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如何觉醒网络信息茧房

如何觉醒网络信息茧房

发布时间:2023-05-28 20:25:35

A. 认识信息茧房

人们经常陷入各种信息的困境,犹如坠入信息茧房,其实“信息茧房”概念的提出不乏历史渊源。早在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已发现,民主社会天然地易于促成个人主义的形成,并将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扩散。在桑斯坦看来,网络信息时代在带来更多资讯和选择,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蕴藏着对民主的破坏。从网络茧房的个人表征方面观察,可以发现,网络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彰显。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互联网说:存在即需求。在互联网信息浪潮中,网友进行信息获取的时间越长、探索越广泛,显露出的个人兴趣越精确,平台推送的信息就越狭窄、偏颇、单一化。最终,每个人都漂流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之上,却作茧自缚般困在小小“茧房”中。这和互联网革命之前,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南辕北辙。

“信息茧房”让人们“只关注感兴趣的”“只看喜欢的”“只听顺耳的”……在这种回声室效应的作用下,网友长期接触与自己相似或相同的人群、信息,刻意回避、忽视多元视角与矛盾思辨的存在,从故步自封到妄自尊大,渐渐失去对自我以及外界事物客观评判的能力。

最近部分网友陆续醒悟,提出要“逆信息茧房”,冲破信息筛选、信息封锁的桎梏,比如:与网络保持心理和物理距离,多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交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的观点和习惯,但不必迫切寻求网络认同,尤其要避免大量搜索和求证,以避免平台服务方对个人使用习惯进行收集;希望有平台专门推送与用户喜好相反的信息,最拆陆宴好是意悉卜见冲突的那种。

无论是否有网络程序帮忙打破“信息茧房”,有意识地寻求“破茧而出”已体现出人们在思想意识上的进步。可离开“信息茧房”之后呢?人们会对另一种视角、反对的声音、有违自身期许的人与事,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吗?

虚拟世界里,有几成网友愿意离开舒适、自在、自我认同度极高的“信息茧房”?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可以热情拥抱观点对立、意见冲突的同事、朋友和亲人呢?

可怕的不是茧房的存在,而是即便破茧而出,仍有可旅银能再次作茧自缚的行为习惯。在这一点上,人类的勇气甚至不如小小的毛虫。毛虫能化茧成蝶,而人更喜欢在“偏听则暗”的茧房里享受保护,大梦不醒。

B. 政府方面应对信息茧房的路径是什么

信息茧房的形成归根究底是因为我们在信息选择的时候存在“偏食”的情况,要想信息茧房难以建立,就要构没卜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机制,使得自己可以汲取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营养,继而在信息交互中实谨察慧现自身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
对于个体而言,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过多地渗透到实际的圈子中,即使身处于对应的圈子中,也要有全面的认知,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受社交媒体下“群体性孤独”的影响几率会不断减少。
2.发挥公共网络的引导效能
从目前来看,社交媒体下的“群体祥答性孤独”来源是互联网,尤其是在舆论比较容易聚集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到公共网络引导中,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加强监督和管理,实现对有害信息的过滤,使得真实信息得以传播;并且积极开展广泛的理性面对互联网信息的宣传,破除各种信息孤岛的负面影响,使得受众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社会,继而使得网络传播平台得到良好的管控,发挥公共网络在舆论引导中的效能。

C. 如何破除信息茧房

破除信息茧房的方法有扩大信息源、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一的信息源会让人们的认知越来越狭隘。就像当年人人喊打的传销一样,关掉所有的信息途亏纳径,给你不断地灌输成功、发财、机会等。渐渐地你脑海里当初不一致的观点就会被同化掉。所以想要破解,就先要扩大自己的信息源途径。
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内容创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的观点败猜和看法会诱导我们的思想,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的观点。所以,在接触到一些信息时,自己先去独立思考,虽然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全面,但养成这销枯没一习惯至关重要。

D. 身处信息繁杂的时代,人们该如何跳出“消费茧房”

首先是在购物之前,我们首先要审视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缺少什么东西,一定要买。要把日常生活中你棚伏旁所拥有的,你所拥有的,你所缺少的,你不得不买的东西整理出来。用几百块钱买一些便宜质量差的羽绒裤,还不如用那点钱在自己的经济范畴里买一条质量更好的羽绒裤。这样钱不会白花,但我还是缺一条过冬的厚裤子。

