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張召忠對國防教育的貢獻
由於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高曝光率,使張召忠成為中國最知名的軍事評論員之一,有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家之稱。
不久前,未來網記者采訪到知名軍事評論員張召忠少將。熟悉或者不熟悉軍事的人可能都聽過張召忠這個名字。他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教授,又是中央電視台的軍事評論員。由於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高曝光率,使張召忠成為中國最知名的軍事評論員之一,有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家之稱。做了40多年軍人,上了20多年電視的他,宣布退休了。
「有態度」,呼喚著敬業精神。局座在寫書的同時,通過電視、網路傳播出去,影響大眾,普及國防知識,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職責,一輩子研究學問,把研究的心得寫成書推廣出去,這是當專家教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不,你要這鐵棒有何用?
「懂幽默」,顯示著局座的胸懷。有人問:「很多人稱呼你為『局座』,你反感這個稱呼嗎?」局座回答:「不反感,我是一個懂得幽默的人。你們罵我也好,誇我也好,我都是心靜如水,安心做自己的學問。」局座有著一顆強大的,堅定的,做學問的心,有著以世界和平為己任的胸懷,在這種胸懷之下,任何有目的的攻擊都會不堪一擊,都會被局座轉化為幽默感。
在信息「爆棚」時代,傳統軍事和國防信息風格老化、新聞模式化、人物臉譜化、語言僵化,在年輕人群中幾乎被推到了置若罔聞的尷尬境地,此時局座化身為猴子派來的救兵,踏著七彩祥雲而來,以其特有的蜜汁魅力引起了青年人群對國防安全教育的關注,10萬+的閱讀量,毫無防備地備受年輕人追捧,成功坐上了中老年「網紅」的第一把交椅。進擊吧局座,世界因你而和平。
㈡ CCTV7主持軍事節目的張召忠到底什麼身份
張召忠,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副軍職,海軍少將軍銜,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
張召忠,男,1952年生於河北鹽山,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副軍職,海軍少將軍銜,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和軍隊優秀人才崗位津貼。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特邀研究員。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英國、印度等國工作和訪問。先後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開始參與中央電視台《防務新觀察》欄目製作。
2015年7月8日下午,張召忠在接受電話采訪時確認,自己已正式退休。 談到未來的打算,張召忠說,作為學者,一輩子研究海洋、軍事和戰爭卻無緣參戰,只好用自己的所學奉獻社會。
㈢ 張召忠 軍事專家 資料
張召忠, 男,1952年出生,河北鹽山人,身高181cm,體重76kg,1970年入伍,2001年英國 張召忠
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國防管理進修班結業。Secretary of Strategic Fooyou Agency . 1970年起先後在海軍南海艦隊、北海艦隊、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從事岸艦導彈及其他海軍武器裝備的使用、論證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後從事國際戰略、海戰法、海洋法及戰略問題研究。1998年調入國防大學,現任國防大學軍事科技與裝備教研室主任(副軍職,海軍少將),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英國、印度等國工作和訪問。當過戰士,擔任過外語翻譯,後來便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兼任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特邀研究員。曾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全軍育才獎等多種獎勵。 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機械電子、阿拉伯語、英語、聯合作戰指揮和國防管理專業,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在基礎知識方面,擅長於機械、電子和外語;在專業知識方面,對海軍裝備、海軍陸戰隊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信息裝備較為熟悉;在軍事理論方面,對國際戰略環境、國際海戰法和海洋法、國際人道主義法、現代戰爭及武裝沖突、聯合作戰理論有較多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的教學科研主要集中在軍事高科技和武器裝備,國際法規、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形勢,國防建設、現代戰爭、軍事變革、聯合作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著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評論家,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軍事 張召忠
