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代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和影響要詳細點
在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中,自然不再是被征服、被索取的對象,而應成為欣賞與熱愛的對象。自然有生命,有情感,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需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中國古代的儒家早已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最高境界。正如人與人的關系一樣,只有把他人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主體,而不是當作異己的客體和利用對象,才能通過交往、對話、理解、溝通來建立自由、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樣,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要建立在平等和諧的基礎上。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體,在「人—自然」這個完整的系統中,雙方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一方的生存不能以過分損害另一方為代價,如果過分損害對方以至消滅對方,那麼自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如果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忽略了自然對人的影響,把自然視為純粹被動的、機械的存在,那麼也終將損害到人類自身的利益。此外,在這個統一體中,自然及其規律是人的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人類的能動性在於能動地認識自然及其規律,並按照這種規律的要求改造自然和自身。正如馬克思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類的實踐活動既按外在客觀事物的尺度,又按內在需要的尺度進行選擇。人對於自然也是如此,將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與主體的需要和目的統一起來,這就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原則,也是人類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前提和出發點,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統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就是強調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這既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也是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所需。而人類社會活動的軸心,始終是,也只能是在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用人的創造性勞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也是它的實踐意義。
確立了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我們在以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我們的經濟建設中都要以此為出發點,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生態環境優美,人際關系和諧,人的生活就充滿詩情畫意,就可以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自由,這不僅是人生存發展所必須的,同時也是人內在的精神享受和審美需求所不可或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德國的衰落和美國的振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迅速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大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著順時針方向由西方歐洲大陸轉移到北美大陸。使得整個大西洋區域在各方面處於繁榮狀態。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將沿著順時針方向再次進行轉移,即從北美大陸及大西洋區域轉向東方亞洲大陸及太平洋區域。隨著未來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爆發,中國將隨之崛起再度成為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將遵循這一古老法則。「分」則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之時,「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來將屬於中國。
[關鍵詞] 現代科技革命,世界格局演變,文明中心轉移,東方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民族崛起
1.引 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羅貫中《三國演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導致德國的衰落和美國的振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迅速從德國轉移到美國,使得美國很快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大國。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沿著順時針方向由西方歐洲大陸轉移到北美大陸。使得整個大西洋區域在各方面處於繁榮狀態。由於「冷戰時代」的結束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進行以及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將沿著順時針方向再次進行轉移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沿著順時針方向轉移主要取決於世界科技、經濟、貿易交流的途徑和方式,古代由於為陸地交流,近代和現代由於為海洋交流,因此,從歷史上看錶現出順時針轉移),即從北美大陸及大西洋區域轉向東方亞洲大陸及太平洋區域。隨著未來一場更大規模的「東方文化復興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爆發,中國將隨之崛起再度成為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當今世界隨著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相對衰退,世界格局正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已從「二戰」後兩極東西方(東歐與西歐)軍事對抗狀態轉向南北方多極經濟競爭狀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矛盾將成為今後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戰」的結束標志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正式衰落及其局部性(歐洲區域)東西方關系的緩和以及舊時代的終結。多極化經濟競爭結構的形成,預示著新時代的開始。南北經濟矛盾的加劇將會進一步演變成新的世界性東西方(東方亞洲太平洋區域與西方歐洲大西洋區域)關系的緊張。激烈的競爭將會對未來世界格局的變革產生重大深遠意義的影響。隨著全球性(世界性)東西方關系問題的解決以及東方思想文化、科技傳統的回歸復興,中國將在未來世界舞台上重新崛起,這一切將意味著未來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再次確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也將遵循這一古老法則。「分」則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之時,「合」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來將屬於中國。
