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聯網的網路安全機制有哪幾種
是如何確保設備本身安全。某些設備或設施可能無人值守地運行,因此不受頻繁的安全性影響。報告稱,使這些設備防篡改可能是有利的,因為這種類型的端點強化可以幫助阻止潛在的入侵者獲取數據。它也可能抵禦黑客或其他網路犯罪分子的攻擊。
作為一種最佳實踐,安全端點強化可能意味著部署一種分層方法,要求攻擊者繞過多重障礙,旨在保護設備及其數據免遭未經授權的訪問和使用。企業應該保護已知的漏洞,如開放的TCP/UDP埠,開放的串列埠,開放的密碼提示,Web伺服器、未加密的通信、無線連接等注入代碼的位置。
另一個保護設備的辦法是根據需要升級或部署安全補丁。但請記住,許多設備供應商在構建和銷售設備時並不關注安全性。正如調查報告指出的那樣,許多物聯網設備被破壞後是不可修補的,因此無法保證安全。在投資的設備採用工業物聯網之前,需要評估設備的安全功能,並確保供應商對設備進行徹底的安全測試。
當物聯網設備試圖連接到網路或服務時,要小心地管理物聯網設備的身份驗證,以確保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公鑰基礎設施(PKI)和數字證書為物聯網設備身份和信任提供了安全基礎。
如何保障物聯網的安全?
物聯網安全解決方案
❷ 物聯網的安全威脅與防範措施
一、物聯網設備如何成為安全威脅?
由於IoT設備連接到互聯網,因此它們總是容易出現在線漏洞。通過滲透網路,入侵者可以對這些工具進行未經授權的控制,並以多種方式傷害居民。
• 如果你的安全攝像頭被劫持,你的隱私就被破壞了,黑客可以很容易地監視你。
• 利用恆溫器的讀數,罪犯可以知道你的行蹤,並在沒有人的情況下進入你的房子。
• 通過劫持網路,網路罪犯可以通過禁用所有設備來執行勒索軟體攻擊,並要求贖金作為回報。
• 像Alexa或Google這樣的智能數字助理可以收集大量數據。如果他們被黑客入侵,你的隱私就會被終止。
二、物聯網設備為何易受攻擊?
物聯網設備可能是巧妙和有用的,但它們缺乏適當的內置安全性。令人驚訝的是,安全並不總是物聯網設備製造商的首要任務。這使得這些設備極易受到惡意軟體攻擊。
其他原因是:
1.物聯網設備缺乏復雜的安全協議。這是因為它們的設計方式使得它們需要低功耗和低計算能力。
2.沒有一種系統強化能讓計算機設備具備抵禦外部威脅的能力。
3.沒有更新軟體的機制,以防零日攻擊
4.硬編碼的默認密碼,通常不會被所有者更改。
三、如何保護物聯網設備?
1.正確配置路由器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些調整來保護你的WiFi路由器。由於路由器是所有設備的中心連接,所以它是網路罪犯在物聯網工具上引入惡意軟體的一個入口。在路由器上執行以下調整。
• 更改路由器的默認名稱,使入侵者無法猜測製造商的名稱,並進一步猜測默認登錄憑據。請勿以WiFi路由器的名義提供任何個人識別碼。
• 雖然這不需要告訴你,但一旦你開始使用你的WiFi路由器,請立即更改它的默認密碼。使用字母數字和特殊字元的組合來創建復雜的密碼。
• 使用高級加密,即WPA2。如果路由器不支持WPA2,則必須考慮更改它。
2.為您的物聯網設備創建單獨的網路
許多現代WiFi數據機都提供了創建多個網路的選項。因此,您可以為物聯網設備創建一個輔助網路,使其與主網路分離。這樣,任何其他人(如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就不必登錄到您的物聯網智能工具所連接的網路。
此外,如果任何一個網路被黑客攻擊,另一個仍然是安全的,可以在恢復被攻擊的網路時有用。
3.使用強且唯一的密碼
除了WiFi路由器的密碼,您還必須設置訪問物聯網設備的強密碼。幾乎每個物聯網設備都需要登錄憑據才能開始。如果你使密碼獨特且健壯,那麼入侵者破解密碼將是一個挑戰。同樣,為了創建唯一的密碼,您可以使用字母數字和特殊字元的組合。您還可以使用專用的密碼管理器工具來存儲和生成不可穿透的密碼。
4.使您的設備保持最新
隨時更新物聯網設備和應用程序的軟體非常重要。用於訪問物聯網工具的應用程序也需要定期更新。除了軟體更新,也要檢查固件更新。WiFi路由器也接收固件更新,但您必須定期手動檢查。
5.使用高級防火牆
防火牆阻止未經授權訪問您的系統。盡管許多物聯網設備都具有內置防火牆安全功能,但它們缺乏主要的高級安全功能,如入侵防禦系統(IPS)、內容過濾、SSL/SSH攔截、惡意軟體保護等。
為了實現全面和廣泛的安全,物聯網設備必須配備先進的下一代防火牆(NGFW)。NGFW是一個集成的網路程序,它與傳統防火牆一起提供了附加的安全選項,如惡意軟體保護、虛擬私人網路等。如果你投資這樣一個先進的防火牆最好。
6.啟用多因素身份驗證
