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營銷 > 哪些網路協議有固定的頭部長度

哪些網路協議有固定的頭部長度

發布時間:2022-10-01 03:00:21

⑴ UDP報文頭和TCP報文頭,最小長度是多少

UDP報文的頭部只有8個位元組,相對TCP的20位元組。

報頭長度欄位:佔4比特。是頭部佔32比特的數字,包括可選項。普通IP數據報(沒有任何選項),該欄位的值是5,即160比特=20位元組。此欄位最大值為60位元組。TCP報文頭必須大於等於20byte,最大為60byte意味著Option選項部分取值范圍0-40bits

報文就是網路傳輸的單位,傳輸過程中會不斷的封裝成分組、包、幀來傳輸,封裝的方式就是添加一些信息段,那些就是報文頭。

(1)哪些網路協議有固定的頭部長度擴展閱讀:

特點

(1)電路利用率高。由於許多報文可以分時共享兩個節點之間的通道,所以對於同樣的通信量來說,對電路的傳輸能力要求較低。

(2)在電路交換網路上,當通信量變很大時,就不能接受新的呼叫。而在報文交換網路上,通信量大時仍然可以接收報文不過傳送延遲會增加。

(3)報文交換系可以把一個報文發送到多個目的地,而電路交換網路很難做到這一點。

(4)報文交換網路可以進行速度和代碼的轉換。

⑵ ip數據報首部里的固定部分是20位元組為什麼首部長度最大能達到60位元組,不是比20大了

首部長度指的是首部的長度,首部的長度指包括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所以他的位元組最大可以達到60位元組。

IP數據包包頭分為兩部分:

A、固定部分(20位元組),本號,報頭長度,服務類型,數據報總長度,標識,權標志,片偏移,生存時間,協議和頭部校驗和,源,目的IP地址。

B、選項部分,包頭長度為這兩部分之和,不超過60位元組。

(2)哪些網路協議有固定的頭部長度擴展閱讀:

P協議概述。網際協議或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是用於報文交換網路的一種面向數據的協議,是網路層通信的標准協議,它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

與IP 協議配套使用的還有四個協議:地址解析協ARP、逆地址解析協議RARP、網際控制報文協議ICMP、網際組管理協議IGMP。

虛擬互連網路中IP 數據報的傳輸。如一個互聯網中的源主機要把一個 IP 數據報發送給目的主機。根據分組交換的存儲轉發的概念,源主機先要查找自己的路由表,看目的主機是否就在本網路上。

如果是,則不需要經過任何路由器而是直接交付,任務就完成了。如果不是,則必須把 IP 數據報發送給某個路由器A 。A 在查找了自己的路由表後,知道應當把數據報轉發給路由器 B 進行間接交付。

這樣一直轉發下去,最後由路由器C 知道自己是和目的主機連接在同一個網路上,不需要再使用別的路由器轉發了,於是就把數據報直接交付給目的主機。而各個網路之間可以是異構的。

⑶ TCP/IP協議中的ip報頭都包含哪些呢

IPv4頭部為20位元組(當然IP頭部也也可以攜帶其他IP頭部可選頭,如果有可選頭,長度將會增加),依次為:

版本號(V4/V6,4bit)
IP頭長度(實際長度除以4,如果為5,就是長度為20位元組,攜帶可選頭之後可大於20,4bit)
IP服務域(1位元組)

總長度(包含IP頭部的整個數據總長度,2位元組)

標識(2位元組)

標志位(是否是分片,是否禁止分片,3bit)

分片偏移量(15bit)

TTL(1位元組)

協議欄位(表明IP層之上是什麼,比如UDP/TCP/ICMP/ARP等,1位元組)

校驗碼(2位元組)

源IP地址(4位元組)

目的IP地址(4位元組)
[可選IP頭部]

