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
從人的因素 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針對您的問題這個一般都是針對WEB攻擊吧!一般有釣魚攻擊!網站掛馬!跨站攻擊!!DDOS這些吧!至於防禦方案!不同情況不一樣!沒有特定標准!+
內部威脅,包括系統自身的漏洞,計算機硬體的突發故障等外部威脅,包括網路上的病毒,網路上的惡意攻擊等
5.黑客:
B. 日常生活中哪些情況容易泄露信息
網上購物、聊天、發郵件、列印復印材料等行為會不經意「出賣」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這些個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就會被詐騙分子盯上並造成嚴重損失。
如何才能避免信息泄露被騙?公安機關網安部門提醒大家要注意加強防範以下這8種情況:
翡翠擦口料廠家直供,特價保真!
廣告
1網路購物要謹防釣魚網站
通過網路購買商品時,要仔細驗看登錄的網址,不要輕易接收和安裝不明軟體,要慎重填寫銀行賬戶和密碼,謹防釣魚網站,防止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經濟損失。
提醒:在登錄購物網站時要核實網站的域名是否正確,審慎點擊商家從即時通訊工具上發送的支付鏈接,以防是釣魚網站。
2妥善處置快遞單、車票、購物小票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
快遞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車票、機票上印有購票者姓名、身份證號,購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不經意扔掉,可能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提醒:對於已經廢棄的包含個人信息的資料,一定要妥善處理好。
3身份證復印件上要寫明用途
銀行、移動或聯通營業廳、各類考試報名、參加網校學習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證復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復印店利用便利,會將暫存在復印機硬體的客戶信息資料存檔留底。
提醒:在提供身份證復印件時,要在含有身份信息區域註明「本復印件僅供XX用於XX用途,他用無效」和日期。復印完成後要清除復印機緩存。
4簡歷只提供必要信息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上投簡歷的方式找工作,而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一應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試的時候會要求你填寫一份所謂的「個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關系說明、父母名字、個人電話住址、畢業學校(詳細到小學)、證明人(甚至還有學校證明人)、甚至身份證號。
提醒:一般情況下,簡歷中不要過於詳細填寫本人具體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
5不在微博、群聊中透露個人信息
通過微博、QQ空間、貼吧、論壇和熟人互動時,有時會不自覺地說出或者標注對方姓名、職務、工作單位等真實信息。這些信息有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網上偽裝身份實施的詐騙,都是利用了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提醒:在微博、QQ空間、貼吧、論壇等社交網路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注真實身份信息。
6慎在微信中曬照片
有些家長在朋友圈曬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讀學校、所住小區,有些人喜歡曬火車票、登機牌,卻忘了將姓名、身份證號、二維碼等進行模糊處理,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個人信息泄露行為。此外,微信中「附近的人」這個設置,也經常被利用來看到他人的照片。
提醒:曬照片時,一定要謹慎,不曬包含個人信息的照片,要通過設置分組來分享照片。
7慎重參加網上調查活動
上網時經常會碰到各種網路「調查問卷」、購物抽獎活動或者申請免費郵寄資料、申請會員卡等活動,一般要求填寫詳細聯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
提醒:參與此類活動前,要選擇信譽可靠的網站認真核驗對方的真實情況,不要貿然填寫導致個人信息泄露。
8免費WiFi易泄露隱私
在智能手機的網路設置中選擇了WiFi(無線網路)自動連接功能,就會自動連接公共場所WiFi。但是,WiFi安全防護功能比較薄弱,黑客只需憑借一些簡單設備,就可盜取WiFi上任何用戶名和密碼。
提醒:使用無線WiFi登錄網銀或者支付寶時,可以通過專門的APP客戶端訪問。為了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最好把WiFi連接設置為手動。