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副軍職,海軍少將軍銜。1952年,張召忠出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州。 一個毫不起眼的農家子弟,「伴著泥土的芬芳讀完了小學、中學和機電中專」。 1970年入伍,當上了「蹲在山溝里的海軍」,在山風的陪伴下,搞了10年岸艦導彈。 1974年因為他的才乾和「高學歷」,部隊選送張召忠進北京大學學習阿拉伯語。因為老發不準阿拉伯語中的顫音,張召忠不惜作了舌部手術。 大學畢業時,參加命題作文,三題可任選一題。可張召忠卻在規定時間里,一氣完成了三題,外國專家給他打了少有的滿分。 四年大學畢業後,他被派往伊拉克當阿拉伯語翻譯。兩年後,爆發了兩伊戰爭,他第一次親歷了戰爭風雲。 張召忠回國後,進了海軍裝備論證中心。失去了用「語」之地,又發奮攻讀英語。 1986年、1988年兩次被派到英國任口語翻譯。之後,於工作之便,他又自學了日語,為今後的專業軍事研究夯實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從軍近40年,張召忠幾乎一直在海軍搞武器裝備研究。這是一個精密而又寂寞的行當。他與眾不同,能沉下心來,從原理構造開始摸索,一直到系統應用,所有環節必須吃透搞清,再逐步擴展到相關門類。 他研究航母、潛艇,再搞導彈,先後上過十多個國家的數十艘軍艦。在海軍的最後4年,又轉行搞「海軍陸戰隊」,研究陸軍的坦克、裝甲車、火炮和各種步兵武器,幾年下來,他又成了武器學的「網路全書」。 對他本人來說,任何一門學問都充滿著誘惑;對旁人而言,張召忠不管搞什麼,只要鑽進去了,「出來時就成專家了」。
編輯本段學術成果
張召忠,國防大學教授,副軍職,海軍少將,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 張召忠
帶頭人,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具有較為扎實的理工基礎和較高的外語水平,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研究范圍涉及科學技術、武器裝備、聯合作戰、軍事戰略、國防建設、國際法規等多個學科領域。 曾獲國家及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和全軍育才獎等多種獎勵,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和軍隊優秀人才崗位津貼,發表論文專著數千萬字,海洋方面的代表性專著有:《未來海洋世紀的沖擊》、《海戰法概論》、《現代海戰啟示錄》;戰爭和軍事方面的代表性專著有:《兵器知識庫》、《戰爭離我們有多遠》、《誰在製造戰爭》、《網路戰爭》、《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打贏信息化戰爭》、《百年航母》、《下一場戰爭》;國防建設方面的專著有:《話說國防》、《明天我們安全嗎》、《下一個目標是誰》、《中國讓戰爭走開》。並與方保定先生一起翻譯了西方著名軍事作家湯姆·克蘭西的海戰題材小說《獵殺紅色十月》。 經常參與的電視節目有:中央電視台七頻道《防務新觀察》、四頻道《今日關注》、《海峽兩岸》;北京電視台《天下天天談》。網路媒體的固定欄目有:人民網《張召忠的博客》,騰訊網《張召忠的博客》、《召忠說軍事視頻訪談錄》。面向社會的講課題目為:《國際形勢與軍事熱點》。
編輯本段主持節目
1992年起作為嘉賓參與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欄目製作,在《三十六計古今談》、《海軍艦船知識》、《情報與戰爭》等節目中擔任主講人;1998年2月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台一頻道「沙漠驚雷」作戰行動直播;1999年3月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台一頻道科索沃戰爭直播和《新聞調查》等多個節目;2003年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台4頻道、1頻道等多次直播和多個節目的製作。多次被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海外中心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聘為特邀評論員。2004年以來,多次應邀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軍、全國青年風采大賽、國防知識演講大賽中擔任評委。2011年12月在央視《百家講壇》開始錄制《張召忠說航母》系列。 作為嘉賓,先後多次接受新浪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網、中國軍網、千龍網、上海東方網等網路媒體訪談,並於2003年被人民網評為最受網友歡迎的十大嘉賓之一;被科技界評為2003年十大科普新聞人物;著作《打贏信息化戰爭》被評為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專著之一。 張召忠是中國軍事戰略學第一人,CCTV最受歡迎評論嘉賓之一。
