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暴力的危害和應對方法論文
網路暴力是一種區別於傳統暴力概念界定的暴力行為,「網路」二字恰恰說明了這一暴力行為發生的重要途徑,即網路虛擬世界平台。網路暴力這類信息通常具有惡意、攻擊性、殘忍凶暴等特性,違反了社會道德價值觀,也超出了公共行為的基本約束底線。盡管這類信息往往是針對某一事件而言,但其信息內容已經超出了事件客觀評價的合理限度。
一、網路暴力概述
(一)網路暴力特徵
1.形式特徵
人有七情六慾,心情不佳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的情況,進行負面情緒宣洩也是合理的。但是負面情緒的宣洩往往受到來自於社會法規、道德准則和人際交往習慣的約束。而網路虛擬世界給了網民平等的話語權,並且除去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許多行為約束,因此人們更容易在網路虛擬環境中進行負面情緒釋放,語言文字的暴力就是其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必須承認,目前這一暴力形式在國內網路上幾乎隨處可見,尤其是各類瀏覽量較高的網站論壇,語言文字暴力屢見不鮮,事實上,它往往也是各類網路暴力事件的重要組成,它對於網路暴力影響的擴大和危害程度的加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性質特徵
謠言是一種子虛烏有的言論,但不得不承認,往往謠言的編造者能夠抓住網民的關注焦點,使得謠言迅速鋪開,造成嚴重的影響。網民在這一過程中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謠言的泛濫導致了網民信任感的減退,民眾在謠言泛濫的環境中極易出現規模性的恐慌,甚至產生社會動盪。網路暴力多種多樣,並非所有都源自於謠言。但與謠言相關的網路暴力則基本都沿循了,「謠言製造者散布謠言,吸引網民進行盲目傳播,謀取不法利益」這一規律。不少網路暴力盡管初始與謠言並不相關,但在事件持續發酵的過程中,謠言不斷涌現導致事件真相反而被模糊了。當某一事件所引發的矛盾變得十分顯著時,網民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再是事件的本來面貌,而是實施暴力行為的過程。因此網路暴力事件常常並非僅有一種網路暴力形式,多半是多種形式綜合性出現。
二、案例分析以「上海地鐵鳳爪女」事件為例
(一)「上海地鐵鳳爪女」事件中網路暴力概述
事件開端是2016年1月2日網友上傳的一則視頻,網友對視頻內容進行了基本概述,大意就是,當日下午,某時尚女郎在上海地鐵的一車廂內,拆食泡椒鳳爪的零食,並將零食殘渣肆意扔向地鐵內。周圍乘客上前制止其行為,但卻遭到對方辱罵,並否認自身行為。同樣乘坐該地鐵的一位老人旁觀後挺身而出,作證女子的不雅行為,反遭到女子的辱罵,態度極為惡劣。
視頻拍攝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張某,通過一些渠道聯繫到本人,對於拍攝視頻曝光在網上之後對於視頻主人公未來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一開始是沒有意識到的。出發點只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件事情,去評價並且讓更多的人關注地鐵文明。可是後來其他網友的人肉搜索以及對其造成的謾罵等一系列行為其實並沒有在原先臆想之中,在這里還是要對於這件事情進行道歉。
(二)「上海地鐵鳳爪女」事件中網路暴力誘因
1.網路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導致網民濫用言論自由
網路世界是建立在信息技術之上的虛擬世界,因此對於網民行為的約束能力本就不強。而網路又向網民提供了匿名身份和平等的話語權,導致了對於公民而言,現實生活和網路虛擬生活可以分離開來。社會責任的減弱,話語權的濫用也就越來越嚴重,最終催生了網路暴力。再者,網路信息技術的超高信息傳播效率還帶來了「群體極化」的問題,這一種由於某些團體成員的意見傾向,導致相當多的團體成員開始出現意見傾斜,乃至出現極端觀點的行為,對於網路暴力的產生是十分關鍵點。往往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網民針對事件進行意見發表,將大部分網民的情緒和輿論導向了消極層面,誘發了網路暴力。
2.烏合之眾:集合行為帶來的「圍攻」現象
正如美國的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所言,「集合行為本質是一種自發式、缺乏合理組織、沒有穩定基礎結構和難以預判的針對某一刺激或事件的行為,一般都是通過集群、規模性恐慌和時尚等等形式出現。」在他的理念中,網路暴力就是網民在虛擬世界中對於某一事件的集體反應的後果。
按照相關理論,輿論被定義為「社會合意」,輿論的產生本質就是社會成員對於某一問題進行廣泛探討最終形成主流意見(即合意)。那麼回歸到這一案例中,事件醞釀的過程就是微博中的一個人對此進行轉發,並引起了網民的關注和參與,在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泛時,對事件的意見也在悄然形成。
三、網路暴力防治對策
(一)推行網路實名制