⑷ TCP段頭的最小長度是多少

IP+TCP頭都是20位元組,加起來40位元組,不過需要填充一些數據,達到64位元組,否則,網路設備會認為這個數據包是碎片而丟棄。

報頭長度欄位:佔4比特。是頭部佔32比特的數字,包括可選項。普通IP數據報(沒有任何選項),該欄位的值是5,即160比特=20位元組。此欄位最大值為60位元組。TCP報文頭必須大於等於20byte,最大為60byte意味著Option選項部分取值范圍0-40bits。

(4)哪些網路協議有固定的頭部長度擴展閱讀:

當一個站點要發送報文時,它將一個目的地址附加到報文上,網路節點根據報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報文發送到下一個節點,一直逐個節點地轉送到目的節點。每個節點在收到整個報文並檢查無誤後,就暫存這個報文,然後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個節點的地址,再把整個報文傳送給下一個節點。

⑸ TCP協議的TCP報文頭部中固定長度是多少位元組

IP報頭跟四層報文都需要長度是4的倍數;TCP報文頭部中固定長度是20位元組

⑹ 網際網路協議的IP數據報的頭格式

其中,版本欄位記錄數據報是屬於哪個版本的協議,例如,可以用此欄位區分出IPv4和IPv6。這個欄位使得在不同版本間傳遞數據成為可能。
頭部長度欄位說明頭部有多長,這個欄位有4bit,最小值是5,所以頭部的最大長度可以為15個單位長度(單位長度4位元組),也就是60位元組,因此後面的可選欄位最多為40位元組。
服務質量欄位用於指示當數據報在一個特定網路中傳輸時對實際服務質量的要求是什麼。服務質量欄位從左到右由一個3bit的優先順序欄位,D、T、R三個標志位和兩個保留位組成。優先順序欄位用於標志數據報的優先順序;D、T、R三個標志位分別代表是否對低延時(Delay)、高吞吐量(Throughput)和高可靠性(Reliability)有要求。不過實際上,現在的路由器都忽略服務質量這個欄位。
總長欄位是指整個數據報的長度,包括頭部和數據部分,單位是1位元組,最大長度可達65 535位元組。任何主機都要求能接收至少576位元組的數據報。
標識欄位是為了便於目的主機在組裝分段時判斷新到的分段屬於哪個分組。所有屬於同一分組的分段都會包含同樣的標識值。
標記欄位包含3個位元組,分別是保留位、不可分段(DF,Don』t Fragment)位和更多分段(MF,More Fragments)位。保留位必須為0;DF位為1時表示「該分組不能被分段」;MF位為1時代表「後面還有進一步分段」。在有分段的情況下,除了最後一個分段外的所有分段都設置MF位為1。這個欄位可以用來標志是否所有分組都已到達。
分段偏移欄位用於說明該分段在當前數據報的位置,單位是8個位元組,第一個分段的偏移是0。
生命期欄位是一個用來限制分組生命周期的計數器,單位是s,8bit欄位說明最長可達255s。在實際使用中,是以經過的節點記數的,每過一個節點,計數器減一。當生命期欄位減為0時,分組就要被丟棄。
協議欄位告訴網路層應該將數據報傳送給哪個傳輸進程。協議的編號在整個網際網路上是通用的。
頭校驗和欄位只對頭部進行校驗。由於一些頭部欄位始終都有變化(例如生命期欄位),因此頭校驗和在每個節點處都要重新計算。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欄位指明了源和目的地的IP地址。
可選項欄位對於主機和網關的IP模塊來說,都是必須實現的。可選是指它們在特定數據報中是否出現是可選的,而不是指它們的實現。每個可選項都用第一個位元組標明它的類型。目前已定義的可選項有5個,分別是安全性(指明數據報的機密程度)、嚴格路由選擇(要求嚴格按照其後所列路由前進)、寬松路由選擇(只需經過其後所列路由即可)、記錄路由(要求所經路由器附上其IP地址)和時間戳(要求所經路由器都附上其IP地址和時間標記)。

⑺ TCP的報文頭的固定長度是( ),UDP的報文頭的固定長度是().