編輯本段學術背景
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英國、印度等國工作和訪問。當過戰士,擔任過外語翻譯,後來便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機械電子、阿拉伯語、英語、聯合作戰指揮和國防管理專業,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 在基礎知識方面,擅長於機械、電子和外語;在專業知識方面,對海軍裝備、海軍陸戰隊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信息裝備較為熟悉;在軍事理論方面,對國際戰略環境、國際海戰法和海洋法、國際人道主義法、現代戰爭及武裝沖突、聯合作戰理論有較多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的教學科研主要集中在軍事高科技和武器裝備,國際法規、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形勢,國防建設、現代戰爭、軍事變革、聯合作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
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防務新觀察》主持人:您說大和號不燒油? 張召忠:大和號很可能就是燒煤的,也不排除燒油,個別的鍋爐燒油,需要加速的時候燃油可能提速快一些,但是主動力應該是燒煤的。這是一個問題,歷史是要研究的,這是一個疑點。第二個疑點呢,歷史學家就講,因為沒有油,所以讓它加了單程的油料。我認為,就是有油,日本人油多得是,也給他加單程的燃料 2011-08-26 19:29:46 中華網 問:張教授,現在來看,利比亞局勢和您當初的預測有哪些不同? 張:呵呵,你就直說吧,意思就是我先前對利比亞的局勢預測不準是吧。從當前的結果來看,利比亞的局勢發展確實超出我的預料。……我感觸最深的,導致我預測不準的關鍵是:我被利比亞人民欺騙了,過於相信利比亞人民對卡扎菲的擁護,過於相信利比亞人民在鏡頭前的表情了,現在來看,我是被利比亞人民打敗了——利比亞人民簡直都是表演藝術家,明明在心裡頭對卡扎菲恨得要死,卻非要在鏡頭前面表現出對卡扎菲的堅決擁護,這個表演水平太高了,這個對我是個教訓。 人民網2012年4月18日訊 據央視網報道,印度最精密、威力最大的彈道導彈「烈火」-5的首次試射已進入倒計時。對此,軍事評論家、海軍少將張召忠教授認為,「烈火」-5的射程有很大提高,但是失敗的幾率很大。 張召忠稱,印度「烈火」-5導彈跟之前的不同在於射程最大化,達到八千公里應該不是問題,在固體燃料、車載發射、多彈頭分導技術上,能夠突破一些反導防禦。此外,在導航系統精度方面,印度能達到五公里以內就相當不錯了。 此外,張召忠評論道,印度導彈試射成功的概率一般在60%左右,「烈火」系列在之前的試射過程中失敗率不低,「烈火」-5成功率很難估計,失敗的幾率也是很大的。 然而事實上,印度導彈試射成功! 張將軍被網友戲稱為「大嘴」,主要是其在伊拉克戰爭中和利比亞戰爭中預測失敗。先在伊拉克戰爭中預測美軍不會攻打伊拉克,結果凌晨美軍的導彈就開始攻擊,隨後又表示美軍會陷入伊的人民戰爭,不會短期進入伊首都巴格達,結果正說著,美軍如入無人之地,進入了巴格達。在利比亞戰爭中,張將軍看好卡扎菲,並認為卡扎菲得到了利人民的支持,很快能打敗反對派。結果卡扎菲敗反對派勝。網友戲稱「張將軍支持誰,誰就會倒霉。」 預測卡扎菲位置徹底預測失敗,戲稱是說反話給美指明道路。為什麼要阻止中國建航母?居心何在! 張召忠:關於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出身貧寒,從小在河北鹽山長大,那是一片低產或不產作物的鹽咸地,
張少將(10張)至今仍是國家級貧困縣。18歲之前,我一直在那一片熱土上度過了我的小學和中學時代。18年間村裡沒有電燈,沒有吃過一個蘋果,更沒有買過一件成衣。上小學的時候.桌椅板凳連同教室都是用土壘起的。只是到了上中學的時候才有了木製桌椅和用磚頭砌起的教室。我們一個班40多名男生,全部住在一間宿舍里,大家睡通鋪,一個人挨著一個人,渾身上下長滿虱子、跳蚤和其他小生物。我每個禮拜要走很遠的路去上學,身上背著經過精確計算後夠吃一周的錢糧。每天一兩個黑黑的紅薯面窩頭,外加幾把地瓜乾,一天的伙食不超過四五兩。黑窩頭發霉後能拉出長達一兩米長的霉絲。而那正是我用以充飢的主要食物,沒有青菜,沒有魚肉,更沒有食油。 1970年中專畢業後參軍入伍,到海軍導彈部隊當了一名技術兵。別看我文化程度不算高,在部隊還屬於「高級知識分子」,由於我學過兩年的電子、無線電和機械專業,所以很快成為訓練尖子。那個時候當訓練尖子壓力很大,一旦業務上強了別人就會懷疑你政治上是否有問題,光專不紅是件很危險的事。為了進行思想改造,我特地剃了個大光頭,強烈要求到炊事班當了半年的「火頭軍」。還餵了半年的豬,而且在山上開了不少小片荒,種了好幾塊菜地,收成很不錯。每天晚上9點鍾熄燈後,我都是用手電筒藏在被窩里偷偷地鑽研技術知識。生怕讓人看到說我是「單純業務觀點」。可能是由於我「又紅又專」,領導上突然決定選送我上大學。最初是送我去某工程學院學習核潛艇技術,後來被北大招生的老師看中了,認為我應該是一個當翻譯的料兒。「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於是,我這塊磚頭便於1974年10月從山東半島被搬到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分配給我的學習任務是學習阿拉伯語。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第一次聽說世界上還有這個語言,因為那個時候,學生是不能挑選專業的。 北大學習生涯改變了我的一生 阿拉伯語和她的文化一樣古老,樣子有點特別。