要知道是消费茧房效应是指人们的信息场会习惯性地被利益所引导,从而像蚕茧一样束缚在“茧房”里生活的现象。因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间和任何领域的海量知识,可能会进一步逃避社会的矛盾,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我们通过做减法,把知识简化到图书馆或科学期刊上,从而获得知识。现在,我们通过做减法获得知识,把任何想法,它的每一个厅慎细节,放在一个巨大的松散连接的网络中。

E. 面对信息茧房,我们如何破局

当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交互变得无比地便捷,当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便可立马查询到你想要的结果,而且现在随着抖音、微博之类的应用APP的出现,我们本应从这些APP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或者信息,来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事实上,我们仿佛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更甚至于陷入更大的怪圈当中——缺乏耐心,不能容忍与自己想法不一样的他人建议,失去了与外界良好沟通的能力以及开拓自己的眼界的机会。

本应是在一个个相互交流分享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比以前多得多的信息,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一些奇怪现象呢?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APP的推荐探究一二。

互联网平台的“信息茧房”

在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平台上,如果你是一个新用户,那么抖音确实会为你推荐上各方各面的精彩短视频,从美食到风景,从美女到帅哥。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入你的眼帘,会让你感叹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但是当你点赞了某一条美食短视频后,在接下来的推送中,便会给你推荐更多的美食短视频,如果你继续点赞或者观看了推送的视频后,它便会继续给你推送更多的美食短视频。以此往复循环,最后你的抖音APP或许真的变成了一个美食短视频APP了。

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与目前发展的大数据和算法息息相关,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抖音以精确的个性内容推送俘获了大量的忠实用户。抖音成功的秘诀就是充分利用今日头条的数据挖掘技术,收集用户的浏览记录、点赞情况、用户人口统计学数据等等,对用户进行侧写,并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

这样的推荐确实深得用户之心,因为抖音提供了他们想要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也不需要去花心思寻找。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抖音也断绝了用户在这里了解其他方面的可能性,抖音给用户划定了一个圈,你想了解的信息,圈内便为你提供了。但是圈外的更多信息却无法进入你的视野,更不要说学习。久而久之,用户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思考能力便衰退了,并且这种变化是难以被自己所觉察的。就像是自己将自己包裹进了一个茧中,与外界产生了隔离。而在哈佛教授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其着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也将这种现象称为“信息茧房”。

在抖音的短视频平台上,通过算法和大数据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同质化的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来让用户自己为自己设限。而在中国的另外一个社交平台——微博上,又是另外的一种状况了。

近些年来,微博仿佛成为了一个战场,任何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尘源话题,总是会引起一场意见对立双方的激烈争辩,当然争辩是好事,意见不同派局态也是正常的,有争辩才有思想的交互,才会推动进步。但是在微博上,争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没有真知灼见的思考,也没有关于以事件为主题的讨论,更多的人只是在微博这个战场当中充当情绪的输出手,仅仅只是为了争辩而争辩,不论内容如何。

微博和抖音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你可以通过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并且关注你喜欢的博主。而通过这样一种选择你便可以轻易获取更多与你喜欢相符的内容。并且这些你喜欢的内容也会第一时间地推送到你的微博界面。而且微博更注重的是一种社交,当你喜欢了一些内容,你也会接触到与你喜好相符的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建立交流,但是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容易,一个相同的意见,便会聚集起一批意见相同的人,这是一个个的群体,但是在这个群体当中,人与人的看法意见都是一致的,没有去提出不同看法的个体。导致这种看法相互叠加强化,并且在这个群体之间传播。让这个群体的人认为这种看法便是全部的,便是真理。但是这种群体内的传播可能会导致这种想法的异化和扭曲,导致群体之中的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得这个群体面对与自己意见看法不一的人或者事腊汪时表现出相当的排斥,不愿意去接受或者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因为这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而拒绝便是最简单最省力的做法。

当然这种以群体为圈子,相信同一种思想,封闭自身拒绝外来的信息的现象与信息茧房十分类似,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孪生姐妹,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R.Sustein)提出。

信息茧房的“破局之道”

