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军方为什么突然叫停5G
因为美国军方突然觉得5g不是特别的有用处,所以就叫停了。
② 美国网络安全战略对中国政治与安全有何影响
A 美国互联网战略及其对中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
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政治文化安全的全方位、多层次影响
美国谋求掌控全球网络制网权的互联网战略,将势必引发世界主要大国的网络军备竞赛,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信息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国家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对我政治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
1.美国凭借在互联网领域的绝对优势,早已将其主权的行使范围扩展到了除领土、领海、领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网络空间,把网络主权的斗争纳入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领域。然而,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中,美国拥有互联网技术霸权、资源霸权和信息霸权,这使其他国家无疑处于被动的脆弱地位,也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网络主权时刻都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
2010年1月轰动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其实质就是美国对我网络主权展开进攻、中国为了保卫自身网络主权的一场政治斗争。
2.互联网成为美国推行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新型工具和媒介。
当前,从美国政府到各主管部门再到网络服务提供商,他们自始至终都按照自身的标准筛选和推出符合其价值标准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及传播方式,将符合本国利益和价值观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3.主导网络话语权的美国,完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影响我社会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4.美国以互联网为依托,全天候、高效率、低成本、更直接、更便捷地进行美国文化的扩张。文化扩张是美国实现霸权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美国借助新闻媒体大规模地输出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即互联网的发展,为美国文化的扩张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和媒介,美国牢牢掌控着互联网信息主导权,利用网络源源不断地进行政治宣传和文化输出,大力宣扬美国的政治文化理念。
5.美国主导互联网全球舆论,不间断宣传“中国威胁论”。
那么,美国不间断宣传“中国威胁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一是进入21世纪初,中国的迅速崛起使美国深感威胁和担忧,其战略疑虑进一步加重。二是美国国内不时有学者和政客提出,美国政府要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即便不能阻止但至少也要拖延或推迟中国霸权的到来。三是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致使美国及西方国家对华态度充斥着猜忌与排斥。从行动上看,进入21世纪,美国各届政府都一致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其对华政策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执政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中国的防备之心却从来没有消除。
6.美国推行“互联网自由”,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这是对我主权的干涉,已影响我互联网文化安全。
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出台的核心就是网络连接自由,其本质就是“美国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与扩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意图。它标志着美国政府对互联网应用的定位已经超越技术层面,使之成为在网络空间推广美国民主及文化的工具与平台。美国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是对我主权的干涉。
③ 谁能给我介绍各国关于网络的相关规定
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一方面,过去在现实空间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和法律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网络空间中来;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又产生了许多现实空间中没有过的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因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网络管理,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络最为发达的国家。早在1978年8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就率先通过了《佛罗里达计算机犯罪法》。该法规涉及了侵犯知识产权、侵犯计算机装置和设备、侵犯计算机用户权益等问题,并作出了种种规定。