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QQ日誌在哪看
1、打開你的QQ空間;
2、找到空間在最上面的一欄,寫有:「裝扮空間、自定義、信息中心」3、單擊「自定義」,空間的右上方出現一個「自定義」對話框,選擇「模塊管理」;
4、出來一個「Qzone
設置--網頁對話框」,在「網路日誌」前的方框單擊一下,大小窗口自己選擇就可以了
5、最後然後單擊「提交」再在剛才的「自定義」對話框單擊「保存」,就OK啦。
Ⅱ qq空間裡面發表的網路說說和日誌在哪能找的到
您好,進入空間點擊我的主頁下的說說和日誌即可,或者導航欄的日誌和說說也可以,在說說首頁和日誌列表中能找到您發表的說說,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Cisco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路由器,在許多行業系統中有非常普遍的應用。以下是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一些對Cisco路由器日誌設置方面的經驗,這些實例都在實際應用中調試通過並投入使用,供大家參考。 路由器的一些重要信息可以通過syslog機制在內部網路的Unix主機上作日誌。在路由器運行過程中,路由器會向日誌主機發送包括鏈路建立失敗信息、包過濾信息等等日誌信息,通過登錄到日誌主機,網路管理員可以了解日誌事件,對日誌文件進行分析,可以幫助管理員進行故障定位、故障排除和網路安全管理。
1、syslog設備
首先介紹一下syslog設備,它是標准Unix,的跟蹤記錄機制,syslog可以記錄本地的一些事件或通過網路記錄另外一個主機上的事件,然後將這些信息寫到一個文件或設備中,或給用戶發送一個信息。syslog機制主要依據兩個重要的文件:/etc/syslogd(守護進程)和 /etc /syslog.conf配置文件,syslogd的控制是由/etc/syslog.conf來做的。syslog.conf文件指明 syslogd程序記錄日誌的行為,該程序在啟動時查詢syslog.conf配置文件。該文件由不同程序或消息分類的單個條目組成,每個佔一行。對每類消息提供一個選擇域和一個動作域。這些域由tab隔開(注意:只能用tab鍵來分隔,不能用空格鍵),其中選擇域指明消息的類型和優先順序;動作域指明 sysloqd接收到一個與選擇標准相匹配的.消息時所執行的動作。每個選項是由設備和優先順序組成。也就是說第一欄寫"在什麼情況下"及 "什麼程度"。然後用TAB鍵跳到下一欄繼續寫 "符合條件以後要做什麼"。當指明一個優先順序時,syslogd將記錄二個擁有相同或更高優先順序的消息。每行的行動域指明當選擇域選擇了一個給定消息後應該把他發送到哪兒。
第一欄包含了何種情況與程度,中間用小數點分隔。詳細的設定方式如下:
auth 關於系統安全與使用者認證;
cron關於系統自動排序執行(CronTable);
daemon 關於背景執行程序;
ken 關於系統核心;
Ipr關於列印機;
mai1 關於電子郵件;
news 關於新聞討論區;
syslog 關於系統記錄本身;
user 關於使用者;uucp關於UNIX互拷(UUCP)。
2、什麼程度才記錄
如你要系統去記錄info等級的事件,則notice、err、warning、Crit、alert、emerg等在info等級以上的也會被一並記錄下來。把上面所寫的1、2項以小數點組合起來就是完整的"要記錄哪些東西"的寫法。例如mail.info表示關於電子郵件傳送系統的一般性信息。 auth.emerg就是關於系統安全方面相當嚴重的信息。Ipr.none表示不要記錄關於列印機的信息(通常用在有多個紀錄條件時組合使用)。另外有三種特殊的符號可供應用:
星號(*):代表某一細項中所有項目。例如mail.*表示只要有關mail的,不管什麼程度都要記錄下來。而*.info會把所有程度為infn的事件給記錄下來。 等號(=):表示只記錄目前這一等級,其上的等級不要記錄。例如上面的例子,平常寫下info等級時,也會把位於info等級上面的 notice.err.warning、crit、alert、emerg等其他等級也記錄下來。但若你寫=info則就只有記錄info這一等級了。 驚嘆號(!):表示不要記錄目前這一等級及其上的等級。
3、記錄存放的位置
sysloqd提供下列方法供您記錄系統發生的事件:
這是最普遍的方式。你可以指定好文件路徑與文件名稱,但是必須以目錄符號"/"開始,系統才會知道這是一個文件。例如/var/adm/maillog表示要記錄到/var/adm下面一個稱為maillog的文件。如果之前沒有這個文件,系統會自動產生一個。
指定的終端機或其他設備
你也可以將系統記錄寫到一個終端機或是設備上。若將系統記錄寫到終端機,則目前正在使用該終端機的使用者就會直接在屏幕上看到系統信息(例如 /dev /conso舊或是/dev/tty1,你可以拿一個屏幕專門來顯示系統信息)。若將系統記錄寫到列印機(例如/dev/!p0)。,則你會有一長條印滿系統記錄的紙,這樣網路入侵者就不能修改日誌來隱藏入侵痕跡。
指定的遠端主機
如果你不將系統信息記錄在本地機器上,你可以寫下網路中另一個主機的名稱,然後在主機名稱前面加上"@"符號(例如(@)ccunix1.variox.int,但被你指定的主機上必須要有sysloqd)。這可以防止由於硬碟錯誤等情況使日誌文件丟失。
以上就是syslog各項記錄程度及記錄方式的寫法,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記錄下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但是這些記錄都是一直追加上去的,除非將文件自行刪除掉,否則這些文件就會越來越大。Syslog設備是一個網路攻擊者的顯著目標,通過修改日誌來隱藏入侵痕跡,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最好養成每周(或更短的時間)定期檢查一次記錄文件的習慣,並將過期的記錄文件依照流水號或是日期備份,以後查閱時也比較容易。千萬不要記錄下*.*,這樣無論什麼都被記錄下來,結果會導致文件太大,要找資料時根本無法馬上找出來。有人在記錄網路日誌時,連誰去ping他的主機都要記錄,這樣不僅降低系統效率而且增加了磁碟用量。