TCP報頭的固定長度為20Byte(160bit)。其報頭的詳細結構如下圖

⑻ 網路上主要協議的頭部匯總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應用的深入,網路的復雜性在不斷增長,對網路設備管理的要求也日益增加。網路的復雜性,使得被管理的設備在系統中不是集中的,而是分散的。管理這樣分散、復雜的系統,必須依靠網路設備管理系統。一個典型的網路設備管理系統包括4個組成部分:管理器、管理代理、管理信息資料庫和受託代理。一般說來,前3個部分是必需的,第4個根據需要選擇使用。在網路設備管理系統中,管理器協助網路管理員完成管理整個網路的工作。網路管理軟體要求管理代理定期收集重要的設備信息,這些信息將用於確定網路設備和網路整體運行狀態是否正常。管理器應該定期查詢管理代理收集到的設備運轉狀態、配置及性能等方面的信息。管理代理(Agent)是一種特殊的軟體或固件,包含了一個特定設備及該設備所處環境的信息。當一個管理代理被安裝到一個設備上時,這個設備就被列為「被管理的」。管理代理可以獲得所駐留設備的運轉狀態、設備特性和系統配置等相關信息。它就像是每個被管理設備的經紀人,完成管理器布置的信息採集任務。管理代理行使管理系統與管理代理所駐留設備的中介職能,通過管理信息資料庫(MIB)中的內容來管理該設備。管理信息資料庫中所包含的數據,隨被安裝設備的不同而不同。安裝在網路管理工作站上的管理器,向管理代理收集設備信息時有輪詢和中斷兩種方法。網路管理工作站可以通過輪詢管理代理獲得關於設備的信息,可以修改、增加或者刪除代理中的表項,可以為設備中特定的事件設置閾值。當設備中發生某個閩值超過設定范圍的異常事件時,管理代理可以立即向網路管理工作站發送自陷信息,通過基於中斷的方法通知網路管理工作站進行處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一個特定設備可能因為系統資源的缺乏,或者因為該設備不支持管理代理所需要的傳輸協議,而不能實現管理代理。這時可以使用受託代理(Proxyagent)。受託代理不在被管理的網路設備上運行,而是在另一台設備上運行。受託代理把它接收到的網路管理工作站命令,翻譯成被託管設備所支持的管理命令。因此,受託代理發揮著應用程序網關的作用,在標准網路設備管理器軟體和不直接支持該標准協議的系統之間充當橋梁。管理器和管理代理在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必須遵循特定的協議。使用最普遍的協議是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NMP,)。它是一個應用層協議,屬於TCP/IP協議族的一部分。SNMP協議目前有兩個版本:SNMPv1和SNMPv2。這兩個版本有一些共同特性,但SNMPv2提供了一些加強的功能。另外一個版本SNMPv3的標准化也在進行當中。SNMPv3的重點是安全、可管理的體系結構和遠程配置。SNMP是分布式的管理協議,一個系統可以只作為SNMP管理器或SNMP代理中的單一角色,也可以同時完成這兩者的功能。如果一個系統既作為管理器,又作為代理的話,此時可能需要另外一台管理器,用它來查詢被管理的設備,並提供信息的匯總等。SNMP不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協議,它通過使用請求報文和返回響應的方式,在SNMP代理和管理器之間傳送信息。這種機制減輕了SNMP代理的負擔,提供了一種獨有的方式來處理可靠性和故障檢測方面的問題。SNMP協議還定義了數據包的格式,以及網路管理器和管理代理之間的信息交換,對管理代理的MIB數據對象進行控制,可用於處理管理代理定義的各種任務。目前SNMP協議中的身份驗證方式被認為不夠安全,主要原因是SNMP協議並不提供加密功能,也不保證在SNMP數據包交換過程中不能從網路中直接拷貝信息。只需使用一個數據包捕獲工具就可把整個SNMP數據包解密。因此存在著許多安全方面的漏洞。很容易產生包括欺騙、修改信息、信息隊列及信息泄漏等安全問題。

