當然也可以親自去異國他鄉進行實地體驗,這樣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在虛擬與現實中分別進行,也可以在某個時間進行二者的結合,彼此促進,這樣就提高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帶來文化的融合。
除了旅遊這種方式之外,跨文化交流體現在互聯網上的內容還可以是在線出版等。這為不同文化間的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創造了很好的途徑,獲取他國的文化產品,了解其文化狀況,還可以在不同文化間創造快捷方便的信息通道,中國人就可以和外國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雙方也可以進行更全面的接觸。
新媒體是不斷變化的,未來的新媒體將發展出更多的形態,未來的跨文化交流也將更為深入和成熟,以開放、融合為特徵的新媒體傳播與跨文化交流,將為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

❹ 網路輿論的發展,有幾個方面

網路輿論的發展,有幾個方面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網路社會,網路輿論承載著互聯網虛擬世界中無數網民的心理寄託和情緒表達。在沒有互聯網以前,公共輿論是西方政治學和行政學早期研究的一個傳統,同時也引起了美國政治學家的高度重視;在互聯網產生以後,西方學界從傳播學和社會學兩種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網路輿論。本文通過網路輿論的優勢以及特點,指出網路輿論對社會形成的影響。

跟輿情的自由性,互動性,突發性有關哦,
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
目前輿情監測的現狀存在很多待改進的地方。
一、網路輿論的優勢
1.提供的意見通道要更為廣闊。
2.與傳統媒體交互作用,使網路輿論功能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網路輿論和傳統媒體開始將相互分離,互不相乾的僵局打破,逐漸實現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網友在網路上頻繁地發帖引起傳統媒體的注意,通過傳統媒體將這一事件進行深入采訪和報道,從而使全社會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
3.政治民主在網路輿論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和進步。
4.文化的試驗、培育基地。在當今的網路經濟時代驅使下,人們的消費重點已經逐漸向精神和文化溝通進行轉移,而這種訴求也通過網路輿論充分地體現出來。網路媒體劃分在文化載體范疇中,在傳承優秀文化,塑造良好社會風氣已經網民的文化訴求中,都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
二、現階段網路輿論的特點
(一)多元性
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網路這個虛擬世界中,人們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僅僅是自己,表現出更多的隨意性,每個人會扮演醫生、記者、導演、歌手等與生活可能毫無關系和聯系的角色,他們可以通過網路,將自己的生活閱歷運用各種形式公開,與網友共同分享,所體現出來的主題涉及面也較為廣泛,通常話題的確定也是自發的,或者比較隨意的。
因為網民分布於社會各階層和各個領域,他們的話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等多層面內容,網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將言論提前寫好,想什麼時候發在網上就什麼時候發,發表以後,此言論可以在網上被網友任意轉載和跟帖。
(二)自由性
網路本身草根性較為強烈,這一點對於社會輿論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論空間。通過網路媒體,人們發表言論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這種自由的表現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這樣的話,社會輿論就與政治上的空話套話相分離,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百家爭鳴的狀態。當前,電腦已經逐漸普及到每一個家庭中,互聯網在中國的使用人數逐年遞增,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已經達到5.13億的規模,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發現,網路具備的很強的自由行,民眾的參與意識也很高,也只有這種社會輿論才能夠將百姓身邊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來。因為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公眾的信心就十分高漲,在輿論監督的平台上也更有發言權,將自己的意願和意見充分地表達出來。
(三)互動性
在互聯網上,網民的參與意識顯得十分踴躍。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流信息和獲取信息。針對某一問題或者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這個過程中,通常都會有很大一部分網民參與交流和討論,並且網路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網民會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或者將自己的真實情緒體現出來。網民與網民之間經常會出現一個互動的場面,其中有贊同的討論,也有反對的討論,這兩種觀點會同時出現,相互探討,相互爭論,觀點與觀點的交集,觀點與觀點的分歧,更激烈的場面還會出現意見交鋒。通過這樣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網民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及時
地表達和反饋出來,討論的內容隨之延伸,涉及面也更為廣泛,很多民眾觀點也可以實現集中體現。
(四)突發性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隨之也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在此基礎上,網路媒體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成為大眾傳媒、民意表達以及群眾意見反映和反饋的平台。因為使用互聯網的人數與日俱增,通常情況下,網路輿論的傳播速度也相當快,只要捕捉到一個突發性事件的時候,與個人的情緒意見相結合,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輿論。網民在網路中發表的意見,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公共意見,從而使意見聲勢迅速擴大。
三、網路輿論對社會的影響
(一)網路輿論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網路輿論作為一種興起不久的輿論形式,所產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傳統媒體也因為網路輿論的出現而有了新的合作夥伴,從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圍中進行傳播,使民意的反饋渠道更為廣闊,這樣的話,民眾和政府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很多,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也更加強烈。網路輿論對社會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體現:
