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麻山葯的功效與作用
1、麻山葯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麻山葯是山中之葯、食中之葯。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山葯具有誘導產生干擾素,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2、麻山葯生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或為栽培。
更多關於麻山葯的功效與作用,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12861b161582555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㈡ 全國各地的麻山葯是怎麼賣出去的
全國各地的麻山葯賣出去的方法如下。
1、在市場中出售。
2、賣給葯材加工廠。
3、賣給經銷商。
㈢ 麻山葯口感怎麼樣
麻山葯口感挺好的,軟糯可口。下面了解一下麻山葯的相關知識。
麻山葯別名山葯,山葯是我們最常聽見的名字啦。有可能有的人知山葯而不知麻山葯,現在你明白啦,二者是一個東西,都能吃!山葯外觀是圓柱形的,一般山葯長長的,斷面呈白色。
山葯中含有澱粉、氨基酸以及粘液質等成分,另外,它還有一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它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具有清肺、助消化等功能。山葯在蒸或者煮後,口感綿密,好咀嚼,易吸收,非常適合小孩和老人使用。
麻山葯食用方法
山葯怎麼做才好吃呢,介紹兩種山葯實用方法。
1.麻山葯粥
食材
麻山葯1根,大米1小碗,枸杞百合若干
方法
(1)將麻山葯、枸杞、百合清洗干凈,大米淘洗干凈,備用。
麻山葯
(2)麻山葯切成段放入干凈容器中,備用
(3)鍋中加水,加入山葯、枸杞、百合,煮至水開後放入大米。
(4)不停攪拌,防止粘鍋,當粥成糊狀的時候就可以享用啦。
2.麻山葯燉排骨
食材
麻山葯2-3根,排骨500克,料酒適量,姜3-4片,蔥1棵,鹽適量,雞精適量,胡椒粉適量,枸杞若干。
方法
(1)將山葯清洗干凈,切成厚度適中的片,最好不要太薄。排骨清洗干凈,切成段,蔥切段,姜切片,枸杞清洗干凈,備用。
(2)排骨冷水下鍋,鍋中的水要沒過排骨,排骨焯水變白後撈出,放在干凈容器中瀝干水分,備用。
(3)將排骨和薑片一起放入砂鍋中,沒有砂鍋其它煮鍋也可以,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
(4)排骨燉後會有浮沫漂於水表面,將其撈出,再小火燉45分鍾左右,此時可以撈出薑片扔掉。
(5)在鍋中放入准備好的山葯和枸杞再燉20分鍾左右。
(6)最後加入適量的鹽和雞精調味,美味的山葯排骨就做好啦。
㈣ 在快手商品類目,麻山葯屬於什麼類目
屬於百合目。麻山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身長可達1米多,斷面干時呈白色。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多生長於陰涼處的山區,可以入葯,口感很好。
中文學名
麻山葯
拉丁學名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別稱
山葯、薯蕷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百合目
科
薯蕷科
屬
薯蕷屬
種
麻山葯
分布區域
中國大部地區種植
功效
健脾益胃、益胃補腎、固腎益精
㈤ 麻山葯是什麼 麻山葯的介紹
1、其實麻山葯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菜山葯了,這種山葯又細又長,而且在山葯上面還是有很好的須,直徑最長能夠達到5厘米左右,長度甚至可以達到1米左右,我們在吃麻山葯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嘴麻的感覺,所以人們就是將這種山葯稱為是麻山葯。
2、麻山葯裡面是含有比較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所以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的蔬菜了,而且也是一種不錯的葯材,我們在加工之後能夠很好的幫助調理和滋補身體,能夠幫助強壯身體,對於治療一些疾病有很好的效果,用途可以說是非常的廣泛了。
3、我們在削麻山葯的時候,就是會發現麻山葯的表皮是有一些粘液流出來,黏黏的,很滑手,這種粘液是山葯特有的粘液質。而且我們在接觸了也睡出現手癢的狀況,因為這種粘液是會造成我們的皮膚過敏,所以我們在小麻山葯的時候一定是要注意了,我們在削皮的時候最好是戴上手套,或者是用火烤一烤,也是可以用醋洗手,在削完之後用清水洗手,如果手變得又癢又紅,大家也是可以用肥皂洗手。
4、麻山葯裡面含有的熱量是比較低的了,裡面含有的糖分也是很少,是而且含有的是蔗糖,我們食用也是不會讓我們發胖的。所以麻山葯是一種營養價值非常高,而且我們吃了也不會胖的食物了。所以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食物了。我們養生保健也是可以經常食用麻山葯的。
㈥ 什麼是麻山葯 麻山葯的介紹
1、麻山葯,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身長可達1米多,斷面干時呈白色。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多生長於陰涼處的山區,可以入葯,口感很好。
