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型領域安全包括哪些內容
新型領域安全涵蓋多個層面,其中包括:
1. 網路安全:
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廣泛應用使得網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個人隱私、企業機密和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斷增加。強化網路安全防護,提高攻防能力,是新型領域安全的關鍵。
2. 人工智慧安全: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安全挑戰,包括演算法的可靠性、穩定性和倫理問題。確保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安全,防範其被惡意利用,是新型領域安全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
3.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涉及防範生物因子泄露和有害生物入侵。在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加強對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監管,防止生物風險的發生。
4. 數據安全:
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關鍵資源。保護個人隱私、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是新型領域安全的重點。建立完善的數據保護法規和技術是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
隨著科技進步,新型領域安全的范圍和深度不斷擴展。上述內容僅為其一部分,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型領域安全的內涵將繼續豐富。
『貳』 醫療衛生機構網路安全管理辦法
醫療衛生機構網路安全管理辦法:為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網路安全管理,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健康醫療大數據作為國家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的作用,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網路安全管理,防範網路安全事件發生,根據《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網路安全法》《密碼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以及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等有關法律法規標准,制定本辦法。
堅持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堅持網路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堅持促進發展和依法管理相統一、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並重。
堅持分等級保護、突出重點。重點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以下簡稱第三級)及以上網路以及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安全。
堅持積極防禦、綜合防護。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強化安全監測、態勢感知、通報預警和應急處置等重點工作,落實網路安全保護「實戰化、體系化、常態化」和「動態防禦、主動防禦、縱深防禦、精準防護、整體防控、聯防聯控」的「三化六防」措施。
堅持「管業務就要管安全」「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網路安全責任制,明確各方責任。
加強網路運維管理,制定運維操作規范和工作流程。加強物理安全防護,完善機房、辦公環境及運維現場等安全控制措施,防止非授權訪問物理環境造成信息泄露。加強遠程運維管理,因業務確需通過互聯網遠程運維的,應進行評估論證,並採取相應的安全管控措施,防止遠程埠暴露引發安全事件。
法律依據:
《醫療衛生機構網路安全管理辦法》
第六條 各醫療衛生機構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在網路建設過程中明確本單位各網路的主管部門、運營部門、信息化部門、使用部門等管理職責,對本單位運營范圍內的網路進行等級保護定級、備案、測評、安全建設整改等工作。
(一)對新建網路,應在規劃和申報階段確定網路安全保護等級。各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面梳理本單位各類網路,特別是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的基本情況,並根據網路的功能、服務范圍、服務對象和處理數據等情況,依據相關標准科學確定網路的安全保護等級,並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二)新建網路投入使用應依法依規開展等級保護備案工作。第二級以上網路應在網路安全保護等級確定後10個工作日內,由其運營者向公安機關備案,並將備案情況報上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因網路撤銷或變更安全保護等級的,應在10個工作日內向原備案公安機關撤銷或變更,同步上報上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
(三)全面梳理分析網路安全保護需求,按照「一個中心(安全管理中心),三重防護(安全通信網路、安全區域邊界、安全計算環境)」的要求,制定符合網路安全保護等級要求的整體規劃和建設方案,加強信息系統自行開發或外包開發過程中的安全管理,認真開展網路安全建設,全面落實安全保護措施。
(四)各醫療衛生機構對已定級備案網路的安全性進行檢測評估,第三級或第四級的網路應委託等級保護測評機構,每年至少一次開展網路安全等級測評。第二級的網路應委託等級保護測評機構定期開展網路安全等級測評,其中涉及10萬人以上個人信息的網路應至少三年開展一次網路安全等級測評,其他的網路至少五年開展一次網路安全等級測評。新建的網路上線運行前應進行安全性測試。
(五)針對等級測評中發現的問題隱患,各醫療衛生機構要結合外在的威脅風險,按照法律法規、政策和標准要求,制定網路安全整改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改,及時消除風險隱患,補強管理和技術短板,提升安全防護能力。
『叄』 網路安全新技術有哪些
1. 加密技術:在網路安全中,加密技術是保護數據傳輸和存儲的關鍵。它涵蓋了 symmetric encryption(對稱加密)、asymmetric encryption(非對稱加密)和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這些技術能夠有效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泄露和篡改。
2. 雲計算安全技術:隨著雲計算服務的廣泛應用,專門針對雲環境的安全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這些技術包括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安全審計和虛擬防火牆等,以確保在雲服務中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
3.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在網路安全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這些技術能夠自動識別和響應惡意軟體,預測安全威脅的發展趨勢,從而提升網路安全防禦能力和響應速度。例如,ML演算法能夠分析網路流量和用戶行為模式,以識別異常行為並提前預警潛在風險。
4. 區塊鏈技術: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去中心化特性為網路安全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被應用於數字身份管理、加密貨幣交易等領域,增強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此外,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功能也有助於提高網路安全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這些網路安全新技術為現代網路環境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創新技術應用於網路安全領域,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網路威脅和挑戰。
『肆』 科技安全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
科技安全涉及多個關鍵領域,其中包括:
1. 數據安全:這一領域關注於保護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企業通常採用加密技術來防止數據泄露,同時多因素認證有助於保障在線賬戶的安全,例如結合指紋或面部識別與密碼使用。
2. 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旨在保護計算機網路不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和攻擊。措施包括部署防火牆以阻止不必要的訪問,利用入侵檢測系統實時監控網路活動,以及定期進行系統安全審計和更新。
3. 人工智慧安全: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確保其倫理和安全性變得尤為重要。這涉及到避免演算法偏見、保護數據隱私以及在高風險應用中的安全問題。例如,面部識別技術可能被用於侵犯隱私,因此需要法律和技術措施來防止濫用。
4. 生物技術安全:生物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遺傳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的倫理和安全問題。這包括防止基因工程的武器化、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以及保護生物數據隱私。例如,CRISPR技術雖然能夠精確編輯基因,但也可能帶來不可預見的生態影響,因此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嚴格的測試和評估。
科技安全不僅是一系列技術問題,還涉及到法律、倫理和社會責任。企業需確保其產品安全,政府需制定法規和標准以維護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公眾如何安全使用科技同樣至關重要。例如,網路安全培訓有助於人們識別和防範網路釣魚等風險。
總結來說,科技安全是一個復雜且多維的問題,需要我們從多個層面綜合考慮和應對,以確保在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時,我們的隱私和安全得到充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