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生上网的危害有哪些
小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一是将对眼睛有所伤害;二是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一般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并不强;三是容易被不好的信息影响误入歧途,因其辨别能力不强;四是社交障碍。
小学生上网的坏处有哪些?
适度的上网,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知识,也能利用网络掌握一些技能,但是如果沉溺其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心理的问题,如果形成网瘾,更可能发生人格的改变。所以家长应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以及上网的内容。
对眼睛有伤害
如果小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将对眼睛有所伤害,眼科专家也提醒说,在长时间上网者中,60%以上的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眼压升高、头痛,甚至眼睛丧失聚光力,严重者会导致视网膜脱落。
耽误学习
容易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被不良信息影响
网络良莠并存,容易接触不良网页,如色情、暴力等。又因为小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常常容易受人影响、自控能力差,他们可能会因为网上不良内容而走上犯罪道路。
产生社交障碍
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象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贰’ 小学生轻信弹窗广告领免费皮肤,如何被骗走5万元
在近日,无锡鸿声派出所接到一起报案,其报案人王女士的女儿小陈(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在使用手机时,偶然看到手机弹窗广告说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一条广告。没想到小陈信以为真,便主动用王女士的手机微信添加好友,在添加好友之后骗子以赠送皮肤前需要交易流水为由,多次给小陈发送微信支付二维码。小陈相信之后,按照对方提示扫码转账,由于王女士的手机不需要支付密码。扫码转账12次,最后,不仅皮肤没有买到,还被网络骗子骗去54000多元。 其三是网络上的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上可以轻松的发布垃圾广告。而这是垃圾广告极有可能是一些诈骗广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对这些垃圾广告的背后进行求实,如若有虚假行为或者是诈骗行为的话须立即删除。网络并非不法之地! ‘叁’ 小学生网络安全常识
许多人都很喜爱网络,但网络游戏却让人情有独钟。有些人迷上游戏之后,昼夜地玩着游戏,还有的甚至把眼睛给玩瞎了。所以我要提醒大家要少上网玩游戏,否则你就会迷失自己,陷入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肆’ 4,如何让孩子躲开网络陷阱
1. 多问问题。 ‘伍’ 11岁学生玩游戏被骗6800元,青少年如何避免网络骗局 在网络的世界里,可能一件装备就会让人掉入骗局,对于这位小学生来说自己被骗6800元也是一件十分难受的事情,这也就告诉我们青少年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 对于我们一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来说可能游戏对自己的魅力是十分大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就会相信一些低价皮肤这样的骗局。这位学生就是因为自己想要买皮肤,但是却被扫一扫这样的手段诈骗6800元。在我们看来这些骗子自然就是十分可恨的,但是我们在恨这些骗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去保护自己。 在我们遇到这样的诈骗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相信骗子的话,并且一定要及时的报警处理,因为在现在可以帮助自己的只有我们的公安机关。 ‘陆’ 十岁小学生玩网游被骗6万元,钱是从哪来的作为家长该反思什么 如今的网络世界可谓是正在高速发展阶段,从4G的网络接入以后,我们的互联网就在不断的高速运行,也足以支撑各位用户在手机互动游戏的流畅度,手机也逐渐的成为了我们手游的主主体工具,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游戏者年龄在不断的下降,小学生已然成为了手机游戏的主导者,更加多的学生也逐渐加入到其中。 进行提前的防范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让孩子认清楚金钱和虚拟游戏的界限,减少孩子在面对网络诱惑中的影响力,尽可能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对待网络游戏的充值行为,充值也是要有尺度的。 ‘柒’ 小学生网络防骗十不口诀是什么 小学生网络防骗十不口诀: 丢包分钱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 兜售抵押全都假,别听骗子说瞎话。 家庭情况要保密,不明来电多警惕。 贪图便宜要不得,千万不能换外币。 短信诈骗花样多,不予理睬准没错。 网络购物要小心,反复要钱是圈套。 飞来大奖莫惊喜,让您掏钱洞无底。 专利转让别轻信,全面验证多核实。 汽车退税有猫腻,骗取存款是目的。 看病消灾讲迷信,不要相信陌生人。 买药看病到医院,保您平安不被骗。 遇人向你借手机,始终留意别远离。 ‘捌’ 小学生沉迷网络的危害有哪些
第一,毅力和自控能力下降,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玖’ 网络诈骗盯上中小学生,网络诈骗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诈骗中小学生的 网络诈骗是大家非常害怕的一件事情,近来在网上流传的新闻中,关于网络诈骗的事件也是越来越多,很多成年人都深陷网络诈骗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以至于自己背上了一身的债务。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人员也不仅仅盯着成年人了,开始转向了中小学生,因为很多中小学生平时也是玩手机的,也有自己的QQ号,所以这些网络诈骗人员就会以QQ的形式来诈骗这些中小学生。 而且那边的工作人员还是说,如果按照要求操作的话就无法扣除费用,到时候礼物领取成功之后官方也会自动返还。然后这名小学生就按照提示扫了二维码,看到提示语之后,因为担心家长的钱会被扣掉,所以就根据陌生人的提示去操作,结果被骗了6000块钱。由此可见,这些网络诈骗人员实在是越来越猖獗了,而且手段也是在花样百出,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家长平时也要提高孩子的防诈骗意识,多给孩子宣传一些防诈骗的知识,并且自己的银行卡不要绑定孩子的QQ号或者是其他的号码,平时也不要让中小学生手里面有太多的钱。
