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衛星網路有哪些

衛星網路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8 13:08:50

A. 什麼叫衛星通信網

中國從1985年租用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印度洋上空衛星的半球波束轉發器,進行衛星電視傳送和對邊遠地區的電報電話通信。從1988年開始,中國使用自己製造和發射的衛星。至90年代,除租用國際衛星轉發器外,還租用「亞洲1號」衛星轉發器,與中國的衛星一起組成國內衛星通信網。中國將逐步過渡到以國產衛星為主,租用國際衛星和區域衛星轉發器為輔的格局來組織國內衛星通信網。

中國國內衛星通信網主要承擔:中央電視節目,教育電視節目和部分省、自治區的地方電視節目的傳送;廣播節目的衛星傳送;組織干線衛星通信電路和部分省內衛星通信電路;組織公用和專用甚小天線地球站(VSAT)網,包括以數據為主和以電話為主的VSAT網;專用單位的衛星通信網。

B. 衛星網路

那是衛星寬頻...知道衛星電話么?一個道理 過幾年吧 現在不是很普及
有那麼個東西...跟看電視的 完全不一樣
ipstar 【什麼是Ipstar】
【Ipstar的業務范圍】
【IPSTAR衛星: 空間技術】
【IPSTAR衛星: 地面技術】
【現有IPSTAR 用戶終端產品】
【什麼是Ipstar】
IPSTAR 寬頻衛星於 2005 年8 月11 日 發射升空,是唯一設計通過 IP 平台為亞太地區大型企業、政府、小企業以及個人用戶提供高速、雙向寬頻通訊的在軌衛星。
IPSTAR 在寬頻互聯網/多媒體革命以及信息集中和通訊技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讓沒有基礎設施的地區能夠使用現代的通訊技術。 IPSTAR 衛星的總帶寬可達45GB,能夠滿足亞太地區數以百萬用戶對寬頻互聯網日益增長的需要。
IPSTAR 系統最主要的好處是能夠以經濟實惠的帶寬和最終用戶終端立即獲得大容量的地面網路。 該系統可以在其廣泛覆蓋區內的任何地點迅速部署並提供靈活的服務。
【Ipstar的業務范圍】
站在IP基礎的寬頻網路發展最前線,IPSTAR全面地面向政府、企業和大眾用戶的通訊需求,於其廣闊的覆蓋范圍內,IPSTAR的設計將傳遞最先進的寬頻解決方案至每一個人。
IPSTAR的端用戶包含了國家政府、公家部門、電信業者、廣播產業、國際救援組織、石油公司和其它無數的家戶、大眾用戶。
無論對於石油或汽油商,無論他們的工作平台在陸地或是海上,又或是對於國際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提供難以計數的客戶網路接入服務,還是設有多個運營點的公司企業,IPSTAR將克服通訊的挑戰,將各種解決方案提供予亞太地區任何一個角落。
IPSTAR 衛星是由泰國曼谷的地面站進行控制,同時也是IPSTAR母公司—信衛星通信大眾有限公司(Shin Satellite Public Company Limited) 的所在地。
【IPSTAR衛星: 空間技術】
IPSTAR-1 衛星是一顆為用戶應用服務的Ku 波段對地靜止軌道衛星。Ku 波段為亞太地區的服務提供最優的方案,連接可用性(裕度)高,適合採用小型用戶天線的用戶使用。
用戶終端與IPSTAR 網關之間的空氣介面採用專利波形。到終端的下行線(前向鏈路)為TDM 覆蓋OFDM,配有專利增強技術使頻譜利用效率最大化。來自用戶終端的上行通道(返回鏈路)將基於多狀態多通路的MF-TDMA 接入。接入方法可由網關網路管理系統(NMS)選擇,使之與應用比特率和流量密度要求匹配,包括用於語音的TDMA-DAMA,以及用於網路瀏覽和其它突發流量的分時 Aloha。每種方式都將採用先進的糾錯編碼,使上行線可使用小天線,甚至可為高速上行數據速率提供功放。下一代產品或許可以應用擴展波段CDMA 技術進一步提高系統的能力。作為選擇,將會出現採用電話線作為返回鏈路,價格更為便宜的單向版來替代全功能雙向版。
