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網路輿論一詞出自哪裡

網路輿論一詞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3-02-05 08:10:37

㈠ 輿情信息是什麼

問題一:什麼是輿情信息 輿情信息是對輿情的一種描述和反映。
從理論上講,所謂輿情信息,就是指在民眾社會政治態度的收集、整理、分析、報送、利用和反饋的信息運動過程中,用以客觀反映輿情狀態及其運動情況的資訊、消息、音信、情報、指令、數據和信號。廣義上的輿情信息又叫社會輿情信息,它屬於社會信息范疇,包括了經過人們意識而產生的、能夠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各種知識、消息、信號、情報、訊息的總和。狹義上的輿情信息是指反映輿情狀態及其運動情況的各種載體。宣傳思想戰線輿情信息工作中的輿情信息,是特指經過輿情信息工作者對收集到的輿情,進行整理、分析、加工後形成的以文本形態(也可以其他形態)存在的一種反映民眾社會政治態度的文字(也可有其他方式)材料。或者說,輿情信息是專門反映民眾各種思想意識狀態及其變化情況的以文字為主的書面材料。簡單說,輿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輿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傳思想戰線輿情信息工作的一個重要的載體。
輿情信息說到底是民眾思想狀況的一種反映方式。無機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經濟信息、社會信息、文獻信息等都不屬於輿情信息,只有人們接受這些信息後產生了普遍看法和認識後,這些「普遍看法和認識」才能稱之為輿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輿情而是輿情因變事項,只有發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會民眾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種民眾社會政治態度、看法和意見,才能算是輿情。我們將人們的社會政治態度、看法和意見進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輿情信息。

問題二:輿情什麼意思 蟻坊軟體輿情監測系統研究中心表明:
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社會管理者、企業、個人及其他各類組織及其政治、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態度。
輿情監測是指整合互聯網信息採集技術及信息智能處理技術,通過對互聯網海量信息自動抓
取、自動分類聚類、主題檢測、專題聚焦,實現用戶的網路輿情監測和新聞專題追蹤等信息需求,形成簡報、報告、圖表等分析結果,為客戶全面掌握群眾思想動
態,做出正確輿論引導,提供分析依據。

問題三:什麼叫網路輿情? 網路輿情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公眾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它具有自由性與可控性、互動性與即時性、豐富性與多元性、隱匿性與外顯性、情緒化與非理性、個性化與群體極性化等特點。主要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IM、BBS、Blog和Wiki等途徑傳播具體的你可以看 hi./sjyggy/blog

問題四:網路輿論是什麼意思 「輿論」一詞在中國出現較早,在周朝的《國語》中就有了「輿人之誦」的提法。「輿」的本頂是車廂或轎子,趕車抬轎的人便稱為「輿人」,後來泛指下層平民百姓。在古代國家政權與社會輿論之間,存在著一個惡性循環的脈絡:國勢愈衰,抱怨批判之聲愈多愈強;抱怨批判之聲愈烈,國勢則愈衰,直到江山易主,政權更迭,社會輿論才告一段落。
網路輿論簡單地說就是網民的看法、評論,更直接的說就是網民的批判質疑之身。

問題五:社區輿情信息員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 搜集社區民情民意,了解民眾心聲。社區當中一類群體人意識形態。

問題六:什麼是網路輿情 網路輿情是由於各種事件的 *** 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於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 *** 。
企業需要關注他的原因是: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帶動了社會化媒體的流行。所謂社會化媒體,包括論壇、博客、微博等眾多Web2.0網站,是網民聊天交友、發表意見、抒發感情、分享經驗、獲取非官方信息的重要網路平台。它的出現,使消費者能夠輕松地發表自己對產品、服務等方面的相關話題,以極快的速度在網路中傳梗,並得到其他網友的關注和支持,進而形成一種輿論, 影響企業的發展,這無疑給企業帶來了空前的壓力。

問題七:輿情是什麼意思 輿情是「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社會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它是較多群眾關於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 PS:具體網路一下