Ⅳ 網路日誌是什麼哪裡有
什麼是「博客」?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是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中。
博客的歷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
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他把這份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路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路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只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路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也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准。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體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1999年末,軟體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Jeff A. 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所有的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讓更多的人成為博客,來網上發表意見和見解。
博客帶來了什麼
現在,全世界每天傳播的媒體內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體巨頭所控制。其利益驅動、意識形態以及傳統的審查制度,使得這些經過嚴重加工處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媒體的工業化,內容出口的工廠化,都在嚴重影響其發展。
比如,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志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這時,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博客是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范、運作機制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制層面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
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這幾個矛盾因為博客引發的開放源代碼運動,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博客的崛起
這幾年,對於所有新聞媒體來說,都品嘗到了技術變革的滋味。如今,再沒有任何人會否認互聯網對媒體帶來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聯網的神奇:顛覆性的力量似乎並沒有來到人間。
所有的核心在於時間。對於性急的人來說,時間如同緩慢的河流,對於從容的人來說,時間又是急流。互聯網的力量的確還沒有充分施展,因為互聯網的商業化起始,到今天僅僅才10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方式,從嘗試到今天,也剛剛跨過10年。
對於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來說,10年實在過於短暫。但是,10年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勢不可擋的力量,以及依然靜靜潛伏著的沖擊力。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路媒體異常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發大。雖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但是,他們改變歷史的征程已經啟動。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柯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
……
這一系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博客今後的發展預測