当我们知晓了我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如何构筑信息茧房的,那么我们如何破茧呢?要么寄希望于平台能够改变自己的算法,让算法更加具有责任性,要么从自身的改变开始,使自己能够向上生长破除信息茧房。

保持求知欲,勇于探索未知

一直接受单一的,片面的,仅仅只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许会使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片面化,认知不足。能够通过保持一颗求知心,勇于探索那些未知的事物,使自己获得更多元的角度,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从中学习

保持谦逊的态度

当你在与人为一个主题争论时,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如果对方有值得你去学习的内容,那么更应该去求知,而不是仅仅因为双方意见不统一而反对对方。从不同的观点中学习,那么首先得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每天新增的信息数以万计,我们不可能全部都了解,所以你应该学着如何去辨识信息,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用的。面对繁多的信息保持清晰的头脑,找到其中的关键排除掉同质化的内容。让信息为你服务,而不是陷于信息当中。

让算法为你所用

既然算法的特点展现在那里,推荐你所感兴趣的信息,那么你可以好好运用这个特点,找到那些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是你需求的信息,而且这个过程会帮助你缩减耗费的时间。算法只是工具,工具的运用在于使用它的人。有人用它来毫无目的地浪费时间,有些人用它来作为自己最趁手的工具来学习进步。

归根到底,人的选择才是一切的根本。

F. 如何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蚕吐丝形成茧,以保护蚕蛹不会受到伤害。而现在,我们亲手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以防止自己受到侵犯。当然,大数据只是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助推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会清楚每个人的喜好,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算法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例如,如果你在一段“乌俄战争”的视频下,点赞且评论了你的观点,那么算法就知道你喜欢战争,会在下个视频自动给你推送更多关于战争、和平的视频。

如果你点赞了某个娱乐明星的访谈和观点,那么算法就会给你推荐更多的娱乐明星,以及与之相似的观点。

从而让你欲罢不能,越看越想看,越刷越想刷。最后的结果就是,打开手机,里面全部都是你喜欢的、你爱看的的视频,以及支持你观点、赞同你看法的文字、信息,屏蔽掉所有和你不一致、不和谐的东西,让你再也看不到,甚至听不到其它外界的声音。慧镇

之所以我们会沉迷于信息茧房,是因为 它是舒适的,是可以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的,是不会受到别人的打击、指责的。因为无论你持有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周围全部都是支持你的,赞同你的,认可你的声音。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来源于人们的恐惧。在最早期,人类是靠群体狩猎来为生的,一旦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挤兑,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群体所抛弃,而被抛弃的结果,就是濒临死亡。所以,在那个时期, 合群、从众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式。

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地刻在人类的脑海里,虽然现在不需要再为了生存去合群,但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还是需要被认可、被赞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太难了,哪怕找到了,也不一定和你的三观全部一致。

恰好,大数据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渐渐变成了人们的一种刚需,也成了人们获得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具体该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呢?

一、扩大信息源。

单一的信息源会让人们的认知越来越狭隘。就像当年人人喊打的传销一样,关掉所有的信息途径,给你不断地灌输成功、发财、机会等。渐渐地,你脑海里当初不一致的观点就会被同化掉。

所以想要破解,就先要扩大自己的信息源途径。

1、学会跟不同的人去接触。

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不一样,当你听到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时,你就会去反思、理解,从而更好地完善或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2、看书,各种类型的书都可以看。

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弥补你不同的知识盲区,当你了解了很多不同事物的发展规律时,你就会越来越辩证地对待你接收到的信息,从而加以甄别。

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1、对于未知的、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时,不要立刻否定,带着开放的思维去倾听、去理解其中的道理。

“存在即合理”,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一正慧定的合理性。我们就要找出与自己不一致的事情中的合理性。

2、学会独立思考

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内容创作者想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会诱导我们的思想,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的观点。

所以,在接触到一些信息时,自己先去独立思考,虽然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全面,但养成这一习惯至关重要。

3、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于信息,我们很少会去深究其中的个中原因,只会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去理解表层含义,当然这也和我们大脑喜欢偷懒的原因有关。举碧答

而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帮你理清表层之下的深层含义,更接近真相、本质的含义。抓住了本质,不管外层怎么包裹,我们都能看清其中的奥秘。