問題八:什麼是社區輿情信息? 四11, 2013 by yuqingjiankong 輿情網路知識 0 評論社區輿情信息是什麼意思?與網路輿情有什麼關系。下面聽我道來。現在居民城鎮化進程逐漸加快,一個個現代化小區陸續建成,成為社會群體劃分的一個趨勢。每個小區管理著不同,居住的人群也有所不同,都存在小區特有的輿情,所以,作為 *** 輿情監督部門,針對小區進行輿情採集,能快速獲取社區居民心聲,及時解決居民遇到的各種難題。所以,這種方式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那麼,究竟什麼是社區輿情信息呢?前面我們講過網路輿情信息,主要是通過使用網路輿情監控軟體對互聯網上的信息進行採集整理,最終形成報告,幫助決策者進行判斷,制定策略。社區輿情信息與之有相似的地方,他針對的范圍是居住在社區的居民,採用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郵箱投遞、走訪等方式,聽取居民意見、傾聽居民心聲、採納居民好的建議,進行針對性的解決。所以,要做好這樣的工作,主要是通過輿情人員的自覺性的一個考驗,而通過這種方式,對 *** 掌握群眾輿論導向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問題九:網路輿情分析是什麼? 網路輿情分析是指對互聯網信息監測、輿情態勢分析、輿論環境研究、網路危機處置、互聯網信息監測、分析和咨詢服務的一種職業技能。是專門培養具有輿情監測和分析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的一個學科,為適應現代傳播體系建設而開設的一個新興專業。
該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網路輿情服務行業發展的,具有一定網路輿情信息檢索、採集、抽樣、統計、研判和應對的專業基礎知識及市場開拓能力的,能適應互聯網路傳播環境下信息發展需求的,能在各級 *** 機關、企業單位的宣傳部門、網信辦、高校、媒介調查機構、文化網路傳播機構、網路、手機、移動媒體等領域中的信息部、事業部、公關部、銷售部等相關部門從事網路信息監測員、網路輿情助理分析師、輿情引導專員、輿情市場開發專員、企業信息管理員、信息採集員、網路編輯員、危機公關員、新媒體運營專員、公關策劃員等多種崗位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輿情監測監控軟體,類似深圳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就可以進行網路輿情分析,以減少人力的繁瑣工作,提供數據處理效率。

㈡ 什麼是網路輿論的主體

網民是網路輿論的主體。輿論主體是由眾多人構成的輿論的發出者。作為浮動觀念的輿論,必然來自於人們的交往與社會活動,正如費爾巴哈所說:「觀念只是通過傳達、通過人與人的談話而產生的。人們獲得概念和一般理性並不是單獨做到的,而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的。」沒有人們之間的對話和相互交流,也就不會有輿論,而不同的人和社會共同體在輿論活動中所處的不同地位,構成了各類輿論主體。輿論的普遍主體,是廣大公眾,這是由千千萬萬面臨相同社會問題、思想感情相似的普通大眾構成的。
輿論:
輿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yúlùn。解釋為公眾的言論。意思是人在某時間與地點,對某行為公開表達的內容,是不同信念、意見和態度的總和。它是社會評價的一種,是社會心理的反映,輿論簡單的定義是: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個人或團體的自我語言,對某一事件發表意見,影響人們的思想,行動。出自《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設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