2、分布於東北、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450-1000米)、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北部、貴州、去南北部、四川(700-500米)、甘肅東部(950-1100米)、陝西南部(350-1500米)等地。
㈦ 求,麻山葯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
麻山葯種植技術
一、植物特徵
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纏繞草本。莖細長,綠色或紫綠色。葉對生或三葉生,葉腋間常有球形株芽,俗稱「麻山葯豆」。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花小黃色,果實三棱形,呈翅狀,成熟後枯黃。地下塊根圓柱形,長達1米左右,肉質,黃褐色,生有多條須根。塊根入葯。生長習性麻山葯系深根植物,喜溫暖潮濕環境,宜選 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有灌溉條件的疏鬆肥沃砂質壤土栽培,宜連作鹽,鹼地不宜栽培。
二、栽培管理
1、種植方法。用蘆頭或山葯豆繁殖,蘆頭繁殖收葯快,選個大麻山葯豆也可獲得同樣高產。
蘆頭繁育。寒露至霜降節,將地下塊根挖出後,把蘆頭折下15—20厘米在日光下略曬,促使傷口癒合,貯藏到窖內。第二年清明至穀雨節栽種。栽前施足底肥,深翻整地做畦,灌一次水,2—3天後順畦按行距15—17厘米,將蘆頭平放到溝內,隨後蓋土摟平畦面,20—30天左右可出苗。
麻山葯豆繁殖。白露至秋分山葯豆長在脫落,挑選較大的貯藏在窖內,第二年清明節進行育苗。順畦按行距20—27厘米,開深3—5厘米的小溝,均勻擺在溝內,然後覆土澆水。溫度18--20℃左右,20—30天可出苗。當年秋後刨出蘆頭入窖保存,春季移栽大田。
2、田間管理。出苗前,在行間畝施入磷酸二銨50公斤或過磷酸鈣100公斤,或適量腐 熟的圈肥和尿素,以保障長期生長所需的肥力。出苗後,當苗高15—20厘米左右時插架使莖蔓向上纏繞生長,不太乾旱時不要澆水,適時鬆土除草。芒種節後需水量逐漸增多,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大暑至立秋節是需水肥量較多的時期,應多澆水,處暑節後減少澆水次數。
3主要病蟲害。6—8月較多。麻山葯炭疽病、麻山葯白粉病,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鹼式硫酸銅4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一次,連噴2—3次。適宜年份也不發生病蟲害。
三、收獲加工
寒露節葉枯黃後開始收刨。因為很深,可順畦壟挖溝,將根全部刨出,折下上部蘆頭做種秧,葯作部分用水沖洗干凈,用刀颳去外皮,直接烘乾或放缸內或坑內用硫磺熏(每百公斤鮮山葯用硫磺1公斤)到麻山葯通體出水珠時,取出放在網上,將水空凈,晾到柔軟時再攤到席上曬2—3天,(日曬夜收),然後堆起「發汗」3—5天,再曬到全乾。如遇陰雨變色,可挑出用硫磺再熏,直至曬干入葯。一般畝產干貨350—400公斤。
麻山葯生產需醫治四「硬傷」
高陽縣瀦龍河兩翼,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沙質,適合麻山葯的根狀塊莖生長,經濟價值較高,是沿河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麻山葯種植卻存在著幾大誤區,成為制約麻山葯增產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選種誤區 農民選種時往往是只注重眼前利益,習慣選擇品質好、塊莖均勻的出售,留為種用的多為次等的、畸形的、有病的塊根塊莖。這樣做當年的收入也許會高些,但第二年、第三年以後病蟲害加重,畸形塊根塊莖增多,山葯的產量和品質下降,致使效益降低。因此山葯種應選擇均勻、整齊、無病的塊莖,而且需經4~5年換1次,以減少因連年種植品種退化現象的發生。
二、施肥誤區 據調查,農民光施肥一項畝投入就近800元,投入越來越大,但產量並沒有增加。雞糞做底肥本來是利於山葯生長的,但大多數農民施用的雞糞未完全腐熟,造成地下害蟲數量增加,在其腐熟過程中與山葯爭肥、爭水,有時出現燒苗現象,造成苗小苗弱,加重了病蟲害的發生,反倒對山葯生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麻山葯完全靠自身轉化運輸養分要到6月中旬以後,而此時化肥的肥效已經流失的差不多了。試驗發現,化肥不做底肥,而改為追施,即分別於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追3次,和施底肥及7月中旬、8月中旬兩次追肥的模式相比較,只進行追肥的產量反而高。因此在施肥上實行有機肥做底肥一次性施入,化肥追施就可以了。每次追二銨20公斤、硫酸鉀25~30公斤、緩釋肥料可做底肥用。
三、用葯誤區 農民噴葯往往是多加葯少加水,其實這是防治病蟲害中最忌諱的問題。一是用葯濃度大,易產生葯害,二是用葯多,成本增加,三是因為葯液少,容易造成噴撒不均勻,導致防治效果差。盲目用葯也是麻山葯生產中的一個大問題。通常情況下,往往是多種病害混合發生,有的地塊偏重這種病,有的地塊那種病佔主導,而農民經常是從眾心理太重,看到別人用什麼葯,自己也用什麼葯,不管是否對症。再者是重復用葯,存在用葯上的「經驗主義」。去年用某種葯效果可以,今年不管氣候條件、病害種類,從苗期開始,每一次都用這種葯。結果錢不少花,效果卻不理想,甚至病情加重,造成減產。這也是近幾年種植麻山葯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正確的用葯方法是:發病後,先找當地植保部門咨詢,確定是何種病蟲害,然後對症開方。用葯時濃度適宜,做到不同農葯交替輪換使用,這樣既可以提高防效,又可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