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覺醒網路信息繭房

如何覺醒網路信息繭房

發布時間:2023-05-28 20:25:35

A. 認識信息繭房

人們經常陷入各種信息的困境,猶如墜入信息繭房,其實「信息繭房」概念的提出不乏歷史淵源。早在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就已發現,民主社會天然地易於促成個人主義的形成,並將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而擴散。在桑斯坦看來,網路信息時代在帶來更多資訊和選擇,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實也蘊藏著對民主的破壞。從網路繭房的個人表徵方面觀察,可以發現,網路繭房以「個人日報」的形式彰顯。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互聯網說:存在即需求。在互聯網信息浪潮中,網友進行信息獲取的時間越長、探索越廣泛,顯露出的個人興趣越精確,平台推送的信息就越狹窄、偏頗、單一化。最終,每個人都漂流在浩瀚的數據海洋之上,卻作繭自縛般困在小小「繭房」中。這和互聯網革命之前,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想像南轅北轍。

「信息繭房」讓人們「只關注感興趣的」「只看喜歡的」「只聽順耳的」……在這種回聲室效應的作用下,網友長期接觸與自己相似或相同的人群、信息,刻意迴避、忽視多元視角與矛盾思辨的存在,從故步自封到妄自尊大,漸漸失去對自我以及外界事物客觀評判的能力。

最近部分網友陸續醒悟,提出要「逆信息繭房」,沖破信息篩選、信息封鎖的桎梏,比如:與網路保持心理和物理距離,多和現實生活中的其他人交流意見;堅持獨立思考的觀點和習慣,但不必迫切尋求網路認同,尤其要避免大量搜索和求證,以避免平台服務方對個人使用習慣進行收集;希望有平台專門推送與用戶喜好相反的信息,最拆陸宴好是意悉卜見沖突的那種。

無論是否有網路程序幫忙打破「信息繭房」,有意識地尋求「破繭而出」已體現出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進步。可離開「信息繭房」之後呢?人們會對另一種視角、反對的聲音、有違自身期許的人與事,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嗎?

虛擬世界裡,有幾成網友願意離開舒適、自在、自我認同度極高的「信息繭房」?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可以熱情擁抱觀點對立、意見沖突的同事、朋友和親人呢?

可怕的不是繭房的存在,而是即便破繭而出,仍有可旅銀能再次作繭自縛的行為習慣。在這一點上,人類的勇氣甚至不如小小的毛蟲。毛蟲能化繭成蝶,而人更喜歡在「偏聽則暗」的繭房裡享受保護,大夢不醒。

B. 政府方面應對信息繭房的路徑是什麼

信息繭房的形成歸根究底是因為我們在信息選擇的時候存在「偏食」的情況,要想信息繭房難以建立,就要構沒卜建多元化的信息獲取機制,使得自己可以汲取到各個方面的信息營養,繼而在信息交互中實謹察慧現自身信息素養的不斷提升。
對於個體而言,不要給自己貼標簽,也不要過多地滲透到實際的圈子中,即使身處於對應的圈子中,也要有全面的認知,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受社交媒體下「群體性孤獨」的影響幾率會不斷減少。
2.發揮公共網路的引導效能
從目前來看,社交媒體下的「群體祥答性孤獨」來源是互聯網,尤其是在輿論比較容易聚集的地方。政府應積極參與到公共網路引導中,對於網路信息傳播加強監督和管理,實現對有害信息的過濾,使得真實信息得以傳播;並且積極開展廣泛的理性面對互聯網信息的宣傳,破除各種信息孤島的負面影響,使得受眾可以更加真實的了解社會,繼而使得網路傳播平台得到良好的管控,發揮公共網路在輿論引導中的效能。

C. 如何破除信息繭房

破除信息繭房的方法有擴大信息源、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單一的信息源會讓人們的認知越來越狹隘。就像當年人人喊打的傳銷一樣,關掉所有的信息途虧納徑,給你不斷地灌輸成功、發財、機會等。漸漸地你腦海里當初不一致的觀點就會被同化掉。所以想要破解,就先要擴大自己的信息源途徑。
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都是內容創作者想讓我們看到的,他們的觀點敗猜和看法會誘導我們的思想,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觀點就是我們的觀點。所以,在接觸到一些信息時,自己先去獨立思考,雖然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全面,但養成這銷枯沒一習慣至關重要。