㈢ 首先創造出輿論這個詞的學者是誰

樓主你好~!
盧梭,1762年出版的的《社會契約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並闡釋了公眾意見(輿論)這一概念。因而盧梭是「輿論」一詞的創造者。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㈣ 什麼是網路輿論和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類由網民發表在網路上的並且具有「誹謗性、誣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這五個特點的言論、文字、圖片、視頻,這一類言論、文字、圖片、視頻會針對他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人們習慣稱其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針對當事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網路暴力是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網路文明與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
2019年1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根據規定,網路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台不得開展網路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1]
中文名
網路暴力
外文名
Cyber—bullying/online abuse
具體方式
發表在網路上的並且具有攻擊性的不實言論
規范手段
網路道德手段
美國同名電影
網路暴力
快速
導航
表現形式產生根源社會危害防治措施相關新聞
詞語定義
網路暴力是指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路暴力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拳腳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為,而是藉助網路的虛擬空間用語言文字對人進行傷害與誣蔑。這些惡語相向的言論、圖片、視頻的發表者,往往是一定規模數量的網民們,因網路上發布的一些違背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觸及人類道德底線的事件所發的言論。這些語言、文字、圖片、視頻都具有惡毒、尖酸刻薄、殘忍凶暴等基本特點,已經超出了對於這些事件正常的評論范圍,不但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身攻擊,惡意詆毀,更將這種傷害行為從虛擬網路轉移到現實社會中,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將其真實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細節等個人隱私公布於眾。這些評論與做法,不但嚴重地影響了事件當事人的精神狀態,更破壞了當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2]
表現形式
(一)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二)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三)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在形式上
(1)以文字言語做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現實生活中人在生氣、煩悶、情緒不定時,想要通過語言暴力宣洩是很正常的,而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會受到道德倫理的約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這樣一種宣洩的產生。網路社會是虛擬的社會,在網路上卻比現實更容易爆粗,通過文字的方式發生語言暴力。文字語言暴力這種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網站隨處可見,如天涯論壇、網路貼吧、微博、騰訊新聞評論等。任何一個網路暴力事件,不難發現,其中文字語言暴力必定不會少,粗俗、惡毒的攻擊性語言推動了網路暴力的擴散,也增加了網路暴力的危害。
(2)以圖片視頻做為形式的網路暴力
以圖片視頻做為形式的網路暴力在很多的網路暴力事件中也並不鮮見。我國發生過很多例子,例如篡改他人傳上網路的照片,通過照片的篡改進行侮辱、誹謗、攻擊等。韓國網路發達,網際網路寬頻連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並未發展成一個成熟的網路社會,網路暴力問題此起彼伏,比較早的例子是2006年一名22歲的韓國女學生的照片出現在一家圖片共享網站時,臉部被人塗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後,接二連三的給她打電話確認情況。網路中,目前也存在許多圖畫信息暴力的情況,驚恐的圖片恐嚇他人,通過Photoshop技術惡搞、損毀他人照片,以此攻擊他人,這是一種圖片信息暴力,通過圖片的形式實施網路暴力。
在性質上
(1)非理性人肉搜索
網路暴力事件的另一主要類型是非理性人肉搜索。非理性的人肉搜索最易侵犯受害者的隱私權,而參與者往往認為是一件刺激而有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滿足於自身「FBI」能力的竊竊自喜。關於非理性人肉搜索的網路暴力事件比比皆是,電影《搜索》中很好的反應了這點。電影講的是關於公交車上「讓座」事件所引發的網路暴力。電影中,女主角因為在醫院被檢查出癌症晚期而受到打擊,沒有給身邊的老大爺讓座,這件事被人拍下視頻傳上網路,最終引起群體的口誅筆伐,在網路上通過文字言語、圖像的方式進行攻擊,最終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將女主提前推入死亡。很多情況下,網民習慣性的站隊到自認為正義的一方,以道德的力量審判他人,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充當了劊子手,卻沒能加以自身的判斷,去辨清事實的真相。但是通過人肉搜索的方式引發網路暴力,最終傷害當事人的方式非常不足取,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利用道德的力量去審判他人。
