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些时事新闻,比如:我爸是李刚
一些网络推手炒作,比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一些是年轻人开玩笑的缩写,比如:语死早(语文老师死的早,暗示不会清楚表达或者理解能力欠缺)
‘贰’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出处都是什么
2021还有不到一个月就结束了,又到总结的时候了,而我们每年总结的一个话题肯定有”十大网络用语“,笔者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2021十大网络用语以及他们的出处。
1、社交牛逼症
指一个人在和陌生人社交的时候,没有任何压力,完全放飞自我。来源于网红“双喜哥”,他经常在自己的视频中称自己为马牛逼、张牛逼之类的,然后做出一些让看着屏幕的网友都觉得尴尬!就像他这样,不要面子,不在乎别人眼光的社交行为,大家称之为社交牛逼症,和社交恐惧症是相对的,而到了2021年,又在网上火了一把。
2、YYDS
这是“永远的神”汉语的拼音缩写,就是夸某人很厉害,出自游戏主播@腾阳天下,在一次直播中夸电竞选手Uzi(乌兹)时说到:“乌兹!永远滴神。而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杨倩获得首金,全红婵决赛跳出三个满分,“苏神”再破百米决赛记录,他们出场大家都齐喊“YYDS”,瞬间刷屏。
3、双减
出自有关部门在7月24日颁布的文件,主要是为了防止校内减负的同时而校外增负的这种现象,以便能更好地让学校发挥教育的主要作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4、破防
这个词出自格斗游戏,为了防止某玩家一直防御,就设置了一个破防值(guard gauge),在防御的时候如果连续被攻击,这个值不断积累,达到某个极限之后就会“防御崩坏(guard crush)”,就是大家听到的“破防”。而放在现在的网络用语中,主要是指某人因为某件突然的事情而情绪崩溃。
5、元宇宙
出自美国科幻小说《雪崩》,后来延伸到现实,就成了在数字孪生、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形成的虚实集合的互联网应用形态。而在现阶段,元宇宙还是一个新概念,并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6、绝绝子
起源于2018年,是某吧主的口头禅,曾借吧主身份行骗,受骗者用“无语子”进行反讽,后来“绝绝子”传入饭圈,2020年,在某些综艺节目中广泛传播。2021年,某点评上开始火了。随后在某视频网站让绝绝子这个词达到高潮。
7、躺平
躺平来源于“躺平即正义”这个帖子,在这个帖子中,“好心的旅客”这个用户把自身的经历和希腊哲学家故事结合起来,讲述了一月只有200元的生活费,每天两顿饭,两年没工作的经历。而现在主要是指青年们在996、消费和房价面前,选择了放弃拼搏。
8、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出自一段网络视频,视频中两个男人互相夹菜,而同桌另外一个女子看着非常孤单。视频火了之后,大量网友调侃“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后来主要用来调侃某件事没有实质性危害,但让人很难堪。
9、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此网络用语出自李安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2013) 里的影评:我连续看了两次,看完动弹不得,仿佛被导演夺走了童贞。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因为言论让人非常震惊,后来成为了各种表情包,就算没图,也能用“但我大受震撼.jpg ”来表示。现在多用来表示自己对某件事情非常迷惑不解并感到震惊。
10、蚌端口住了
蚌端口住了就是绷不住了的谐音。这个词发源于贴吧,一开始形容笑得绷不住了,有一种嘲讽的意思。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现在主要是指内心因为某件事而受到巨大冲击绷不住了、撑不住了的意思。
‘叁’ 2020年度流行语出炉,十大网络用语意外深长,它们都出自哪里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人人都是冲浪弄潮儿,所以每年都会推出一些网络流行语,今年也不例外,现在2020年度流行语出炉,有十句网络用语意味深长,有一些单从字面来看,似乎不懂这些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除了以上网络用语入选2020年度流行语,还有“u1s1”、“九漏鱼”、“打工人”、“上海名媛”和“深藏blue”等语句入选年度网络用语。可95后帅气男星王一博却被cue到,有人留言评论称王一博是一个九漏鱼。“九漏鱼”是指九年义务的漏网之鱼,意思是说文化水平不高。可为什么有人会把这个网络标签贴给一个顶流男星?