⑼ 傳輸層協議(TCP, UDP)

傳輸層定義了主機應用程序之間端到端的連通性。傳輸層中最為常見的兩個協議分別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為了簡化問題說明,本課程以Telnet為例描述相關技術。設備支持通過Telnet協議和Stelnet協議登錄。使用Telnet,Stelnet v1協議存在安全風險,建議你使用STelnet v2登錄設備。
為了簡化問題說明,本課程以FTP為例來描述相關技術。設備支持通過FTP協議,TFTP以及SFTP傳輸文件。使用FTP,TFTP,SFTP v1協議存在風險,建議使用SFTP v2方式進行文件操作。

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傳輸層協議,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

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端到端協議。TCP作為傳輸控制協議,可以為主機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TCP需要依賴網路協議為主機提供可用的傳輸路徑。

TCP允許一個主機同事運行多個應用進程。每台主機可以擁有多個應用埠,沒對埠號,源和目標IP地址的組合唯一地標識了一個會話。埠分為知名埠和動態埠。有些網路服務會使用固定的埠,這類埠稱為知名埠,埠號范圍為 0~1023 。
比如:FTP,HTTP,Telnet,SNMP服務均使用知名埠。
動態埠范圍 1024~65535 ,這些埠號一般不會固定分配給某個服務,也就是說許多服務都可以使用這些埠。只要運行的程序向系統提出訪問網路的申請,那麼系統就可以從這些埠號中分配一個供該程序使用。

TCP通常使用IP作為網路層協議,這是TCP數據被封裝在IP數據包內。TCP數據段由TCP Header(頭部)和TCP Data(數據)組成。TCP最多可以有60個位元組的頭部,如果沒有Options欄位,正常的長度是20位元組。

TCP Header是由如上圖標識一些欄位組成,這里列出幾個常用欄位。

注意:

1)主機A(通常也叫客戶端)發送一個標識了SYN數據段,標識期望與伺服器A建立連接,此數據段的序列號(seq)為a;
2)伺服器A回復標識了SYN+ACK的數據段,此數據段的序列號(seq)為b,確認序列號為主機A的序列號加1(a+1),以此作為對主機A的SYN報文的確認。
3)主機A發送一個標識了ACK的數據段,此數據段的序列號(seq)為a+1,確認序列號為伺服器A的序列號加1(b+1),以此作為對伺服器A的SYN報文段的確認。

TCP是一種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全雙工傳輸層協議。
TCP連接的簡歷是一個三次握手的過程。

TCP的可靠傳輸還提現在TCP使用了確認技術來確保目的設備收到了從源設備發來的數據,並且是准確無誤的。
確認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
目的設備接收到源設備發送的數據段時,會向源端發送確認報文,源設備收到確認報文後,繼續發送數據段,如此重復。
如圖所示,主機A向伺服器A發送TCP數據段,為描述方便假設每個數據段的長度都是500個位元組。
當伺服器A成功收到序列號是M+1499的位元組以及之前的所有位元組時,會以序列號M+1400+1=M+1500進行確認。另外,由於數據段N+3傳輸失敗,所以伺服器A未能收到序列號為M+1500的位元組,因此伺服器A還會再次以序列號M+1500進行確認。

注意:上面說到,數據段 N+3 傳輸失敗,那麼第二次確認號M+1500,主機A會將N+3,N+4,N+5全部發送一次。

TCP滑動窗口技術通過動態改變窗口大小來實現對端到端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進行流量控制。
如圖所示,主機A和伺服器A之間通過滑動窗口來實現流量控制。為了方便理解,此例中只考慮主機A發送數據給伺服器A時,伺服器A通過滑動窗口進行流量控制。

例子中:
主機A向伺服器發送4個長度為1024位元組的數據段,其中主機的窗口大小為4096個位元組。伺服器A收到第3個位元組之後,緩存區滿,第4個數據段被丟棄。伺服器以ACK3073(1024*3=3072)響應,窗口大小調整為3072,表明伺服器的緩沖區只能處理3072個位元組的數據段。於是主機A改變其發送速率,發送窗口大小為3072的數據段。