(2)充斥謠言的網路暴力
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一旦發生會有愈演愈烈之勢。謠言,顧名思義,是虛假的言論,是由不法者惡意編造,網民成為被利用者,謠言傷害了網民群體的相互信任感。民眾一再被造謠者愚弄,很容易變得草木皆兵,使得網路社會的信任感變得愈發的低。網路暴力的發生有的源於遙言,有的並非。源於謠言的網路暴力最開始是由利益人發布不法的謠言,再煽動不知情的網民推波助瀾,而利益人則等待事件擴散,坐收其中利益。有的網路暴力雖最開始並非因遙言而起,卻在整個過程中會以訛傳訛,最終遙言四起,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當矛盾變得更加尖銳時,網民已經不考慮事件的真相,享受的是破壞和指責的快感。網路本身也包含諸多暴力信息,如網路上的暴力游戲,暴力影視等等。但是無論哪種網路暴力類型,都不是單一存在於網路暴力事件中,往往是結合幾種類型一起,作用於整個網路暴力事件之中。
作用方式
(1)直接攻擊
直接攻擊是指網路暴力事件中通過直接的方式進行攻擊,也就是說在言語上直接用侮辱性和攻擊性的惡毒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就網路暴力而言,直接性的攻擊危害比較大,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也比較明顯。
(2)間接攻擊
間接攻擊則是通過諷刺等方式跟風發表意見,即俗稱的罵人不帶臟字,有的也選擇轉播他人的直接攻擊進行二次攻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網路暴力,無外乎都會從虛擬世界進而影響到現實世界,也因此,在應對網路暴力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形式的網路暴力都不能忽視。[3]
產生根源
網路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網民的匿名性,網路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二有一些網民的素質原因,三有社會的不公,四有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滯後等等。
中國網路暴民的出現,與中國網民年輕化、網路的商業化運作以及中國民主環境都有極大的關聯。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公布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情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68.6%的網民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這一特徵在中國網路發展的十一年中不曾變過,18歲以下以及18~24歲之間的網民比例呈上升趨勢。網民年輕化,是網路暴力突現的直接原因。這些年輕的網民,較年長的人來說,血氣方剛,充滿激情沖勁十足,但也容易沖動,容易被激怒,容易放縱自己。主帖事件在網路上一發布,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用鍵盤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出不滿與憤怒。而這些憤怒的個體在網路上非常容易結合成一個觀點一致的暫時群體,然後他們以群體的身份,以「正義」名義對當事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追討與打擊。他們以為自己正在伸張正義,卻忽略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的過度傷害。而且年紀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對事物認識的深度。他們既容易受群體情緒的影響,也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急於對一件事情下是非判斷,而無法迅速看清事件背後的復雜關系與原因。這種年輕的沖動與無知,很容易認同並實施以暴治暴的網路暴力。
&amp
網路本身的特性又比傳統的媒體或是言論平台更能容納這種年輕的沖動與無知。正如一位網路編輯所說,「網路暴民」這個詞並不新鮮,其實「平媒暴民」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只不過「網路暴民」由於其發言成本低、聯合成本低、殺傷半徑大而更顯威力罷了。③不僅如此,網路的虛擬性,使得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隱瞞或編造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身份匿性又使得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都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這對於自律性不強、容易沖動與放縱的年輕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自由的天堂。
同時,網路的商業性運作,有時更利用了年輕網民的沖動與無知,對這些網路暴力事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我們不排除一些發帖者通過極端語言炒作自己或是故意以此進行有目的的打擊與報復,但是更不能忽視的是,網路媒體在其商業化的運作中,為了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故意自編自演相關事件或是放任網路暴行蔓延。為了追求點擊率,網路媒體一向著力於策劃議題,越有爭議性越有「創意」。他們貫用吸引眼球的大圖片、驚心動魄的大標題,以及誇張的細節故事,來對新聞事件進行炒作。如「史上最毒後媽」事件,發布的帖中就稱被虐女童被後媽「打得口吐鮮血,背部六塊脊椎骨基本被打斷」,配發的圖片也是血淋淋的。經各大論壇轉帖後,標題已升級為《史上最惡毒的後媽暴打六歲女兒》。血淋淋的圖片和聳人聽聞的標題成為網路挑動網民神經興奮點的重要手段。後來事件證實六歲女孩吐血只是患病所致而非後母所為。未經核實的新聞就加以大肆報道,很難說不是網路媒體的炒作。而當初「虐貓事件」在貓撲論壇發布後就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而該版版主在對帖子過濾時卻刪除了一些冷靜分析的帖子,而保留了無理謾罵的帖子。④年輕的沖動與激情,在這里,成為了網路運營商家獲利的資本。