2. 現代科技革命的掀起
對於目前世界上掀起的科技革命浪潮,美國、日本、西歐以及東歐等國談論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觀點、各種提法紛紛涌現,有的叫「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的叫「產業革命」,還有的叫「技術革命」,此外也有叫「後工業社會」、「第三次浪潮」、「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經濟時代」等等。現代科技革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經濟發達國家出現了新的科學技術群及其相關產業群。它們是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相對論、量子力學、材料科學、能源技術、信息技術、耗散結構論、海洋技術、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環境科學技術、城市工程、管理科學、協同論、突變論等等。這些新科學技術正在發達國家中不同程度地得到應用和發展,並已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對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變革以及世界格局的演變產生了廣泛深遠意義的影響。在當代誰能有效地發展和應用這些新科技,誰就能處於世界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的領先地位。
(1)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孕育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孕育和准備了。自由資本主義到上世紀末已經達到了它的頂峰。在二十世紀初,開始了資本主義的現代階段,也就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最深厚基礎(經濟基礎)是壟斷,表現在工業生產上尤其如此,與此相應的政治則是對內的欺詐和對外的侵略。而發達國家間的能源戰、資源戰往往是這種經濟和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各種新要求。
從工場手工業過渡而來的舊工業,由於設備簡陋,投資少,因此表現為規模小而且分散,十九世紀以來,工業生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首先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已相對集中,而出現的重工業和其他大工業需要高投資,多設備,密集勞動,這就使得資本的集中者掌握這些新工業成為可能。其次是專利制度的過分嚴格,新發明的技術往往集中在個別人手中,使他們得以利用新技術來發展自己的生產。還有與資本進一步的結合,人為地壓制了權力低、資本簿的企業。而權力大、資本厚的個別企業得以暢通無阻的迅速發展。應該指出,這種集中是有限的,因為最終不能完全集中於一個集團,更不能完全集中於一個人。所以高度集中並不能排斥競爭,相反會加劇競爭。競爭是整個壟斷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徵。集中和競爭對科學技術發展就產生了兩方面不同的影響。首先是抑制,當一種新技術出現後,某一公司或集團出於自身的經濟利益,買下這一專利,自己不用也不準別人來用。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別人採用了新技術就意味著自己的落後;另外,競爭也可以促進科技的發展。新科技往往意味著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利潤,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潤正是打敗競爭對手所必需的。
社會生產出現高度集中化的同時,則又表現為復雜化。傳統行業越分越細是社會生產復雜化的一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生產的復雜化必然導致先進科學技術產生,應該看到,復雜化的生產也並不完善,有的甚至還沒有達到初具規模的地步。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生產過程的完善和定型化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相聯系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生產的復雜化意味著分工的精細化。這時,從事於第一工序和流程生產的人們得以從專、精、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並發現和發明新科學技術。當然還應該看到,人們從總體上來把握復雜化的生產時,由於需要考慮其間的聯系,也會產生新的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方面摧毀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另一方面也極大了刺激了新科學技術的發展,這表現在戰時,由於戰爭的需要促進了軍事工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戰後軍事科學技術向民用科學技術的轉移,使得科學技術變成了新的經濟產業。新產業經濟的增長又反過來資助並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2)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爆發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首先在美國爆發科學技術革命,然後播及全世界。從開始發生到趨向高潮,時間很短,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是從自然科學技術的突破開始的,之後影響到哲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數學,並導致一系列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的產生。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現代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人類傳統的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科技觀、人生觀、倫理觀、審美觀等)和思維方式。在嶄新的思想和方法原則基礎上建立了一系列新科學技術。