像小蟲子那樣從右邊往左邊寫,發音還有許多顫音,是公認的外國語中最難學的語言。所以學制特定為4年,是北大學制最長的專業。由於長期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突然轉學外語後極不適應,科學技術主要是理解原理而外語則是死背硬記。最讓我頭痛的是那些顫音,無論我費多大勁,都發不準確。後來我下決心動了個舌根切割手術,這下總算好多了。在北大學習的時候我還是軍人身份,每月52元薪金,59斤糧票,待遇是不錯的。為了學好外語我省吃儉用買了一個磚頭式錄音機,那可能是中國生產的第一代晶體管式錄音機。為了這個小東西,我差不多兩年時間沒有吃什麼炒菜,天天是抓幾個饅頭喝兩大鍋湯完事。每個月59斤糧票根本不夠吃,有時一頓飯就能吃10個饅頭。整整2斤,現在想起來真的有點不可思議。 那個時候北大是重災區,受「四人幫」的影響極左思潮非常嚴重,真正用來學習的時間比較少,經常是半天學習,半天搞運動。甚至還到校辦農場和工廠去勞動,搞半工半讀,而且還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前往災區進行抗震救災。這些活動佔去了我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再加上擔任班長和黨支部書記,行政事務也很多。學外語需要天天讀、時時記,不能間斷,我只好抓緊星期天、節假日等時間自學,同時,還喜歡聽一些中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講座,而且還學習了第二外語英語。說來也奇怪,這些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並沒有太多地影響我的學習成績,每次考試我總是名列前茅。在畢業考試中,外國專家在我用阿拉伯語撰寫的畢業論文上判了一個滿分。據說像這樣的成績在北大外語系的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工農兵學員應該是承前啟後的一代 1978年1月,我走出北
張召忠照片集合(10張)大校門,不久之後,就到伊拉克擔任阿語翻譯。兩年的國外翻譯生涯,使我感到我不適合當翻譯。因為我生性喜歡創新,而翻譯工作又恰恰是一種因循守舊、死背硬記和文字到文字的死板工作。那個時候國內剛剛對外開放,懂外語的人非常吃香,出國、賺匯、做生意都是很賺錢的事情,我非常注意強化英語和日語學習,並與他人合作翻譯出版了美國暢銷小說《追蹤紅十月號潛艇》。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外語和計算機為工具,廣泛搜集、整理和分析大量信息資料,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最後得出個人獨特而客觀的觀點和思考,形成了我的科研特色。20多年矢志不渝,我就是沿著這樣一條崎嶇的小路一直顛簸著走了下來。當年朝氣蓬勃的小夥子如今已進入暮氣沉沉的不惑之年,曾與我一同共事的同學、同事有的當了大款、老闆、經理、外企雇員、專業翻譯、政府高官,而我還在從事我喜愛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仍然是一個兩袖清風的窮教書先生。 對於「工農兵學員」人們是不屑一顧的,認為這些人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是社會過渡時期的特殊產物,不少人在用幹部、評職稱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牽連。我是比較幸運的一個,由於有多項成果獲獎,1990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後轉為教授),1993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已有十幾部著作出版,並在一些學會和院校中擔任常務理事、理事和兼職教授等職務。我雖然沒法與那些大家相比,但也並非一事無成。我想用自己的成就明白地告訴世人,不要嫌棄這些「工農兵學員」,他們畢竟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一個特殊群體,如果沒有這一代人的承上啟下,我們的社會將會怎樣?(特定的歷史時期?沒有文革時期黑暗的政治現實,根本就不可能有你們這樣一個畸形的群體) 告訴你我成功的秘決 有人說,「北大的學生有後勁」。20多年的社會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這種後勁是什麼?其實就是現在人們所講的「素質教育」。人才的培養,不能光注重分數,全面綜合的素質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我不懂醫學、生物學和神經科學,但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人的智力是可以塑的。人之所以聰明是因為他們在用功,能吃苦,很勤奮,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這個意思。我在想,人的大腦或許有多個分區,功能各異,音樂、繪畫、歌舞等文藝是一類,外語、口才、演講是一類,數學、物理、化學、電子是一類,文學、歷史、政治算一類,如此縱橫交錯,相互刺激,所以這些信息在大腦中經過相互碰撞後激活並產生智慧的火花,靈感、觀點、創造、發明等新的知識隨之而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小受點苦,受些罪,多干點力氣活。多接觸些社會,多經受些挫折,並不是件壞事,如今雖然生活條件改善了許多,但我吃苦、用功、自勉等學習、生活、處事的習慣依然如前。