年輕網民暴行之所以會在網路上彰顯,之所以會被商家利用,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中國社會當中民眾自由表達渠道的缺失。從這些網路暴民身上,我們很容易看到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的缺乏。他們缺少必要的民主生活訓練,也缺少有效的自由表達空間或是渠道。比如在基層自治上、在選民與代表的溝通上,在傳統媒體上都沒有多少表達權。網路的出現,立刻成為民眾追捧意見表達的自由空間。缺乏民主修養的中國民眾還沒學會如何自由表達,卻已經賓士在了信息高速公路,其暴力行為完全在情理之中。這只能怪我們沒能提供更多的表達渠道,沒有在網路以外建設更多的表達機制,迫使網路承擔了更多的表達任務。⑤而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承載著民眾「自由表達空間」的期待,但真正能形成公眾輿論並通過社會信息溝通以及政府決策起作用的成就感並不多。絕大多數網路上的言論與意見沒有被足夠重視,於是民眾反而在這種公共表達空間中累積了更多的憤懣。於是依仗「馬甲」在身,看不慣的聽不慣的開口就罵,網路暴力也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我們的社會仍處於一個相對復雜的轉型期。經濟上的貧富懸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失調,文化上的「眾神狂歡」,加上社會上得腐敗現象時有發生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劇烈震盪,都使得觀念碰撞、輿論多元成為當代社會的種必然趨勢。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網路這個匿名的、開放的、管理制度相對寬松的虛擬空間不免成為網民發泄情緒的最好管道。
社會危害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路暴力受害者,網路暴力的肆無忌憚,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打破著道德底線。[4]
網路暴力的危害很廣,從近年發生的網路暴力事件的危害進行匯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網路暴力會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網路這樣一個虛擬的社會,真假原本就難以辨識,而在網路暴力事件的不斷沖擊下,原本難以辨識的真善美和假丑惡變得更加難以區分。通常,對真理的曲解並不在於信息源本身,而在於真理在傳播的過程中被歪曲混淆,網路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混淆了對與錯,真假難辨。
網民進入網路世界,應該具備對與錯的基本辨識能力,可實際情況是,在網路這樣一個虛擬世界,對與錯的界限變得很模糊,當然,如果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是絕對值得推崇的。但是這里的混淆並不是辯證的用理性的態度去理解事情,而是將錯的東西說成對的,而對的事情又變成錯誤的,歪曲事實真相。眾多網民參與網路暴力事件時,會帶有個人情感的去看待事物,換而言之,就是對待一個事件往往會有「第一印象」,這個「第一印象」就是個體對網路事件的第一態度,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進行搜索或者獲得資料試圖去辨明事件真相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進入網路世界的人們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在利用搜索網站進行搜索時,所搜尋到的資料和觀點基本都是和自己原本持有觀念相一致的觀點,這個過程中不但無法將其從錯誤引向正確的觀點,反而會更加強化其原有的觀點。一件事情在網路上引起爭論,引來各方關注和討論,原本是件好事,經過討論和辨別的事情能夠更加趨近真理,可是網路暴力的發生也是網路事件引起爭論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不是討論結果的價值多元化,而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極端觀點佔主流地位,網民不自覺的站隊,無形中充當了網路暴力事件的推動者。縱觀多數能夠引起極大爭議的網路暴力事件,不難發現這樣的事件大多即使未違反法律也多半違背普遍道德倫理價值觀。[3]
網路暴力會損害個人權益和侵犯個人名譽
網路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路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並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風靡開始,網民已不再局限於在網路上通過語言文字或圖像的方式對當事人進行攻擊討伐,通過人肉搜索手段直接從網路虛擬社會滲透到現實社會,對當事人的現實生活進行騷擾。網路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的實施傷害的人,正因為如此,參與的網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肆意而為。網路集體暴力中,網民很少考慮到當事人的心理。而當事人因網路暴力事件,所受的懲罰完全非等量懲罰。當事人需要道德譴責,需要法律制裁,但絕對不需要披著道德外衣打著正義旗幟的暴力去解決。[3]