主機在關閉連接之前,要確認收到來自對方的ACK。

TCP支持全雙工模式傳輸數據,這意味著統一時刻兩個方向都可以進行數據的傳輸。在傳輸數據之前,TCP通過三次握手建立的實際上是兩個方向的連接,一次在傳輸完畢後,兩個方向的連接必須都關閉。
TCP連接的建立是一個三次握手過程,而TCP連接的終止則要經過四次揮別。

如圖:
1.主機A想終止連接,於是發送一個標識了FIN,ACK的數據段,序列號為a,確認序列號為b。
2.伺服器A回應一個標識了ACK的數據段,序列號為b,確認序號為a+1,作為對主機A的FIN報文的確認。
3.伺服器A想終止連接,於是向主機A發送一個標識了FIN,ACK的數據段,序列號為b,確認好為a+1。
4.主機A回應一個標識了ACK的數據段,序列號為a+1,確認序號為b+1,作為對伺服器A的FIN報文的確認。
以上四次交互完成了兩個方向連接的關閉。

TCP斷開連接的步驟,這個比較詳細:
https://blog.csdn.net/ctrl_qun/article/details/52518479

UDP是一種面向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傳輸可靠性沒有保證。

當應用程序對傳輸的可靠性要求不高時,但是對傳輸速度和延遲要求較高時,可以用UDP協議來替代TCP協議在傳輸層控制數據的轉發。UDP將數據從源端發送到目的端時,無需事先建立連接。UDP採用了簡單,容易操作的機制在應用程序間傳輸數據,沒有使用TCP中的確認技術或滑動窗口機制,因此UDP不能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也無法避免接受到重復數據的情況。

UDP頭部僅佔8個位元組,傳輸數據時沒有確認機制(注意,但是有校驗和)。

UDP報文分為UDP報文頭和UDP數據區域兩個部分。報頭由源埠,目的埠,報文長度以及校驗和組成。UDP適合於實時數據傳輸,比如語音和視頻通信。相比TCP,UDP的傳輸效率更高,開銷更小,但是無法保證數據傳輸可靠性。UDP頭部的標識如下:
1)16位源埠號:源主機的應用程序使用的埠號。
2)16位目的埠號:目的主機的應用程序使用的埠號。
3)16位UDP長度:是指UDP頭部和UDP數據的位元組長度。因為UDP頭部長度是8位元組,所以欄位的最小值為8。
4)16位UDP校驗和:該欄位提供了與TCP校驗欄位同樣的功能;該欄位是可選的。

使用UDP傳輸數據時,由 應用程序 根據需要提供報文到達確認,排序,流量控制等功能。

主機A發送數據包時,這些數據包是以有序的方式發送到網路中的,每個數據包獨立地在網路中被發送,所以不同的數據包可能會通過不同的網路徑叨叨主機B。這樣的情況下,先發送的數據包不一定先到達主機B。因為UDP數據包沒有序號,主機B將無法通過UDP協議將數據包按照原來的順序重新組合,所以此時需要 應用程序 提供報文的到達確認,排序和流量控制等功能(也就是說UDP報文的到達確認,排序和流量控制是應用程序來確定的)。通常情況下,UDP採用實時傳輸機制和時間戳來傳輸語音和視頻數據。

UDP適合傳輸對延遲敏感的流量,如語音和視頻。
在使用TCP協議傳輸數據時,如果一個數據段丟失或者接受端對某個數據段沒有確認,發送端會重新發送該數據段。
TCP重新發送數據會帶來傳輸延遲和重復數據,降低了用戶的體驗。對於延遲敏感的應用,少量的數據丟失一般可以被忽略,這是使用UDP傳輸能夠提升用戶的體驗。