随后,美国共有47个州相继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国会通过一项方案,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安全技术中心,并制定了《计算机安全法》。美众院司法委员会要求,色情邮件须加标注,使得用户可以不打开邮件直接将邮件删除;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可以起诉滥发垃圾邮件者,并提出索赔要求。1996年2月,美国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通讯净化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不得向未成年人传播有伤风化的文字及图像。这一法案尽管受到健康舆论的广泛支持,但却遭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出版界(包括网上刊物出版界)和电脑界一些组织的反对,声称它违反了关于言论自由的宪法修正案,从而引起了一场诉讼。1997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这一法案违宪,使它终于未能实行。不过2000年4月美国贸易委员会制定的《儿童网上保护法》却得到了实施。该法规定商业网站收集年龄在13岁以下少年的个人信息以及这些未成年人进入网上聊天室时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① 在德国,政府明确表示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色情和宣扬新纳粹思想的场所,强调要防止互联网络受到“污染”,要求经营联网业务的企业承担义务,使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危害。1997年8月,德国制订的《信息和通讯服务法》(即《多媒体法》)正式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互联网空间的行为实施全面的法律规范的专门立法,法案确立了传播自由和责任并重的原则。该法关于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提到了三点:1.对自己提供的网上信息内容负全部责任;2.对网上提供来自他人的内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负有责任;3.对于仅仅提供了进入通道的网上信息不负责任.。一般认为它将对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会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在1996年以前主要依据《黄色出版物法》、《青少年保护法》、《录像制品法》、《禁止泛用电脑法》和《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修正法》惩处利用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1996年9月23日,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安全规则》。“3R”指的是分级认定、举报告发、承担责任。1999年英国政府公布了《电子通信法案》的征求意见稿。这一草案酝酿已久,其主要目的是为促进英国电子商务发展,并为社会各界树立对电子商务的信心提供法律上的保证。英国广播电视的主管机关--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宣称,依照英国1990年的《广播法》,它有权对互联网上的电视节目以及包含静止或活动图象的广告进行管理,但它目前并不打算直接行使其对互联网的管理权力,而是致力于指导和协助网络行业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机制。 新加坡政府在1996年3月颁布了有关网络的管理条例,要求提供联网服务的公司对进入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以防止传播色情和容易引发宗教及政治动荡的信息。1996年7月,新加坡广播管理局依法对互联网络实行管制,宣布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以便鼓励正当使用互联网络,促进其在新加坡的健康发展,保护网络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免受非法和不健康信息传播的侵害。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信息通信网的管理,政府的情报通信部2001年出台了《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和确立健全的信息通信秩序》的法规。这一法规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对向第三者泄漏个人信息者将予以重罚。与此同时,这一法规还将加强对淫秽、暴力、犯罪等非法信息流通的管理。 由于网络传播的国际性,各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要有效地规范网上行为、尤其是打击网络犯罪,单靠一国立法是远远不够的。各国执法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挑战,只有通过国际条约来解决。为此,欧盟委员会曾于1996年10月通过了《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绿皮书。绿皮书中规定网络主机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应该对其主机和服务器上的违法和有害信息承担法律责任。欧盟委员会还建议对互联网信息建立评级制度,鼓励开发和采用过滤软件和评级系统,鼓励网民报告违法和有害网址。从1998年起,泛欧组织欧洲委员会决定由欧洲犯罪问题委员会下属的网络空间犯罪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网络犯罪公约》草案,美国也参与了起草。这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正在草拟的有关计算机系统、网络或数据的犯罪行为的多边协定。人们预期它会带来在网络管理方面更多的国际合作。 回顾历史,人类的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总是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更新而不断发展的。