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属于被动攻击的恶意网络行为是()
被动攻击是一种隐蔽的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利用系统的漏洞、网络的弱点或用户的疏忽来进行拦截、监听、抓包和截获等行为。与主动攻击不同,被动攻击不会直接对目标造成伤害,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恶意网络行为中,被动攻击扮演着关键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网络监听:攻击者通过监听工具捕获网络数据,搜集和分析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和通信内容,以窃取企业机密或个人银行信息。
2. 数据篡改:攻击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拦截并修改数据,以此来伪造信息。例如,篡改企业电子邮件内容,误导决策者做出错误决策。
3. 网络探测:攻击者利用探测工具寻找目标网络的漏洞,为后续攻击做准备。这包括扫描服务器端口、服务类型和操作系统等信息。
4. 中间人攻击:攻击者通过中间人工具在网络通信中插入自己,篡改用户请求和响应,将受害者引导至假冒网站,从而实施欺骗或信息窃取。例如,通过DNS劫持来进行中间人攻击,修改DNS解析结果,将用户引导至攻击者控制的虚假网站。
尽管被动攻击难以察觉,但其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依然严重。因此,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至关重要。网络管理员应优化网络架构、加强访问控制、更新安全软件,以提高网络的防护能力。同时,企业员工也需接受网络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警惕不明网站、邮件和附件,防止成为攻击者的攻击目标。
⑵ 属于网络攻防中被动攻击的是
网络攻击被动攻击被动攻击中攻击者不对数据信息做任何修改,截取/窃听是指在未经用户同一和认可的情况下攻击者获得了信息或相关数据
⑶ 互联网安全的主要威胁
(1)主动攻击:包含攻击者访问所需要信息的故意行为。
(2)被动攻击。主要是收集信息而不是进行访问,数据的合法用户对这种活动一点也不会觉察到。
被动攻击包括:
1、窃听。包括键击记录、网络监听、非法访问数据、获取密码文件。
2、欺骗。包括获取口令、恶意代码、网络欺骗。
3、拒绝服务。包括导致异常型、资源耗尽型、欺骗型。
4、数据驱动攻击:包括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攻击、输入验证攻击、同步漏洞攻击、信任漏洞攻击。 应用系统的安全跟具体的应用有关,它涉及面广。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的安全性也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它包括很多方面。
——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应用系统是不断发展且应用类型是不断增加的。在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上,主要考虑尽可能建立安全的系统平台,而且通过专业的安全工具不断发现漏洞,修补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应用的安全性涉及到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信息的安全性涉及到机密信息泄露、未经授权的访问、 破坏信息完整性、假冒、破坏系统的可用性等。在某些网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机密信息,如果一些重要信息遭到窃取或破坏,它的经济、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因此,对用户使用计算机必须进行身份认证,对于重要信息的通讯必须授权,传输必须加密。采用多层次的访问控制与权限控制手段,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采用加密技术,保证网上传输的信息(包括管理员口令与帐户、上传信息等)的机密性与完整性。 管理是网络中安全最最重要的部分。责权不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风险。当网络出现攻击行为或网络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同时,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网络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站点的访问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记录,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行为。
建立全新网络安全机制,必须深刻理解网络并能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因此,最可行的做法是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管理相结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扩充性和易管理性的信息网络便成为了首要任务。一旦上述的安全隐患成为事实,所造成的对整个网络的损失都是难以估计的。因此,网络的安全建设是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