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網路輿情搜索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麼,有哪些經驗做法
1.做輿情工作,要建立三位一體的思維。網路輿情搜集並不是單一的某個封閉環節,實際上,網路政務宣傳、輿情監測搜集和輿情處置是三位一體的。要先樹立這個整體思維,在布置和推進工作時,格局先會大,考慮問題才會比較系統全面。
2.要有自己的輿情搜集軟體,或者第三方的專業合作機構。現在國內有很多輿情搜集軟體,貴的二十多萬,便宜的三五千,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關鍵詞設置的多與少、捕捉信息的范圍、捕捉信息的速度,有的功能強大,還可以系統提示報警。如果經費充足,還可以找第三方的專業機構合作,比如復旦大學輿情分析室、人民網輿情監測中心、新華網輿情監測室。
3.要在各大媒體有自己的賬號可以回應輿情。除了重大商業網站,一點資訊,今日頭條,百家號,大魚號,知乎,網路貼吧等也應該要有的,在輿情搜集過程中,對網友關切的問題可以及時回應。
此外,還涉及到輿情回應技巧,以及隊伍建設管理,與網民媒體如何就輿情進行互動等細節,得依據具體情況再定。
B. 做好網路輿情管理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在監測和報告環節,收集信息的范疇不僅是輿情、更不能僅是網路輿情,而是包括更廣闊范圍的信息,包括突發事件的基本情況、政府調查獲得的情況、責任單位掌握的情況、行業背景信息、獨立專家建議等,可以且必須藉助前沿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多源異構信息的有機整合和統一決策。
第二,在研判和分析環節,建立可量化、可檢驗的信息分析辦法和風險研判分級機制,杜絕經驗主義和拍腦門子決策。
第三,在決策環節,不以「消滅信息」作為管理目標,以事實性信息作為決策主要依據,而不是觀點性信息,即便將觀點性信息作為決策參考,也只能參考信源確鑿、身份明確、可辨識利益動機的觀點性信息。換言之,以科學理性、獨立公正原則評判觀點性信息的參考價值,而不是像輿情一樣,以聲大、刺激、負面、敏感、隱匿作為是否決策參考的依據。輿情管理的誤區與問題,信息決策與輿情決策
C. 網路輿情的熱點問題
當前網路輿情的熱點問題有:
1、個別政府官員的違法亂紀行為
2、涉及司法系統法制建設等 3、涉及部分政府部門公共政策、公共產品、城管隊伍等 4、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問題 5、涉及社會收入分配等 6、涉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民族自豪感 7、重要或敏感國家地區的突發性事件 8、影響力較大的熱點明星的火爆事件 9、企業輿情熱點事件
D. 互聯網輿情分析要怎麼做有什麼分析方法
網路輿情分析方法
一、網路調查方法
網路調查方法是將傳統社會研究中的問卷調查法移植到互聯網上,即在互聯網空間中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法在整個社會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社會學家莫澤(Moser)曾經提出「十項社會調查中就有九項是使用問卷調查進行的」,在西方國家,問卷調查被廣泛地應用於民意測驗和社會問題研究。互聯網空間雖然與傳統社會空間具有諸多不同,但是,問卷調查的方法同樣有助於發現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其中內涵的關系模式。
二、基於統計規則的模式識別方法
在基於統計規則的模式識別方面,謝海光通過統計分析某段時間內用戶所關注信息點的相關記錄,構建了互聯網內容與輿情的熱點/熱度、重點/重度、焦點/焦度、敏點/敏度、頻點/頻度、拐點/拐度、難點/難度、疑點/疑度、黏點/黏度、散點/散度等10個分析模式和判據。
高嘉鑫應用統計原理歸納出5個將熱門討論確定為異常事件的相關規則和閾值,並將規則應用到BBS進行驗證,得出異常事件監測成功率為100%,准確率為77%,60%異常事件在12小時內即發出通報,最快通報時間為1小時內。
三、基於內容挖掘的網路輿情信息分析方法
