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一)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二)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三)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2. 網路暴力有哪些
網路暴力的方式
(一)在形式上
(1)以文字語言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2)以圖畫信息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二)在性質上
(1)非理性人肉搜索
網路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類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最易侵犯受害者的隱私權,而參與者往往認為是一件刺激而有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滿足於自身「fbi」能力的竊竊自喜。關於非理性人肉搜索的網路暴力事件比比皆是,電影《搜索》中很好的反應了這點。電影講的是關於公交車上「讓座」事件所引發的網路暴力。電影中,女主角因為在醫院被檢查出癌症晚期而受到打擊,沒有給身邊的老大爺讓座,這件事被人拍下視頻傳上網路,最終引起群體的口誅筆伐,在網路上通過文字言語、圖像的方式進行攻擊,最終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將女主提前推入死亡。很多情況下,網民習慣性的站隊到自認為正義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審判他人,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充當了劊子手,卻沒能加以自身的判斷,去辨清事實的真相。但是通過人肉搜索的方式引發網路暴力,最終傷害當事人的方式非常不足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審判他人。
(2)充斥謠言的網路暴力
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一旦發生會有愈演愈烈之勢。謠言,顧名思義,是虛假的言論,是由不法者惡意編造,網民成為被利用者,謠言傷害了網民群體的相互信任感。民眾一再被造謠者愚弄,很容易變得草木皆兵,使得網路社會的信任感變得愈發的低。網路暴力的發生有的源於遙言,有的並非。源於謠言的網路暴力最開始是由利益人發布不法的謠言,再煽動不知情的網民推波助瀾,而利益人則等待事件擴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網路暴力雖最開始並非因遙言而起,卻在整個過程中會以訛傳訛,最終遙言四起,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當矛盾變得更加尖銳時,網民已經不考慮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壞和指責的快感。網路本身也包含諸多暴力信息,如網路上的暴力游戲,暴力影視等等。但是無論哪種網路暴力類型,都不是單一存在於網路暴力事件中,往往是結合幾種類型一起,作用於整個網路暴力事件之中。
(三)作用方式
(1)直接攻擊
直接攻擊是指網路暴力事件中通過直接的方式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在言語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擊性的惡毒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就網路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擊危害比較大,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比較明顯。
(2)間接攻擊
間接攻擊則是通過諷刺等方式跟風發表意見,即俗稱的罵人不帶臟字,有的也選擇轉播他人的直接攻擊進行二次攻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路暴力,無外乎都會從虛擬世界進而影響到現實世界,也因此,在應對網路暴力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形式的網路暴力都不能忽視。
(四)一般表現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我們在進行使用網路暴力之前,一定要注意理性、冷靜。網路暴力的方式,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是可以根據形式、性質以及作用方式來進行分類的,我們在進行使用網路暴力進行攻擊別人的時候,可能出現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大家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方式。
3. 網路暴力產生的原因和危害
所謂「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以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為或言論侵擾,致使其權利受損的行為。
01
網路的匿名性與網民道德規范的缺失——匿名性是網路媒體特有的特徵,網民可以在網路上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任何一種角色,而道德規范卻無法以一種強制性的角色出現,匿名性這是網路受眾表達自己觀點的合理且重要的渠道,同時也是檢驗人性弱點的重要法寶,因為有時候人無法用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
02