而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往往是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新的飞跃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世纪之交兴起的互联网络的情况也是如此。相信经过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进步人类的共同努力,互联网事业也必定能兴利除弊,把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世界新闻事业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http://www.cmic.zju.e.cn/cmkj/web-wgxws/9/5/2.html 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信息交流和新闻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它的发展也带来某些负面后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首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检查控制的情况下在网上传播信息,因而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在一些非正规的网站网页或个人传播活动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莠混杂。散布虚假消息、谣言传闻者有之,宣扬迷信、传播邪教者有之,煽动民族仇恨、助长种族歧视者有之,这些都会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资料显示,世界各种邪教组织如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意大利的末世派等都设有网站,法**组织在全球25个国家都设有网站,光在美国就拥有八十多个网站,还有13种语言版本。至于传统媒介上常见的色情内容更是网络天地间挥之不去的有害气体。据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个专家组在1995年的调查报告称,在美国多数家庭电脑连通的网络中,有85%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录像,电子公告板储存的数据图像有五分之四含有淫秽内容。这些都严重污染着社会风气,对青少年成长更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发布的言论不易查究责任,因而很容易出现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在网上散布流言蜚语、造谣诽谤他人,损害别人的名誉权,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这些现象时有所见。也有的故意在网上制造舆论,伤害法人或自然人的信誉,为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服务。另外,网络服务商为了管理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一般都要求消费者登记自己的有关情况,这里也往往存在收集和使用不当的问题,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第三,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上行为不象现实世界中那样可触可摸、有据可查,因而也为某些刑事犯罪带来了可乘之隙。通过网络诈骗钱财、从事毒品交易、密谋恐怖活动、甚至为卖淫嫖娼牵线,诸如此类的犯罪活动并不罕见。也有些计算机高手,通过网络窃取商业机密、政治军事情报。还有一些出于种种目的蓄意攻击破坏网络的“黑客”,严重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据美国军方一份报告透露,1999年五角大楼计算机网络受到“黑客”攻击达25万次之多,其中60%达到了目的。2000年2月7-9日,由美国开始的一起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oo!(雅虎)、ebay.com(电子港湾)、amazon.com(亚马逊网上书店)、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内的8家世界着名网站遭到有组织的猛烈攻击,网站运作瘫痪数小时,震惊了全世界。 http://www.cmic.zju.e.cn/cmkj/web-wgxws/9/5/1.html 中国网址导航 www.pronoti.com
④ 分别举例说明网络安全与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军事的联系。
Scan Daily EXpress]报道:2003年3月19日,美国陆军网站受到攻击并有情报丢失的消息是个误报。现在已经确定受攻击的是美国国防部的网站。
除此之外,美国国家安全保障局的网站也有外部侵入,并可能有内部情报泄漏,已经确定是黑客所为,但泄漏的情报中并没有重要的内容。另外还有几个与攻击伊拉克有关的军事机关网站页面也被修改。
Scan Daily EXpress还说,自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来黑客入侵网站事件激增。黑客组织USG(UNIX Security Guards)篡改美国和英国的网站事件已经超过400起。现在1分钟就会有3~4起篡改发生,3月20日至21日10点整,篡改网站已经发生了500起以上,突破1000起大关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过去也发生国黑客组织入侵篡改事件发生,但这次数量和速度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USG目前正在攻击的目标网站的IP地址集中在209.123.62.2,这个IP地址是美国Net Access Corporation ISP事业、数字中心。
⑤ 美国是不是可以切断全世界的网络
应该是不能的。因为美国虽然是全世界网络技术的领头羊,网络人才更是不胜枚举。但是我刚收到消息: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近日宣布要开始建立网络安全司令部,而相应的其他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等也宣布开始组建网络安全司令部。这说明美国等网络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而大部分威胁则来自国内网络。他们连自身威胁都难以摆脱,还谈什么“切断全世界的网络”?