C. 近幾年網路隱私泄露的經典案例都有哪些
例如:2017年3月22日,國內知名漏洞報告平台烏雲網公布了「攜程安全支付日歷導致用戶銀行卡信息泄露」的相關信息。漏洞發現者指出,攜程將用於處理用戶支付的服務介面開啟了調試功能,使所有向銀行驗證持卡所有者介面傳輸的數據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伺服器。
而該信息加密級別並不夠高,可以被駭客輕易獲取。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戶的:持卡人姓名、身份證、所持銀行卡類別、卡號、CVV碼以及用於支付的6位密碼。
相關信息
個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類別:
1.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內的個人基本信息,有時甚至會包括婚姻、信仰、職業、工作單位、收入、病歷、生育等相對隱私的個人基本信息。
2.設備信息。主要是指所使用的各種計算機終端設備(包括移動和固定終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內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統版本等。
3.賬戶信息。主要包括網銀賬號、第三方支付賬號,社交賬號和重要郵箱賬號等。
D. 哪些互聯網應用正在泄漏你的隱私
【《財經》綜合報道】360瀏覽器侵犯用戶隱私話題再次引人關注。據《上海青年報》11月23日報道,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主辦的「隱私保護」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一份由中科院保密技術攻防重點實驗室研究撰寫的《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報告揭示:一直以安全為名的360瀏覽器在架構設計、運作原理方面竟然存在著三大隱私安全問題,將會給用戶安全帶來嚴重危害。
「這將會給用戶安全帶來嚴重危害」,《上海青年報》援引一位與會專家觀點稱。
此前,工信部曾公開宣布將對360安全問題展開調查,但目前尚沒有權威機構出台令人信服的調查結果。中科院作為信息研究的專業機構,此次所出具的該項報告,或將成為推動該問題解決的重要依據。
《上海青年報》還從會上獲悉,中科院針對當前互聯網常用產品及服務的隱私保護問題進行了整體研究,涉及瀏覽器、即時通訊、電子商務、社區網站等多個類別。從記者輾轉獲得的報告原文來看,在瀏覽器隱私保護情況的研究章節里,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對360安全瀏覽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並歸納列舉出360安全瀏覽器存在的三大安全問題,其中包括:收集用戶所打開過的瀏覽頁面地址、收集用戶在瀏覽器地址欄輸入的信息以及預留後台埠,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利用雲端指令,在後台執行《安裝許可協議》規定內容之外的功能等。
調查中,研究人員通過專業技術手段對整個軟體運行過程及環境進行了綜合測試,證實了360確實存在安全問題,並在實驗室進行了多次復現。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舉例稱,當用戶在360安全瀏覽器地址欄中輸入一個完整的網址時,360瀏覽器會向360公司的特定伺服器依次發送用戶的每一次輸入數據直至輸入完成,發送的信息包含了能夠確定用戶唯一性的ID,這可能會導致特定用戶的地址欄輸入以及瀏覽記錄容易被跟蹤和泄漏。另有分析顯示,「這些組件或以欺騙的方式被下載到電腦以實現360安全瀏覽器的某些未明示的功能,也可能造成用戶的電腦被惡意侵入」。
實際上,在過去數月,360安全軟體一直深陷安全及隱私泄漏漩渦,飽受來自網民、媒體、意見領袖和主管部門的質疑。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也就安全問題對360軟體發出連番質疑,指稱360私自竊取用戶隱私、偽裝系統補丁、捆綁安裝軟體以及360通過「雲控制」遠程操控用戶電腦等。盡管360方面並未正面回應這些問題和質疑,僅僅將其歸為「競爭對手迫害」,但層出不窮的真實案例,仍然引發大量用戶關注並卸載360,一些世界500強企業也內部通知禁用360全系產品。根據CNZZ最新發布的數據,自方舟子開始打假360以來,360瀏覽器的市場份額下降了1.6%,保守估計流失用戶1000萬。
面對沸沸揚揚的「360隱私泄露門」,10月25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表示,工信部已經介入調查方舟子指控的奇虎360瀏覽器竊取用戶隱私一事,「如果查實確有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予以嚴肅處理」。360方面隨即宣布將主動將產品送至國家質檢總局和工信部檢驗。
對於360的主動「送檢」,互聯網威懾防禦(IDF)實驗室創始人、安全專家萬濤認為作用不大。萬濤指出,360使用的是雲端控制技術,單檢測桌面軟體很難檢測到問題,對整個過程與環境進行檢測評估才能更好地說明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石文昌曾表示,如果安全軟體不遵守軟體安全機制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最小特權原則(POLP,principleofleastprivilege),而是利用特殊許可權,進行非功能實現所必須的操作,其對系統許可權的濫用將影響到用戶系統的信息安全。