從眾心理與網民理性的缺失——從眾行為是由於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而長期的社會群體的壓力會導致網民的從眾行為成為一種潛意識的慣性行為,在現在網路環境中,網民往往會依據自己的主觀情緒來判斷是非,缺少了基本的理性思考
03
狂歡心理與網民惡搞——迅速發展的網路文化與社會的發展相互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人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不同,而在此環境下,人的慾望在不斷地攀升,一部分人開始逃避現實或者是窺探別人的隱私,並從中獲得快感,這些因素會進一步激發網路暴力
04
媒體的作用——網路文化的不斷發展,也使一些影視作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暴力傾向,這些帶有暴力傾向的因素將會蔓延到受眾心理並且永久地紮根,長此以往,也就產生了網路暴力
4. 什麼是網路暴力造成網路暴力猖狂的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網路暴力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術語,這是指網路方法發表的謠言,在傷害中間,惡性侮辱等網路暴力可能導致他人的評估減少,給予別人的正常生活,有些人受到影響甚至自殺。但是,對於公眾人物,一些負面評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他們不屬於謠言,則沒有使用惡性術語,無需識別和負面評估,公開數據應該具有一定的寬容。當然,但真正的網路暴力並不軟。
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在線暴力普遍普遍的原因,大部分網路暴力都沒有受到懲罰。對於明顯的謠言,線圈和其他行為,如果每個人都積極採取,我相信這一現象將改變。
5. 網路暴力和現實暴力哪個對人的傷害大
對人的傷害都很大,但是如果兩個做比較的話,我認為網路暴力可能會更加傷害人,因為他們會用最惡毒的語言去辱罵不知道的事實,並且會連帶罵家人,更傷人心。
網路暴力總是一浪接一浪得來,他們極具默契,在短時間內將所有人的情緒積聚到最高點,然後一涌而上。你沒有反駁的機會,因為你反駁不完,你只能選擇被淹沒。
6. 網路暴力的危害與應對方法
網路暴力防治對策
(一)推行網路實名制
網路實名制並非一個新興概念,事實上,早已有國家提出並推行這一制度。當前國內的某些網站也開始嘗試自主實行實名制,然而卻頗受質疑。爭論的焦點歸納而言就是,個人信息的安保、民意反饋的限制、全面監管難度以及基層網吧對於上網身份核對把控的嚴格度。
第一是對於「網路實名制」的准確理解問題。有的人誤以為網路實名制就是必須在網路虛擬世界中應用真實姓名,而實際並非如此。這一想法應當歸屬於「前台實名」的種類,但應用更為廣泛的一種模式是「後台實名」,即網民可以自定義自身的網路虛擬世界用戶名,但是網路技術後台可以查閱到該用戶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信息,這與寫作中的筆名有所類似,但與其不同的是還附帶了技術和法律限制。這是為了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性,確保只有在合理合法手段的背景下,個人信息才能被查閱。
第二是民意反饋受限的問題。首先應該正視的一點是,真實的民意所向並不畏懼公開表達,實名制恰恰能夠預防藉由民意達到不法目的的情況出現。目前國內已有關於政府職能履行和官員貪腐的民意監管反饋渠道,但進一步完善來說,還可以建立非實名的網路舉報論壇,以保障輿論監督的質量和舉報主體的安全,這一構想無論是技術支持還是相關法規而言,都是可以實現的。第三,網路實名制的監管問題,就當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實現監管的難度並不大,譬如通過技術手段將上網門檻調整為實名制申請,否則無法進行瀏覽之外的網路活動。
(二)實施有效監督機制
對於網路暴力問題,有的學者錯估了其嚴重性,導致出現了一種當前立法已經足以應對網路暴力問題的論調。事實上,網路暴力的法律約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解決方式也並不只局限在如何進行暴力發生後的救濟。而是應當建成一套完善的預防網路暴力、控制其暴力行為和暴力行為後救濟的法律體系。由此縱觀當前的國內立法,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落腳點都在於暴力行為後救濟上,對於預防和控制的法規設置尚屬空白。解決問題的最優模式應當是進行足夠的預防和事態控制,而非在發生後進行補救。
(三)加強網路道德教育
不得不承認,網路暴力的預防離不開公民道德培養。網路暴力的產生來源一般是心理問題,常常是日常生活中的消極情緒累積而導致的。因此,必須要開展道德,特別是網路道德的針對性教育,全面提升我國公民素質水平。
第一,必須要打造符合科學的網路道德教育體系,網路道德教育不是機械化的生搬硬套道德理念,而是應當結合網路實際現狀和社會環境,進行針對性的道德評判,以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網路道德教育體系。
第二,綜合社會各界力量,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存在,因此,社會必須要形成較為良好的道德風尚,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網路法制環境和道德氛圍,助力網路道德教育。
第三,打造網路教育社區。網路虛擬世界是一把雙刃劍,網路暴力的本質就是一種個人依附於群體進行情緒宣洩的後果,消極情緒的集合會帶來難以想像的破壞效果,因此,個體乃至群體的理性意識提升是對於網路暴力進行預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這對於網民自身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7. 什麼是網路暴力
當「老鷹抓小雞」、「捉迷藏」等傳統游戲離青少年學生越來越遠,現代科技憑著自身的優勢賦予了更刺激的網路游戲。然而,這種通過網路進行傳播的游戲早已超出了它所能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它正在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從課堂拉向游戲的「深淵」,而且無法自拔。