更何况,去年还有“中国黑客入侵美国国防部电脑成功”的骇人听闻的消息风靡。
而且切断全世界网络实在是不符合美国任何公民的利益,包括军队和智囊公司。所以就算他有这种能力,我们也不用畏惧。任何极限的力量都有制衡它的东西存在着!
⑥ 美国网络军队到底有多恐怖,各国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
网络攻击者
据统计,现在大约有46个国家已经成立了网络部队。与此同时,每年针对政府、敏感机构的网络攻击,也持续增加。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印度都建立了庞大的网络部队,台湾也开始筹建,计划在2019年全面行成战斗力。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攻击,据悉我国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
⑦ 网络三级:美国国防部安全准则中安全级别。
美国国防部不使用WINDOWS也不定义安全级别
NCSC领导着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研制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它在1983年提出了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CSEC-Trusted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 ria),规定了安全计算机的基本准则。1987年又发布了"可用网络说明"(TNI-Trusted Ne twork In
terpr etation),规定了一个安全网络的基本准则,根据不同的安全强度要求,将网络分为四级安全模型。
在TCSEC准则中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分为了四大类,依次为D、B、C和A,A是最高的一类, 每一类都代表一个保护敏感信息的评判准则,并且一类比一类严格。在C和B中又分若干个子类,我们称为级,下面分
别进行介绍。
·D类:最小的保护。这是最低的一类,不再分级,这类是那些通过评测但达不到较高级别安全要求的系统。早期商用系统属于这一类。
·C类:无条件的保护。C类提供的无条件的保护也就是"需要则知道"(need-to-know n)的保护,又分两个子类。
——C1:无条件的安全保护。这是C类中较低的一个子类,提供的安全策略是无条件的访问控制,具有识别与授权的责任。早期的UNIX系统属于这一类。
——C2:有控制的存取保护。这是C类中较高的一个子类,除了提供C1中的策略与责任外,还有访问保护和审计跟踪功能。
·B类:属强制保护,要求系统在其生成的数据结构中带有标记,并要求提供对数据流的监视,B类又分三个子类:
——B1:标记安全保护,是B类中的最低子类,除满足C类要求外,要求提供数据标记。
——B2:结构安全保护,是B类中的中间子类,除满足B1要求外,要实行强制性的控制。
——B3:安全域保护,是B类中的最高子类,提供可信设备的管理和恢复,即使计算机崩溃,也不会泄露系统信息。
·A类:经过验证的保护,是安全系统等级的最高类,这类系统可建立在具有结构、规范和信息流密闭的形式模型基础之上。
A1:经过验证保护。
TCSEC共定义了四类7级可信计算机系统准则,银行界一般都使用满足C2级或更高的计算机系统
⑧ 网络空间军事化来了,离动武还远吗
美国国防部上周发布新网络战略,有违美国政府此前“网络空间非军事化”的立场,不利于全球网络空间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国防部上周发布新网络战略,摆出积极防御和主动威慑的姿态,为美军确定网络空间作战的中长期任务。新战略包含一系列在网络空间实施进攻和威慑的新设想和具体措施,从对网络空间未来发展的影响来看,新战略有违美国政府此前网络空间非军事化的立场,不利于全球网络空间和平与稳定。
扩散恐惧,构建国家层级敌人
新战略反复强调美国网络环境蕴含的风险和网络活动面临的威胁,在33页公开战略文件中,风险一词出现了31次,威胁一词则出现46次。报告称这些风险和威胁既源于互联网基本架构防范风险能力的先天不足,也源于觊觎美国利益的敌人对美国网络、系统和数据的恶意入侵和破坏。国防部同时发布的一份网络战略情况说明显示,驱使国防部制定新网络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和企业遭受网络攻击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加。
相较于此前将重点放在防范网络技术与极端主义的结合,新战略将主要目标确定为国家层级的对手。在新战略发布会的讲话中,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一一点名可能对美国构成网络威胁的国家,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在列。预设这些国家层级的对手,既是为了显示推出新战略的必要性,也是在公共舆论中扩散对网络攻击威胁的恐惧,进而淡化新战略对社会利益和个人隐私的侵害,更进一步巩固公众对国防部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美国决策者惯有夸大安全威胁的偏好,故这类渲染威胁和预设敌人的做法并不鲜见。而对于网络作战假想敌的选择表明国防部寻求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新战略将未来五年国防部网络作战与国际行动能力的重点放在中东、亚太和欧洲,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重心基本一致,这并非巧合,而是美国不断寻找新威胁、塑造新敌人的思维定势和决策逻辑的传统使然。
降低门槛,扩大网络作战领域
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新战略大大降低发动网络作战的门槛,作战内容和领域显着扩大,攻击性也更加突出。新战略首次明确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可发动网络攻击,其实质是将网络空间视为作战平台,软件工具成为攻击武器。具体而言,两种情况下美军将启动网络攻击,一是外来网络攻击达到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时,二是运用网络攻击可阻止伤害美国利益的其他威胁时。同时,新战略并未界定严重后果的条件及网络攻击的前提,这就为美军根据需要实施网络攻击开了绿灯。