該衛星是一顆容量和功能均達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彎管衛星,沒有星載可再生的有效負荷。這樣就不再需要可靠性低、笨重且耗費功率的星載處理器。因此,該衛星將同常規通訊衛星一樣可靠,並肯定要比任何帶有星載處理器的寬頻衛星更可靠。一切智能、交換和路由功能均由地面的網關及網路控制中心承擔。這樣今後可對所有電子設備和軟體進行升級,而這些東西的發展很快,容量和費效比都在不斷提高。
該衛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寶貴的星載資源進行適當分配(動態功率管理和動態帶寬管理),保持通訊鏈路處於盡可能高的優質服務(QoS)狀態。該分配由衛星有效載荷運行中心(SPOC)進行動態監視和控制,鏈路質量信息由網關與網路管理中心(GNS)在線處理。
主要技術特徵
點波束覆蓋:
傳統衛星技術採用單一的寬波束覆蓋整個大陸和地 區。通過引進多個窄域點波束和頻率再利用,IPSTAR 現在可使傳 輸的可用頻率最大化。比傳統Ku 波段衛星帶寬增加20 倍,衛星的 效率大大提高。盡管點波束技術的相關費用更高,但每條電路的總 費用要比現有的成形波束低得多。
動態功率分配:
該項新技術對波束的功率進行優化,將20%的保留 功率分配給可能受降雨衰弱影響的波束,從而維持鏈路的穩定。考 慮到衛星的廣大地理覆蓋,整個地區同時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 只將功率動態分配給最需要波束是提高IPSTAR 系統總體鏈路高可 用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方法。
IPSTAR-1 技術信息
空間飛行器配置 說明及大致容量
飛行器 • 彎管有效載荷配置的對地靜止衛星(無星載處理,以避免處理技術過時,處理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無星際間鏈路)。
• 12 年壽命
• 1功率15 kW
軌道蹤跡 • 地處東經 120 +/- 0.5 °
• 未來增加衛星到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
總數字帶寬 • 45 Gbps 點波束累計容量84-120 cm. 碟形
• 相當於1,000+ 36 MHz 常規編碼及調制轉發器
Ku 波段 Ka 波段 • 84 個點波束、3 個成形波束、7 個地區廣播波束
• 14 個反饋波束和網關。
波束配置 說明及大致容量
Ku 點波束 • 用於人口稠密地區
• 20+ Gbps 上行(返回鏈路)容量
• 20+ Gbps 下行(前向鏈路)容量(不含廣播容量)
Ku 成形波束 • 用於人口較少地區
• 0.5+ Gbps 上行容量
• 0.5+ Gbps 下行容量
頻率及訪問 說明及大致容量
上行(返回鏈路) (窄波段數據,從用戶終端到網關) • 14,000-14.375 GHz(點波束)
• 14.375-14.500 GHz(有形/點波束)
• 13.775-13.975 GHz(寬頻波束)
• 多狀態多存取
• 分時Aloha TDMA Aloha 返回鏈路 – STAR (IPSTAR 所有)
下行(前向鏈路)(從網關到用戶終端的寬頻數據鏈接) • 11.500-13.975 GHz(廣播波束)
• 12.200 - 12.750 GHz(點波束)
• 10.950 -11.200 GHz(有形/點波束)
• 波向線頻分復合Turbo 產品代碼,收費 (IPSTAR 所有)
波束及覆蓋
IPSTAR-1 是一個區域衛星系統,其Ku 波段(84 個點波束、3 個成形波束和7 個地區廣播波束)和Ka 波段(18 個饋線波束和網關)波束將覆蓋亞太地區22 個國家
【IPSTAR衛星: 地面技術】
終端、網關及網路配置