小案例
愛好不多的小強對網路游戲情有獨鍾,經常沉迷在虛擬世界的江湖較量中不能自拔,當他在網路游戲中形成的心理慣性實施到現實生活中時,悲劇便發生了。因為去上網問媽媽要錢,媽媽沒給,反而把小強給數落了一番,這便讓小強產生了為了拿到錢不擇手段的心理。小強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媽媽,然後拿光家裡所有的錢去上網。
16歲的小聰在網吧里玩「用刀捅人」的游戲,由於剛玩沒掌握好技巧,小聰每次都捅不中別人,反而老被別人捅中。坐在鄰邊的一同齡少年忍不住對小聰冷嘲熱諷,在網路上捅紅了眼的小聰當即怒發沖冠,去商店買了把水果刀,回來將刀捅向嘲諷自己的少年,致使少年當場死亡。而事後,小聰依舊深迷於游戲中。
當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網路游戲也成為青少年手中的新寵。網路游戲令青少年沉迷其中,這不但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游戲中的暴力行為也讓青少年在模仿和沖動下導致犯罪或有暴力傾向,網路中監控不力的網路游戲直接成為一些不良心理品質青少年的犯罪工具和犯罪對象,成為網路中的犯罪行為人,久而久之,這種行為勢必會從虛擬的網路中轉到現實生活中來。
有一種專門教孩子在公路上開車撞人取樂的網路游戲,該網站提示:本游戲以調刺的意味告訴大家在開車時一定不要分心,以免發生交通事故。但游戲在介紹中卻充滿了戲謔的意味:「空曠的公路上發生了連環的殺人案件,知道兇手是誰嗎?……嘿嘿,就是你啦,你看,你開車那麼不小心,老是撞到人……」
游戲規則,一輛亮著燈的車,在公路到每撞死一個人,就會在虛擬的路面上留下一攤刺眼的血跡,游戲者的積分就會隨著撞死的人數而逐漸增加。該游戲把開車連環撞死人的這種極端殘暴的行為稱為「做掉」,這不能不讓玩游戲者產生暴力傾向。
這並非小說中的情節,而是網路游戲中的故事。在網路游戲中的歷史傳奇、英雄情結、神話元素與暴力在游戲中結合得天衣無縫。然而暴力卻依然在娛樂之中存在,所謂的「做掉」與其說是罪惡的象徵,倒不如說是一個符號,作者所營造的娛樂氣氛無非是為暴力行為做鋪墊,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吸引青少年而獲得暴利。為了達到吸引游戲者的目的,游戲設計者不僅把暴力主題發揮到了極致,而且還復活了與現代行為觀相反的等級主義。
青少年在玩網路游戲的同時,操作的動作只發生在網路上,展現在電腦屏幕中,但相應的動作卻會在青少年的精神系統中被重現和復制。站在這個角度看,迷戀網路游戲的人絕不是置身於游戲之外的,而是真正的參與者。經常玩暴力游戲的青少年,其精神活動也都會以暴力為主題,一個人的行為是受精神控制的,因此,當青少年的精神以暴力為主題時,其行動出現暴力傾向也是必然的。
8. 網路暴力的形式都有哪些呢
網路暴力,就是互相鬥罵。把自己的思想加給別人,所以說這樣的一個斗罵,就是特別可怕的,讓人覺得相當的難受。
9.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
網路暴力是一種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人們習慣稱之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
網路暴力是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網路文明與道德的使命。
10. 什麼是網路暴力網路暴力的形式和特點有哪些
進入信息時代後,網路的影響更見壯大,很多網路事件成為人們爭相討論的焦點話題,其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網路的影響無孔不入。但實踐證明,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利弊共存:
一方面,網路的廣闊的言論空間和更多的言論自由推進了社會民主化的進程,滿足了人們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需要;
另一方面,謠言、情緒型輿論的滋生和泛濫、網路暴力事件的頻發等各種負面影響使得網路成了一個喧囂無序、雜亂無章的「菜市場式」的空間。
學者稱網路為「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不管現實生活中網民有多大的物質重壓與精神壓抑,都可以自由而肆無忌憚地在這里宣洩,還有可能由此引發大眾對同一焦點事件的集體泄憤。與此同時,網路虛擬性也使得有效的監督機制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在虛擬環境下,網民的誠信意識及道德意識極容易走向缺失,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一些無從證實的傳聞、流言、誹謗、謊言等各種不健康信息在網路里卻可以大行其道。
4.傳播效果容易失控
現在看來,網路暴力似乎總有失控的趨勢,對當事人造成很大的身心傷害。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多數網路暴力看起來似乎總發端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再加上網路傳播結構的開放性和流言傳播的易失實性,使得網路暴力很容易出現差錯或被人利用,使無辜的當事人蒙冤。
網路暴力的背後是以訛傳訛在作祟,這些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影響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導致結果是,無論被討伐人如何道歉都不足以緩解網路暴力的事態發展,連事件的發起者站出來要求人們取消打擊行為,也都不得要領,
最終走向了暴力的極端而無法收拾。「銅須門事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事人即使在道歉後也不能擺脫困境,事件的發起者聲明事件原委「純屬杜撰」,要求網民取消進一步的行動,也不能緩解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