在基於內容挖掘的網路輿情信息分析方面,涉及較多與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研究子領域,包括網路輿情信息提取、預處理、文本表示、主題發現、意見挖掘與觀點分析、傾向性分析等方面。其分析流程主要有三步,即信息提取(包括信息採集、結構化數據存儲)、信息預處理(包括信息過濾、詞法分析、句法分析、概念分析)和輿情分析(包括文本標示、主題發現、意見挖掘、傾向分析)。
文章內容部分摘選自《彌漫與消弭:網路輿情的演化模式與應對策略》-張偉,侵刪
以上內容由輿情監測服務商識達科技整理提供。
E. 大學生網路輿情現狀分為哪幾個方面
大學生思想活躍、熱情主動、關心時事,對網路上的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較高。社會突發事件、國內外當下熱點問題、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以及具有煽動性的、失實的或反動的輿論等極易形成大學生網路輿情。大學生的幾點網路輿情特徵:
1、產生主體特殊
大學生網路輿情的產生主體是一群生活經歷、知識儲備和心理訴求等都高度相同的在校青年大學生,在網路輿情發生時容易產生認同感,形成群體的一致性意見。大學生好奇心強,表現出極高的責任心;表現欲強,表達觀點的慾望強烈,甚至極端。大學生中網路使用率高,願意在網路上發表對事情的看法和見解,並認為這就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效途徑。在網路上,大學生一旦被負面信息煽動,就很容易形成網路輿情,並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以及高校、社會的和諧穩定造成惡劣影響。
2、傳播平台多樣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路輿情的傳播平台多樣,包括各類社交平台、軟體、論壇、網站等,大學生正是這些多樣化的傳播平台使用的生力軍。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化手機在大學生中普及;新浪微博、QQ空間、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和QQ、微信、飛信、MSN等交互軟體和高校網站、校內論壇等為高校大學生網路輿情傳播提供了軟體支持。大學生利用這些平台在網路上便利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情緒和看法。
3、表達內容多元
大學生網路輿情表達的內容多元復雜,大多涉及校園生活、學生權益、學校大事、社會熱點等,極易形成輿論中心。大學生在網路上傳播的內容,既有流言蜚語、小道消息,也有家事、國事、天下事,如網路購物的不愉快經歷、學校獎學金政策的變化、社會公德事件等。學生參與網路輿情的目的包括意見交流、求助解答、宣洩情緒等。
4、發展速度迅速
大學生群體生活在相對集中的空間里,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又因其年齡興趣等相仿,容易產生一些共同關心的話題。年輕的大學生容易情緒化,尤其是在網路這個自由便捷的空間里,表達意見和情緒的發帖、跟帖與轉發的行為在未經過深思熟慮且探討不深入的情況下,就可能迅速傳播,形成聲勢浩大的意見傾向,導致網路輿情危機的產生。
F. 自媒體時代關於網路輿情的研究有哪些
網路輿情的研究有:輿情的發展路徑和輿情的應對方法。
總的來講輿情的發展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輿情發生發酵、輿情傳播、輿情引導、輿情營銷。
一、輿情發生發酵。眾所周知,任何突發輿情都是一個真實事件、一個社會現象或一個共性認知的虛擬投影,這些事件、現象、認知還有一個常被公眾忽略的共性特點,那就是這些事件、現象、認知往往能引發公眾的思考、討論及觀點交鋒。當這些被放上輿論場,並引發公共討論,這就是我們常規認為的輿情。輿情發生往往始於某個網帖的爆料、某個視頻的曝光或某段文字的吐槽,總之這些都會因為這個輿情「可參與」、「可討論」、「可爭辯」的共性特點而被持續關注,不斷放大。經筆者觀察,這個階段的持續時間基本維持在24至48小時不等,這段時間里,網上會不斷涌現涉輿情事件、人物等要素的信息爆料,比如:快播案輿情的這個時期網上就出現了大量涉「CEO王欣」、「庭審現象」、「快播辯護團隊」等有關信息;在「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輿情發生期,輿論場上也以涌現「爆炸現場」、「涉事企業」等相關信息為基本特徵。