IPSTAR 用戶終端是通衛星與網關一道工作的低成本、靈活及高性能的雙向衛星終端。前向和返回通道採用先進波形的空中介面可實現整個系統效率最優化。
基於TDM-OFDM 技術的前向通道波形使頻道和功率利用更有效。前向通道對多數據速率、不同調制格式的用戶數量變化以及前向糾錯編碼均進行了優化,另一方面,基於TDM-OFDM 技術的返回通道則適合突發流量和高數據速率應用的專門分配。
該波形採用更為可靠的調制,可確保低傳輸功率下的鏈路可用性。然而,如果需要更高的傳輸比特率,返回通道可配置為諸如SCPC(預先分配TDMA)的專門分配特性通道,它在從用戶終端要求額外傳輸功率的情況下能夠支持高達 2.0 Mbps 傳輸速率。
關鍵技術特徵
• 動態帶寬管理:由於衛星鏈路始終比光纖鏈路的理論帶寬低,為了維持寬頻衛星系統的競爭性,對有效的帶寬管理技術提出了要求。網路控制中心將用來按照當前的流量特性、網路阻塞、鏈路狀態以及用戶要求對每個連接進行帶寬容量分配。該技術動態調整帶寬(調制和編碼),以適應天氣條件的變化,從而維持非常高的鏈路可用性。由於是在地面,因此可以在未來需要時進行升級。
• 新的編碼和調制技術:IPSTAR 的調制和編碼技術可有效使用無線電頻率帶寬,獲得可靠的高數字傳輸率。該系統可使用適合家庭和公司的小天線和發射器,並可保持高達99.6%的鏈路可用率。調制和編碼(鏈路參數)可動態調整,獲得動態帶寬容量,優化比特率和天氣條件突然變化(如下雨等)之間的平衡。
IPSTAR 的網路配置為基於網關的星形拓撲結構。一台用戶終端將向/自一個與網關相連的波束發送/接收信號。然後由網關與諸如互聯網骨幹網、電話網路、公司總部等其它網路以及其它IPSTAR 網關相連。這樣可有效將IPSTAR 用戶集成到不同用途的地面網路。IPSTAR 計劃設立18 個網關服務。
IPSTAR 的調制和編碼技術可有效使用射頻功率和帶寬,允許靈活的高數字傳輸率,可採用小型天線和發射器。IPSTAR 用戶終端的不同產品系列包括適合公司用戶的專業系列和適合家庭用戶的單一系列。
終端和網關含有專利調制和編碼技術,以及對IPSTAR 衛星系統進行優化了的傳輸結構。與任何設備或網路的終端及網關介面都將基於產業標準的互聯網介面,從而確保與現有系統、軟體、硬體、應用、服務和網路的無縫集成。地面系統分兩個階段部署:
• 第一代(預寬頻衛星)
第一代(預寬頻衛星)IPSTAR 強調用戶終端的開發,確保在新IPSTAR 衛星投入運行時的系統集成與價格競爭力。第一代用戶終端可用於系列泰國通訊衛星以及其它常規衛星。
第一代終端採用現有系列泰國通訊衛星中的Ku 波段,並將與IPSTAR 兼容。軟發射的設計、計劃和實施將幫助提升IPSTAR 系統發射的基礎設施服務和生產容量,並實現及時上市的要求和首先行動的好處。它將主要提供每個終端前向帶寬可達4Mbps 的互聯網接入、電話以及廣播服務。
第一代室內機(FG-IDU)的原形已於2000 年四季度完成,並從2001 年四季度開始商業運行。我們預期將在軟發射階段達到經濟規模,這樣可使衛星發射時的單價更具競爭力。
• 第二代(後寬頻衛星)
第二代(後寬頻衛星) 在IPSTAR-1 衛星發射後,所有採用IPSTAR 第一代軟發射服務的連接與系統都將遷移到衛星上。這將標志著第二代IPSTAR 系統的正式開始。我們預計因經濟規模的原因,更大規模的生產和更先進的晶元集成將降低成本。另外,不同波形因素和室內機型號將引入市場。新的型號將可能包括專業用途的獨立機箱、家用通訊中心以及單向高速下載機。
【現有IPSTAR 用戶終端產品】
現有IPSTAR 用戶終端產品
IPX-5100 專業系列
支持協議 UDP/TCP/IP 包括TCP 增強
發送數據速率 最高2 Mbps
接收數據速率 最高4 Mbps
調制 QPSK, 8-PSK 調制
支持DLL 是
語音支持 可選硬體
狀態 電源開/關、區域網鏈接、乙太網活動、同步狀態
尺寸 230 x 270 x 75 mm/ 1.7 公斤
產品系列 獨立/緊湊
網路介面 10/100 Mbps 乙太網(RJ-45) / USB 1.1
直流電源 可選