使用多因素身份驗證將使入侵者很難滲透到您的設備並控制它。在啟用多因素身份驗證的情況下,在您的IoT上進行任何登錄嘗試都將需要多個驗證。這意味著,在輸入登錄憑據之後,還有另一個步驟來驗證用戶的真實性。另一個步驟可以是OTP,發送到注冊電話的密碼,或其他方法,如指紋掃描和人臉識別。
❸ 物聯網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1)安全隱私
如射頻識別技術被用於物聯網系統時,RFID標簽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擁有者不一定能覺察,從而導致用品的擁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而且還將涉及到法律問題。
2)智能感知節點的自身安全問題
即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的本地安全問題。由於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取代人來完成一些復雜、危險和機械的工作,所以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控的場景中。那麼攻擊者就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它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體。
3)假冒攻擊
由於智能感測終端、RFID電子標簽相對於傳統TCP/IP網路而言是「裸露」在攻擊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傳輸平台是在一定范圍內「暴露」在空中的,「竄擾」在感測網路領域顯得非常頻繁、並且容易。所以,感測器網路中的假冒攻擊是一種主動攻擊形式,它極大地威脅著感測器節點間的協同工作。
4)數據驅動攻擊
數據驅動攻擊是通過向某個程序或應用發送數據,以產生非預期結果的攻擊,通常為攻擊者提供訪問目標系統的許可權。數據驅動攻擊分為緩沖區溢出攻擊、格式化字元串攻擊、輸入驗證攻擊、同步漏洞攻擊、信任漏洞攻擊等。通常向感測網路中的匯聚節點實施緩沖區溢出攻擊是非常容易的。
5)惡意代碼攻擊
惡意程序在無線網路環境和感測網路環境中有無窮多的入口。一旦入侵成功,之後通過網路傳播就變得非常容易。它的傳播性、隱蔽性、破壞性等相比TCP/IP網路而言更加難以防範,如類似於蠕蟲這樣的惡意代碼,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這樣的環境中檢測和清除這樣的惡意代碼將很困難。
6)拒絕服務
這種攻擊方式多數會發生在感知層安全與核心網路的銜接之處。由於物聯網中節點數量龐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在數據傳播時,大量節點的數據傳輸需求會導致網路擁塞,產生拒絕服務攻擊。
7)物聯網的業務安全
由於物聯網節點無人值守,並且有可能是動態的,所以如何對物聯網設備進行遠程簽約信息和業務信息配置就成了難題。另外,現有通信網路的安全架構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需求出發的,不一定適合以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信為需求的物聯網路。使用現有的網路安全機制會割裂物聯網機器間的邏輯關系。
8)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安全隱患
在物聯網路的傳輸層和應用層將面臨現有TCP/IP網路的所有安全問題,同時還因為物聯網在感知層所採集的數據格式多樣,來自各種各樣感知節點的數據是海量的、並且是多源異構數據,帶來的網路安全問題將更加復雜
❹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有哪些
竊聽、重傳、偽造、篡改、非授權訪問、拒絕服務攻擊、行為否認、旁路控制、電磁/射頻截獲、人為疏忽。
❺ 物聯網感知層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如何應對這些安全威脅
感知層安全威脅
物聯網感知層面臨的安全威脅主要如下:
T1 物理攻擊:攻擊者實施物理破壞使物聯網終端無法正常工作,或者盜竊終端設備並通過破解獲取用戶敏感信息。
T2 感測設備替換威脅:攻擊者非法更換感測器設備,導致數據感知異常,破壞業務正常開展。
T3 假冒感測節點威脅:攻擊者假冒終端節點加入感知網路,上報虛假感知信息,發布虛假指令或者從感知網路中合法終端節點騙取用戶信息,影響業務正常開展。
T4 攔截、篡改、偽造、重放:攻擊者對網路中傳輸的數據和信令進行攔截、篡改、偽造、重放,從而獲取用戶敏感信息或者導致信息傳輸錯誤,業務無法正常開展。
