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也稱為網路過度使用或病理性網路使用。是指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其主要特徵是: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必須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感,不能上網時出現異常情緒體驗,學業失敗、工作績效變差或現實人際關系惡化,向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對網路的迷戀程度、症狀反復發作等。
❷ 什麼是網路成癮
病態網路使用。
❸ 屬於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
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
1、突顯性:網路過度使用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都被上網這一活動所控制,上網成為其主要活動,在無法上網時會體驗到強烈的渴望。
2、情緒改變:如果停止使用可能會產生激惹、焦躁和緊張等情緒體驗。
3、耐受性:網路過度使用者必須逐漸增加上網時間和投入程度,才能獲得以前曾有的滿足感。
4、戒斷反應:在不能上網的情況下,會產生煩躁不安等情緒體驗。
5、沖突:網路過度使用行為會導致網路過度使用者與周圍環境的沖突,如與家庭、朋友關系淡漠,工作、學習成績下降等;與網路過度使用者其他活動的沖突,如影響學習、工作、社會活動和其他愛好等;網路過度使用者內心對成癮行為的矛盾心態:意識到過度上網的危害又不願放棄上網帶來的各種精神滿足。
❹ 屬於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
1、 強烈的依戀性
網路成癮者的心理和行為為上網這一活動所支配,上網也演變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網時間和精力所佔比例逐漸加大,進而導致了個體生物鍾的紊亂。
2、 情感冷漠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成癮者往往對網友如膠似漆,關系密切,相比之下對有血肉聯系的親人則顯得更為冷漠。
3、 人際交往圈變窄
網路成癮者都有尋求較高的社會贊許性的願望,但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卻遇到了相對較多的困難,從而產生嚴重的社交焦慮。
4、 意志力薄弱
網路成癮者雖能意識到過度上網所帶來的危害,企圖縮短上網時間,但總以失敗告終。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制戒除之後,就會變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最後成癮行為反復發作,並且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傾向。
❺ 什麼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路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使用網路產生強烈慾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網路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有台灣學者認為,網路成癮是由於重復地使用網路而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並且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慾望,同時對上網帶來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賴。
也就是說,因為網路的許多特質帶給使用者許多快感,同時又因很容易重復獲得這些愉悅的體驗,使用者便在享受這些快感時漸漸失去了時間感,逐漸對網路產生依賴,導致沉迷和上癮。
網路成癮(圖片來自網路)
計算機的普及使得網路成為許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是上網時間長就一定是網路成癮呢?不是的,網路成癮具備一定的診斷標准,需要具備幾大症狀。
首先,出於非工作、學習目的每天上網6小時以上,這是網路成癮的一個時間標准。如果因為學習、工作的原因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這樣不能算是網路成癮。其次,這種上網狀態持續了三個月以上,才能構成網路成癮的病程標准。第三,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長期上網而受損。只有具備這三大症狀才能構成網路成癮。
❻ 網路成癮有哪些表現
網癮患者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一種不自主的長期性,而且是強迫性的使用網路的行為,這一種長期性強迫性的使用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對個體的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帶來痛苦。
更多時候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會行為都受到影響。對於網癮需要進行矯正,但是對於網路成癮的判斷要謹慎。有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時候會出現強烈的逆反心理,會出現迴避大人監視的意識,對於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
因此網路是最好的躲避環境,所以容易沉溺在網路當中。在虛擬的情況下,與人交往,進行游戲,繼而來躲避父母的監視。
❼ 網癮的定義是什麼啊
網癮的定義如下:
網癮為網路成癮症的簡稱,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社會對於網癮的概念和認識以及對網癮的干預和處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且概念並不統一。"網癮"的醫學定義一直未有公認,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把網癮稱之為網路的過度使用,或者網路的濫用,也有人把它稱為網路的病理性使用或過度的使用。
網癮的表現:
在表現上,正確的使用網路,是在有需求時使用,或者對自己生活有方便的的情況下使用。網路過度使用者主要表現為一種不自主的長期強迫性使用網路的行為。
當過度的使用網路對身體造成傷害、對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來了痛苦 ,甚至正常的生活交往和社會的都受到了影響 ,就是屬於過度使用,應該進行矯正。
❽ 屬於網路成癮的表現有哪些
上網時全神貫注,下網後仍念念不忘上網之事;總嫌上網時間太少而不滿足;無法控制上網;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煩躁不安;一上網,種種不愉快消失,精神亢奮;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事業;因上網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工作等;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對親友掩蓋自己頻頻上網的行為;下網後有孤寂失落感。
符合以上標準的4條或4條以上,就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心理學家布瑞德提出的診斷網路成癮的標準是:
以下表現必須出現:一心想著上網,包括回想以前的網上活動,或期待下次上網;需增加更多的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多次努力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未能成功;在努力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煩躁不安、悶悶不樂、憂郁或易發脾氣;上網的時間比計劃的要長。
同時至少有以下表現中的1條:因為上網,妨礙或喪失了重要的人際關系或工作,或失去教育與就業的機會;對家人、好友、治療者或其他人說謊,隱瞞上網的程度;把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緩解無助、嫉妒、內疚、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的方法。
❾ 什麼是網路成癮症
蘿卜您好!
我是玉橋的王強老師,說來也巧,由於自己是老師,又比較關心學生的教育問題,最近幾年【2006-2009】我也一直在自己的教育研究中關注和探討這個題目。為了研究中學生網路成癮問題,我這幾年查閱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和參考資料,今天看到您的問題,正好幫忙。
經過學習研究和比較,「網路成癮」比較公認的概念界定是這樣的:
「網路成癮」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隨後,匹茲堡大學的金伯利•揚博士(Dr.Kimberly.S.Young,以下簡稱「Young」)發展完善了他的這一概念。
「網路成癮」(internetaddiction,簡稱IA)、「網路成癮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簡稱IAD)或「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簡稱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據我所知,金伯利•揚的研究在國際國內都受到認可!(對了,ta是位美女博士哦!——雖然是半老的美女^_^)她的成果被廣泛地接受和引用,他研究的測試量表和標准,在教育界和心理界許多研究中都在使用。
【我的研究,就是基於Young的上述標准進行的。】
當然啦,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號稱「國內首個」網癮標准出台了,是下面這位陶然大夫的成果。他治好了許多少年網癮患者,但是,去年11月8日他的【標准】一出台就因為所謂的【網癮=精神病】問題弄得很受社會上的質疑。
【相關補充】:陶然的《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
我國大陸網癮專家陶然將網路成癮定義為:「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路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其後果可導致性格內向、自卑、與家人對抗及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出現心境障礙,部分患者還會導致社交恐懼症等。」由陶然主持制定的《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准》將「網癮」首次被列為「精神疾病」治療范圍,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爭議。
由於該標準是最近才推出的、(2008-11-8)一個基於「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的醫學標准,並且還存在很大爭議,……
❿ 什麼是網路成癮症
具體而言,青春期男孩網路成癮症是指青少年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疾病。使青春期男孩成為網路成癮症的高發群體的主要成因包括個性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表現為一系列的精神和心理症狀、軀體和生理症狀以及其他不良社會行為,比如:上網時間長,而且控制不住時間;上網時精神極度亢奮並樂此不疲,而下網後則有煩躁不安、情緒波動等現象;上網的行為常常不能自製,寧可荒廢學業或事業甚至拋棄家庭,也要與電腦為伴;工作和學習積極性較差,沉醉和崇尚虛幻的網路世界,對現實生活缺乏起碼的熱情;嚴重者有自虐行為,上網期間不吃不喝不睡,有的因沉迷網上的不健康內容而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