只因王一博曾多次写错字遭吐槽,不过他也很诚恳地向网友们道歉,但这位男生经常被拿来说事,还把他与“九漏鱼”挂钩一起。其实在这里要为王一博鸣不平,网络流行语“九漏鱼”不是特指某人,而是一个泛指,也有调侃甚至自嘲之意。
作为娱乐圈的公众人物,写错字确实挺尴尬的,在浮华的演艺圈,很多年轻人很早就放弃学业跑去当爱豆,在义务教育方面或许成为一个短板,但希望在赚钱的同时,也能把基础文化课给提升一下,这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尴尬之事。
‘肆’ 网络用语大部分都是发源于何处
一般来自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等大型论坛,另外人人网也是一大发源(好像有个校内体= =)一般都以某帖或某网络红人的经典语录作为传播源头。。。
‘伍’ 求各种网络流行语的由来 谢谢大神回答
屌丝,屌丝,也写作“吊丝”、“吊死”、“叼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源自D8元老级会员操笔帝一篇文章创新性的开创“屌丝”一词,后被魔兽世界吧会员用以嘲讽李毅吧会员,而李毅吧吧友欣然接受这一蔑称,并以“屌丝”自居,由于李毅吧人数众多,后得以火遍网络!意为“劣等毅丝”。该词因在年轻人群体间的语言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其使用和含义变得更加宽泛。所以,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的人,对自己进行自嘲都是很正常的。其实,“屌丝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亦为一种新型的文化。
打酱油,打酱油 dǎ jiàng yóu ,200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传统解释: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给你称多少,这就叫打酱油。网络用语: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网络“魔兽世界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近乎调侃式的话,在短短的5个小时便引来了超过20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近万名网友参与跟帖。许多网友还注册“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贾君鹏的姑妈”等网名,形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内容活似一部家谱。
‘陆’ 这些网络流行语来自哪里
·流行语之一: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帮您复习复习]2009年7月初,在帖吧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替您演绎演绎]小W伏案,猛敲键盘,19寸的液晶屏在600度的眼镜片里掩映。小M是小W的女友,已觉寂寥多日,问:“每天泡论坛,能当泡面吃吗?”小W肩膀一颤,却并不回头,手指按下回车后,缓缓地说:“哥发的不是帖,是寂寞。” [一起说道说道]上学时,语文老师总是会给出一个句式,让我们依葫芦画瓢来造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语风行,莫不是网友们的集体“返老还童”?可是,跳开这句话的具体语义,复刻本身却有着些许悲剧性:人们伸张创造力的管道是否堵塞到了需要在网络上来上演行为艺术的程度?上网,大家妙语连珠,个个唐伯虎;下网,却像是断了电的机器。这是为什么?请您来论坛说说。 ·流行语之二: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帮您复习复习]在某游戏吧里,一个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贴一天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回帖数十万,并引发了一场众多网友参与的网络集体狂欢,引发了社会各界和媒体们对此话的深度分析。与此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层出不穷。 [点帖你就知道] [替您演绎演绎]还是小W和小M。结婚纪念日。小M张罗了一桌好菜,红酒,高台蜡烛……小W?当然是泡论坛。小M还没解下围裙,就招呼小W吃饭:“小W,吃饭啦!”“嗯。”“吃饭啦!!”“嗯?”“吃饭啦!!!” “嗯……”“小W,别泡论坛了!你老婆喊你回家吃饭啦!” [一起说道说道]一直觉得,这句话和2008年度的热词“打酱油”是绝配。不信?