美国国防部于2011年发布第一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重点是保护军队网络信息系统和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詹姆斯·卡特赖特曾批评该战略过于防御性。新战略大可令持批评者放心,因为美军将不仅可以在遭受网络攻击时发动反击,还可以预先阻塞对手的网络攻击路径,更可以切断敌人军事活动的网络依赖。更重要的是,新战略预示美国既可运用传统威慑和攻击来应对网络威胁,也可运用网络威慑和攻击来应对传统威胁,这就从军事上消除了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界限。
新战略声称,如果总统或国防部长下令,国防部必须能够提供综合网络能力,支持军事行动和应急计划。当对手基于网络发动对美国的攻击,就要攻击正在进行或正在准备时破坏对手依赖的指挥控制系统及军事网络基础设施。卡特认为新战略向世界清晰地传递了美国进行网络报复的决心,且有实施报复的足够能力,这种威慑对美国的网络安全而言非常有利。而这已经超出主动防御的范畴,显示美国将网络空间的保护、攻击和对抗融为一体的攻势姿态。
全面动员,构建联合作战体系
网络空间是美军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后的第五作战领域,新战略要求动员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的联合作战体系,包括由国防部主导政府部门间、政企间和国际间的协同行动。新战略的一项任务是至2018年建成一支攻防兼备、形式灵活的网络部队,包括6200名国防部和军事部门的军人、文职人员和合同员工,而此前成立的网络司令部虽然行政上隶属于军方的战略司令部,但其核心成员来自情报系统的国家安全局。新战略提出将由国防部负责网络部队的作战训练和指导,从而将网络情报职能与网络作战职能进行区分,由国防部主导网络作战部队。
新战略称私营部门和研究机构是网络空间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网络安全服务的供应者和先进网络能力的研发者,国防部将寻求密切国防部与私营部门和研究机构间技术、人员和信息联系与合作的新机制。此前国家安全局情报监控项目曝光导致美国政府与私营部门间的信任危机,一些互联网公司刻意与政府的情报项目保持距离。网络战略发布会选择硅谷发源地的斯坦福大学,国防部长卡特前往硅谷推演,招募网络技术人才,就传递了新战略必须获得信息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专家支持的信号。
国际上,新战略则提出加强传统军事盟友和伙伴体系间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防御合作。除维持“五只眼联盟”之间的情报合作外,近年来美国政府推动北约卓越合作网络防御中心的《塔林守则》成为网络战的国际法规范,在美日安全磋商机制中增加网络安全内容并将网络防御和网络作战协调纳入新修防卫合作指针,美澳、美韩等双边网络安全合作也不断充实。新战略进一部彰显美国以其盟友体系为核心构建全球网络作战体系的意图。
立场倒退,影响网络空间和平
从时序看,国防部推出新网络战略及4月初奥巴马签署对网络攻击者实施经济制裁的总统行政命令,都是2月发布的新国家安全战略的抓落实之举,预计美国还将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和立法,目标仍将是试图获得单边的网络安全和维持网络空间的领导地位。国防部毫不讳言新战略的进攻意味,卡特在斯坦福大学说:“对手们应当清楚,我们的威慑偏好和防御姿态不会减少必要的网络选项。”其言下之意是网络攻击将不存在政策障碍,随时可以启动。
新战略在网络空间军事化问题上无疑是重大退步,去年3月,美国前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在马里兰州米德堡网络司令部,还明确表态美国不寻求将网络空间军事化,称国防部对在政府网络之外的网络行动保持克制,并敦促其他国家采取同样做法。其继任者卡特没有再次确认军方对网络空间非军事化的态度,而新战略清晰地传递了奥巴马政府网络攻防新思维:网络空间军事化已是国家战略,美国要从能力和机制上进行全方位网络战争的准备。
美国决意放弃网络空间非军事化的立场,势将令国际社会维持网络空间和平稳定的期待受挫,对网络空间的未来发展产生长期和负面影响。然而,网络空间的未来并不会由美国单边主导,新战略也蕴含各种矛盾:网络作战需要得到高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国内公众和国际盟友的支持,但美国长期、大规模和系统性的全球网络监控不仅侵犯了国内公众的隐私,也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破坏了传统盟友的信任。美国的国际信誉和战略影响力非比往昔,五角大楼谋划制胜网络战争,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掣肘。
⑨ 美国政府对卡巴斯基下达封杀令,对此你怎么看
美国各界人士呼吁禁用“卡巴斯基产品”
指令指出,禁用卡巴斯基产品是考虑到在联邦信息系统中使用卡巴斯基产品存在信息安全风险,并且担忧卡巴斯基与俄罗斯情报机构及政府机构之间存在联系,此外,俄罗斯的法律赋予俄罗斯情报机构要求或强迫卡巴斯基提供帮助,并拦截经过俄罗斯网络的通信的权力。
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美国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Rob Joyce(罗伯·乔伊斯)将卡巴斯基称为美国政府“不可接受的威胁”,因为俄罗斯法律规定,诸如卡巴斯基这类公司必须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简称FSB)合作,他将该禁令称为“基于风险的决策”。
NSA前副局长
NSA前副局长Rick Ledgett(里克·莱吉特)也赞同Joyce的观点,他认为禁用卡巴斯基产品是因为俄罗斯政府机构可以强迫卡巴斯基与之合作。
参议员
参议员Shaheen在Twitter上肯定了禁用举措,称卡巴斯基对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本月初,她曾在《纽约时报》专栏呼吁联邦政府禁用卡巴斯基产品。
鉴于卡巴斯基公司与美国政府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各大政府机构部门一直强烈要求美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机构禁用卡巴斯基产品。FBI与大型私营企业举行吹风会,敦促这些企业于卡巴斯基切断联系,部分吹风会的成效明显。上周,美国零售巨头百思买(Best Buy)将卡巴斯基产品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