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量子生物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海洋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生物工程、原子能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材料科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微電子學、宇航科技等等。他們共同標志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能力的巨大飛躍。並進而帶來了一系列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生物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宇航產業、管理工程產業、咨詢產業等等。這些產業現已成為西方世界寄希望的所謂「朝陽經濟」。其中尤其是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為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播下了火種,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已形成一種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由於微電子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自動控制機器(電腦),已經可以有條件的代替部分特定的腦力勞動,就像其他機器代替體力勞動一樣,從而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技術的水平。這些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使人類面臨著一場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所以,人們把這個時代稱為「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成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三位一體,協同發揮社會功能。從而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構,使得全世界的產業經濟、社會政治和世界格局為之震動。
(3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歷史的轉折年代。從以政治、經濟為中心的人類歷史角度上看,這時期發生了五件大事:第一,美國開始衰退 ;第二,蘇聯向美國提出挑戰;第三,中國國際地位開始上升;第四,歐洲經濟組織成為對抗美、蘇新勢力;第五,發展中國家開始覺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學技術表現為綜合化趨勢,科學與技術各學科不斷分化,與此同時,相互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這就是專業化分化同時的綜合化趨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學技術是這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科學技術更加如此。這種綜合化趨勢越發增強,並且導致現代科學技術網路體系的形成。科學技術的幼年期,各學科是分立的,而現代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的界限則越來越模糊不清,與綜合化趨勢相應的問題就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計劃化」問題。科學技術綜合化與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大規模化,就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科學技術工作,對科學技術進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從而更好地實現計劃目標。由於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及其研究規模的大型化和計劃化的驅使下,所謂「大科學」與「高技術」誕生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在各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物質生產的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新要求,並且為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現代科學的進步,迅速轉變為強大的技術力量,並形成直接的生產力,為社會生產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說古代科學基本上與技術融合在一起,從整體上來說還是經驗性的,近代科學大體上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並與技術大體平行發展,那麼現代科學已經形成了十分龐大的理論體系,並且經常走在技術的前頭,據統計,由於採用科學技術成果而實現生產力的增加,二十世紀初為5-20%,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已達到60-80%,有的產業部門則為100%。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與技術,基礎與應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哲學與數學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科技社會化,社會科技化,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成同一整體。從科學理論的提出到技術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產實踐上的應用,往往形成一個系統,成為一個轉化序列。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已向社會各個方面全面滲透,科學技術通過不同方式進入生產過程,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其步伐將越來越快,社會將更加科學技術化。與此同時,正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聯系,它本身的發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並與社會生產的狀況息息相關。現代科學技術不再是以個體勞動形式為其研究特點,而往往是有組織的社會化集體勞動,政府的支持,基金資助,科學技術也更加社會化,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
現代科學技術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網路體系。新科學技術的不斷出現,學科分化越來越細,許多學科有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雜交,往往在各門學科相互聯系的關節點上生長出更新的、更具有優勢的交叉、邊緣、橫向、綜合科學技術學科群。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現代科學技術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辯證統一。現代科學技術就是在這兩種矛盾過程中不斷進化發展。