请看:“贾君鹏,别打酱油了,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幅温馨动人、炊烟袅袅的画面印入眼帘,可谁又能料到,这句流行语却是由赤裸裸的商业利益而发端。事先不说细了,当然不是因为有啥难言之隐,只是囿于版面,不屑于帮推手们再炒一遍。2010年,请各位网友擦亮眼睛,别“被”裹挟,中了“用心良苦”的连环计:人家赚钱骗点击,咱们费时损键盘。 流行语之三: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帮您复习复习]这句话的起源是猫扑网大杂烩,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恶搞,其中PS和恶搞的图片蜂拥而至,许多猫扑高管也参与了其中的恶搞活动,由此网友们纷纷开始参与。 [替您演绎演绎]小M家的马桶年久失修,不忍重负,彻底罢工。小W自告奋勇,两顿饭的功夫,中饭和晚饭全赖在小M家了,终于大功告成,马桶焕然一新。面对小M崇拜的眼神,小W轻轻地挥挥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一起说道说道]一句话之所以会广为流传,必定有其特质,而这种特质一定符合其传播人群的心理特征。“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总让人感觉有股青春的味道,言说者对自我充满了自信,稍带张扬,但其戏谑的否定句式却消解了整个话语的负面感观。经常把此话挂在嘴上的,应该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们。您是中年人,也爱这一口?请进论坛来说说。 ·流行语之四:偷菜去、今天买了什么车? [帮您复习复习]开心网游戏,上网“偷菜”、“占车位”成了许多办公室的一道风景。最极端的例子是,由于虚拟的蔬菜大多在晚上成熟,一些铁杆玩家竟然调好闹钟,深更半夜起来“偷菜”。 [点帖你就知道] [替您演绎演绎]小W和小M是室友,同一个办公室。早晨,小W戴着“熊猫眼”,顶着“鸡窝头”出现在办公室门口。小M正和一块煎饼做艰苦卓越的斗争,抬头看见小W,“昨晚又忙着偷菜,没睡好觉吧?” [一起说道说道]但凡一个开发成本不足百万的游戏被上百万个人追捧,自然而然就成了话题。有关“偷菜族”的深层缘由、人生哲理、情感情绪,早已被洞若观火的评论家们解剖了个透彻,我们不妨也“偷下”他们种下的“菜”,只强调一点:这个游戏,抽象地说是这种行为,凸显了当代白领们、社会中坚、青壮年们的现实挫败感。他们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进而无法汲取信心。那么,怎么办?偷菜! ·流行语之五: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 [帮您复习复习]首先是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替您演绎演绎]小W,股民,买涨不买跌,某日聊发少年狂,冒死进了些中石油。下午三时许,神色颓然,目中无神……小M经过,“菜被人偷了?”小W:“别提了!种啥啥被偷,买啥啥就跌……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 [一起说道说道]人的祸福观有很多种: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观,也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阿Q观,也有摆满“杯具”和“餐具”的茶几观。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功用在于消解大祸临头带给个体的冲击力,因此多说也无妨,何况人生的确像是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当然还有洗具(喜剧)。 流行语发源地之二:官员雷语 ·流行语之六:我们是有身份的人。 [帮您复习复习]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敦煌莫高窟着名旅游景点藏经洞,一名50岁上下的中年妇女在伸手触摸1000年前的西夏壁画时,被一名19岁的女讲解员制止。妇人顿时大怒,拂袖而去。不料顷刻即回,在两名壮汉的簇拥下,径直走向那位讲解员,打了她两记耳光,同时伴随着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在接受询问时,这位妇人丈夫说:“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几分钟的一个小事,你们不要把事情搞大了。” [点帖你就知道] [替您演绎演绎]小W和小M周末外出打牙祭,挑定一家牛排馆,门口燕尾服若干,阵仗唬人。小M说:“咱换个地方吧。”小W微微一笑:“照吃不误,咱都是有身份证的人。” [一起说道说道]“我们是有身份的人”背后是一种特权意识,这点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让人拍案称奇的却是,当今真有人如此直抒胸意、毫无遮拦,以至于让闻者心惊、见者动魄。