第一,公眾意願在網路輿論的基礎上可以更自由地表達,使社會問題得到了及時地解決和處理。網民在社會公共事務上所發表的建議和意見是群眾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客觀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網民在判斷社會問題的時候,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各執所詞,但是還是會有很大一部分網民的意見可以達成統一。而這些意見中,體現了更多普通民眾的心聲,體現了公眾的意志,政府部門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為順利進行,更為有效地進行。
第二,政府部門通過網路輿論可以對社會情緒進行疏導,對社會矛盾進行緩解。所謂網路輿論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人們所產生的真實情緒的表達,在這些情緒表達中,雖然也存在著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總的來講,我國網民已經開始逐漸成熟起來,責任感也表現得十分突出。公眾可以在網路這個平台上,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參政議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實現,而政府對網路輿論進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會最新動態,盡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緩社會情緒的基本依據和條件。
(二)網路輿論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盡管在網路輿論中,存在很多網民真實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同時也有很多網民表達的感想也是毫無責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緒過於激動,導致言論的非理性表達,除此之外,那些敵對組織、敵對勢力或者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在互聯網上發表的煽動性言論,使社會出現動盪,並且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第一,我國受到境內外敵對勢力通過網路形式的攻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和世界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使國家與國家之間有了更好地交流和溝通的平台,但是,國內外敵對勢力也通過互聯網對我國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很多敵對組織、敵對勢力通過互聯網將一些具有煽動性的言論進行發布,利用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的勢力逐漸擴大,達到損害中國形象的目的。曾經有西方媒體揚言:「互聯網的出現使中國遇到了真正的對手」,「要用互聯網崩裂中國的長城」。一方面,境內外的敵對勢力形成了很多中文網站,僱傭大量的網路寫手,負責在互聯網上發布謠言,發表煽動性的言論,企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我國政權實施顛覆,將我國民族仇恨情緒激發出來,對宗教政策實施破壞,使我國社會秩序受到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覆蓋和圍攻;另一方面,他們篡改一些較為敏感的信息,顛倒是非黑白,或者將一些一般性質問題極端化,從而使民眾對政府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和理解,再或者惡意炒作一些重大事件,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我國統一、安定、團結遭受到破壞。當前,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速度越來越快,互聯網影響和反影響,滲透和反滲透的斗爭越來越激烈,我們一旦「失語」,就會在網路輿論中喪失主導地位,從而使黨的權威新和公信力受到嚴重的迫害,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威脅。
第二,「情緒型輿論」所產生的破壞性是十分強大的,很容易使社會出現動盪不穩的狀況。「情緒型輿論」是網民因為自身利益受到一定損害或者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和刺激以後,通過網路散步一些極端的,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言論。那些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又沒有宣洩出口的人可以在網路中肆意釋放,毫無控制。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網民可以將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進行過激言論的發表,通常情況下,這類言論的針對性較強,傷害性較強,感染力也較強,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更多人對其引起注意,非理性特徵十分突顯。網路傳播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形成網路輿論速度相當迅速,一個熱點事件再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引發一系列的輿論。「網路情緒型輿論」是通過顯示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而產生的。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存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斷積累的焦慮情緒和不滿情緒也越來越多,但是又找不到宣洩的出口,這樣的話,就會在網路中運用攻擊性較強的語言作為發泄的主要方式。在網路中涉及到的政治體制改革的話題,是網民最喜歡參與的議題,通常情況,都是帖子一出,便會有超多的網民響應此貼,如果不能有效正確地對其進行疏導,那麼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都要比正面影響大很多。
第三,網路謠言很有可能造成恐慌心理,使社會出現動盪不穩的狀況。網路謠言是流行於網路的一種沒有真實依據的閑話和傳聞。網路平台的「聚合效應」和「放大效應」是比較突顯的兩個特徵,很多虛假信息在網路擴散以後,就形成了較大的網路輿論,給社會帶來恐慌,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在2007年。海南省發生了香蕉出問題的事件,從這方面而言,這個事件屬於較典型的案例。關於香蕉出問題的幾篇文章在傳統媒體上一經刊登,就被更多的網站轉載,在短時間內謠言四起,一時間在互聯網上瘋傳「香蕉有毒」,很多人正是因為這樣不再購買香蕉。盡管政府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實地考察,但是給蕉農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還是十分巨大的。對整個事件成因進行反思,雖然其中有極個別的媒體沒有履行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當地政府的反應遲鈍、相關部門沒有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危機等眾多因素,但是網路謠言在整個事件中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是很大的。

