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網上傳謠者將受到怎樣的處罰
現在由於網路的發達,導致出現了很多網上的造謠者,尤其是對於知名度比較高的明星,這些所謂的“黑粉”為了讓其他上網的人和他們討厭同樣的人,就會處心積慮地虛構他人地生活,並且以訛傳訛,以前讀過三人成虎的故事這個窗口能夠看到的不同類型的人有很多,所以在上網時,聽到的一切信息以及遇到的人都需要自己進行分辨,這樣才能在上網的同時保護自己,並且,謠言止於智者,有理智有思路的上網才是我們的初衷。
⑵ 網路謠言的危害有哪些
4月17日,國家食葯監總局舉行通氣會,邀請農業部、國家衛計委、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網信辦、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和騰訊、新浪等互聯網平台從業人員,就如何「多方聯動,有效治理食品謠言」展開座談。食葯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表示,要加大對食品安全謠言製造者的處罰、追責力度,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使謠言無處遁形。
有意編造,別有用心。造謠者罔顧事實,憑空捏造所謂真相,甚至自導自演,炮製圖片視頻等「證據」,以謀取不正當利益。如今年2月,幾段展現「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視頻中有人稱幾個福建晉江企業產的紫菜是「塑料做的」,並表示紫菜嚼不爛,勸誡網友「別吃了」,引發一輪「塑料紫菜」風波。
⑶ 網路謠言的危害議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有關網路謠言的危害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嚴懲「網路大謠」,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指。「謠言止於下一個謠言」,這是「秦火火」等「網路大謠」們的「法寶」,他們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蓄意炮製虛假新聞,惡意詆毀公眾人物,不斷製造事端,非法牟取暴利,把網路空間攪得烏煙瘴氣。他們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線,一次次觸碰法律紅線,擾亂了社會秩序,威脅社會安全穩定,損害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嚴懲「網路大謠」,法律威懾必不可少。網路謠言等網路亂象,已成為社會「毒瘤」,公安機關及時亮劍、果斷出擊,集中開展整治網路謠言專項行動,是順應民心之舉。同時,相關司法解釋也在緊鑼密鼓制定中,相信隨著法律的完善、打擊的深入,隱匿網路的違法犯罪分子終究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嚴懲「網路大謠」,行業監管必須嚴格到位。互聯網的監管涉及部門眾多,相關監管部門要主動擔當,各司其職,形成合力。作為第一道防線的網站經營方,更不能推卸公共使命,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摒棄一味追求「眼球」經濟、忽視社會效益的短視行為,從強化法律意識和提高技術水平層面,雙管齊下,加強對各類信息的甄別和監測,真正把好凈化網路空間的第一道關口。
網路空間是公共空間,是現實空間,決不是可以不負責任的什麼「虛擬空間」。廣大網民在網上暢游時,要與在現實社會一樣,自覺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承擔起共同凈化網路空間的.責任。對於未經證實或難以證實的信息要保持理性,不過度依賴、不輕信盲從,更不隨意傳播,這是截斷謠言擴散途徑、壓縮謠言滋生空間的有效方法。
維護網路秩序,人人都是參與者。廣大網民要積極向公安機關舉報線索,使「網路大謠」們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還網路一個晴朗的天空。當前,我國互聯網正在由「商用互聯網」走向「全民互聯網」時代,網路的虛實界限逐漸消失。數據顯示,截至20xx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接近6億,換言之,相當於每兩個國人中就有一個是網民。
如果說,以前互聯網還只是一種工具或技術,那麼,現在的互聯網已經與社會全面融合、難分彼此。這既體現在網民與民眾身份標簽區別的淡化,也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已全部映射在互聯網。互聯網既反映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還逐漸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治理。可以說,現在已經是網路即是社會,社會亦是網路。
隨著互聯網全面融入現實社會,傳統社會中的一些痼疾也在互聯網上日漸凸顯,首先就是「信任缺失」。這種「缺失」既體現於網民對網站的交易信任不足,也存在於網站之間的商務信任欠缺,還體現在網民之間的交流信任短板。
根據《20xx年中國網站可信驗證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xx年上半年,31.8%的網民本人曾在網購過程中直接碰到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30%的受訪網站曾遭遇過惡意仿冒網站的侵擾。相當於每三個購物網民中就有一個曾被騙,每三個知名網站就有一個曾被惡意仿冒。此外,微博、微信等新興互聯網應用的崛起,極大地方便了網民分享和發布各類信息,也加大了不實信息、詐騙信息傳播的力度,新型網路釣魚形式的出現,讓網民對互聯網的信任感持續走低。
因而,構建可信網路環境一直是無可爭議的社會共識,從政府主管部門,到行業協會,再到互聯網從業者,都很關切如何構建更加安全、可信的互聯網環境,眾多互聯網廠商都在身體力行地推行可信互聯網構建。隨著構建可信網路環境認識的發展,當前核心議題已經從「怎麼看」轉向「怎麼辦」。
目前,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技術支持,中網推出的「可信網站」驗證日漸成為我國網路身份驗證領域的中堅力量。通過這些成功的經驗,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言,從管理模式上,建議應施行「政府倡導、協會支持、民間運作」的原則,也就是發揮市場主體的基礎作用;從可信內容上,應逐步形成「網站身份驗證、網站安全掃描、網站信用評價、網站內容鑒別」等網站驗證分級體系;從運行機制上,打造「驗證服務—驗證管理—查驗平台—舉報糾錯」可信生態鏈條,藉助可信驗證把網民和網站兩大群體連接起來,消除網民對網站的信任隔閡,更大限度激發互聯網的正能量和商業價值。
而針對整個網路環境的完善以及社會各界如何分工推進來說,最終需要整個互聯網生態鏈聯動起來,合力共建可信網路環境,讓互聯網成為一個真實可信賴的世界。
⑷ 網路謠言有哪些危害
1、引發社會震盪,危害公共安全,損害公眾利益。由於網路謠言的傳播速度快捷,范圍廣,一旦一些危言聳聽的謠言形成了一定規模,就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引起廣大網民的慌亂,從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2、擾亂人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人們經常是為了一個虛假的謠言而表現種種不適當的行為,尤其是面對有關自己切身利益的謠傳,人們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斷力,從而從內心深處覺得這就是真的,一傳十,十傳百,到最後,弄的人心惶惶。
3、破壞政府公信力,損害了政府形象。近年來,各地經濟都在飛速發展,加快城市建設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設征地和拆除違法建築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難事。
(4)網路微信謠言有哪些危害性擴展閱讀:
應對網路謠言的方法:
1、加強主流文化建設。網路謠言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本質是腐朽的、低級的、破壞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眾的、良性的文化。
2、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時發布政府及公共事務、突發事件信息,用正確的信息抵制謠言。當前,各地各部門在加強網站建設上動作很大,但是在維護網站上跟進不平衡。
3、完善公民網路行為法律制度。網路的虛擬性及相關法律創立的滯後性,刺激了一些網路謠言的製造者、傳播者的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