總結:
1.TCP頭部中的確認標識位有什麼作用呢?
TCP報文頭中的ACK標識位用於目的端對已接受到數據的確認。目的端成功收到序列號為x的位元組後,會以序列號x+1進行確認。
2.TCP頭部中有哪些標識位參與TCP三次握手?
在TCP三次握手過程中,要使用SYN和ACK標識位來請求建立連接和確認建立連接。

⑽ IP協議 頭部格式

IPv4 頭部結構

Version(版本號): IP 協議版本號。目前只有兩個版本:IPv4 和 IPv6

Header Length(IP 協議頭部長度): IP 協議頭部的長度,單位位元組(32 bit)需要這個值是因為任選欄位的長度是可變的, 這個欄位佔4bit(最多能表示15個32bit的的字,即4*15=60個位元組的首部長度),因此IP 頭部最多有60位元組長度。正常的長度是20位元組; 如果有額外的 IP 的 options 選項,還得加上 option 的長度。

Type of Service (服務類型): 標示包傳輸優先順序。總共8位,是由3個優先權位(不再使用),4個 TOS 位,1個固定的0組成。
4個 TOS 位:最新延遲、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只能4選一。

Total Length(包長度): 整個IP包的長度,16位,最大可以標示 65536個位元組,Total Length - Header Length = 數據長度。通過 Header Length 和 Total Length 就可以知道數據的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

Identifier(標識符): 網路中轉發的IP報文的長度可以不同,但如果報文長度超過了數據鏈路所支持的最大長度,則報文就需要分割成若干個小的片段才能在鏈路上傳輸。比如乙太網幀中數據最大長度(MTU)為 1500位元組,大於 MTU 的都會被分割,被分割的每個包都有相同的一個值,表示這是同一個 ip 包。

Flag(標志位): 標志欄位在IP報頭中佔3位。

Fragmented Offset(偏移量): 當某個 IP 大包分成多片時,各個分片是不按順序達到目的地的,IP 包根據分片的偏移量進行重組包。(跟TCP 原理一樣)

(Time to Live)生存時間: 表示數據包經過的路由器個數。如果網路上有些路由器的路由表配置不合理,路由定址可能會導致死循環,數據包會一直循環傳輸。 IP 包發送的時候可以設置一個 TTL 值,比如 TTL=64,沒經過一個路由器 TTL 減1,減到0 還沒到到目的地,路由器會拋棄這個IP包,並使用一個ICMP消息通知發送方。

Protocal(協議): 協議類型 1:ICMP, 2:IGMP, 6:TCP, 17:UDP。

Header CheckSum(首部校驗和) :校驗 IP 協議頭,判斷IP協議頭是否正確傳輸。

Source Address(源IP): 請求方 IP

Distination Address(目的IP): 響應方 IP

Options(可選欄位): IP支持很多可選選項。

閱讀全文

與哪些網路協議有固定的頭部長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車機網路信號H 瀏覽:422
台式機上網路怎麼設置成無線網 瀏覽:128
什麼技術或設備可以抑制網路風暴 瀏覽:396
手機usb共享網路頻繁掉網 瀏覽:384
移動網路故障與排除 瀏覽:242
如何查vivo自己的網路密碼 瀏覽:978
國慶期間無線網路 瀏覽:672
手機網路建設哪家好 瀏覽:377
浙江聯通4g網路在哪裡 瀏覽:376
windows怎麼設置有線網路 瀏覽:271
蘋果網路噴子 瀏覽:202
手機信號滿格但就是顯示1g網路 瀏覽:960
移動網路的網速太慢了怎麼辦 瀏覽:393
2021年網路安全知識競答 瀏覽:407
網路撥號失敗怎麼回事 瀏覽:735
高鐵無線網路差 瀏覽:492
中國衛通是哪個網路公司的 瀏覽:847
電大網路考試都考什麼題目 瀏覽:128
電腦休眠時網路不休眠 瀏覽:440
河南網路網站推廣哪個好 瀏覽:32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