C. 衛星互聯網是什麼技術有什麼優勢

D. 什麼是衛星寬頻

衛星寬頻,顧名思義,利用寬頻衛星、衛星船站、衛星地面站以及服務雲等實現天地一體、基於IP技術的寬頻通信系統,多應用於海上,成為海上衛星寬頻,包括近海、遠洋、全洋區海上衛星寬頻。

E. 中國衛星通信的衛星專用網

衛星專用網在我國發展很快,銀行、民航、石化、水電、煤炭、氣象、海關、鐵路、交通、航天、新華社、計委、地震局、證券等均建有專用衛星通信網,大多採用VSAT系統,全國已有幾千個地球站。
我國需要建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以支持位於地面移動通信網服務區以外用戶的移動通信業務,其終端應當是輕便和低成本的。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還用來為地面通信網未能覆蓋的農村和邊遠地區提供基本的通信(話音和低速數據,這對發展中國家更具有重要意義)。這里所指的「農村和邊遠地區」用戶,是指十分分散的「自然村」,要求其終端的復雜度、體積和成本應遠小於VSAT小站。
以我國為主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APMT(亞太移動通信系統)正在籌建,它是以同步衛星支持的區域性系統。系統支持手持機用戶,為此星載天線十分龐大(天線直徑約1-3m),此外系統還用於支持邊遠地區的基本通信。
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衛星網還將用於支持低業務密度地區的高速率用戶(集團用戶)終端的通信需求,比如,對網際網路的高速瀏覽,以及高速率的接入公用網。對於這一類的用戶,其終端設備的簡化和低成本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我國的綜合衛星通信系統的設想。目前,我國在同步衛星通信方面的發展已具規模,在作為國家干線通信網的備份和組建專用網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面對一些業務需求,如移動通信業務、邊遠地區基本通信業務、高速率用戶的接入和網際網路瀏覽以及互動式多媒體業務等方面的需求,我國是採用繼續發展和擴大同步衛星通信系統來支持這些新業務?還是建立包括同步衛星和非同步衛星在內的綜合衛星通信系統呢?從國外衛星通信發展趨勢來看,由於軌道高度較低的非同步衛星無論在支持移動通信,邊遠地區基本通信和高速率用戶的接入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它能有效地降低對終端EIRP(有效合向輻射功率)和G/T值(接收機品質因數)的要求,使用戶終端大為簡化和降低成本。因此,建立我國的綜合衛星通信系統在技術上是合理的。

F. 全球定位系統

GPS具有定位的高度靈活性和高精度、快速、提供三維坐標、全天候作業、操作簡便以及全球連續覆蓋等特點,已經成為獲取現勢空間數據的重要手段,廣泛應用於土地資源調查和空間定位數據的採集。

(一)GPS發展概況

在衛星定位系統出現之前,無線導航系統是遠程導航與定位最主要的工具。無線電導航系統的缺點是覆蓋的工作區域小,電波傳播易受大氣影響,定位精度不高。

1958年開始研製、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的美國的子午儀系統(Transit)是全球最早的衛星定位系統。由於該系統衛星數目較少,不超過6顆,運行高度較低(平均1000千米),從地面站觀測到衛星的時間間隔較長(平均l.5小時),因而它無法提供連續的實時三維導航,而且精度較低。

全球定位系統是1973年美國國防部制定的計劃,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歷時20年,於1994年全面建成,是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