❺ 如何運用新媒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勢下,必須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新媒體,趨利避害,化弊為利,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唱響網上主旋律,用正面聲音佔領新媒體輿論陣地。任何宣傳思想陣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學的東西不去佔領,反面的、非主流的、偽科學的東西就會佔領。必須牢固樹立新媒體「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陣地意識,充分發揮其覆蓋面廣、傳播迅捷、參與程度高等優勢,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在復雜的社會輿論中唱響社會主旋律,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輿論,用正面聲音佔領網上陣地。要藉助各種網路媒體平台,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要認真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創新教育形式上多動腦筋,在強化引導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廣應用手機報、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傳遞「正面聲音」,把黨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關注民生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口袋」里,讓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諧社會成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覺行動。針對網路中一些不負責任、惡意造謠以及不健康、反動的言論,要迅速鑒別並加以查封和堵截。要採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網路管理制度,加強對網路信息傳播的監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戶終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凈化網路空間,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二是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搭建干群網上互動溝通交流平台。當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部分當事人藉助於網路平台,特別是微博平台進行「上訪」,期待引起上級領導、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上訪不如上網」。網路已成為當前群眾表達訴求和心聲的一個重要渠道。通過網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了解民情、傾聽民意、化解民憂的「最短路徑」。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積極開展網上心田建設,通過在網上與受眾互動溝通交流和心理咨詢,解決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使醞釀中的負面情緒及時得以疏導。同時,通過建立完善領導信箱、QQ群、開設微博等,暢通基層訴求表達渠道、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注重網路輿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網路輿情是公眾通過互聯網對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新媒體下,網路輿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意見,已成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發危機事件中,為避免網上魚龍混雜的言論引發社會不穩定,要及時佔領輿論的高地,掌握話語權,成為「意見領袖」,積極主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路輿情。要把關注網路輿情當作一種工作常態來堅持,把引導網路輿情作為一種能力來鍛煉,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網路輿情監控工作,准確把握網路輿情的存在空間,及時搜索發現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注重輿情表象背後本質的分析研判,不斷提高網路輿情處置引導能力。對於網上搬弄是非、惡意炒作的內容,要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態的發展。通過各種媒介及時發布真實信息,正確引導和弱化負面信息,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在開展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輿論引導時,要注意引導藝術,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准確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網路與群眾打交道的領導幹部,不是稱職的領導幹部。黨員幹部必須要將懂網、上網、用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來落實,主動加強新媒體的業務學習,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學會運用網言網語和網路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動交流中把握輿情的主動權。
四是堅持「網上做與網下做」相結合,著力增強工作的實效性。網上「灌水」之處、「拍磚」之語,盡管理解上會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關注所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善於在網上發現問題並及時交流引導,在網下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實現網上與網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具體問題,特別是一些敏感、熱點、疑難和深層次問題,在網上是得不到徹底解決的,仍然離不開網下耐心細致的深入工作,進網路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網路領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通過在網上一段時間的瀏覽和關注,可以歸納總結出一些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在網下採取座談討論、專題宣講、解釋說明等「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並對網上反映的實際問題積極給予答復解決,依靠解決實際問題來化解思想認識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通過人際交流和心理咨詢開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心理咨詢幫助解決思想問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通過開通「網路民生直通車」,採取「實時問答、在線交流、線下服務」等方式,積極把握民生動向,針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在網上及時解釋答復的同時,在網下積極協調給予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同。
總之,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實效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❻ 網民在新媒體建設中的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當今時代,網路輿論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網路輿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和社會心理。由於網路傳播具有開放性強、交互性好、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等一系列優勢,其輿論形成具有自發性、快捷性、多元性、長留性等特徵。也因為網路的開放性、網民身份的隱匿性以及受部分網民社會經驗、自身素養等因素的影響,網路輿論往往又呈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甚至會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謾罵與攻擊來表達觀點。因此,正確分析和引導網上輿論,顯得十分重要。