二、輿情傳播。當輿論場上與輿情相關的信息總量達到飽和時,輿情發展態勢就會進入第二階段,即傳播擴散階段。以媒體、大V為代表的輿情主要擴散媒介就會介入圍觀炒作,有的是為了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有的則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輿論影響力;還有的是為了宣洩內心的社會情緒;總之,這個時期可長可短,長的超過三天,短的也有一天不到,大多視具體輿情事件的民眾粘合度而定,輿情會在這里時期內呈現一段時間的高熱運行。
三、輿情引導。媒體、自媒體賬號介入輿情傳播擴散一段時間後,輿論場上一些深度解讀性評論就會隨之展開。受輿情熱點程度、影響層面等實際因素影響,刊發評論的媒體層級也會有所不同,大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小到地方媒體時事評論,總之這個時期內,評論觀點交鋒是輿情主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是最容易將網上輿情延伸至網下產生具體效應,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
四、輿情營銷。後續由於輿情連鎖效應的不斷放大,以營銷、眼球、牟利為目的的營銷賬號將會介入熱點炒作,「淘寶同款」、「還是我的產品靠譜」等眼球噱頭會不斷地在公眾的「朋友圈」里刷屏。輿情效應也從以當地為主逐漸延伸至全國頻現的「輿情搭車」現象。例如青島「天價蝦」事件,後期就出現了大量利用天價蝦進行炒作的輿情營銷現象,什麼「100個大蝦一平方」、「一件衣服多少個大蝦」等等,這種利用輿情熱點進行營銷的行為很容易在全國產生連鎖效應,後期網上不斷出現的麗江、海南等地宰客輿情就是典型案例。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樣有規律可行的輿情路徑,作為官方該如何處置?樂思軟體給出以下建議:
第一階段: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擠壓謠言的輿論空間。輿情發生、發酵初期,各種信息爆料會不斷地出現在輿論場上,有的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乾脆全是假的。事實上,這個時期因受真實信息還在調查的客觀條件限制,使得權威信息在這個窗口期處於缺位狀態,不能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度,導致這個時期內公眾更容易接受謠言的灌輸。可以想像,一旦假信息占據了輿論主流,真實信息就會不斷的被邊緣化,輿情處置陷入被動。那麼在這個時期,除了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擊謠言、積擠壓其輿論空間,以確保後續真實信息能夠順利地佔據輿論主流。
第二階段:官方權威發布,搶占輿論話語權。進入第二階段意味著輿情將進入傳播擴散期,這個時候傳播「誰」的信息就成了輿情處置能否成功的關鍵,選擇傳播官方權威聲音還是選擇傳播所謂「網帖」、「網曝」就會對輿情後續走向產生巨大影響,如果這個時期,官方權威聲音缺位或失聲,很容易使得媒體、自媒體賬號採用「網帖」、「網曝」的內容,從而使得輿情信息傳播充滿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具有政務屬性的政務官微理應扮演好自身權威發布的職責定位,及時發聲,將輿論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三階段:針對性地邀請媒體、時評人一起見證事件真相,開展評論解讀。不在具體事件所屬地的媒體發表涉事評論,往往會因信息溝通不足、事實了解不全而發表偏向性評論。這時候,輿情處置應力邀本地媒體、有意向采訪的媒體、部分秉持理性觀念的時評人參與,撰寫基於真實情況的客觀評論,將事情「講清楚」、「講明白」。
第四階段:對營銷、利益相關者要進行干預。如果輿情發展到這個階段,事實上對本地的負面影響已基本無可挽回,但這並不是說,可以任其發展,因為在這個時期若對一些無底線的輿情營銷干預不力,就會在各地不斷出現與此輿情相關的 「輿情搭車」現象。這個時期,就需要對其中利用輿情熱點進行惡意營銷的賬號及維護者進行有效干預,干預手段也有很多,例如舉報、打擊、管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