D. 身處信息繁雜的時代,人們該如何跳出「消費繭房」

首先是在購物之前,我們首先要審視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缺少什麼東西,一定要買。要把日常生活中你棚伏旁所擁有的,你所擁有的,你所缺少的,你不得不買的東西整理出來。用幾百塊錢買一些便宜質量差的羽絨褲,還不如用那點錢在自己的經濟范疇里買一條質量更好的羽絨褲。這樣錢不會白花,但我還是缺一條過冬的厚褲子。

要知道是消費繭房效應是指人們的信息場會習慣性地被利益所引導,從而像蠶繭一樣束縛在“繭房”里生活的現象。因為信息技術提供了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間和任何領域的海量知識,可能會進一步逃避社會的矛盾,成為一個與世隔絕的孤獨者。我們通過做減法,把知識簡化到圖書館或科學期刊上,從而獲得知識。現在,我們通過做減法獲得知識,把任何想法,它的每一個廳慎細節,放在一個巨大的鬆散連接的網路中。

E. 面對信息繭房,我們如何破局

當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信息的交互變得無比地便捷,當你需要什麼樣的信息,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輸入,便可立馬查詢到你想要的結果,而且現在隨著抖音、微博之類的應用APP的出現,我們本應從這些APP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或者信息,來開闊我們的眼界。但是事實上,我們彷彿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更甚至於陷入更大的怪圈當中——缺乏耐心,不能容忍與自己想法不一樣的他人建議,失去了與外界良好溝通的能力以及開拓自己的眼界的機會。

本應是在一個個相互交流分享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獲取比以前多得多的信息,但是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一些奇怪現象呢?我們或許可以從這些APP的推薦探究一二。

互聯網平台的「信息繭房」

在抖音之類的短視頻平台上,如果你是一個新用戶,那麼抖音確實會為你推薦上各方各面的精彩短視頻,從美食到風景,從美女到帥哥。各種各樣的信息進入你的眼簾,會讓你感嘆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但是當你點贊了某一條美食短視頻後,在接下來的推送中,便會給你推薦更多的美食短視頻,如果你繼續點贊或者觀看了推送的視頻後,它便會繼續給你推送更多的美食短視頻。以此往復循環,最後你的抖音APP或許真的變成了一個美食短視頻APP了。

而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與目前發展的大數據和演算法息息相關,利用大數據和演算法推薦技術,抖音以精確的個性內容推送俘獲了大量的忠實用戶。抖音成功的秘訣就是充分利用今日頭條的數據挖掘技術,收集用戶的瀏覽記錄、點贊情況、用戶人口統計學數據等等,對用戶進行側寫,並推送符合用戶「需求」的內容。

這樣的推薦確實深得用戶之心,因為抖音提供了他們想要的內容,並且這些內容也不需要去花心思尋找。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抖音也斷絕了用戶在這里了解其他方面的可能性,抖音給用戶劃定了一個圈,你想了解的信息,圈內便為你提供了。但是圈外的更多信息卻無法進入你的視野,更不要說學習。久而久之,用戶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思考能力便衰退了,並且這種變化是難以被自己所覺察的。就像是自己將自己包裹進了一個繭中,與外界產生了隔離。而在哈佛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也將這種現象稱為「信息繭房」。

在抖音的短視頻平台上,通過演算法和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大量的同質化的符合用戶「需求」的內容,來讓用戶自己為自己設限。而在中國的另外一個社交平台——微博上,又是另外的一種狀況了。

近些年來,微博彷彿成為了一個戰場,任何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塵源話題,總是會引起一場意見對立雙方的激烈爭辯,當然爭辯是好事,意見不同派局態也是正常的,有爭辯才有思想的交互,才會推動進步。但是在微博上,爭辯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沒有真知灼見的思考,也沒有關於以事件為主題的討論,更多的人只是在微博這個戰場當中充當情緒的輸出手,僅僅只是為了爭辯而爭辯,不論內容如何。