網上輿論引導重要而緊迫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准確匯集民情民意的需要。准確匯集和分析民情民意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民意反映的集約性、普遍性、可視性在網路輿論得到最為顯明的反應。與傳統媒體輿論相比,網路輿論在真實、直接、及時反映民意方面更具有代表性。各大網站的留言板、BBS論壇,成為表達民意、體現觀點、形成網路輿論的重要場所。網民的留言被放大成一種觀點後,經過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互影響,就會形成輿論。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網民素質參差不齊,難免會出現起鬨、攻擊等宣洩型、情緒型輿論。如果不能對這些偏激的輿論加以正確引導,勢必造成「網民的聲音一大片,群眾的聲音聽不見」的混亂嘈雜局面,嚴重擾亂黨和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的視線。因此,要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引導和洞察社會輿論的重要窗口,就必須加強對網路輿論的引導。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人民行使監督權力的需要。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從來沒有像網路輿論這樣明顯。網路輿論在形成以後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施加於決策者。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與民休戚相關的決策上,網民關注的越多,越容易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壓力。與此同時,由於廣大網民的關注,也使得解決問題的各項流程更加透明化。但由於網路上傳播者身分的匿名性及隱藏性的特點,會導致一些不良言論出現,混淆視聽,削弱正確輿論的導向。因此,我們有必要維護網路輿論的正確聲音,使之發揮正確引導民眾的積極作用。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提高互聯網服務經濟社會水平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是新聞媒體的作用集中表現。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自然也不例外。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以來,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網路這種新媒體的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一些網站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過多的關注社會的陰暗面,導致負面報道層出不窮,正面報道形不成聲勢,嚴重脫離中心工作,給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為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網路輿論導向,堅持顧全大局、服務中心、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方針,積極為經濟社會的發展營造氛圍、凝聚人心、匯集人氣。

正確引導網路輿論是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需要。網路媒體作為一種更加有效的媒介,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互聯網上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准則道德規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還利用網路散布謠言、傳播反動言論,甚至僱傭網路寫手對一些「熱點」進行炒作,欺騙網民,誤導輿論。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憂患意識,在互聯網上旗幟鮮明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使網路輿論成為鞏固黨的領導地位的主陣地。

要把握好網路輿論的特徵和形成機制

當前,社會輿論環境復雜多變,重大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頻頻,加劇了人們思想情緒的變化。鎮定與恐慌、理性與沖動、事實與謠言、積極態度與消極言論同時出現,各種思想認識相互交織,無論是以及時豐富的新聞信息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還是以准確有效的輿論引導社會公眾,都需要我們第一時間掌握社會輿論的趨勢和特點。

來自互聯網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網路輿論關注的公共事務素材,一方面是來自傳統媒體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的報道,另一方面來自網路原創,尤其是BBS上網友自行發布的新聞和傳言。如果傳統媒體的報道被門戶網站轉載,或網上傳言得到傳統媒體的證實,或網上觀點得到傳統媒體的聲援,那麼這種網上網下的交互作用,會促使輿情洶涌,形成強大的輿論聲浪,對當事人特別是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公權力形成壓力。

互聯網成為反映社會心理和表達公眾訴求的重要渠道。從今年網上輿情來看,社會敏感問題成為網路輿論焦點,經濟民生類、政府管理、立法司法備受網路關注。環境問題、腐敗問題、司法不公等事件極易激發網民的非理性情緒,甚至一些偶然的事件也會引發不良情緒,應該加以警惕。

警惕「網路暴力」現象。據統計,我國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超過了70%。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人都心懷正義、充滿激情、好奇心強,強烈期待融入社會,熱切希望表達自我,並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性。但是這一年齡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難擺脫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制約自己,習慣於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懲罰他們認定的「壞人」。他們很難對自己在「善良動機」下所導致的行為後果作出全面客觀的估計。在網上討論某一事件時,會出現極端、辱罵、非理性的聲音,在有的引起網民反感的事件中,一些網民自以為懷著正義之心,對當事人實施「網路暴力」,包括公布當事人隱私、電話騷擾、現場騷擾等需警惕。

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對於熱點社會事務、公共話題,非專業人士積極發言,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智慧、學識和價值觀。這些民間身分的觀察家對公眾的影響力較大。特別是網上一些較權威的論壇和知名個人博客,以及一些資深網友,扮演了傳播學上的「意見領袖」角色。在一些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辯論中,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影響網友的價值判斷。有時「意見領袖」的意見並不完全客觀正確,卻能引導整個網路輿論的走向,導致了網路輿論的偏向性。因此,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與「意見領袖」進行溝通,讓互聯網中的「意見領袖」與我們合作,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

積極探索引導網上輿論的機制和措施

把傳統媒體網站、政府新聞網站等主流媒體網站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形成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由於我們的主要新聞媒體在社會和公眾中有較高的媒介公信力,當人們在網上要獲得新聞信息時,總是把傳統媒體網站、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和重要的門戶網站作為主要甚至是首要的選擇。因此,主流媒體既是維護公民知情權的重要社會力量,發揮著信息傳播主渠道的作用,同時也是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排頭兵。因此,要建設一批政府管得住、網民信得過的主流媒體網站,以較大規模和影響力在網路輿論中做好引導。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為他們提供新聞發布上的優先權,促進有影響的網站與傳統媒體的合作,以增強信息互通,形成輿論聯動,確保網路輿論引導的合力。