T5 耗盡攻擊:攻擊者向物聯網終端泛洪發送垃圾信息,耗盡終端電量,使其無法繼續工作。
T6 卡濫用威脅:攻擊者將物聯網終端的(U)SIM卡拔出並插入其他終端設備濫用(如打電話、發簡訊等),對網路運營商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感知層由具有感知、識別、控制和執行等能力的多種設備組成,採集物品和周圍環境的數據,完成對現實物理世界的認知和識別。感知層感知物理世界信息的兩大關鍵技術是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和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
k,WSN)技術。因此,探討物聯網感知層的數據信息安全,重點在於解決RFID系統和WSN系統的安全問題。
RFID技術是一種通過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感知層結構如圖1所示:每個RFID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的網路節點通過網關接入到網路層。因此,該系統架構下的信息安全依賴於在於單個RFID系統的信息安全。
❻ 常見的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近日,國內安全廠商金山公司發布了《2005年網路安全報告》,該報告顯示,2005年網路威脅呈現多樣化,除傳統的病毒、垃圾郵件外,危害更大的間諜軟體、廣告軟體、網路釣魚等紛紛加入到互聯網安全破壞者的行列,成為威脅計算機安全的幫凶。尤其是間諜軟體,其危害甚至超越傳統病毒,成為互聯網安全最大的威脅。同時,有關反病毒專家預測,2006年,「間諜軟體」對網路安全危害的發展勢頭將會表現得更為猛烈。
●「木馬」病毒首當其沖
據金山反病毒監測中心統計,2005年1月到10月,共截獲或監測到的病毒達到50179個,其中木馬、蠕蟲、黑客病毒占其中的91%。尤其是以盜取用戶有價賬號的木馬病毒(如網銀、QQ、網游)多達2000多種,如果算上變種則要超過萬種,平均下來每天有30個病毒出現。綜合2005年的病毒情況,具有以下的特徵:
●計算機病毒感染率首次下降
2005年我國計算機病毒感染率為80%,比去年的85.57%下降了5.57個百分點。這是自2001年以來,我國計算機病毒疫情首次呈下降趨勢。同期的間諜軟體感染率則大大高於去年,由2004年的30%激增到2005年的90%。2001年在感染病毒的用戶當中,感染次數超過3次的達到56.65%,而2005年降為54.7%。2005年病毒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網路癱瘓,接近20%,而2003年和2004年病毒危害集中在系統崩潰,這表明蠕蟲病毒造成的網路問題越來越嚴重。2001年因計算機病毒造成損失的比例為43%,今年為51.27%,這表明計算機病毒造成的危害正在加劇。
●90%用戶遭受「間諜軟體」襲擊
據介紹,2005年,間諜軟體已經大面積闖入了我們的網路生活中。根據公安部發布的《2005年全國信息網路安全狀況暨計算機病毒疫情調查活動》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有將近90%的用戶遭受間諜軟體的襲擊,比起2004年的30%提高了6成。就連大名鼎鼎的比爾蓋茨面對間諜軟體也無能為力,驚呼:「我的計算機從未被病毒入侵過,但卻居然被間諜軟體和廣告軟體騷擾。」
盡管隨著打擊力度的加強,2005年的間諜軟體有了更加明顯的改變,之前大多是流氓的推廣方式,比如通過網站下載插件、彈廣告、代碼的方式。用一些IE輔助工具可以有效攔截,但是這次最煩的表現形式是間諜軟體直接彈廣告,IE輔助工具根本無法攔截。需要可以徹底把間諜軟體清除才能減少廣告。雖然許多殺毒軟體廠商對間諜軟體的清除下了很大的力量,但是由於還沒有一款完全意義上的針對間諜軟體的安全工具,因此對於間諜軟體的徹底清除還遠遠沒有達到用戶的需求。
●「間諜軟體」成為互聯網最大的安全威脅
間諜軟體在2005年表現出傳播手段多樣化的特點,間諜軟體的製造者為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吸引更多的人成為監視的對象,採用了越來越復雜的傳播方式。根據調查顯示,針對間諜軟體的傳播方式,用戶最為反感的「間諜軟體」形式主要包括:彈廣告的間諜軟體、安裝不打招呼的軟體、控制項、不容易卸載的程序、容易引起系統不穩定的程序、盜取網銀網游賬號的木馬程序。