微博和抖音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你可以通過選擇你喜歡的內容,並且關注你喜歡的博主。而通過這樣一種選擇你便可以輕易獲取更多與你喜歡相符的內容。並且這些你喜歡的內容也會第一時間地推送到你的微博界面。而且微博更注重的是一種社交,當你喜歡了一些內容,你也會接觸到與你喜好相符的人。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興趣相投的人更容易建立交流,但是在互聯網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容易,一個相同的意見,便會聚集起一批意見相同的人,這是一個個的群體,但是在這個群體當中,人與人的看法意見都是一致的,沒有去提出不同看法的個體。導致這種看法相互疊加強化,並且在這個群體之間傳播。讓這個群體的人認為這種看法便是全部的,便是真理。但是這種群體內的傳播可能會導致這種想法的異化和扭曲,導致群體之中的個體的想法和觀念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種情況的出現會使得這個群體面對與自己意見看法不一的人或者事臘汪時表現出相當的排斥,不願意去接受或者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因為這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而拒絕便是最簡單最省力的做法。

當然這種以群體為圈子,相信同一種思想,封閉自身拒絕外來的信息的現象與信息繭房十分類似,幾乎可以被認為是孿生姐妹,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凱斯·桑斯坦(Cass R.Sustein)提出。

信息繭房的「破局之道」

當我們知曉了我們在互聯網平台上如何構築信息繭房的,那麼我們如何破繭呢?要麼寄希望於平台能夠改變自己的演算法,讓演算法更加具有責任性,要麼從自身的改變開始,使自己能夠向上生長破除信息繭房。

保持求知慾,勇於探索未知

一直接受單一的,片面的,僅僅只是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許會使你看待問題的角度比較片面化,認知不足。能夠通過保持一顆求知心,勇於探索那些未知的事物,使自己獲得更多元的角度,發現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並且從中學習

保持謙遜的態度

當你在與人為一個主題爭論時,能夠保持謙遜的態度,如果對方有值得你去學習的內容,那麼更應該去求知,而不是僅僅因為雙方意見不統一而反對對方。從不同的觀點中學習,那麼首先得保持一顆謙遜的心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在這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每天新增的信息數以萬計,我們不可能全部都了解,所以你應該學著如何去辨識信息,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無用的。面對繁多的信息保持清晰的頭腦,找到其中的關鍵排除掉同質化的內容。讓信息為你服務,而不是陷於信息當中。

讓演算法為你所用

既然演算法的特點展現在那裡,推薦你所感興趣的信息,那麼你可以好好運用這個特點,找到那些真正的有價值的,並且是你需求的信息,而且這個過程會幫助你縮減耗費的時間。演算法只是工具,工具的運用在於使用它的人。有人用它來毫無目的地浪費時間,有些人用它來作為自己最趁手的工具來學習進步。

歸根到底,人的選擇才是一切的根本。

F. 如何打破自己的「信息繭房」

蠶吐絲形成繭,以保護蠶蛹不會受到傷害。而現在,我們親手給自己製造了一個「信息繭房」,以防止自己受到侵犯。當然,大數據只是在其中充當了一個助推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會清楚每個人的喜好,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演算法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例如,如果你在一段「烏俄戰爭」的視頻下,點贊且評論了你的觀點,那麼演算法就知道你喜歡戰爭,會在下個視頻自動給你推送更多關於戰爭、和平的視頻。

如果你點贊了某個娛樂明星的訪談和觀點,那麼演算法就會給你推薦更多的娛樂明星,以及與之相似的觀點。

從而讓你欲罷不能,越看越想看,越刷越想刷。最後的結果就是,打開手機,裡面全部都是你喜歡的、你愛看的的視頻,以及支持你觀點、贊同你看法的文字、信息,屏蔽掉所有和你不一致、不和諧的東西,讓你再也看不到,甚至聽不到其它外界的聲音。慧鎮