GPS網路由24顆衛星組成。這些衛星不中斷地向地面站發回精確的時間信息和它們的位置信息。GPS接收器利用GPS衛星發送的信號確定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並根據無線電波傳送的時間來計算它們間的距離,計算出至少3~4顆衛星的相對位置後,GPS接收器就可以用三角學來算出自己的位置。每個GPS衛星都有4個高精度的原子鍾,同時還有一個實時更新的資料庫,記載著其他衛星的現在位置和運行軌跡。當GPS接收器確定了一個衛星的位置時,它可以下載其他所有衛星的位置信息,這有助於它更快地得到所需的其他衛星的信息。

目前,全球有幾套GPS系統處於運行狀態,包括美國、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空間局的Galileo以及我國的北斗系統。

(二)美國GPS系統

美國的GPS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空間部分、地面站和用戶。空間部分是由24顆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衛星網路,這些衛星處於離地面約2萬千米的圓軌道上。軌道面的傾角為63°,系統中共有3條升交點赤徑相互相差120°的軌道,每條軌道上均勻分布8顆衛星,相鄰兩軌道上衛星相隔30°。衛星姿態採用三軸穩定方式,以便保證衛星上導航天線的輻射口總是對准地面。衛星上工作頻率為2200~2300兆赫茲的遙測發射機,把衛星的各種遙測數據發送到地面站組。衛星上的接收機接收地面站向衛星發送的頻率為1750~1850兆赫茲的導航信息,包括時鍾校正參量、大氣校正參量、衛星星座及全部24顆衛星的歷書等。衛星接收機也接收來自地面站組的控制指令。

衛星上裝有穩定度為1×10-13的精密原子鍾,各衛星的原子鍾相互同步,並與地面站組的原子鍾同步。這樣建立起GPS系統的精密時系,稱為GPS時。向地面發送的星歷就是以GPS時為基礎和順序發射的。發射雙頻是為了校正電離層產生的附加延時。

目前GPS系統提供的定位精度優於10米,而為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通常採用差分GPS技術將一台GPS接收機安置在基準站上進行觀測。根據基準站已知精密坐標,計算出基準站到衛星的距離改正數,並由基準站實時將這一數據發送出去。用戶接收機在進行GPS觀測的同時,也接收到基準站發出的改正數,並對其定位結果進行改正,從而提高定位精度。

(三)俄羅斯GLONASS

GLONASS是前蘇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與美國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定位系統,也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現在由俄羅斯空間局管理。GLONASS系統單點定位精度水平方向為16米,垂直方向為25米。

GLONASS衛星由質子號運載火箭一箭三星發射入軌,衛星採用三軸穩定體制,質量1400千克,設計軌道壽命5年。所有GLONASS衛星均使用精密銫鍾作為其頻率基準。第一顆GLONASS衛星於1982年10月12日發射升空。

GLONASS系統的衛星星座由24顆衛星組成,均勻分布在3個近圓形的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8顆衛星,軌道高度19100千米,運行周期11小時15分,軌道傾角64.8°。

與美國的GPS系統不同的是,GLONASS系統採用頻分多址(FDMA)方式,根據載波頻率來區分不同衛星;GPS是碼分多址(CDMA),根據調制碼來區分衛星。每顆GLONASS衛星發射的兩種載波的頻率分別為L1=1602+0.5625k(兆赫茲)和L2=1246+0.4375k(兆赫茲),其中k(l~24)為每顆衛星的頻率編號,所有GPS衛星的載波頻率相同,均為L1=1575.42兆赫茲和L2=1227.6兆赫茲。

為進一步提高GLONASS系統的定位能力,開拓廣大的民用市場,俄羅斯採取了與美國GPS系統不同的政策,即對GLONASS系統採用了軍民合用、不加密的開放政策。並計劃用4年時間將其更新為GLONASS-M系統,改進一些地面測控站設施,將衛星的在軌壽命延長到8年,實現系統的高定位精度,位置精度提高到10~15米,定時精度提高到20~30納秒,速度精度達到0.01米/秒。

GLONASS系統的主要用途是導航定位,當然與GPS系統一樣,也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等級和種類的測量應用、GIS應用和時頻應用等。