“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本就只是神话、笑话,人人生来平等才是真谛,这句话足以点醒我们,原来这个社会的某些局部,还是存在着错落无致的落差。那么,原因是什么?欢迎来论坛聊聊。 ·流行语之七:这事不能说太细。 [帮您复习复习]2009年元旦过后,中国南北两大直辖市——上海和天津,不约而同招来了一些网民的骂声。惹来非议的是同一项收费: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 在央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报道了天津坚持收取55元的车辆通行费,面对记者“天津市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的提问,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一官员说:“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 [替您演绎演绎]论坛里出了一条新帖,帖主小W声泪俱下地描述了买房时的非人道遭遇,五秒钟过后,小M跟帖:“这事楼主说得太细了,下回注意。” [一起说道说道]凡事不能说太细,两因必居其一:一则便于混水摸鱼。要说太细,我傻啊?全告诉你们了,哪容我干坤大挪移?二则内有猫腻。要说太细,我秀逗啊?全告诉你们了,我还混得下去?这句话热在2009,却已发酵多时:政府信息公开、官员财产公开、水价油价上涨……细细观照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儿,就会发现在它们身后,我们总会不期而遇一个相同的诉求:请你把事儿说细。 流行语发源地之三:娱乐大话 ·流行语之八:不差钱。 [帮您复习复习]赵本山、毕福剑、小沈阳、毛毛表演的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不差钱》,想必大家都熟知。穿着苏格兰裙的小沈阳红遍天下,“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跑偏了”、“PiaPia地”等词语,一夜间都成为流行语。 [替您演绎演绎]年终岁尾,单位发了点体恤钱,小M挽着小W,小W攥着钱包逛卖场。人头攒动。小W看看小M,“谁说经济危机了?都不差钱!改天再来吧。”小M松手,“行,人走,钱包搁下。” [一起说道说道]如果要评选跨年度流行语,“不差钱”当之无愧:从2008年的大年三十,一直说到了2009年的年尾。爱说这话的人,分两种:一种的确不差钱,比如国家财政就结余了2万亿;另一种却是很差钱,比如求神求鬼只求一间蜗居的你我他。 ·流行语之九:你OUT了! [帮您复习复习]英语单词OUT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是“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的新意,无数追赶时尚潮流的年轻人时刻将其挂在嘴边,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在适当的时机鄙视一下被潮流落在后头的人。 [替您演绎演绎]连续剧《蜗居》,msn群里聊得热火朝天。“小贝太弱了,我要是他,肯定要去找宋思明理论。”“我倒是挺支持海藻的,人生苦短,浓缩才是精华。”……小W:“小贝?宋思明?海藻?咱们这来了个新同事,要去海边度假?”小M:“小W,你OUT了。” [一起说道说道]这句话倒让人忆起了往日的洋泾浜,中英文杂糅,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和中国人已经坐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连语言都开始重新编码。另一方面,如果断网几日,再回坛子,就可能会恍如隔世。当下的互联网已为虚拟世界填入了太多燃料,“论坛”、“博客”、“围脖”……大有超越现实、呼啸而过之势,人若要维持两个世界的角色,怎能不产生OUT之感,脱节之惑?话说,如果不盘点下今年的流行语
‘柒’ 网络语言的来源
网络语言的来源从网络开始那一天就己经出现,他是一种简单化、形象化的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后长期习惯的叫法!比如:一个叫张三的人,时间长了后,有可能都叫他小张,或是三,或是阿三,或是三张都可能出现!
网络语言起源于何时,无法追溯。互联网是一个代表着快捷化的地方!跟着他出的一切,都只是一个适应的产物!也可以说,网络语言起源于大家适应了网络时!源起于大家对网络的熟悉度,这是一个积累,不是跳跃!表征无法求证!真要定义一下此语言使用之祖,那就是把“计算机”叫做“电脑”时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