博客秉承了個人網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網路世界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的開通,標志著「博客」(Blog)現象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顯露;11月18日,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紫金網」在改版之際,推出「博客擂台」新欄目。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博客網站、頻道的出現對於博客個體而言,意味著將信息採集與發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簡單化與快捷化。也許你現在還不相信,但是想一想,為什麼在互聯網的最低潮時期,在個人網站大蕭條時刻,在商業網站最凄慘之際,沒有一分投資,沒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卻開始如火如荼?「當然,一切還都需要時間。博客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判斷未來,而要看1~2年後,3~5年後的發展步伐。當然,第一步,你自己應該首先去實踐一下。」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Ⅳ 電腦系統日誌說的網路計劃在哪裡
在「開始→運行」中查找具體操作如下
點擊「開始→運行」,輸入eventvwr,點擊「確定」,就可以打開事件查看器就是電腦日誌查看事件的詳細信息:選中事件查看器左邊的日誌類型(應用程序、安全性或系統),在右側的詳細資料窗格中將會顯示出系統中該類的全部日誌,雙擊其中一個日誌,便可查看其詳細信息。通過查看這些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安全審核結果為成功還是失敗。應用程序日誌中存放應用程序產生的信息、警告或錯誤。通過查看這些信息、警告或錯誤,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應用程序成功運行,產生了哪些錯誤或者潛在錯誤。程序開發人員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改善應用程序。
Ⅵ 怎樣查看自己的網路安全日誌急
是XP嗎,C:\WINDOWS\system32\Logfiles\W3SVC1下面有網路日誌
-----------------------------
那多半是被惡意程序(小心是不是中木馬了!!!)刪了
Ⅶ WIN7系統怎麼查看網路日誌
在使用win7系統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系統報錯的情況,那應該在哪裡查看這些錯誤的詳細信息及一般解決方法呢?
方法/步驟
點擊開始然後單擊控制面板進入win7控制面板。
Ⅷ 怎麼樣保存網上的日誌
1--離線使用和收藏這個功能不能實現日誌保存
2--樓上方法都沒試過,我是通過保存視頻 音樂 的通用方法來實現日誌保存的並且n年前就開始這樣保存了~~
打開空間--網路日誌--選中所有要保存的日誌(按shift或者ctrl實現全部選中不用教了吧)--在選中區域任意位置按右鍵--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使用迅雷下載」
3--如果樓主不使用工具下載的話也可以直接下載,強調的是不要錯誤的選擇了「下載選中連接」
4--仍然建議使用工具,下載後可以方便的選擇保存位置~如果沒有想好保存在哪裡,就暫時放在工具裡面也無所謂,中毒了也不容易丟失
Ⅸ 在計算機上的任何操作包括任何網路連接都會被記錄在日誌文件裡面么如何查看日誌文件
Windows日誌文件記錄著Windows系統運行的每一個細節,對Windows的穩定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查看伺服器中的Windows日誌,管理員可以及時找出伺服器出現故障的原因。
查看系統日誌的方法:開始→設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 找到 事件查看器
或者在【開始】→【運行】→輸入eventvwr.msc也可以直接進入「事件查看器
Ⅹ linux中日誌文件存在哪裡
日誌文件通常保存在/var/log目錄下。
下面是幾個重要的日誌文件:
/var/log/messages:包括整體系統信息,其中也包含系統啟動期間的日誌。
/var/log/syslog:它和/etc/log/messages日誌文件不同,它只記錄警告信息,常常是系統出問題的信息。
/var/log/user.log:記錄所有等級用戶信息的日誌。/var/log/auth.log:包含系統授權信息,包括用戶登錄和使用的許可權機制等。
(10)混沌網路日誌在哪裡擴展閱讀:
日誌文件分為事件日誌和消息日誌。
事件日誌
事件日誌記錄在系統的執行中發生的事件,以便提供可用於理解系統的活動和診斷問題的跟蹤。 它們對理解復雜系統的活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用戶交互較少的應用程序中。
它還可以用於組合來自多個源的日誌文件條目。 這種方法與統計分析相結合,可以產生不同伺服器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件之間的相關性。 其他解決方案採用網路范圍的查詢和報告。
消息日誌
互聯網中繼聊天(IRC),即時消息(IM)程序,具有聊天功能的對等文件共享客戶端和多人游戲(特別是MMORPG)通常具有自動記錄(即保存)文本通信的能力。
消息日誌幾乎是通用的純文本文件,但是IM和VoIP客戶端(其支持文本聊天,例如Skype)可以將它們保存在HTML文件中或以自定義格式以便於閱讀和加密。
參考資料:網路——日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