相關與會專家表示,「根據此次中科院的研究報告,和之前社會各界對360軟體安全性的質疑,360公司以安全為名、行盜取泄漏用戶隱私之實的一系列行為,已經嚴重違反了工信部2011年第20號令頒布並於2012年3月15日實施的《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秩序若干規定》中的相應條款」。
該《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標明「V1.0」,發布者為「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術攻防重點實驗室」,發布時間是2012年11月。
以下為《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V1.0》的部分內容:
前言
隨著國內外個人隱私泄露事件的頻繁發生和對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視,人們越來越關注日常工作生活中計算機軟體、移動終端以及高技術帶來的個人隱私問題。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保密技術攻防重點實驗室對當前常用軟體和終端產品的用戶隱私保護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一些有關隱私保護存在的風險。本文主要從常用軟體、網路服務、移動終端以及聲光電磁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實驗室的研究結果和發現。文中內容注重實例研究和數據再現,希望引起有關部門對個人隱私相關問題的關注。
本文得到了北京大學互聯網安全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的幫助。
1終端常用軟體與用戶隱私保護
1.1網路瀏覽器
許多網路瀏覽器為了增強用戶體驗、提供個性化服務、發展定向廣告業務等目的,通常會在後台收集用戶的網頁瀏覽記錄等個人信息上傳到伺服器。然而許多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或者所收集的信息超出了軟體《安裝許可協議》中進行了明確規定的范圍。
實驗室以360安全瀏覽器當前最新版本5.0為例,對瀏覽器的用戶隱私泄露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網路瀏覽器中的隱私泄露威脅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預留後門,植入代碼:一些瀏覽器在使用過程中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後台執行《安裝許可協議》規定內容之外的功能,360安全瀏覽器在運行過程中約每5分鍾與服務端進行一次通信,並下載一個文件,如下圖所示,下載的文件為se.360.cn/cloud/cset18.ini,但是從數據流可以看出該文件實際上是一個PE文件,文件頭中標識的產品名稱為DataDll。
E. 常見的泄密途徑與對策有哪些
•由於研發人員比普通辦公人員要精通電腦,除了常見的網路,郵件,U盤,QQ等數據擴散方法外,還有很多對於研發人員來說非常容易的方法(未列全):
•物理方法:
–網線直連,即把網線從牆上插頭拔下來,然後和一個非受控電腦直連;
–winPE啟動,通過光碟或U盤的winPE啟動,甚至直接用ISO鏡像啟動。
–虛擬機,通過安裝VMWare虛擬機,在虛擬機內使用外設U盤,網路。
–其他非受控電腦中轉,即把數據拷貝給網路內其他非受控電腦上,中轉
–網路上傳,通過在公網上自建一個上傳伺服器,繞過上網行為管理
•數據變形:
–編寫控制台程序,把代碼列印到DOS控制台上然後屏幕信息另存;
–把代碼寫到Log日誌文件中,或把代碼寫到共享內存,然後另一個程序讀走。
–編寫進程間通信程序,把代碼通過socket,消息,LPC,COM,mutex,剪切板,管道等進程間通信方式,中轉把數據發走;
–通過IIS/Tomcat等web解析器中轉,把代碼數據當網頁發布出去,然後瀏覽器瀏覽後另存,或乾脆寫個txt框,初始化時把代碼都拷貝進來;
•外設中轉 :
–對於嵌入式開發場景,可以通過串口,U口,網口把代碼燒錄到設備中轉泄密
推薦使用SDC沙盒,使用驅動層加密技術,沙盒加密是個容器,和軟體類型無關,文件大小無關,文件存在電腦里不需要人為設置,而且可以禁止截屏、禁止拷貝文檔里的內容、禁止列印,這樣可以避免通過網路論壇等途徑把源代碼,文件等資料傳播出去。
F. 現階段主要的泄密途徑包括哪些
有很多工程圖紙 cad圖紙都是員工非法外泄的 我覺得有必要裝防泄密軟體里杜絕這個事情 像海宇安全的方泄密軟體 好像還不錯哦
G. 網路環境下商業秘密的泄密類型有哪些
邱戈龍尖端知識產權律師認為網路環境下商業秘密的泄密類型有一下幾種:
1.、來自企業內部的侵犯。
內部人員對商業秘密的侵犯一直是侵犯商業秘密的主要手段,企業內部人員特別是網路管理人員利用其工作便利或管理上的漏洞,將企業的商業秘密從企業內部網上下載出賣或內外勾結,為他人獲取企業內部網上商業秘密提供方便。
2、黑客入侵。
黑客從入侵政治、軍事、領域到入侵經濟領域已成為事實,他們利用巧妙的手段和高超的技術捕獲企業特有的重要信息,或對企業進行轟炸使企業的系統功能喪失,商業秘密受到侵犯,這是網路時代侵犯企業商業秘密的一種新手段。