之所以我們會沉迷於信息繭房,是因為 它是舒適的,是可以獲得認同感和滿足感的,是不會受到別人的打擊、指責的。因為無論你持有的價值觀是怎樣的,周圍全部都是支持你的,贊同你的,認可你的聲音。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來源於人們的恐懼。在最早期,人類是靠群體狩獵來為生的,一旦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斥,擠兌,最後的結果就是被群體所拋棄,而被拋棄的結果,就是瀕臨死亡。所以,在那個時期, 合群、從眾是一種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方式。

這個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地刻在人類的腦海里,雖然現在不需要再為了生存去合群,但人們在思想上、精神上,還是需要被認可、被贊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太難了,哪怕找到了,也不一定和你的三觀全部一致。

恰好,大數據解決了人們的燃眉之急,漸漸變成了人們的一種剛需,也成了人們獲得認同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那具體該如何破解這一問題呢?

一、擴大信息源。

單一的信息源會讓人們的認知越來越狹隘。就像當年人人喊打的傳銷一樣,關掉所有的信息途徑,給你不斷地灌輸成功、發財、機會等。漸漸地,你腦海里當初不一致的觀點就會被同化掉。

所以想要破解,就先要擴大自己的信息源途徑。

1、學會跟不同的人去接觸。

每個人的價值觀或多或少都不一樣,當你聽到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時,你就會去反思、理解,從而更好地完善或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2、看書,各種類型的書都可以看。

不同類型的書籍,可以彌補你不同的知識盲區,當你了解了很多不同事物的發展規律時,你就會越來越辯證地對待你接收到的信息,從而加以甄別。

二、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1、對於未知的、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信息時,不要立刻否定,帶著開放的思維去傾聽、去理解其中的道理。

「存在即合理」,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一正慧定的合理性。我們就要找出與自己不一致的事情中的合理性。

2、學會獨立思考

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都是內容創作者想讓我們看到的,他們的觀點和看法會誘導我們的思想,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觀點就是我們的觀點。

所以,在接觸到一些信息時,自己先去獨立思考,雖然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全面,但養成這一習慣至關重要。

3、多問幾個「為什麼」

對於信息,我們很少會去深究其中的個中原因,只會以偏概全、一葉障目的去理解表層含義,當然這也和我們大腦喜歡偷懶的原因有關。舉碧答

而多問幾個「為什麼」,可以幫你理清表層之下的深層含義,更接近真相、本質的含義。抓住了本質,不管外層怎麼包裹,我們都能看清其中的奧秘。

G. 打破「信息繭房」,做自己 !

首次聽說「 信息繭房」 一詞,是看 羅振宇和許知遠 老師在《十三邀》中的對話,頗感好奇,去查了一些資料,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個時代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演算法的時代,誠然我們享受了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但其背後的影響確實潛移默化的,會一點點的消逝掉我們自身。

當鍵禪則個人長期禁錮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房中,久而久之,個人生活呈現出一種定式化、程序化。長期處於過度的自主選擇,沉浸在個人日報的滿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不知不覺間為自己製造了一個信息繭房。

基於用戶洞察技術的種種「聰明地知悉用戶需求」的智能化演算法(比如,根據你在信息選擇和消費時的點擊閱讀、轉發及評論等數據的採集,推測你的內容需求及強度),並基於這些演算法判定「你的需求」,為你從海量信息中挑選和推送給你「你需要的」資訊。

首先是會加劇網路群體的極化。網上群體是由分化而類聚的。網路信息繭房一旦生成,群體內成員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就會大幅減少,群體成員擁有相近似的觀點和看法,群體內同質的特徵越顯著,這其實就是一種正反饋式的「自激」。

長期生活在信息繭房之中,容易使人產生盲目自信、心胸狹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維方式必然會將自己的偏見認為是真理,從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觀點侵入,特別是獲得同一類人認同後日益演化為極端思想和極端行為。

其次,「信息繭房」會導致社會粘性的喪失。在「信息繭房」的作用下,人們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話語場中,脫離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些都大大減少了經驗的分享。當每個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缺乏粘性,人心渙散將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往往彼此漠不關心。

對於用戶來說,要有打破「信息繭房」的自覺意識,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網路素養,自覺地將這類小圈子的資訊疊加進大社會的資訊,這種資訊「混搭」將極大改善「信息繭房」負面效應的發生。襲和