G. 打破“信息茧房”,做自己 !

首次听说“ 信息茧房” 一词,是看 罗振宇和许知远 老师在《十三邀》中的对话,颇感好奇,去查了一些资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算法的时代,诚然我们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其背后的影响确实潜移默化的,会一点点的消逝掉我们自身。

当键禅则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出一种定式化、程序化。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基于用户洞察技术的种种“聪明地知悉用户需求”的智能化算法(比如,根据你在信息选择和消费时的点击阅读、转发及评论等数据的采集,推测你的内容需求及强度),并基于这些算法判定“你的需求”,为你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和推送给你“你需要的”资讯。

首先是会加剧网络群体的极化。网上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网络信息茧房一旦生成,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会大幅减少,群体成员拥有相近似的观点和看法,群体内同质的特征越显着,这其实就是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是获得同一类人认同后日益演化为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

其次,“信息茧房”会导致社会粘性的丧失。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话语场中,脱离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些都大大减少了经验的分享。当每个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粘性,人心涣散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往往彼此漠不关心。

对于用户来说,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网络素养,自觉地将这类小圈子的资讯叠加进大社会的资讯,这种资讯“混搭”将极大改善“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的发生。袭和

1.多去听听外界的声音,即使是和自己观点相悖的声音,要起冷静思考,不要被所谓的大众文化带偏,思维进而扭曲,。

2.算法的千人千面,导致用户深陷其中,跳出来你就是王者。

3.类似于某音,某宝,某手之类的软件,我强烈建议你卸载掉,因为这些稿棚社交软件,会让你思想固话,推荐的都是你喜欢看的,还会语音监听。用的久了产生依赖性,则会越陷越深 。

H. 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很努力,才能跳出“信息茧房”的怪圈

作者:隽君


这是一首灵巧别致的诗歌,相信不少人都很喜欢,我也很喜欢它。

我依稀还记得,在过去的岁月里,在少年时期信息不那么发达的情境中,内心那种平静又微微泛起波澜的感觉,生活节奏慢,却又在平淡之中蕴藏着某种不可名状的趣味。

曾几何时, 我手写书信,粘上邮票,投入到信箱里,寄给另一个学校的朋友,总怀着期待的心情不厌其烦地翻看有无对方的来信,我们就这样如此来往,倾诉衷肠。


曾几何时, 我总是要拿着MP3到书店录入歌曲,每录入100首歌,收5块钱。那时候很少人有电脑,只有书店有那种比较厚又笨重的台式电脑,能够导入歌曲。


曾几何时, 我第一次拿着手机,和同学初次上网聊天,按键打字出句子总是慢的,却只能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彼此的回复。最尴尬的是,还能被对方发现自己同时跟几个人对话,显示为对方繁忙、正在输入的状态。若聊天对象是稍有好感的男同学,总免不了尴尬,有些许罪恶感。如果打字回复太慢,会让对方心里不高兴的,所以我只能当从不会、不懂,训练自己的打字速度了。我们互相窥探彼此QQ空间发布的说说和照片,还有腾讯微博,虽然大家发表的蛮多都是偏向于二次元、非主流和流行语录,但也忍不住上前点赞,连评论都是深思熟虑、小心翼翼放上去的。那时候连会使用网络进行搜索,都是一件让同学夸奖、值得别人欣赏的事情,可以拿来标榜自己不是常人认知的书呆子,为人灵活变通、有趣,颇又有一种“学习又好、思想又潮、又懂得应用生活、技能点多”的优越感。


曾几何时, 我开始用上了触屏更加灵敏的手机,那种手触的方便和新鲜感让我感到小雀跃,我可以通过这个和他人高效率联系了。读书时期我们都建立了自己的群,然后在群里上传照片。看着拍摄的照片,依旧保存至今,有着过往的回忆,心里是欣喜万分的。


曾几何时,我开始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屏幕很大,可以下载大量的应用软件,可以存储各种文件,整个页面让人感到豁然开朗——那无疑是步入新世界的大门。仿佛在电脑的另一端,有着永无止境的、值得我们 探索 的东西,神秘、危险、又迷人。


紧接着步入了大学,急匆匆地考了计算机考试,节奏很快,老师、学校给的信息狂轰滥炸。

从那时起,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彻底地掉进了信息大爆炸的漩涡 ——但当时我们称这是知识的海洋,直觉和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绝对是有利而无大害的。