(四)歐洲空間局Galileo系統

歐盟於2002年3月底正式批准啟動「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計劃。根據計劃,該系統的第一顆衛星於2004年發射升空,至2008年共發射30顆衛星以構建整個導航系統網路。2002~2005年第一階段的投資達到11億歐元,其中歐盟承擔一半,另外一半由歐洲空間局承擔。

Galileo是歐洲自主的、獨立的全球多模式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務,同時將實現完全非軍方控制和管理。Galileo能夠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實現多系統內的相互合作,任何用戶將來都可以用一個接收機採集各個系統的數據或者各系統數據的組合來實現定位導航的要求,Galileo可以分發實時的米級定位精度信息,這是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不具備的。

Galileo由空間部分、地面部分和用戶三部分組成。空間部分由分布在3個軌道上的30顆中等高度軌道衛星(MEO)構成,每個軌道面上有10顆衛星,9顆正常工作,1顆運行備用,軌道面傾角56°。地面部分包括全球地面控制段、全球地面任務段、全球域網、導航管理中心、地面支持設施和地面管理機構。用戶端主要就是用戶接收機及其等同產品。Galileo將與GPS、GLONASS的導航信號一起組成復合型衛星導航系統,因此,用戶接收機將是多用途、兼容性接收機。

除了導航、定位、授時等基本服務,Galileo還提供搜索與救援(SAR功能)等特殊服務。該系統可在鐵路安全運行調度、海上運輸系統、陸地車隊運輸調度、精準農業以及飛機導航和著陸系統中應用。

(五)我國的「北斗」系統

我國的GPS技術研究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GPS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983年,我國科學家提出了利用兩顆同步定點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這一系統稱為「雙星定位系統」。1993年我國進一步進行了「雙星定位系統」的試驗工作,1994年正式立項,2003年我國成功地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它的准確入軌標志著我國已成功建立了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第一代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戶終端三部分構成。空間部分即「北斗」一號,由兩顆工作衛星和一顆備份衛星組成,2003年發射的是備份衛星,兩顆定位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

用戶利用一代「北斗」系統定位,首先向地面中心站發出請求,地面中心站再發出信號,分別經兩顆衛星反射傳至用戶,地面中心站通過計算兩種途徑所需時間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系統與GPS系統不同,對所有用戶位置的計算不是在衛星上進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戶的位置及時間信息,並負責整個系統的監控管理。

「北斗」系統採用的是有源定位,GPS和GLONASS等都是無源定位,這是它們本質上的不同點。所謂有源定位就是用戶需要通過地面中心站聯系導航定位衛星,而無源定位是用戶直接與衛星聯絡確定自己的位置。GPS和GLONASS的主要功能都是定位和授時,應該說,從用戶獲得這兩項服務的便利程度和精確程度來看,一代「北斗」系統還處於劣勢。但「北斗」系統比這兩種全球定位系統多了一項通訊功能。2010年前,集無源定位和有源定位於一體的我國導航定位系統——二代「北斗」將建成,屆時,國民經濟各領域都將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土壤學研究有大量的野外工作,在GPS進入民用階段以前,野外的定位採用羅盤、氣壓計、米尺等設備,這些方法定位速度慢、精度差、可重復性低,不利於長期的定位研究。GPS的出現克服了這些缺點,不僅可以快速、高精度地定位,還可以與GIS及RS結合,直接生成新的數據資源,動態、快速地更新土壤資源數據以及土地利用的准實時現狀。

G. 什麼是衛星網

衛星通信網路系統簡介 簡稱衛星網

(一)什麼是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地球上(包括陸地、水面和低層大氣中)無線電通信站之間利用人造衛星作為中繼站而進行的空間微波通信,衛星通信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的繼承和發展。我們知道微波信號是直接傳播的,因此,可以把衛星通信看作是微波中繼通信的一種特例,它只是把中繼站放置在空間軌道上。

(二)衛星通信的特點

衛星通信是現代通信技術的重要成果,它是在地面微波通信和空間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電纜通信、微波中繼通信、光纖通信、移動通信等通信方式相比,衛星通信具有下列特點:

(1)衛星通信覆蓋區域大,通信距離遠。因為衛星距離地面很遠,一顆地球同步衛星便可覆蓋地球表面的1/3,因此,利用3顆適當分布的地球同步衛星即可實現除兩極以外的全球通信。衛星通信是目前遠距離越洋電話和電視廣播的主要手段。

(2)衛星通信具有多址聯接功能。衛星所覆蓋區域內的所有地球站都能利用同一衛星進行相互間的通信,即多址聯接。

(3)衛星通信頻段寬,容量大。衛星通信採用微波頻段,每個衛星上可設置多個轉發器,故通信容量很大。

(4)衛星通信機動靈活。地球站的建立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可建在邊遠地區、島嶼、汽車、飛機和艦艇上。

(5)衛星通信質量好,可靠性高。衛星通信的電波主要在自由空間傳播,雜訊小,通信質量好。就可靠性而言,衛星通信的正常運轉率達99.8%以上。

(6)衛星通信的成本與距離無關。地面微波中繼系統或電纜載波系統的建設投資和維護費用都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加,而衛星通信的地球站至衛星轉發器之間並不需要線路投資,因此,其成本與距離無關。

但衛星通信也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傳輸時延大。在地球同步衛星通信系統中,通信站到同步衛星的距離最大可達40000km,電磁波以光速(3×108m/s)傳輸,這樣,路經地球站→衛星→地球站(稱為一個單跳)的傳播時間約需0.27s。如果利用衛星通信打電話的話,由於兩個站的用戶都要經過衛星,因此,打電話者要聽到對方的回答必須額外等待0.54s。

(2)回聲效應。在衛星通信中,由於電波來回轉播需0.54s,因此產生了講話之後的「回聲效應」。為了消除這一干擾,衛星電話通信系統中增加了一些設備,專門用於消除或抑制回聲干擾。

(3)存在通信盲區。把地球同步衛星作為通信衛星時,由於地球兩極附近區域「看不見」衛星,因此不能利用地球同步衛星實現對地球兩極的通信。

(4)存在日凌中斷、星蝕和雨衰現象。

H. 簡述衛星網路的組網方式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無線區域網有兩種組網模式,無固定基站的WLAN和有固定基站的WLAN。
1、無固定基站的WLAN
這種無固定基站的WLAN結構為一種無中心的拓撲結構,通過網路連接的各個設備之間的通信關系是平等的,但僅適用於較少數的計算機無線連接方式(通常是5台主機或設備之內)。
這種組網模式不需要固定的設施,只需要在每台計算機中安裝無線網卡就可以實現,因此非常適用於一些臨時網路的組建。

2、有固定基站的WLAN
當網路中的計算機用戶到達一定數量時,或者是當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無線網路平台的時候,一般會採用以AP為中心的組網模式。
以AP為中心的組網模式也是無線區域網最為普遍的一種組網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需要有一個AP充當中心站,所有站點對網路的訪問都受該中心的控制。

I. 衛星專線網路是什麼東西

就是連接衛星專門用的網路賽,很簡單的

閱讀全文

與衛星網路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搞計算機網路指的是什麼 瀏覽:174
舊電腦網路重新利用 瀏覽:753
手機網路鄰居不能用第三方播放器 瀏覽:399
天府網路安全 瀏覽:823
網路續費是按哪個價格 瀏覽:733
米兔連接不上網路沒有聲音 瀏覽:942
關機給關掉蜂窩移動網路一樣嗎 瀏覽:741
網路盒子哪個網站會員 瀏覽:445
出家門之前為什麼要打開移動網路 瀏覽:407
我的網路異常怎麼恢復還原 瀏覽:511
加無線網路怎麼加 瀏覽:691
3g網路怎麼查看系統 瀏覽:364
家庭移動網路搶修咨詢電話 瀏覽:739
怎麼用電視機連網路 瀏覽:837
每次開電腦網路都要連接一會 瀏覽:444
美國網路測速軟體 瀏覽:792
手機沒有欠費但沒有網路連接 瀏覽:124
看視頻老是顯示網路連接異常 瀏覽:737
新的網路營銷策略研究 瀏覽:48
123升級後無移動網路 瀏覽:45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