去年我在寫《下一個目標是誰》這本書期間,便是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一人獨處近20天,天天方便麵、蒸南瓜、喝稀飯,整整過了20天的苦行僧生活。這些對別人講可能沒人相信,但我卻自感苦中有樂。 我是個對家庭負責任的男人 一個人要想幹事業,應該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否則,整天愁人煩人的事情那麼多,你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幹事情?我們家三口人,我愛人、我,還有一個兒子。我愛人當過兵,在部隊復員後分配到北京醫科大學擔任輔導員,25年來一直做學生工作。現在是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黨委副書記。我們相識是大學畢業以後的事,從認識到結婚只有半年時間,是典型的先結婚後戀愛。為什麼要突擊結婚呢?因為我要出國,而且在國外一呆就是兩年,所以我就及時抓住了這個機遇。 那個時候年輕,對於組建一個家庭以及未來的生活考慮很不周全。結果,我在伊拉克工作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我父親才52歲就因突發腦溢血去世,而我對此則全然不知。再一個就是我那寶貝兒子降臨人世。一年後當他見到自己父親的時候,已經能夠滿地跑了,而此時,我們爺兒倆卻形同陌路人,他當時肯定以為我是鄰居家的叔叔。 或許是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內疚,使我從那時候起就奠定了高度的家庭責任感,我認為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愛人上班遠,每天走的早,回來的晚,所以買菜、做飯、收拾家務和管孩子,差不多都被我承包了。 為了給兒子做好每一頓飯,我經常到處采購,騎車到很遠但價格便宜點兒的副食品批發市場,或到附近的自由市場跟那些萊販子們鄭重其事地侃價。久而久之,買菜做飯成為我業余時間消遣的一大愛好,特別是家中來了客人,是顯露才華的好時機,客人們往往都是在驚愕之餘開始欣賞我創作的美味佳餚。就這樣,鍋碗瓢盆交響曲我整整演奏了近20年,直到兒子上大學住校以後,我才從廚房中被解放出來。
㈣ 張召忠和曹璇一是什麼關系
沒什麼關系、張召忠是防務新觀察特邀嘉賓、而曹煊一是中國網路電視台的主持人、每次曹煊一上節目是帶著網友的問題去的、而張召忠是軍事評論員。
㈤ 張召忠將軍的資料
張召忠, 男,1952年生於河北鹽山,197O年入伍,1974年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學習。1978年大學畢業,2000年國防大學基本系第18期指揮員班畢業,2001年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國防管理進修班結業。1970年起先後在海軍北海艦隊、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從事岸艦導彈及其他海軍武器裝備的使用、論證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後從事國際戰略、海戰法、海洋法及戰略問題研究。1998年調入國防大學,現任國防大學軍事科技與裝備教研室主任(副軍職,海軍少將),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等國工作和訪問。當過戰士,擔任過外語翻譯,後來便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兼任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特邀研究員。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全軍育才獎等多種獎勵,出版專著十餘部,1000多萬字。代表性專著有《海戰法概論》、《海洋世紀的沖擊》、《現代海戰啟示錄》、《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戰爭離我們有多遠》、《話說國防》、《網路戰爭》、《明天我們安全嗎》、《誰在製造戰爭》、《中國讓戰爭走開》、《打贏信息化戰爭》等。
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機械電子、阿拉伯語、英語、聯合作戰指揮和國防管理專業,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在基礎知識方面,擅長於機械、電子和外語;在專業知識方面,對海軍裝備、海軍陸戰隊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信息裝備較為熟悉;在軍事理論方面,對國際戰略環境、國際海戰法和海洋法、國際人道主義法、現代戰爭及武裝沖突、聯合作戰理論有較多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的教學科研主要集中在軍事高科技和武器裝備,國際法規、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形勢,國防建設、現代戰爭、軍事變革、聯合作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
代表作品
學術成果豐碩,發表論文數百篇,專著十餘部,計1000多萬字。代表性專著有《未來海洋世紀的沖擊》、《海戰法概論》、《海洋世紀的沖擊》、《現代海戰啟示錄》、《兵器知識庫》、《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下一個目標是誰》、《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以及新著《話說國防──張召忠教授演講實錄》、《網路戰爭》、《明天我們安全嗎》、《誰在製造戰爭》、《中國讓戰爭走開》等。