因为还深刻记得小学时候学的一篇文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获得教育的机会已经如此难得,我们又怎能说它的不是?如果有不好的地方,那一定是我们自身的错。我们偏执地这么认为,这种偏执,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鲜明特征,多多少少有点网瘾而不自知。


带着对知识的敬畏,我们开始在信息的海洋里漫无目的地 探索 。

我们已然分不清楚什么是 信息和知识 ,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信息和知识,就连老师都告诉我们应试教育里学的东西仿佛就是知识,他们说知卜顷腔识能够改变命运。


我们开始被“信息茧房”困扰着。

可是很多人开始变得 浮躁 ,而且 社会 风气也变得如此 ,甚至把浮躁当做习以为常,把浮躁视为骄傲,把浮躁当成现代人的常态。因为很多人都如此,“从众心理”让我们忘了反省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潜意识告诉我们,只要和身边大部分人一样,我们就不会有危险。

但是这是错的。

去掉浮躁 ,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它一直以来都应该成为一种像吃喝拉撒一样的习惯而已,就像每天刷牙一样的好习惯。不必搞得惊天地泣鬼神,因为去掉浮躁,仅仅是拥抱最好的自己而做出的第一步而已。

去掉浮躁 ,这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这是一件乎腔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这个都无法做到,那么他也就这么慢慢废掉了,只等着时间来制裁。

去掉浮躁 ,这也是一型衫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它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应该成为一个人骨子里的修养和底蕴,这个是不能拿出来炫耀、彰显品位的。它可能不能帮助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事,但是却是成事的基础,是高楼大厦的地基。


正如泰戈尔《纸船》这首诗中描写的心境,那正是我们需要找回来的状态。

深呼吸3秒,去想象,静静地去体味这首诗吧,这首诗蕴藏着怎样的心情呢?对成长的渴望,对远方的憧憬,对交流的渴望,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对爱和美的感悟。朴素而单纯,内心平和、喜悦、怀着希望,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心境啊。

……1……

……2……

……3……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我们要回归的。我们应该做一个纯粹的人。在这个灰度的世界,能够一生把自己活得如此干净纯粹,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


你听说过“信息茧房”一词吗?

“信息茧房”是什么? 有人说它存在,有人说它不存在。有人说这个概念是虚的,有人说它确实存在 ,就像电磁场一样。关于它到底是虚的,还是实在的,人们各有各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现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和行为,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境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通过潜意识或者获得的信息限制着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决策,使得 社会 之中不同人群之中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平等,造成了群体极端想法的产生,威胁着 社会 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哪怕在信息传输较快的今天,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不意味着不同的地域、地区就趋向于信息平等了。比如一线城市就和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居住的人知道的事物都差不多一样,在今天这依旧是不可能的。


昨日人民网发表《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一文中末尾写道:

“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法治 社会 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就指出,加强全 社会 网络法治和网络素养教育,制定网络素养教育指南;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上网。只要政府与学校、家庭与 社会 团体携起手来,就一定能让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时明辨是非, 健康 成长。”

不止是青少年,这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中老年人,适用于一切活到老学到老的人,适用于所有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人。

让我们也努力吧,跳出信息茧房的怪圈!

I. 如何打破信息茧房作文

网是什么? 网是束缚吗?

阅读全文

与如何觉醒网络信息茧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智能设备连接公共网络 浏览:486
网络考取如何考保险从业人员资格 浏览:956
网络高清直播电视软件 浏览:442
网络安全问题会导致的问题 浏览:961
网络无线电视雪花屏怎么调回来 浏览:412
设置怎么打开5g网络 浏览:456
网络电话怎么回拨 浏览:479
网络连接但有感叹号用不了网 浏览:669
网络维护设备管理软件 浏览:975
网络摄像头与手机连接 浏览:747
大理5g网络覆盖有哪些地区 浏览:865
水星无线网络网卡价格 浏览:132
笔记本电脑用什么网络最省钱 浏览:701
电脑网络不可达是什么原因 浏览:72
苹果没有网络如何更新系统 浏览:396
主机也能设置无线网络 浏览:138
六类网络跳线最佳设置 浏览:732
网络教学兼职有哪些 浏览:379
苹果x无网络选择 浏览:55
下载了网络怎么登录 浏览:8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