1.多去聽聽外界的聲音,即使是和自己觀點相悖的聲音,要起冷靜思考,不要被所謂的大眾文化帶偏,思維進而扭曲,。

2.演算法的千人千面,導致用戶深陷其中,跳出來你就是王者。

3.類似於某音,某寶,某手之類的軟體,我強烈建議你卸載掉,因為這些稿棚社交軟體,會讓你思想固話,推薦的都是你喜歡看的,還會語音監聽。用的久了產生依賴性,則會越陷越深 。

H. 在這個時代,你必須很努力,才能跳出「信息繭房」的怪圈

作者:雋君


這是一首靈巧別致的詩歌,相信不少人都很喜歡,我也很喜歡它。

我依稀還記得,在過去的歲月里,在少年時期信息不那麼發達的情境中,內心那種平靜又微微泛起波瀾的感覺,生活節奏慢,卻又在平淡之中蘊藏著某種不可名狀的趣味。

曾幾何時, 我手寫書信,粘上郵票,投入到信箱里,寄給另一個學校的朋友,總懷著期待的心情不厭其煩地翻看有無對方的來信,我們就這樣如此來往,傾訴衷腸。


曾幾何時, 我總是要拿著MP3到書店錄入歌曲,每錄入100首歌,收5塊錢。那時候很少人有電腦,只有書店有那種比較厚又笨重的台式電腦,能夠導入歌曲。


曾幾何時, 我第一次拿著手機,和同學初次上網聊天,按鍵打字出句子總是慢的,卻只能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著彼此的回復。最尷尬的是,還能被對方發現自己同時跟幾個人對話,顯示為對方繁忙、正在輸入的狀態。若聊天對象是稍有好感的男同學,總免不了尷尬,有些許罪惡感。如果打字回復太慢,會讓對方心裡不高興的,所以我只能當從不會、不懂,訓練自己的打字速度了。我們互相窺探彼此QQ空間發布的說說和照片,還有騰訊微博,雖然大家發表的蠻多都是偏向於二次元、非主流和流行語錄,但也忍不住上前點贊,連評論都是深思熟慮、小心翼翼放上去的。那時候連會使用網路進行搜索,都是一件讓同學誇獎、值得別人欣賞的事情,可以拿來標榜自己不是常人認知的書獃子,為人靈活變通、有趣,頗又有一種「學習又好、思想又潮、又懂得應用生活、技能點多」的優越感。


曾幾何時, 我開始用上了觸屏更加靈敏的手機,那種手觸的方便和新鮮感讓我感到小雀躍,我可以通過這個和他人高效率聯系了。讀書時期我們都建立了自己的群,然後在群里上傳照片。看著拍攝的照片,依舊保存至今,有著過往的回憶,心裡是欣喜萬分的。


曾幾何時,我開始有了人生中第一台電腦,屏幕很大,可以下載大量的應用軟體,可以存儲各種文件,整個頁面讓人感到豁然開朗——那無疑是步入新世界的大門。彷彿在電腦的另一端,有著永無止境的、值得我們 探索 的東西,神秘、危險、又迷人。


緊接著步入了大學,急匆匆地考了計算機考試,節奏很快,老師、學校給的信息狂轟濫炸。

從那時起,我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徹底地掉進了信息大爆炸的漩渦 ——但當時我們稱這是知識的海洋,直覺和過往的經歷告訴我們,這絕對是有利而無大害的。

因為還深刻記得小學時候學的一篇文章——《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獲得教育的機會已經如此難得,我們又怎能說它的不是?如果有不好的地方,那一定是我們自身的錯。我們偏執地這么認為,這種偏執,也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鮮明特徵,多多少少有點網癮而不自知。


帶著對知識的敬畏,我們開始在信息的海洋里漫無目的地 探索 。

我們已然分不清楚什麼是 信息和知識 ,也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什麼是信息和知識,就連老師都告訴我們應試教育里學的東西彷彿就是知識,他們說知卜頃腔識能夠改變命運。


