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中应不应该出现网络用语
作文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络用语。
比如:拍砖,偶的妈妈……886、汗、GG,MM之类的话语。这种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还带点隐私的色彩,用在网络聊天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还说得过去,但如果用在作文中就容易引起混乱了。
因为写作文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若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则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
因此,如果考试想要拿高分,凭网络用语肯定是行不通的。随意使用网络语不但拿不到高分,还有可能被多扣分。
2. 网络新词能不能在作文中使用,如果不能的话为什么
不能,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网络语言(internet slang)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如果它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很快的被网友抛弃。
3. 写作文为什么不能用网络词语
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说的,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所以一律不准用。
但是,这种情况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区出现。对于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还有很多争议,个不同地区之间规定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高考顺利通过,最好还是不要以身犯险的好。
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搞得老师一头雾水。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已用过的词汇,适当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但那些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一般不建议使用。
“网络语言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语言样式,它新颖、幽默、有特点,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儿童对于个性的追求,但是他们对于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情境则缺乏明晰的判断标准。”郑州市回民中学高一(17)班的语文教师党蓉蓉说。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印记明显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类属上看,它符合新词新语“产生时间短”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看属于新词新语范畴。但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词新语,而能够经过实践检验,被人们广为流传、长期使用的却是很少一部分。
学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词新语,常常是具有时新性的这一类。诸如前不久从台湾娱乐节目《大学生了没》流传出来的“hold住”,从咆哮体衍生而来的“有木有”。这类词语,虽然“新”,但并不能被社会大多数阶层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而新词新语除了“时限性短”这个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强、层面性明确的特点。
显然这些时下流行的、被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在这几个特点上是欠缺的。严格说这类语言并不能纳入狭义上的新词新语范畴。在正规的场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试中,这类网络语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语言使用规范程度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
郑州第八十一中语文教师张寒表示,教学中,老师会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规范用语,不允许使用网络用语,不允许出现英语单词等。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悲剧叫做“杯具”,喜欢叫做“稀饭”,提意见叫做“拍砖”,还有的学生干脆用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些网络语言让老师和家长云里雾里,但是在中小学生看来却很有吸引力。
采访中,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使用网络语言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网上,大家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很容易消除陌生感。而在学校,如果你听不懂网络语言,同学就会笑话你老土。”
对于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大部分老师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学生们在作文中引用网络语言。红桥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徐娅蓉说:“学生写作文,应使用规范和标准的语言,最好不要随意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网络语言。”
由于小学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徐娅蓉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好书,在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今年,河南和广东两省教育部门明确禁止学生在7日开始的高考中使用“网络用语”。
对此,中青在线发表评论《高考禁用网络语言:真登不上台面吗》认为,高考可以对网络语设限,但不宜划“红线”,一律予以杜绝。不少网络词语甚至进入了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凭什么要一棍子将它们打死呢?最科学、最人性化的做法是,提醒考生慎用生造、冷僻、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否则后果自负。
河南教育部门的有关具体规定是:除外语(课程)科目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学生答卷时不能用繁体字、甲骨文及网络语言答卷,否则肯定会影响成绩。广东省的规定是:考生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
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 从以上规定看,河南、广东两省实际上禁止考生在高考作文里使用网络语。
而早在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组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消息就曾引发讨论,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两种声音都不乏论据的支持。如今,河南、广东两省教育部门高考答题禁用网络语言,无疑是不加区分地对待网络语。
笔者想重点结合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谈谈看法。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有必要要明确这样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二是这样的禁止是否符合语言规范的法定要求;三是语言规范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网络语言我真的好怕怕,将来我去看病会有这样的场景:我:“医生,您看我这是虾米(什么)病?”医生:“he,he(哈哈),小病e(一)碟。”
我:“要多少money(钱)?”医生:“8(不)贵,880元。”我:“……”医生:“8要,那我886(拜拜了)。”
我:“5(我)的好医生,天下最Qoo(酷)的医生,行行好,偶(我)没那么多money。”医生:“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和你耗,你在PMP(拍马屁),偶就再加点钱……”我:“那算了,880就880吧。”
小声地说“7456(气死我了)YYP(呀呀呸)。将来你落到我的手里看我不KO(整)你一顿”的确,网络语言是该规范一下了。
我认为,现在网络语言之所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流行,主要在于这些语言具有简洁、幽默的巧妙的特点,在利用了谐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使人读起来有点“满口生津”的感觉。还有,时下有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网民们无形间形成的一种共识??起码在网络里的聊天室上,你不或很少是用这种网络语言,就会被人家看不起,认为你是菜鸟(笨蛋),不愿与你再聊了。