提高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公開,從源頭上堵住網路流言和虛假信息的泛濫。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決策的透明度,確保各類信息及時、客觀、全面的發布,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滿足公眾知情權,貫徹「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以往的新聞傳播實踐告訴我們,當重大的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如果政府能通過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及時發布信息,就能安撫公眾情緒、保持社會穩定。對於那些影響面大且具有持續性的事件,要注意形成信息傳遞的波次效應,在及時滿足網民知情慾的同時,逐漸降低人們的關注度。反之,由於網路傳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亂、錯誤、拖延,會使謠言大行其道。在網路傳播的時代,在播客、博客、個人新聞盛行的時代,在傳統大眾媒體不是信息惟一來源的時代,更要避免因對正常信息的過度控制而導致信息短缺,而使那些虛假信息通過網路得以廣泛傳播。只有加大信息公開的力度,增強信息的透明度,才能確保包括網路輿論在內的社會輿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加快網路「意見領袖」群體的培養,藉助專業網路評論員的力量,幫助網民從輿論客體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藉助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以及網路當中部分民間觀察家的力量,培養網上的「意見領袖」,不僅可以起到媒介信息中介和過濾環節的作用,還可以為網民提供科學理性的觀點和建議,也可以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以強化主流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對網路輿論的最後形成起著主導性作用。

建立分工協作、專兼職結合的網路評論員隊伍,理順體制機制,增加投入,擴大網上影響。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網路評論員隊伍是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工作的關鍵,要著手建立起專職、兼職和覆蓋全省各地、各部門的不同層次的網路評論員隊伍。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培育起一支高素質的網路寫手,由專兼職網評員平時負責與其聯系和交流,以應對必要時輿論引導的特殊需要。要理順工作機制,把新聞發言人與網路評論員兩只隊伍結合起來,擴大發展網路評論員隊伍的外延。

❼ 網路媒體是如何影響種族歧視的。類型論文

在知網上搜了幾篇可能相關的,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1]謝劍玲. 美國電影中刻板化的華人形象[D].南昌大學,2012.
[2]蘇濱. 2013~2017年美國警察槍殺黑人事件的媒介呈現研究[D].蘭州大學,2018.
[3]謝曉霞.媒體視角下的美國種族現狀——基於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典型事件[J].新聞傳播,2018(02):13-16.
[4]來莎莎.從《新聞文化》看媒體對性別問題和種族問題的呈現[J].商,2016(26):231+193.
[5]樊雲. 論種族主義陰影下黑人媒體地位的演變與美國媒體的實質[D].雲南大學,2011.

❽ 什麼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應該如何踐行

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國家肯定是充滿認同感的,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一個詞,就是民族認同感,對於這個詞可能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具體意義,也有人可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從某一方面去解釋的話,民族認同感主要就是對民族有一種認同的意識,就是對於同一個民族能夠感覺到大家屬於一個共同體。這就是民族認同感,民族認同感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結構,因為它包括很多,在生活中就可以體現出來人們對於一個群體生活有一個歸屬感。

對於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一種認同感這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現在文化它也是一種軟實力。國外的很多國家就是想從化方面贏得我們國家,這就要求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對民族文化一定要有認同感,有凝聚力,只有我們國家強大了,我們人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閱讀全文

與網路媒體如何體現民族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助理是做什麼 瀏覽:515
移動網路消費值超額 瀏覽:889
初中生作文網路課堂哪個好 瀏覽:895
手機無需網路熱游 瀏覽:908
高恪固件網路共享 瀏覽:796
電腦網路切換重置 瀏覽:743
聯通網路用戶名是多少 瀏覽:209
智能網路無線路由器怎麼設置 瀏覽:271
廈門網路oa雲辦公軟體 瀏覽:526
微機連接網路需要增加什麼硬體 瀏覽:461
幾年檢測網路安全 瀏覽:678
如何網路撥打一個號碼 瀏覽:111
電白網路信號不好 瀏覽:420
網路維護員的對應專業有哪些 瀏覽:944
廣東廣電網路可以連別的wifi嗎 瀏覽:355
具備網路知識有哪些 瀏覽:753
網路盒黃色的不亮了是怎麼回事 瀏覽:275
電腦無法聯網顯示公用網路 瀏覽:954
沒有網路直接翻譯的中英文軟體 瀏覽:603
明天暖手是什麼意思網路用語 瀏覽:7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