我們開始被「信息繭房」困擾著。

可是很多人開始變得 浮躁 ,而且 社會 風氣也變得如此 ,甚至把浮躁當做習以為常,把浮躁視為驕傲,把浮躁當成現代人的常態。因為很多人都如此,「從眾心理」讓我們忘了反省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潛意識告訴我們,只要和身邊大部分人一樣,我們就不會有危險。

但是這是錯的。

去掉浮躁 ,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它一直以來都應該成為一種像吃喝拉撒一樣的習慣而已,就像每天刷牙一樣的好習慣。不必搞得驚天地泣鬼神,因為去掉浮躁,僅僅是擁抱最好的自己而做出的第一步而已。

去掉浮躁 ,這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這是一件乎腔值得高度重視的事情。一個人,如果連這個都無法做到,那麼他也就這么慢慢廢掉了,只等著時間來制裁。

去掉浮躁 ,這也是一型衫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它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應該成為一個人骨子裡的修養和底蘊,這個是不能拿出來炫耀、彰顯品位的。它可能不能幫助一個人一定能夠成事,但是卻是成事的基礎,是高樓大廈的地基。


正如泰戈爾《紙船》這首詩中描寫的心境,那正是我們需要找回來的狀態。

深呼吸3秒,去想像,靜靜地去體味這首詩吧,這首詩蘊藏著怎樣的心情呢?對成長的渴望,對遠方的憧憬,對交流的渴望,對神秘事物的嚮往,對愛和美的感悟。樸素而單純,內心平和、喜悅、懷著希望,這是多麼難得的一種心境啊。

……1……

……2……

……3……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也是我們要回歸的。我們應該做一個純粹的人。在這個灰度的世界,能夠一生把自己活得如此干凈純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


你聽說過「信息繭房」一詞嗎?

「信息繭房」是什麼? 有人說它存在,有人說它不存在。有人說這個概念是虛的,有人說它確實存在 ,就像電磁場一樣。關於它到底是虛的,還是實在的,人們各有各的觀點和意見。


這種現在,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性格和行為,對人們的意識形態和思維境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通過潛意識或者獲得的信息限制著人們在生活中的種種決策,使得 社會 之中不同人群之中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平等,造成了群體極端想法的產生,威脅著 社會 的和諧和穩定發展。




除此之外,哪怕在信息傳輸較快的今天,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也不意味著不同的地域、地區就趨向於信息平等了。比如一線城市就和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居住的人知道的事物都差不多一樣,在今天這依舊是不可能的。


昨日人民網發表《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一文中末尾寫道:

「隨著我國青少年觸網年齡的不斷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養已是當務之急。《法治 社會 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強全 社會 網路法治和網路素養教育,制定網路素養教育指南;加強青少年網路安全教育,引導青少年理性上網。只要政府與學校、家庭與 社會 團體攜起手來,就一定能讓青少年在面對網路信息的海洋時明辨是非, 健康 成長。」

不止是青少年,這也同樣適用於成年人,中老年人,適用於一切活到老學到老的人,適用於所有還沒有放棄自己的人。

讓我們也努力吧,跳出信息繭房的怪圈!

I.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作文

網是什麼? 網是束縛嗎?

閱讀全文

與如何覺醒網路信息繭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有哪些重要作用 瀏覽:249
網路上的幕後黑手有多少 瀏覽:73
手游外服游戲網路異常 瀏覽:241
如何禁用網路瀏覽器 瀏覽:499
民政局網路安全政策及規劃 瀏覽:759
沒網路的電腦怎麼安裝顯卡驅動 瀏覽:962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什麼 瀏覽:473
郊區網路信號 瀏覽:493
欣欣蘋果網路 瀏覽:452
網路音樂平台哪個最好 瀏覽:226
手機電信卡一直顯示登錄網路 瀏覽:272
本機ip與網路連接不同 瀏覽:61
無線網路技術導論第三版電子版 瀏覽:318
電腦測速有網路游戲總是會掉線 瀏覽:49
如果換路由器網路名和密碼一樣 瀏覽:52
網路信號不好的處理方法 瀏覽:191
紫君城小區無線網路 瀏覽:344
華為電腦wifi連不上網路 瀏覽:489
蘋果手機怎樣直接連接電腦網路 瀏覽:953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ppt 瀏覽:80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