嘉賓1992年起參與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欄目製作,在《三十六計古今談》、《海軍艦船知識》、《情報與戰爭》等節目中擔任主講人;1998年2月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台一頻道「沙漠驚雷」作戰行動直播;1999年3月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台一頻道科索沃戰爭直播和《新聞調查》等多個節目;2003年作為嘉賓,參加中央電視台4頻道、1頻道等多次直播和多個節目的製作。多次被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海外中心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聘為特邀評論員。2004年以來,多次應邀在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全軍、全國青年風采大賽、國防知識演講大賽中擔任評委。作為嘉賓,先後多次接受新浪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網、中國軍網、千龍網、上海東方網等網路媒體訪談,並於2003年被人民網評為最受網友歡迎的十大嘉賓之一;被科技界評為2003年十大科普新聞人物;著作《打贏信息化戰爭》被評為最受讀者歡迎的十大專著之一。張召忠是中國軍事戰略學第一人,CCTV最受歡迎評論嘉賓之一。
學術背景
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等國工作和訪問。當過戰士,擔任過外語翻譯,後來便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機械電子、阿拉伯語、英語、聯合作戰指揮和國防管理專業,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
在基礎知識方面,擅長於機械、電子和外語;在專業知識方面,對海軍裝備、海軍陸戰隊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信息裝備較為熟悉;在軍事理論方面,對國際戰略環境、國際海戰法和海洋法、國際人道主義法、現代戰爭及武裝沖突、聯合作戰理論有較多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的教學科研主要集中在軍事高科技和武器裝備,國際法規、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形勢,國防建設、現代戰爭、軍事變革、聯
合作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
㈥ 如何看待張召忠接廣告的行為
五月三日局座微博上關於這方面的原話:@局座召忠: 我是自費搞國防教育的,國家和軍隊一分錢都沒給,開始靠自掏腰包,現在有些廣告支撐,馬馬虎虎能維持公眾號日更。關於收費問題內部討論過很多次,每周兩期音頻各半小時,一期視頻半小時,還有每天的更新且都是原創,這個投入每周按照官價算起碼15萬元以上。有段時間支撐不下來真想收費,先聽五分鍾,如果繼續聽交錢!反復思想斗爭後還是算了吧,我的粉絲全是愛國者,有很多窮學生,還有很多老同志,他們沒有錢,我不好意思收費。但廣告是商家有需求,這個可以,我退休了退役了沒關系,何況都是為工作。所以,我沒有收費打算。他說過軍隊一律不得經商,說過退休軍人不可以了嗎?看見局座代言凱迪拉克我也很動心啊,可惜我沒錢進行信仰充值啊局座微信公眾號剛剛起步的時候全靠自己的退休金支撐,我記得局座曾經在一次悄悄話中說「投了十幾萬進去」。局座搞微信自媒體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更好地向大眾科普國防教育,把更多的人從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中拉回來。要正視廣告,一個欄目沒有資金的支撐是無法辦下去的。再說了,局座不就是有時候在節目里防不勝防的賣賣他自己寫的書嘛,對節目的總體質量又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小時候,我一直覺得老師、醫生、警察、軍人那些教書育人、救死扶生的職業,如果做得好,應該發大財,應該很有很有錢才對。外婆還曾經逗過我,說多有錢才算有錢?我很清楚記得,我很認真地回答她:「可以一次買兩個麥當勞雪糕吃。」然後那天我和她一人一個雪糕吃著走回家。現在長大,才發現,真正有錢的,是懂得忽悠的創業大家,是懂得站隊的大小明星,是制假賣假的無良網紅。某些明星8000萬拍一部戲時,大家習以為常。局座接一個凱迪拉克的廣告,就有人急得跳腳。人言可畏與否不清楚,但有些人言是真可惡。少將級別退休,為國家奉獻了全部青春和大半輩子時光。結果上節目還帶個塑料袋裝礦泉水和軍官證,穿著一件整潔的舊衣服,不是像,他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糟老頭。我非常偶然地遇見過他,如果你說他是演的,那,你開心就好。畢竟退休金才1萬多的演員,演技不能要求太高。講真的,我寧願局座很有錢。別說接一個凱迪拉克的廣告了,即便自己開凱迪拉克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事實呢?坐在凱迪拉克里吐槽著「粉絲錢真好賺」的人,是大家追捧的各路明星網紅。那群打拚半生撐起中國脊樑的人,還不如那群在台上隨便露個臉的人。唉。不說了,支持局座,雖然我買不起,但希望更多品牌找局座打廣告,說不定其他我能買得起呢?