由此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使这钟语言流行起来。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扭曲了语言的本质,歪曲了语言的意义,有悖于传统文化,应该杜绝。
可事实上网络语言是杜绝不掉的,因为它是附于网络之上的,除非你能关掉所有网络,可网络作为信息高速路在信息社会是无法被关掉的,网络语言也就不可能被杜绝。既然不能杜绝就应加以应用,因为网络语言也有它的优点如:应用了谐音之类的技巧,所以比较简洁,运用起来比较方便,好的词还是应该提倡的。
如,在实际写作时,写“再见”不如写“886”来得快,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果大家达成共识,认同这些词,可以大大提高写作速度、效率;还有,我个人认为,有些骂人的词语,像“菜鸟”之类的,比“笨蛋”要委婉、幽默一些,也可以适当保留。而且网络语言推广容易,只需要稍作宣传就可以了,毕竟我国已有1亿网民,过不了几年,可能就会翻番,他们的宣传效果无疑是相当好的。
不过网民自我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积极抵触不良的网络语言; *** 部门要参与其中,利用投诉电话,市场广告的监督等来做起,使语言不被扭曲。学校也应该帮助、增强学生对母语与网络语言的区分,不然,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学生问老师:“老师,“再见”是什么意思?”老师想了好久才回答:“就是886的意思嘛。”
总之,我以为,网络语言是应该推广,但要取精去伪摒弃肮脏的部分保留简洁明了的优势,在不取代母语的地位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普及起来,让它能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杀手。
4. 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
不可以的。教育部有关官员表示,网络语言不应该出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答卷时要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写作文注意事项
1.内容真实:所写内容感觉应该历历在目;选材新颖:突破陈旧套路、材料新颖贴近生活;语言活泼:避免语言枯燥、空洞乏味,富有文采、读起来行云流水。
2.用词准确:用词准确、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结构匀称:开头自然,过渡、结尾不拖泥带水,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布局缜密:布局严谨、逻辑清晰;主题鲜明:准确表达文章主题主旨、内容紧密结合。
3.道理深刻:各类题材的文章都能蕴含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形式多变:文章形式多变、不拘一格,自成风格;个性张扬:充满个性,能体系自己的写作风格,给人耳目一新。
5. 写作文时能否使用网络词语的理由
千万不要在作文卷上出现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网络词汇,否则,以错别字论,扣分处罚——扣多少?一个错别字一分,共三分,扣完为止。
我猜测原因是老师可能接触网络用词比较少吧,再有就是网络用词有一定的时限性,经不起时间的考研,还有网络用词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冲击会比较大,容易对词语的正解产生一定的扭曲,毕竟网络用词只是在某情景下产生,很难成为真正的文学典范,对文化的传承没有什么好处。在高考这么严肃的事情上,肯定不能放水,可以理解吧。
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搞得老师一头雾水。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已用过的词汇,适当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但那些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一般不建议使用。
“网络语言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语言样式,它新颖、幽默、有特点,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儿童对于个性的追求,但是他们对于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情境则缺乏明晰的判断标准。”郑州市回民中学高一(17)班的语文教师党蓉蓉说。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印记明显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类属上看,它符合新词新语“产生时间短”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看属于新词新语范畴。但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词新语,而能够经过实践检验,被人们广为流传、长期使用的却是很少一部分。
学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词新语,常常是具有时新性的这一类。诸如前不久从台湾娱乐节目《大学生了没》流传出来的“hold住”,从咆哮体衍生而来的“有木有”。这类词语,虽然“新”,但并不能被社会大多数阶层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而新词新语除了“时限性短”这个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强、层面性明确的特点。
显然这些时下流行的、被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在这几个特点上是欠缺的。严格说这类语言并不能纳入狭义上的新词新语范畴。在正规的场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试中,这类网络语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语言使用规范程度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
郑州第八十一中语文教师张寒表示,教学中,老师会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规范用语,不允许使用网络用语,不允许出现英语单词等。
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说的,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所以一律不准用。
但是,这种情况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区出现。对于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还有很多争议,个不同地区之间规定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高考顺利通过,最好还是不要以身犯险的好。
6. 写作文时不能使用网络词语
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搞得老师一头雾水。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已用过的词汇,适当的时候是可以使用的。
但那些只是为了好玩,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一般不建议使用。 “网络语言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语言样式,它新颖、幽默、有特点,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儿童对于个性的追求,但是他们对于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情境则缺乏明晰的判断标准。”
郑州市回民中学高一(17)班的语文教师党蓉蓉说。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印记明显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类属上看,它符合新词新语“产生时间短”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看属于新词新语范畴。但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新词新语,而能够经过实践检验,被人们广为流传、长期使用的却是很少一部分。
学生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新词新语,常常是具有时新性的这一类。诸如前不久从台湾娱乐节目《大学生了没》流传出来的“hold住”,从咆哮体衍生而来的“有木有”。
这类词语,虽然“新”,但并不能被社会大多数阶层所使用,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而新词新语除了“时限性短”这个特点以外,还应具有普遍性大、兼容性强、层面性明确的特点。
显然这些时下流行的、被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在这几个特点上是欠缺的。严格说这类语言并不能纳入狭义上的新词新语范畴。
在正规的场合,比如,中招、高招考试中,这类网络语言是禁止使用的。而在语言使用规范程度不高的场合可以使用。
郑州第八十一中语文教师张寒表示,教学中,老师会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要规范用语,不允许使用网络用语,不允许出现英语单词等。