有许多网络游戏是骗人的。比如:网上枪战游戏虽然能使你能身临其中,激烈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声音让你感到心惊胆颤,每当打中敌人时就会兴奋不已,会赢得一些积分,可以让你买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这些不断地刺激你、诱惑你,等你赢得的积分越多,奖品就越丰厚,于是,玩家便拼命地花时间、花钱玩游戏。但结果呢?对积分的追求却永远毫无止境,这样不仅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还会将家里玩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更严重的是:你的学习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思想上不求上进,只知道玩游戏。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可是令家长想不到的却是孩子会偷偷地溜到网吧里继续玩游戏,玩得没钱了,就想法子弄钱,甚至去偷、去骗……这时候,思想已经完全驶向错误的方向,长大后,你会为此一生都在后悔!
成都某高校的一个大学生,有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13∶00,起床,吃中饭;14∶00,去网吧玩网络游戏;17∶00,晚饭在网吧叫外卖;通宵练级,第二天早上9∶00回宿舍休息……
这位大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拿来打游戏,并开始拒绝参加同学聚会和活动。大约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思维跟不上同学的节奏,脑子里想的都是游戏里发生的事,遇到事情会首先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考虑。他开始感到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目前,有不少中国年轻人像这位大学生一样,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发现自己身心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人数已达700万至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家长经常问孩子:“你上的什么网站?”“你为什么要上这个网站?”“你在这个网站上了多长时间?”“你在网上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有没有遇到奇怪或有趣的事?”等等。家长要注意问话的语气,这是跟孩子进行平等交流,不是审问。常问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情况心里有数。
2. 电脑尽量放在公共区域,即客厅等家人来往能看到的地方。
如果放在孩子房间,应要求他使用电脑时开着门。这样,家长就能随时看到孩子在电脑前的活动。
3. 家长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
家长应该让孩子签计划书,一天上网几个小时,哪些内容不能看,哪些事情不能做等。让孩子签字后贴在电脑边的墙上。如果孩子违反了,就减少他上网的时间作为惩罚。家长还可以在学校部门或网上购买安全软件,事先过滤不好的网站,还可以监督上网历史等。
4.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不要轻信网上认识的人,因为他们很可能不是自己描述的样子,16岁的美女可能是40岁的猥亵男。
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在网上提供私人信息,尽量不放个人照片,尽量不上聊天网站,不要打开陌生人的邮件等。
5. 家长要积极参与上网活动,并成为孩子交流的对象。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玩电脑游戏,上网查电影放映时间,或共用一个邮箱。总之,不要让孩子一上网就躲着你。孩子上网时碰到不好的人或留言时,能跟你分享或求助时,家长就成功了。
6. 家长要保持孩子上网时间和下网活动的平衡。
网络再好,孩子的成长仍需要真实世界的学习和互动。从体能上说,孩子需要多锻炼。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上网1小时,打球1小时,或者出门散步,或帮忙做家务20分钟等。
过度使用网络,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冒险和刺激、在网络交友中的方便、以及网络中一些不健康内容中的*等,会使青少年慢慢形成“网瘾症”,从而对自已的生活和学习却失去兴趣,容易导致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等问题。
第二,“虚拟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变差
网络性格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虚拟世界的依恋,现实人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机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有时为出现难以理解的行为,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坐在电脑前容易对脊椎产生危害,同时电脑的辐射也会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第三,信任感差和人际关系变差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用虚假的虚拟身份交流,很多时候,大家都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自已想要说的话,但是在网络虚假的身份之下,这种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性,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不明朗。尤其是“性格内向”的青少年们,虽然网络为大家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也使他们更加内向和闭锁。
第四,价值观念扭曲和道德观念差
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丰富知识、信息以及精神上的挑战与愉悦的同时,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垃圾”信息,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欺诈等行为,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第五,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罪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特点,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弊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