間諜軟體的危害不僅僅是花花綠綠的廣告的騷擾,往往背後還隱藏著更加嚴重的威脅:間諜軟體被黑客利用能夠記錄用戶在計算機上的任何活動,包括敲打了哪個鍵盤、密碼、發送和接收的電子郵件、網路聊天記錄和照片等等。2005年萬事達國際信用卡公司宣布,位於亞利桑那州土桑市的一家信用卡數據處理中心的計算機網路被侵入,4000萬張信用卡賬號和有效日期等信息被盜,盜竊者採用的手段正是在這家信用卡數據中心的計算機系統中植入了一個間諜軟體。
●中國「網路釣魚」名列全球第二
網路釣魚作為一個網路蛀蟲,自從2004年出現以後,迅速成為威脅互聯網安全的主要攻擊方式。進入2005年,網路釣魚已經從最初的為技術痴迷的Vxer(病毒愛好者),變成受利益誘惑的職業人。他們不斷地挖掘系統的漏洞、規則的失誤,利用病毒的行為、人們的好奇心,四處進行著「釣魚」、詐騙。
網路釣魚在2004年及以前,多以郵件方式投遞到用戶郵箱中,而僅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利益熏心的製造者。因此網路釣魚在2005年的傳播手段從單一的主動推送方法,增加「守株待兔」方法,以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方式,這些方式包括:假冒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網站;利用虛假電子商務進行詐騙;利用木馬和黑客技術等手段竊取用戶信息等等,實際上,2005年「網路釣魚」者在實施網路詐騙的犯罪活動過程中,經常採取以上幾種手法交織、配合進行,還有的通過手機簡訊、QQ、msn進行各種各樣的「網路釣魚」不法活動。
以今年5月份為例,「網路釣魚」案件比上月激增226%,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隨後的幾個月內,網路釣魚的攻擊方式仍以平均每月73%的比例向上增加。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統計,目前中國的網路釣魚網站佔全球釣魚網站的13%,名列全球第二位。
●病毒傳播更多樣、更隱蔽
2005年,網頁瀏覽、電子郵件和網路下載是感染計算機病毒最常見的途徑,分別佔59%、50%和48%。計算機病毒通過網路下載、瀏覽和電子郵件進行傳播和破壞的比例分別比去年
上升了6%,而利用區域網傳播感染的情況與去年比較減少了7%,可以看到利用互聯網傳播已經成為了病毒傳播的一個發展趨勢。
同時,隨著各大門戶網站的即時通訊工具的推出,利用IM(即時通訊工具)作為傳播的重要途徑,而且已經漸漸追上了微軟漏洞,成為了網路間病毒傳播的首選方式,從年初的「MSN性感雞」到利用QQ傳播的「書蟲」、「QQRRober」、「QQTran」,以及可以通過多種IM平台進行傳播的「QQMsgTing」,它們都通過IM廣闊的交流空間大肆傳播著。每一個使用IM工具的人,至少會接到一次這類病毒的侵擾。同時,此類病毒在傳播過程都會根據生活中的熱點事件、新聞人物、或者黃色信息構造誘惑信息,誘使聊天好友打開地址或接收病毒文件。
據統計,通過IM工具傳播的病毒高達270萬次起,排在所有病毒之首。這也使得國內IM廠家高度重視,騰訊推出的QQ2005,就在業界率先與殺毒廠商合作,與金山公司合作推出了國際首創的「QQ安全中心」。
●漏洞病毒出現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
根據行業人士試驗得到的反饋,在2005年,一台未打補丁的系統,接入互聯網,不到2分鍾就會被各種漏洞所攻擊,並導致電腦中毒。因此,今年雖然病毒的感染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病毒仍然存在巨大的危害,並且利用漏洞的方法仍是病毒傳播的最重要手段。
據了解,目前普通用戶碰到的漏洞威脅,主要以微軟的操作系統漏洞居多。微軟被新發現的漏洞數量每年都在增長,僅2005年截至11月,微軟公司便對外公布漏洞51個,其中嚴重等級27個。眾所周知,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在個人電腦中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用戶群體非常龐大。利用微軟的系統漏洞傳播的病毒明顯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人群多、破壞嚴重的特點。03年的沖擊波、04年的震盪波以及05年的狙擊波便是很好的佐證。
利用漏洞的病毒越來越多。2005年8月15日凌晨,利用微軟漏洞攻擊電腦的病毒「狙擊波」,被稱為歷史上最快利用漏洞的一個病毒,距離該漏洞被公布時間僅有一周。
因此,國內有關反病毒工程師告訴用戶,2006年對於網路病毒的防護措施主要是以防護為主,但是除此之外,還要有相應的檢測、響應及隔離能力。在大規模網路病毒暴發的時候,能夠通過病毒源的隔離,把疫情降到最低,對於殘留在網路上的病毒,人們也要有相應的處理能力。