今年,河南和广东两省教育部门明确禁止学生在7日开始的高考中使用“网络用语”。
对此,中青在线发表评论《高考禁用网络语言:真登不上台面吗》认为,高考可以对网络语设限,但不宜划“红线”,一律予以杜绝。不少网络词语甚至进入了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凭什么要一棍子将它们打死呢?最科学、最人性化的做法是,提醒考生慎用生造、冷僻、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否则后果自负。
河南教育部门的有关具体规定是:除外语(课程)科目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学生答卷时不能用繁体字、甲骨文及网络语言答卷,否则肯定会影响成绩。广东省的规定是:考生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
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 从以上规定看,河南、广东两省实际上禁止考生在高考作文里使用网络语。
而早在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阅卷组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消息就曾引发讨论,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两种声音都不乏论据的支持。如今,河南、广东两省教育部门高考答题禁用网络语言,无疑是不加区分地对待网络语。
笔者想重点结合高考作文能否使用网络语言谈谈看法。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有必要要明确这样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禁止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二是这样的禁止是否符合语言规范的法定要求;三是语言规范究竟是指什么。
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值不值得鼓励和提倡?【话题缘起】 当社会学者们还在为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而争个面红耳赤、莫衷一是时,网络语言已不可避免地之侵入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赫然出现在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本上了。
作为祖国语言文字奠基者的小学语文老师,站在他们的专业职责、学科特点的角度,到底该持怎样的态度呢?2007年11月13日,在苍南县龙港镇第四小学的阶梯教室,一群热心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正围绕着“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值不值得鼓励和提倡?”这一个话题进行富有教学意义的辩论。正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值得鼓励和提倡”,反方的观点是:“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不值得鼓励和提倡”。
辩论赛场上,双方围绕着自己的观点,陈述了有利的论据,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作为支持,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激烈。他们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演绎,令在场的老师为之叹服。
【观点碰撞】 正方一辩: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值得鼓励和提倡。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满。
网络语言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时代的产物,有着极强的时代感,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怎么能把这样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将他拒之现代汉语的门外,拒之小学生习作的大门之外呢?反方一辩:网络语言的随意性,歧义性,含糊性决定了网络语言不适合进入小学生作文。
如用“青蛙”指代“丑陋的”,用“BT”指代“变态”,面对这样的一种缺乏标准和规范、混乱不堪、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的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作文,难道你还会摸摸学生脑袋说:“青蛙”这个词你用得真棒?正方二辩: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简短且富有个性,为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提供凭借。有些小学生原来不喜欢写日记,因为用上了鲜活的网络语言,他觉得非常好玩,因而爱上了写日记,这绝对是好事。
比如“刚从火星归来”,反映了对方的不合时宜,这种说法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而且很有幽默感,便于理解和接受。反方二辩:出示“灌水”、“拍砖”、“沙发”、“抓狂”等网络语言,在我校调查了97位老师和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不知道的为75%。
万丈高楼拔地起,小学的习作基础和写作习惯是基础中的基础,是重中之中!这些将汉字、数字、英语字母等杂糅在一起的网络语言,教师若不及时引导,任由学生将这些美丽的方块字以“妖魔化”的方式加以糟蹋,不加规范,无疑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失职。正方三辩: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表达”。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们为什么不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真实的生活?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我之情,表自觉之意。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作文教学目标啊。
反方三辩: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小学生习作也要讲究取法乎上,讲究学习高品位的规范语言。
因为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起步阶段,这样随意的,不规范的甚至粗俗的网络语言就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样板吗?那规范而美丽的白话文才是学生模仿的上上之法啊 正方四辩 对于小学生习作运用网络语言的态度,我们应该以理性、开放的姿态迎接网络语言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我们所要做的应是“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使网络语言逐渐规范、逐渐完善,最终完全溶入到我们的汉语体系中而不能采取一味地拒绝、堵塞,甚至逃避。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与我们的大时代脱节,是与我们的学生“众叛亲离”。反方四辩:首先,网络语言强烈地冲击民族文化,它给我们的民族语言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很难想象一个长期浸染在网络语言下的学生,还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做一个有根的人?其次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接受自我、了解世界的阶段,提倡网络语言介入小学生的作文,它的局限性、流行性直接妨碍了孩子们的正常交往,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再次,网络语言改变了学生的写作方式,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鼓励小学生以这种另类写法为荣,以出现错字、病句为趣,会严重阻碍了小学生作文提高。
【专家视点】(温州市教育局小学语文教研员曹鸿飞) 从更深层次来看,网络语言有固定的格式,但是这类语言用多了,就变成了话语的复制,比如形容一位“帅哥”,如果用传统汉语来形容,有多少优秀、丰富的语言可以来赞美啊,使用网络语言,学生的语言变成了复制的模式,他想不到更多的、更优美的、更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赞美,导致集体语言的媚俗。面对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的作文,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宽容理解,正确引导,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1、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从而和孩子产生隔阂,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青少年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利弊,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灵活生动的特点,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