網路實名制並非一個新興概念,事實上,早已有國家提出並推行這一制度。當前國內的某些網站也開始嘗試自主實行實名制,然而卻頗受質疑。爭論的焦點歸納而言就是,個人信息的安保、民意反饋的限制、全面監管難度以及基層網吧對於上網身份核對把控的嚴格度。
第一是對於「網路實名制」的准確理解問題。有的人誤以為網路實名制就是必須在網路虛擬世界中應用真實姓名,而實際並非如此。這一想法應當歸屬於「前台實名」的種類,但應用更為廣泛的一種模式是「後台實名」,即網民可以自定義自身的網路虛擬世界用戶名,但是網路技術後台可以查閱到該用戶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信息,這與寫作中的筆名有所類似,但與其不同的是還附帶了技術和法律限制。這是為了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確保只有在合理合法手段的背景下,個人信息才能被查閱。
第二是民意反饋受限的問題。首先應該正視的一點是,真實的民意所向並不畏懼公開表達,實名制恰恰能夠預防藉由民意達到不法目的的情況出現。目前國內已有關於政府職能履行和官員貪腐的民意監管反饋渠道,但進一步完善來說,還可以建立非實名的網路舉報論壇,以保障輿論監督的質量和舉報主體的安全,這一構想無論是技術支持還是相關法規而言,都是可以實現的。第三,網路實名制的監管問題,就當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實現監管的難度並不大,譬如通過技術手段將上網門檻調整為實名制申請,否則無法進行瀏覽之外的網路活動。
(二)實施有效監督機制
對於網路暴力問題,有的學者錯估了其嚴重性,導致出現了一種當前立法已經足以應對網路暴力問題的論調。事實上,網路暴力的法律約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解決方式也並不只局限在如何進行暴力發生後的救濟。而是應當建成一套完善的預防網路暴力、控制其暴力行為和暴力行為後救濟的法律體系。由此縱觀當前的國內立法,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落腳點都在於暴力行為後救濟上,對於預防和控制的法規設置尚屬空白。解決問題的最優模式應當是進行足夠的預防和事態控制,而非在發生後進行補救。
(三)加強網路道德教育
不得不承認,網路暴力的預防離不開公民道德培養。網路暴力的產生來源一般是心理問題,常常是日常生活中的消極情緒累積而導致的。因此,必須要開展道德,特別是網路道德的針對性教育,全面提升我國公民素質水平。
第一,必須要打造符合科學的網路道德教育體系,網路道德教育不是機械化的生搬硬套道德理念,而是應當結合網路實際現狀和社會環境,進行針對性的道德評判,以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網路道德教育體系。
第二,綜合社會各界力量,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存在,因此,社會必須要形成較為良好的道德風尚,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網路法制環境和道德氛圍,助力網路道德教育。
第三,打造網路教育社區。網路虛擬世界是一把雙刃劍,網路暴力的本質就是一種個人依附於群體進行情緒宣洩的後果,消極情緒的集合會帶來難以想像的破壞效果,因此,個體乃至群體的理性意識提升是對於網路暴力進行預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這對於網民自身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來源:《視聽》: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② 網路暴力的危害與應對方法
網路暴力防治對策
(一)推行網路實名制
網路實名制並非一個新興概念,事實上,早已有國家提出並推行這一制度。當前國內的某些網站也開始嘗試自主實行實名制,然而卻頗受質疑。爭論的焦點歸納而言就是,個人信息的安保、民意反饋的限制、全面監管難度以及基層網吧對於上網身份核對把控的嚴格度。
第一是對於「網路實名制」的准確理解問題。有的人誤以為網路實名制就是必須在網路虛擬世界中應用真實姓名,而實際並非如此。這一想法應當歸屬於「前台實名」的種類,但應用更為廣泛的一種模式是「後台實名」,即網民可以自定義自身的網路虛擬世界用戶名,但是網路技術後台可以查閱到該用戶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信息,這與寫作中的筆名有所類似,但與其不同的是還附帶了技術和法律限制。這是為了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確保只有在合理合法手段的背景下,個人信息才能被查閱。
第二是民意反饋受限的問題。首先應該正視的一點是,真實的民意所向並不畏懼公開表達,實名制恰恰能夠預防藉由民意達到不法目的的情況出現。目前國內已有關於政府職能履行和官員貪腐的民意監管反饋渠道,但進一步完善來說,還可以建立非實名的網路舉報論壇,以保障輿論監督的質量和舉報主體的安全,這一構想無論是技術支持還是相關法規而言,都是可以實現的。第三,網路實名制的監管問題,就當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實現監管的難度並不大,譬如通過技術手段將上網門檻調整為實名制申請,否則無法進行瀏覽之外的網路活動。
(二)實施有效監督機制