總之,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成果輝煌,這首先表現為科學技術本身的深刻而廣泛的革命,其次表現為人類世界觀(自然觀、社會觀、思維觀、倫理觀、人生觀等)和方法論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直接地影響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各個部門,使工業和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通訊、醫療衛生、文化藝術以及教育、法律、心理、宗教等各個方面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的科學技術既是對現代社會發展和國家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力量,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3.戰後世界格局之演變
二戰後的四十餘年,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世界格局的演變則是其中變化發展的主線。什麼是世界格局,所謂世界格局,從狹義上講就是指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則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國政治力量基於自己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在一定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全球性整體結構和表現形態。世界政治格局是各國政治力量之間的較量達到相對均衡的產物。雖然這些政治力量基於一定的經濟力量和科技、軍事力量而展開角逐,但在這種角逐中經濟、科技和軍事力量都融合成綜合國力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些政治力量作為系統中的要素在全球大系統中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即這些政治力量之間是不斷對峙、矛盾、組合、分化、再重組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由於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全球整體結構與表現形態,因此國家、地區之間的細微變化不會帶來整體格局的變化。世界政治格局不等於局部地區的政治格局。而是各種政治力量角逐形成的世界政治相對穩定的總的主幹結構。如果我們把世界政治格局看成一個大系統,那麼各種政治力量就是系統中的要素。各種政治力量在各自的層次上相互影響、制約、合作、斗爭,從而導致世界舞台上各種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各種政治力量的不斷變化。尤其是具有重大影響政治力量的變化,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作用最為顯著。當然,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決不是某一、二個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種因素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些因素要把它導向這方,另一些因素則要把它導向那方,我們看到的世界格局正是各種因素經過不停頓的、反復曲折的斗爭而呈現出來的相對均衡結果。
(1) 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美、蘇結盟也失去了現實的基礎。世界格局即從戰時兩大營壘—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國家集團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向戰後兩大陣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轉化。1944年8月在華盛頓附近巴敦橡樹園,美、蘇、英、中四國舉行會議,擬訂了「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建議案」,並建議這個組織取名為「聯合國」,翌年4-6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制憲會議,51個國家派代表出席大會,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它下設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共6個主要機構。聯合國憲章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的友好關系」。並規定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遵守會員國主權平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害別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不得干涉別國內政等原則。聯合國的建立,體現了各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體現了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烈火考驗的各國之間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差異進行的某種合作與共處。
但是,美、英執政者不滿於雅爾塔體系中的勢力劃分,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蘇聯屹立在他們的面前,力圖奪取戰略要地來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特別是由於東歐一些國家戰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更使他們感到不安,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他呼籲英、美合作,建立軍事同盟,以對付蘇聯的威脅。從此英美與蘇聯分道揚鑣,開始了長期的「冷戰」,而鐵幕演說則成了「冷戰時代」開始的標志。
在丘吉爾「鐵幕」演說之後不久,美、蘇兩國為了各自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意識形態等目的,相互執行著遏制政策和戰略。西方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籠,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東方通過成立共產黨(工人黨),建立經互會,建立中蘇同盟,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以「冷戰」為特點的兩大東西方陣營的形成與對峙不是偶然的,這種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競爭,其緊張程度不亞於「熱戰」是有深刻根源的。首先,它是兩種社會制度根本對立的結果。其次根源於美國妄圖建立一個長期以自己為核心的全球系統。實現美國全球戰略和美國世紀的夢想。以及蘇聯妄圖建立全球霸權主義的野心。再次,根源於雅爾塔體繫世界勢力劃分的不合理性,從而導致雙方勢力展開激烈爭奪。
(2) 兩大陣營的分化到三足鼎立
兩大陣營經過十多年時間,雙方都逐步走上了自身分化解體的道路。