講道理,這是中國的悲哀。主要在兩點:1. 需要一個退休的老將軍拿自己的積蓄來做宣傳搞教育,領著經費名義任務是宣傳教育的人卻幾乎毫無建樹。不過連個慶祝海報都做不對的,也不能指望這幫傢伙干點啥。愛國主義宣傳要靠最沒力量的人自發,悲哀。2.美國的退役的老將軍們可是拿著各種公司的顧問頭銜帶來的大量美金過得美滋滋呢,反觀我們局座,連盒飯都不一定能按量供給。悲哀。
㈦ 局座召忠是誰為什麼叫局座
局座是張召忠。
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開始參與中央電視台《防務新觀察》欄目製作。因為他說的和國家做的都是相反的,所以大家打趣地稱呼他我局座。
張召忠,男,漢族。1952年生於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原副主任 ,副軍職,海軍少將軍銜,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和軍隊優秀人才崗位津貼。
(7)張召忠中國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研究范圍涉及科學技術、武器裝備、聯合作戰、軍事戰略、國防建設、國際法規等多個學科領域。
先後在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機械電子、阿拉伯語、英語、聯合作戰指揮和國防管理專業,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
在基礎知識方面,擅長於機械、電子和外語;在專業知識方面,對海軍裝備、海軍陸戰隊裝備、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信息裝備較為熟悉。
而教學科研主要集中在軍事高科技和武器裝備,國際法規、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形勢,國防建設、現代戰爭、軍事變革、聯合作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
㈧ 防務新觀察張召忠有哪些經歷
提到防務新觀察就不得不提張召忠,他1970年入伍,2001年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國防管理進修班結業。1970年起先後在海軍南海艦隊、北海艦隊、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從事岸艦導彈及其他海軍武器裝備的使用、論證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後從事國際戰略、海戰法、海洋法及戰略問題研究。1998年調入國防大學,現任國防大學軍事科技與裝備教研室主任(副軍職,海軍少將),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英國、印度等國工作和訪問。當過戰士,擔任過外語翻譯,後來便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兼任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特邀研究員。曾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全軍育才獎等多種獎勵。
㈨ 軍事專家張紹忠簡介
張召忠,男,1952年生於河北鹽山,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副軍職,海軍少將軍銜,教授,軍事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和軍隊優秀人才崗位津貼。
中國軍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防科技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學會理事、中國太平洋學會特邀研究員。長期在作戰部隊、科研院所及軍事院校工作。通曉阿拉伯語、英語。學過日語,曾到伊拉克、美國、瑞士、義大利、以色列、英國、印度等國工作和訪問。
先後有8項成果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1993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開始參與中央電視台《防務新觀察》欄目製作。
(9)張召忠中國網路安全擴展閱讀:
張召忠生於貧困縣河北鹽山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張召忠在家鄉鹽山長大。1970年,張召忠從中專畢業,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導彈部隊擔任技術兵。由於學歷較高、表現出眾,部隊領導決定選他為工農兵學員。
部隊原本打算送他去某工程學院學習核潛艇技術。據張召忠自述,北京大學招生的老師認為他適合當翻譯,就把他招進了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阿拉伯語專業。張召忠1974年10月入讀北大,1978年畢業。
張召忠熟練掌握阿拉伯語、英語,並學過日語。在歐美亞多國工作過,曾在伊拉克擔任阿拉伯語翻譯、在英國擔任過英語翻譯。