對於網路暴力問題,有的學者錯估了其嚴重性,導致出現了一種當前立法已經足以應對網路暴力問題的論調。事實上,網路暴力的法律約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解決方式也並不只局限在如何進行暴力發生後的救濟。而是應當建成一套完善的預防網路暴力、控制其暴力行為和暴力行為後救濟的法律體系。由此縱觀當前的國內立法,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落腳點都在於暴力行為後救濟上,對於預防和控制的法規設置尚屬空白。解決問題的最優模式應當是進行足夠的預防和事態控制,而非在發生後進行補救。
(三)加強網路道德教育
不得不承認,網路暴力的預防離不開公民道德培養。網路暴力的產生來源一般是心理問題,常常是日常生活中的消極情緒累積而導致的。因此,必須要開展道德,特別是網路道德的針對性教育,全面提升我國公民素質水平。
第一,必須要打造符合科學的網路道德教育體系,網路道德教育不是機械化的生搬硬套道德理念,而是應當結合網路實際現狀和社會環境,進行針對性的道德評判,以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網路道德教育體系。
第二,綜合社會各界力量,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存在,因此,社會必須要形成較為良好的道德風尚,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網路法制環境和道德氛圍,助力網路道德教育。
第三,打造網路教育社區。網路虛擬世界是一把雙刃劍,網路暴力的本質就是一種個人依附於群體進行情緒宣洩的後果,消極情緒的集合會帶來難以想像的破壞效果,因此,個體乃至群體的理性意識提升是對於網路暴力進行預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這對於網民自身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③ 懲治網路暴力到底是法不責眾還是法要責眾
不管是「法不責眾」還是「法要責眾」,都要嚴懲網路施暴者。
不知從何時,網路暴力貫穿著我們的生活,「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網暴的人」,既心酸又無奈。不管是「法不責眾」還是「法要責眾」,網友的訴求很簡單:嚴懲網路施暴者。
即使公眾人物身處聚光燈之下,也並非一些人所以以言語或行為進行無底線攻擊和謾罵的理由,網路並非法外之地,法不責眾的觀念實在令人唏噓,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法律從來不會缺席,道德更是會站在制高點上始終引領。最後願所有人都能夠善待他人,願這世上每個人都能被溫柔相待。
④ 網路暴力怎麼辦
網路暴力的解決方法如下:
1、收集網路暴力的證據;
2、向相關部門報案。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3、委託律師維權。
網路暴力投訴流程是什麼
1、首先需要確認實施網路暴力的行為人是誰,也即確認被告是誰,如果是個人,那麼需要到對方的戶籍所在地派出所列印戶籍證明,如果是單位,那麼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局列印該單位的基本注冊資料;
2、其次要寫民事訴訟狀,說明事實與理由,以及要對方賠償損失的依據,當然,需要提供書面證據,如果認為有的證據自己無法取到,可以向法院申請讓法院替自己取證,雖然可能性很小;
3、准備就緒後,就向法院立案庭提交訴訟狀和證據,如果受理了會給案件原告交費通知書,原告再持交費通知書去繳納訴訟費用,繳納費用後,算是案件已經正式受理了,法院會安排日期,並給傳票,上面寫明開庭日期、時間和地點以及審判員;
4、到了開庭時間,應准時到庭,遲到會給法官留下形象不佳的印象,有時侯會認為主動放棄訴訟,會作為撤訴來處理。法官的書記員會核實雙方的身份,然後進入庭審階段;
5、開庭審理階段:法官會先問要不要法官迴避,如果確認法官與被告是親戚或者其它親密關系,那麼就說要迴避,否則就說不需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⑤ 網路暴力報警有用嗎
網路暴力報警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將網路暴力信息進行歸納收集,隨後發布到網路暴力信息的網路平台舉報投訴。
受害者可以根據該網路平台的規則舉報、投訴;也可以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民法典》實施後可根據第一千零二十八條、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的規定要求該網路平台刪除、屏蔽、斷開鏈接。針對使用網路暴力的網路用戶,受害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其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刪除相關鏈接等。
網路暴力的相關解決措施:
根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92號)的規定,經營網路平台需要同時接受電信管理機構和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各個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各司其職。如果網路平台違反相關規定,受害者有權向以上主管部門尋求救濟。