首先,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社會主義各國之間應該是團結合作的關系,國家無論大小,地位一律平等,但蘇聯卻處處凌駕於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之上,動輒組織圍攻,嚴重傷害了別國人民的感情。隨著蘇聯走上與美國合作主宰世界的道路,社會主義陣營也就趨向解體。1961年起,中國觀察員不再出度經互會和華約會議,阿爾巴尼亞也在這年被禁止參加經互會,並與蘇聯斷交。1968年8月因捷克斯洛法克進行改革。蘇聯便武裝入侵,干涉其內政。事後,中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其它國家共產黨強烈譴責了蘇聯的暴行。羅馬尼亞同時拒絕參加華沙條約組織的實戰演習,至此,社會主義陣營正式趨向解體。
其次,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隨著美國實力地位的日趨下降,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貨貝體系開始瓦解,西歐、日本經濟恢復後,便迅速增長,他們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加強,資本主義陣營開始隨之分化,無論是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還是日本,進入六十年代後,都不甘心擔當美國的馬前卒,而要與美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以此提高自已的國際地位。因此,美國再也不能絕對地控制西方陣營了。
再次,第三世界陣營的崛起。二戰後美國憑借其超群的科技、經濟、政治、文化實力一直稱霸於世界。但到了六十年代,蘇聯也走上了與美國爭霸世界的道路,這與蘇聯六十年代實力增強分不開。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增強分不開。同時也是大俄羅斯民族利已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六十年代還有一支重要力量的崛起,這就是第三世界陣營。他們成了反對霸權主義的主力軍。這樣就形成了六十年代美、蘇爭霸與第三世界聯合反霸的世界政治格局。其特點是:第一,美蘇爭霸是在兩大陣營分化過程中進行的,反過來又加速了兩大陣營的分化。第二,美、蘇這一階段的爭霸經歷了從激烈到緩和的過程。激烈也好,緩和也罷,僅僅只是策略上的變化,而不是戰略的轉變。他們爭霸的重點在歐洲,同時也遍及全球,從而遭到全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各國的反對。第三,有些國家雖然與美、蘇關系密切,但不再是亦步亦趨,甚至很不滿意美、蘇在世界上的擴張稱霸。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國家親蘇或親美,但這只是他們根據自身的國情選擇的反霸策略。而不能認為這些國家贊成美國或蘇聯稱霸世界。
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其第一層次就是美國集團、蘇聯集團、中國及其它第三世界國家構成的三足鼎立的大系統;第二層次有若乾子系統,美國與日本、西歐相互關系形成傾斜性三元格局,即屬於這種子系統之一。它們在經濟和戰略上既有矛盾分歧,又要相互依賴。屬於第二層次關系的還有美國與其盟國組成的北約組織,蘇聯與東歐國家組成的華約組織的關系。第三世界國家組成的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等。在第二層次子系統下面各個地區國家又有不同程度的組合形式,如西歐聯盟、非洲統一組織、東南亞聯盟、孔塔多拉集團,這是屬於第三層次的系統。在這樣一個大系統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相互聯系,蘇、美之間是互挖牆腳,對壘分明,他們與自己的盟國則來往密切,增強向心力。西歐、日本已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尤其是西歐,一向加強自身的聯合,同時又積極發展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第三世界則在聯合反霸的同時也增加同發達國家的交流,爭取廣泛支持,從而形成了多層次、多因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
(3) 走向多極化的東西、南北關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蘇聯在世界上擴張的力量開始下降,美國則陷入越戰後國際地位下降,日本、西歐則廣泛運用新科學技術,使自己的經濟發展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三世界經濟也有所發展,中國的力量也在逐步增強,這一切都說明世界正趨向多極化格局。西歐隨著其整體經濟實力趕上並超過美國正在向世界政治的一極發展,他們日益不滿於美國的保護傘和「越頂外交」,越來越希望聯合自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新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通訊手段的現代化,西歐各國之間的交流越加頻繁,國際間的合作和經濟一體化也有了進一步發展,歐洲共同體對西歐各國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在對待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上,西歐各國雖然態度差異,但都感到不能落後於美國,並在法國首倡下一致行動,通過「尤里卡計劃」,決心走聯合振興西歐科技、經濟和政治的發展道路。
東歐雖然實力較弱,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自主意識增強,大多數國家開始探索適合自已國家國情的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羅、匈、保、民主德國都不顧蘇聯的壓力,以不同方式提出並強調小國應該而且有可能在國際上發揮自己的作用,聲明不能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挾令各國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東歐國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與西歐恢復發展經貿聯系。現在正在向發展政治聯系過渡。
❷ 有一說一 | 「韌性成長」的長城汽車,比你看到的更強大
作者|聶一堯
出品|汽車大觀
在一個「舊時代慢慢退去,而新時代尚未完全到來」的艱難時期,你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是在價格混戰中恐懼,跳入飲鴆止渴的洪流?還是不懼混亂,堅定地朝前走?
在人工智慧方面,長城汽車擁有全球量產能效比最高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國內自動駕駛行業最大的智算中心——雪湖 • 綠洲(MANA OASIS)。同時,長城汽車大范圍布局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晶元製造等企業。
在一個人人都只想高飛的時代,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讓長城汽車更願意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脊樑企業,頂住天、立住地,不被時代的洪流左右,堅持走國家工業高端化發展的道路。
這些使命和追求,又鞭策著長城汽車無時無刻不在踐行「把握長期趨勢、堅持長期主義」。在長城汽車內部,那句伴隨著長城汽車誕生,至今未曾改變的企業精神——「每天進步一點點」,也在詮釋著堅持長期主義的魅力,見證著「韌性成長」的長城愈發強大。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汽車大觀,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