網路暴力會損害網民的道德價值觀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外,網路暴力行為的頻繁發生,會危害網民的道德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人類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美好和諧社會得以構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就學校食堂旳例子來說,每到吃飯時會很擁擠,樓梯中總是人頭攢動,但是卻亂中又井然有序,就是價值觀念在發生作用。交通規則的道理相同,在交通規則還未制定、紅綠燈都還不存在的世界,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也會互相相讓,以使每一個通行的人能快點到達目的地。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影響了個體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
網路暴力沖擊人自身的防衛系統,原本符合社會倫理、符合道德意識的價值觀在網路暴力的沖擊下會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辯證法在網路暴力事件中完全被忽略,事情變得只有兩個極端,非A即B。在網路暴力事件中,參與事件的網民盲目的支持某一方過於絕對化的觀點,披著道德的外衣,做著違反道德的事,而且並不認為自己有錯。這里網路暴力的表現就是扭曲的價值觀,把錯誤的觀點當成是真理,堅決不承認錯誤。人在思維上有一種慣性,就是有時會過於堅信某一方面的觀點,並通過其他信息的搜尋不斷的強化自己的觀點。正因為個體已經偏向於某一方面的觀點,一旦與自己已有觀念不同的觀點侵入,則會存在不安全感,盡其所能的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進而自我欺騙,在搜集與自己持相同觀點的同時加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騙,原先的觀點被強化,不再接受其他觀點,價值觀被扭曲。[3]
網路暴力會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
網路暴力事件加速個人信息的泄漏,引發社會恐慌,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2012年4月半月談對公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權進行了網路調查,參與人數4142人。其中對於個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調查數據顯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狀況,40%的人偶爾有信息泄漏的狀況,僅15%的人極少遭遇此情況,且15%的人對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見,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個人信息泄漏狀況,個人信息安全關繫到個體的切身利益,個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當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發不安情緒。
而對於個人信息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方面,52%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擅自將個人信息泄漏或販賣給其他機構或個人,23%的人認為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於詐騙等犯罪行為,18%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的個人信息保管機制不健全,5%的人認為個人在上網時遭遇「釣魚網站」,而僅有2%的人認為是其他原因。很明顯98%以上的人所認為的安全隱患都與網路有關。
網路暴力事件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泄漏了網民的個人信息,更加增強了個人信息的安全風險,引發了社會的恐慌情緒。網路空間和現實社會是有共通之處的,有的學者則直接認為,「網路空間」也是「現實社會」,只不過它是一種通過虛擬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新型媒介而已。按照這樣的說法,網路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以虛擬為形式的「現實社會」。那麼,在這樣一個社會所受到的一切影響也必然會作用到現實社會。網路暴力是「輿論」場域的群體性紛爭,以道德的名義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可以說是網路自由的異化,這無疑阻礙了和諧網路社會的構建。與現實社會的暴力行為相比,網路暴力參與的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義上說,可能比現實社會的暴力產生的危害更大。網路暴力的產生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危害大、影響范圍廣,而且蔓延趨勢嚴重。
網路暴力作為網路表達自由的異化現象,有的學者認為不僅是對人類公共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的挑戰,更為嚴重的是,網路上的一些過激言論或行為已經觸及到法律的紅線。也有的學者認為,網路上的發泄情緒所引發的網路暴力,不僅使得社會倫理大廈根基動搖,道德與誠信逐漸淪喪,而且古老的文明傳統即將逝去,與現代文明風氣也漸行漸遠。國外學者也注意到網路暴力的嚴重性,並一致認為網路暴力以及給受害者的騷擾在全球范圍內呈上升趨勢。他們提出,與傳統暴力相比,網路暴力以及網路犯罪來得更加頻繁。而且有人甚至認為互聯網潛在的巨大危害能徹底摧毀一個人的生活,這里摧毀的力量指的就是網路暴力。隨著博客、貼吧、論壇以及視頻網站的運營,人們的行為、話語、姿態,可能通過這些媒介,登上網路平台,遭受公眾審判,而公眾在審判的過程中帶有過多的個人情感和情緒的發泄,往往過於偏激,引發網路暴力。加之人肉搜索的興起,私人信息被曝,網民跟風炒作,擴大事情影響,引發網路暴力,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3]