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網路暴力在達到嚴重程度後構成犯罪。此類案件屬於公安機關立案管轄范圍,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⑥ 網路暴力怎麼報警立案
遭遇網路暴力的受害者,可以從 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個層面全方位進行維權。普通網路暴力可尋求民事救濟。
首先,受害者應固定證據線索,將網路暴力信息進行歸納收集。
隨後,針對發布網路暴力信息的網路平台,受害者可以根據該網路平台的規則舉報、投訴;針對使用網路暴力的網路用戶,受害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其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刪除相關鏈接等。
網路平台違反管理規定可舉報投訴。根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92號)的規定,經營網路平台需要同時接受電信管理機構和新聞、出版、教育、衛生、葯品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各個機構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各司其職。如果網路平台違反相關規定,受害者有權向以上主管部門尋求救濟。
網路暴力構成犯罪可向公安機關報案。
【法律依據】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網路暴力在達到嚴重程度後構成犯罪。此類案件屬於公安機關立案管轄范圍,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
⑦ 殺人的「網路暴力」到底該如何整治
網路暴力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且網路暴力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甚至有一些人因為遭受了網路暴力,最終導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殺人的“網路暴力”是一定要整治的,要整治的話就是要實現網路實名制,讓每一個在網路賬號上發言的人都能夠找到固定的對象。這樣的話一旦自己的言論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能夠承擔相應的責任。
網路暴力是很可怕的,尤其是在人人都能夠上網的情況之下,就會導致網民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一定要及時的治理。
⑧ 網路暴力的危害和應對的方法
1、網路暴力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
網路暴力混淆真假,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
2、網路暴力影響網民的道德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那麼,面對如此的網路暴力,我們有哪些解決方式呢?網路暴力的解決方式如下:
(1)收集網路暴力的證據。
在信息泄露之後,很容易收到各種各種的郵件,接到天南海北的電話。這時候要留心,記下對方的電話或者是郵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
可能這些信息很瑣碎,但是一旦收集好這些信息不僅能幫助自己維權,而且還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2)向相關部門報案。
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報案的目的一來是保護自己的權益,二來也是可以備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類似的情況,就可以一起處理。
根據刑法的相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以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公安機關可以介入調查。
(3)委託律師維權。
可以向專業的律師咨詢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律師給予肯定的答復,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4)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防止被騙。
個人信息泄漏後,不僅可以用這些信息盜用你的賬號,甚至還可能騙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聯系工具賬號丟失,一定要第一時間通知你的親朋好友,要他們倍加防範,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