❼ 物聯網行業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
1)安全隱私
如射頻識別技術被用於物聯網系統時,RFID標簽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擁有者不一定能覺察,從而導致用品的擁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而且還將涉及到法律問題。
2)智能感知節點的自身安全問題
即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的本地安全問題。由於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取代人來完成一些復雜、危險和機械的工作,所以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控的場景中。那麼攻擊者就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它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體。
3)假冒攻擊
由於智能感測終端、RFID電子標簽相對於傳統TCP/IP網路而言是「裸露」在攻擊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傳輸平台是在一定范圍內「暴露」在空中的,「竄擾」在感測網路領域顯得非常頻繁、並且容易。所以,感測器網路中的假冒攻擊是一種主動攻擊形式,它極大地威脅著感測器節點間的協同工作。
4)數據驅動攻擊
數據驅動攻擊是通過向某個程序或應用發送數據,以產生非預期結果的攻擊,通常為攻擊者提供訪問目標系統的許可權。數據驅動攻擊分為緩沖區溢出攻擊、格式化字元串攻擊、輸入驗證攻擊、同步漏洞攻擊、信任漏洞攻擊等。通常向感測網路中的匯聚節點實施緩沖區溢出攻擊是非常容易的。
5)惡意代碼攻擊
惡意程序在無線網路環境和感測網路環境中有無窮多的入口。
6)拒絕服務
這種攻擊方式多數會發生在感知層安全與核心網路的銜接之處。由於物聯網中節點數量龐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在數據傳播時,大量節點的數據傳輸需求會導致網路擁塞,產生拒絕服務攻擊。
7)物聯網的業務安全
由於物聯網節點無人值守,並且有可能是動態的,所以如何對物聯網設備進行遠程簽約信息和業務信息配置就成了難題。
8)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安全隱患
在物聯網路的傳輸層和應用層將面臨現有TCP/IP網路的所有安全問題,同時還因為物聯網在感知層所採集的數據格式多樣,來自各種各樣感知節點的數據是海量的、並且是多源異構數據,帶來的網路安全問題將更加復雜。
❽ 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
從人的因素 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針對您的問題這個一般都是針對WEB攻擊吧!一般有釣魚攻擊!網站掛馬!跨站攻擊!!DDOS這些吧!至於防禦方案!不同情況不一樣!沒有特定標准!+
內部威脅,包括系統自身的漏洞,計算機硬體的突發故障等外部威脅,包括網路上的病毒,網路上的惡意攻擊等
5.黑客:
❾ 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第一、網路監聽
網路監聽是一種監視網路狀態、數據流程以及網路上信息傳輸的技術。黑客可以通過偵聽,發現有興趣的信息,比如用戶賬戶、密碼等敏感信息。
第二、口令破解
是指黑客在不知道密鑰的情況之下,恢復出密文件中隱藏的明文信息的過程,常見的破解方式包括字典攻擊、強制攻擊、組合攻擊,通過這種破解方式,理論上可以實現任何口令的破解。
第三、拒絕服務攻擊
拒絕服務攻擊,即攻擊者想辦法讓目標設備停止提供服務或者資源訪問,造成系統無法向用戶提供正常服務。
第四、漏洞攻擊
漏洞是在硬體、軟體、協議的具體實現或者系統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從而可以使攻擊者能夠在未授權的情況下訪問或破壞系統,比如利用程序的緩沖區溢出漏洞執行非法操作、利用操作系統漏洞攻擊等。
第五、網站安全威脅
網站安全威脅主要指黑客利用網站設計的安全隱患實施網站攻擊,常見的網站安全威脅包括:SQL注入、跨站攻擊、旁註攻擊、失效的身份認證和會話管理等。
第六、社會工程學攻擊
利用社會科學並結合常識,將其有效地利用,最終達到獲取機密信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