㈤ 什麼是網路輿論

網路輿論就是人民群眾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家事務,廣泛、充分地交流和發表意見、建議,對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動進行褒貶與評價。[1]它的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種功能而實現的。應當對網路輿論監督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不斷地進行規范和正確引導,使其規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於網路輿論監督的制度與途徑,使「互聯網」成為實現政治民主、建設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網路輿論跨越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延伸了傳播范圍,使得民眾對事件的關注與評論更加廣泛,在監督范圍的廣泛性方面顯著強於傳統的輿論監督。

㈥ 現代的輿論概念始於哪一年

現代的輿論(opinionpublique)概念始於1762年,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首次把「公眾」和「意見」兩個詞彙聯系起來表示「輿論」。盧梭認為,輿論即公意,公意是公眾意見最大的公約數。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㈦ 網路輿論的定義

網路輿論,又稱網路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

網路輿情是什麼

網路輿情其表現方式主要為: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播客、微博、聚合新聞(RSS)、新聞跟帖及轉帖等。

網路輿情定義: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後續影響力的集合。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的集合,即各種流行網路輿情的多元化集合。

㈧ 什麼叫網路輿情

什麼叫網路輿情?
你是企業還是政府,兩者對輿情監控的需求是不同的,甚至相差很大,所以先明確方向,再明確需求。
如果你沒有明確的一個需求,那麼我建議你還是上網找找資料,搞清楚一些問題再 進行產品選擇,因為公司的忽悠有時候會誤導你,必須要有個辨別力。現在的輿情公司太多了,但實際真正做到輿情監控的好像不多,且方向也不同。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需求。

其實選擇輿情監測系統主要的注意事項也就是監測的覆蓋范圍、操作是否簡便、信息量要全。
網路輿情監測產品能做到全網監測,這就要求除了對專業媒體言論進行監測外,
更要對微博、BBS、BLOG、SNS等社會性媒體中的網民、消費者言論進行監測;還有就是您使用在什麼行業對了

Rank輿情監測系統 是面向全國服務的 我們公司一直在使用他們根據不同行業可以制定不同的需求,比較靈活,而且他們採集的信息不僅全面,而且使用了國內領先的自然語意分析技術,更加精準的分析輿情信息。

2011-11-0711:39:50

㈨ 網路輿論是什麼意思

通俗的講,就是網民對某件焦點事件的看法和評論,這種行為一般發生在網上,所以叫做網路輿論。

㈩ 網路輿論的定義是什麼

網路輿論又稱網路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不同看法,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

網路輿情是以網路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與互動,以及後續影響力的集合。

(10)網路輿論一詞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網路輿情表達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網路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決定了網路輿情具有以下特點:

1、直接性

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網路輿情還具有無限次即時快速傳播的可能性。

在網路上,只要復制粘貼,信息就得到重新傳播。相比較傳統媒體的若干次傳播的有限性,網路輿情具有無限次傳播的潛能。網路的這種特性使它可以輕易穿越封鎖,令監管部門束手無策。

2、隨意性和多元化

「網路社會」所具有的虛擬性、匿名性、無邊界和即時交互等特性,使網上輿情在價值傳遞、利益訴求等方面呈現多元化、非主流的特點。加上傳統「把關人」作用的削弱,各種文化類型、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准則、道德規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有積極健康的輿論,也有庸俗和灰色的輿論,以致網路輿論內容五花八門、異常豐富。

網民在網上或隱匿身份、或現身說法,縱談國事,嘻怒笑罵,交流思想,關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為民眾提供了宣洩的空間,也為搜集真實輿情提供了素材。

3、突發性

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重大新聞事件在網路上成為關注焦點的同時,也迅速成為輿論熱點。在當前,輿論炒作方式主要是先由傳統媒體發布,然後在網路上轉載,再形成網路輿論,最後反饋回傳統媒體。網路可以實時更新的特點,使得網路輿論可以最快的速度傳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輿情

閱讀全文

與網路輿論一詞出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掌上網路服務密碼是多少 瀏覽:814
網路貨運優勢在哪裡 瀏覽:816
概述主要的網路安全產品及其功能 瀏覽:161
陽信移動網路維修電話 瀏覽:113
全民任務網路氣氛組在哪裡 瀏覽:863
刺激戰場wifi網路錯誤 瀏覽:894
中國交給美國多少網路租賃費 瀏覽:348
不用網路可以看的電視軟體 瀏覽:354
自家網路拒絕接入怎麼也連接不了 瀏覽:804
為什麼手機wifi信號滿格卻沒網路 瀏覽:107
ie瀏覽器打不開網路銀行密碼 瀏覽:820
網路一天多少個小時 瀏覽:341
華為手機有網路微信登不上 瀏覽:268
u互動網路wifi怎麼管理 瀏覽:702
usb共享網路怎麼讓電腦更快 瀏覽:545
信號線耦合去藕網路 瀏覽:278
佳能232w列印機設置網路列印 瀏覽:494
酒店網路營銷分析 瀏覽:184
移動網路光圈貓 瀏覽:496
韓版蘋果的蜂窩網路和國行的區別 瀏覽:34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