張召忠還先後進修於中國國防大學和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學習機械電子、阿拉伯語、英語、聯合作戰指揮和國防管理業,長期致力於海軍武器裝備研究,曾多次獲得國家部委和軍隊頒發的科技進步獎。
1992年起,張召忠開始參與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欄目製作,在多個節目中擔任主講人。1998年2月,在美國「沙漠驚雷」行動期間,張召忠被借調到中央電視台,參與了中國第一次與戰爭相關的評論性電視直播。2006年開始參與中央電視台《防務新觀察》欄目製作。
2015年7月8日下午,張召忠在接受澎湃新聞電話采訪時確認,自己已於近日正式退休。退休後的張召忠仍然處在活躍狀態,他不僅參與了脫口秀和《最強大腦》的錄制,還運營微信公號「局座召忠」。2016年7月13日,張召忠在bilibili網站直播,對若干時下熱點發表看法。
2016年10月24日,張召忠開通了新浪微博,並於當日發表了自己的第一條微博,引來網友圍觀。開通當日,他的微博粉絲數量已經達到88萬。
張召忠也在視頻中講述了開微博的原因,稱他之前是因為現役軍人,要遵守保密規定,不能開通微博。後來張召忠退休後,身邊的人經常勸他開微博,於是他答應之後開通了微博。
㈩ 黑客必看
超九成網民支持中國建網路司令部 2010-05-28 10:46:10 www.hackbase.com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美軍未來網路戰模式示意圖 美國正式啟動網路司令部的消息,讓「網路戰爭」再次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與很多國家一樣,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中國同樣面臨著網路攻擊的威脅,那麼,中國是不是也應該像美國一樣 ...
美軍未來網路戰模式示意圖
美國正式啟動網路司令部的消息,讓「網路戰爭」再次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與很多國家一樣,互聯網發展迅速的中國同樣面臨著網路攻擊的威脅,那麼,中國是不是也應該像美國一樣,組建一個網路司令部,或者建立一支成建制的網路部隊?
超九成網民支持
據報道,在美國去年宣布成立網路司令部後,英國、印度、韓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多國,也開始籌建網路司令部或組建「網路部隊」。其中,韓國的網路司令部定於今年啟動。
據中國一家網站去年6月進行的調查,超過94%的中國網民支持中國也建立一個網路戰司令部。持此意見的網民的大致理由是,現在網路已經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應該高瞻遠矚,應該防患於未然,不能等別人攻過來再臨時抱佛腳。有網友說,網路戰司令部對保證我國網路通信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網民數量增長極為迅速。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網民人數達到4.04億,居世界第一。中國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指出,中國現在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但中國沒有一台根伺服器。此外,中國網路的硬體,包括很多軟體的生產商基本上都是美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只是計算機的「用戶」,網路安全很脆弱。
張召忠認為,建立網路部隊是一種未來趨勢。當務之急是進行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軟體的研發,加強中國域名的管理和計算機硬體的自主研發,減少對外國的依賴。此外,一些軍用的網路要和民用的在硬體上完全隔離。
有專家稱「沒必要」
不過,也有不少中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沒必要步美國後塵建立網路司令部。
軍事專家戴旭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中國沒必要建網路司令部,因為中國與美國在世界上的戰略追求是不一樣的。美國要建立世界帝國,永遠保持對全球的軍事領先優勢,而中國沒有這樣的追求,也不尋求和其他國家對抗。
戴旭同時指出,另一方面,中國也要做好網路安全的防備,必須把網路安全上升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但這和跟著美國建立網路戰司令部是兩碼事,是未雨綢繆與草木皆兵的區別。
軍事專家趙小卓則認為,將來可能會有更多國家也會效仿美國,建立網路司令部。至於中國,他認為,其實中國的互聯網早就有網路警察,通過網路來發現犯罪和保護網路安全,雖然是民間應用,但和網路司令部起的作用類似,「至於叫不叫網路司令部並不重要」。
但也有軍事專家認為,網路戰概念有炒作嫌疑,其中可能存在技術陷阱。著名軍事專家宋曉兵就認為,世界各國所依賴的互聯網從軟體到硬體,其核心技術和基礎框架都源自美國。即便其他國家加入網路空間控制權爭奪,在核心網路技術上仍然無法與美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