3、病毒侵襲。
病毒是網路正常運行的主要威脅之一,企業網路越開放,病毒威脅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於病毒侵襲會使企業的計算機系統受到破壞,從而形成對存儲於計算機中的商業秘密的侵害,
4、他人截獲、竊取、更改、披露企業商業秘密。
如果企業沒有採取加密措施或加密強度不夠,攻擊者可能通過互聯網、公共電話網、搭線、在電磁波輻射范圍內安裝接收裝置或在數據包通過的網關和路由器上截獲數據等方式獲取傳輸的機密信息;或通過對信息流量、流向、通信頻度和長度等參數的分析,推出有用信息:如消費者銀行賬號、密碼等企業的商業秘密。
攻擊者在熟悉企業網路信息格式之後,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對網傳輸中的企業商業秘密進行更改、刪除、或插入,使企業商業秘密的內容出現錯誤,從而形成危害性更大的侵害;
或竊取者在線披露、使用其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它手段非法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或有關當事人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或者約定,在網上披露、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5、通過冒充各種角色獲取企業商業秘密。
這種類型的泄密包括:
(1)冒充合法用戶,給企業發大量電子郵件,竊取商家的商品信息和用戶信息,檢索企業商品的遞送狀況、訂購商品,從而了解企業商品的遞送狀況和貨物的庫存情況;
(2)冒充領導發布命令,調閱密件;
(3)冒充網路控製程序,套取或修改使用許可權、通行字、密匙等商業秘密;此外,偷竊計算機硬體等也可以成為侵犯企業商業秘密的一種手段。詳情請看邱戈龍尖端知識產權律師網
H. 列出常用信息泄露方式
典型的信息泄露危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軟硬體故障導致意外泄密
信息系統各種設備的物理安全和正常運行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當這種正常狀態遭受到破壞時,信息就存在著泄密的可能。例如發生設備被盜、被毀,基礎網路設施線路被截獲或偷聽而造成泄露。還有如防火牆意外癱瘓而導致失效,以致安全設置形同虛設,再或由於伺服器死機導致數據丟失或外泄等。最後,還有軟硬體設備環境缺乏安全保護,如防水災、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
(2)黑客入侵
一般來說,黑客常見的入侵動機和形式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拒絕服務(DOS)攻擊。這類攻擊一般能使單個計算機或整個網路癱瘓,黑客使用這種攻擊方式是要阻礙合法網路用戶使用該服務或破壞正常的活動,但只會導致網路故障,一般不涉及信息安全和信息泄密。而另一種是非法入侵,非法入侵是指黑客利用企業安全漏洞訪問企業內部網路或數據資源,進行刪除、復制甚至毀壞數據的活動。這種黑客入侵行為可能會致使公司數據被竊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屬於非常嚴重的信息安全事件。
(3)病毒侵襲
幾乎有計算機的地方,就有出現病毒的可能性。計算機病毒通常隱藏在文件或程序代碼內,伺機進行自我復制,並能夠通過網路、磁碟、光碟等諸多手段進行傳播。計算機病毒傳播速度相當快、影響面大,必須對它的危害要引起關注。一般來說,殺毒軟體和防火牆是對付病毒的最好方法之一。
CIH、愛蟲等病毒曾讓企業信息安全人員恐慌一時,侵害小病毒的會引起死機影響工作,大的可能引起系統癱瘓或摧毀數據,有些惡意病毒還具有盜取用戶資料的功能,如用戶賬號和密碼等。
(4)非授權泄露或刪除敏感信息
企業內部的敏感信息被內部人員非授權泄露或刪除。導致這種狀況的有幾種原因,如非法使用移動存儲設備,非法復制資料等,還有如錯誤的電子郵件發送,配置錯誤的訪問控制列表,沒有嚴格地設置的用戶訪問許可權等,這些都是由於內部信息安全管理不善所導致的。也有可能是信息管理人員對安全許可權設置不當,導致某些懷有惡意的人故意破壞企業商業機密的完整性以及向競爭對手故意泄露商業機密等。
I. 哪些現象可能泄露了個人信息
在現今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的信息很容易泄露,在個人信息泄露時,我們會經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詐騙簡訊,或是詐騙電話,甚至還有會盜取微信號、QQ號,有的甚至連銀行卡的錢財也會被套取,當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提高警惕,自己的個人信息已經泄露,要注意不要再去登錄注冊一些瀏覽器上的網站網頁,也不要經常用手機號在亂七八糟的平台上隨意購買東西,更不要隨隨便便在街上掃描一些二維碼獲取免費禮物,因為可能這些行為已經讓你的個人信息泄露了。
很多網站多是有病毒的,所以我們在網上填寫個人信息的時候一定要多加小心,畢竟騙子的手段很多,一個不留神就會被盜取信息,而有的信息被盜取還會發生銀行卡中錢財丟失的現象,所以一定要多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